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四月 2007.
跟一位裕民坊店主談及舊時,總會提出和他們生活有關的兩對詞語,就是︰「霸野」、「阻街」,兩者是相負相乘,亦是天生一對,是對空間規管的策略,也是自治模式的一種實踐模式。
這故事來自,一個在這裏經營超過三十多年的樓梯舖,這家庭和當時很多來自潮州的人一樣,他們上一輩是因鄉里介紹,從家鄉來到香港,後輾轉來到官塘,霸得一個樓梯舖,落地生根,成為社區的一員。
六、七十年代時,對空間規管則未像現今的體貼入微,由內到外、從街道滲入身體,那時,還是很含糊(當然現在還是存有灰色地帶),而詮譯之空間是在使用者的手中,其價值以使用為先,交換為次。那時,沒有人會問︰「啱唔啱規舉,去申請先啦!」概念回到最基本的是同周邊的人商量,建立一種無形的默契。現在的同學一定會問︰「會唔會咁着數先,一定會日日打架啦!」
對不起,請不要假設個人利益和社群永遠存在衝突,他們的「霸業」,又會跟我們想像「霸業」有何不同呢?
「霸野」──顧名思義是佔據一些東西,所謂的「野」,就是空間,要霸空間,就先要有策略,亦要有天時、地利和人和,天時是運氣,六十年代,裕民坊的大廈剛落成,今天大廈的地下通常是最有價值,因為那是地舖,租金往往比單位;還要高,那時大廈底層有的是空蕩蕩,是讓市民通過的通道,有的只是樓梯底,而當時裕民坊像士林夜市一般,街道兩旁全都是小販,甜品、小吃,伴隨着工廠下班而乘涼逛街的人。氣的意思是那個地方是否已被霸佔,這時是採用先到先得的方式,但怎樣才能霸到一個位置呢?要佔的就是地利。
「霸」並不止是流動小販,要建立根據地,作長期經營,甚麼擴張勢力,要建立「霸業」,先要選好地點,樓梯底、戲院及工廠後門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伸延到今天,還有銀行的正門,所謂重地,就人流多,即是必經之路,但又不會阻礙出入,引起街坊的不便。「霸」的過程又如何建立呢?首先,每天必須最早在同樣地點同樣時間出現,同樣的工作維持大約一個星期,周邊的人和街坊就會漸漸認同佔用者的存在,成為名義上的「店主」,這一個星期內,他們首先會有人用櫈子坐着這裏叫賣,,之後當大家習以為常及徵詢周邊的商販後,就成為小販相互協作之社區一員,如有外來社團的入侵就要共同反對和拒絶,他們有權利能決定是否讓別人在他們旁擺放,甚麼人會影響他們經營,但如果商販反對,「霸業」只得泡湯,必須另起爐灶,在他處再圖恢復過了這段創業階段,便會把可摺的桌子拿過充當貨架和選購場所,而當過了一陣子時,桌子已經應付不了銷售上的需要,便會用上流動小販車,可以擺出陣勢,如果是售買衣物、物品就會用撐起鐵架,橫跨到路的中心讓走在街頭的顧客也可看到他們的貨品,舖形已成,但其神還未在,而每天他們還是需收拾小販車,推回家裏,再進一步,便必需人和。
人和,對店主他們來就是族群,那時除了周邊同業,樓梯是大廈一部份,諮詢大業主也是必要,由於大家都是潮州人,較易融入和建立關係,本着同鄉互助的精神,他們最後得大業主的首肯,成為大廈中的一員;他們流動小販車因為實際需要,必須向周邊同業借電話和借電,他們亦因為有人可攤分支出樂意分享,得到電話線和電力後,小販車就轉化成固定擋口,便築起鐵閘得護自己的財物,這可免卻每天搬運貨物之苦,最後一步又怎取得法定的地位呢?他們由於用電量不少及需要向外聯繫,便會直接向有關方面申請,當有關方面把信寄到他們的地址時,這意味着他們終於成為業主。
三者天時、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但能完成如此轉型的只屬少數,非合法和合法因時代的轉變,其定義亦有可能不同,合法性是可以由市民的集體力量而獲得,他們並不是一個檔主,而是整整一條街經過轉化的過程。
另有一些人未完成整個進程,他們得的不是一個舖位,而是一個工作的空間,今天爭奪是銀行的正門,現在信用咭數位的推銷員和抹鞋工作者都有旁晚進佔該地,因為六時後街頭和尾的兩間銀行關門,他們就趕忙進駐,成為規律,而他們保持機動性,時段的流動。抹鞋工作者對銀行來說更是破壞形象,但就算是保安或是經理都無令街道使用者離開,因為她只是持在公共空間之上。
同時,在街後炒麵的小販,也有他的策略,他施展睦鄰政策,在晚上較夜的時段他可向商舖借用其私人地方(就是一商舖前的用磚拼成的小台),使他自己不再是違法擺賣,小販管理只能改用阻街的名義捉拿他。
「霸野」是公共空間的分配,關乎其行動權,衝突或許又之,但久而久而之形成格局,不快也會減少,和社群之間相處必須是尊重,需要互相溝通,是有機的組合,政府的作用是認可及仲裁一些社群並不能處理的衝突,但並不是制造問題,透過將所有權和處置權納入其手中,規範空間的生成及單一空間的想像,我們不需要政府所謂的專家,而每位用家也可以是生活的專家,都有要求和變更的權利。
附圖為這商舖的鐵閘,本人十分喜愛上面的圖案
請看到這文章的討論,按瀏覽以下網頁︰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69554&group_id=11
專題︰觀塘的老照片系列(4)
屬於官塘區的藍田,原名咸田,因為這裏跟官塘一樣是產鹽重地一部份,後來因鹽業式微,70年代政府在這裏興建第一個公屋邨─藍田邨,而「藍」跟「咸」發音上差不多,因而政府便把咸田改稱為藍田。現在藍田邨已被清拆重建。
講起圖中這座藍田邨第十五座公屋,為何會繪上飛龍呢?
首先聲名這跟香港旅遊的象徵飛龍(多數人說像飛雞)沒有關係。
其中一個說法,是當時70年代,藍田因為有水怪,所以常常豪雨成災,因此繪上飛以鎮壓水怪;
亦有另一個居民的說法是︰
「我媽媽當年都係住藍田村果座,但聽佢講條龍既由來又唔係咁講喎,我媽媽話起藍田村時地盤工人挖地時,突然從地下有血水滲出,當時工人都覺得好奇怪,但又唔見有任何屍體,但有傳工人見到有似龍既物體被鋤傷所以有血,因此為左平定人心同安撫傳聞被傷既龍,所以係第15座外牆畫上一條龍,聽聞這條是水龍,因為慘血水既位置就正係15座既位置,當入伙後好多時半夜都會聽到走廊有水聲,第二朝就會全走廊都濕哂,而我媽媽當年都親身經歷半夜聽到有水聲,當時藍田村每間屋都有一排小窗可以睇到走廊,咁飱我媽媽訓上格床所以小窗就係床邊十分方便睇到走廊情況,當年佢聽到水聲時就從小窗望走廊,但一望就靜哂,而且己經好多水係走廊,正常要整濕哂條走廊就要有好長既水喉or好多桶水,但無理由一望就可以將工具收拾得咁快連人都唔見埋,因為條走廊都頗長,因此就有傳聞因為水龍在樓中話動所以整到濕哂」
資料來源︰
http://www16.discuss.com.hk/archiver/?tid-3626651.html
官方說法,是工務局紀念第500座公屋興建,所以繪畫飛龍以作紀念。
你又會信那一個版呢?
圖為 1960年 觀塘徙置區(俗稱雞寮)
觀塘最早興建徙置區
版權︰政府新聞處
專題︰觀塘的老照片系列(3)
雞寮大部份是潮州人居住,今天不少潮州人己離開,但是潮州特色還可以在官塘社區可見到。
物華街的小販區中,有專賣潮汕雜貨的小店,咸酸菜、茨粉丸、薑茨、小田螺,可感受潮州人的氣息,細味他們的味道。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潮州人重要的節日,盂蘭節,他們特別看重鬼神,尊重祖先,雖然官塘市中心沒有廟宇,但還會搭上戲棚,整條裕民坊會放會各式祭品和食品,用以超渡亡魂。
現在很多裕民坊的地舖,還可見他們的足跡,但文化傳統的衰落實在是人為造成,18年前政宣佈重建,在沒有規劃發展安排的情況下,結果重建的消息依舊在區中醞釀。使不少人心灰意冷,無意維修,搬遷到其他地方,現在重建,更加速潮州社區的衰亡。
***SORRY!!! 重大更正!!! 文中的樂意山應該是沈雲山 (請查閱"回應"中的更正啟示及沈雲山歴史資料)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觀塘是一個只有喧鬧和擠迫的地方,沒有可能找到一刻的憩靜。對很多人(當中包括部份的觀塘人)來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孫驊聲在城市規劃論壇中所指出的山水接連,市民可以從山上踏單車到觀塘市中心的說法是天方夜譚。其實,山水接連中的「水」不是臭得遊人連五分鐘也不願停的海旁,而「山」也不是己建高樓大廈的「斜路」。部份觀塘重建區的居民不太擔心重建,原因是「觀塘人」的流動性高,社區網絡大。這個網絡不只伸延至富都戲院的「斜路」,這個網絡大得連山也容得下。
只有鱷魚山的觀塘
上年九月,來自內地的孫教授首次提到山水接連的建議,當中的主角之一「山」從來沒有被人以文筆詳細記錄過,她的名字叫樂意山。樂意山其實還有多個名字,原本為鱷魚山,但因缺乏文字的記錄,所以由來己不太清楚,聞說,其後為求動聽,便取名樂意山。還有另一個名字為水塘山,因山上有水庫而得名,這個名字也為最多「晨運客」使用。使用不同名字的落差大得難以置信,正式的文字記錄不會用「水塘山」,晨運客也不知有一座名為「樂意」的小山。
樂意山位於觀塘區的「邊緣」位置,觀塘區議會的「管轄」範圍。不過因為山腳位置已是建築物,當中包括聖若翰小學及佐敦谷公園,所以難以界定面積。尋找網頁,樂意山多數會在學校的簡介出現(包括我的中學和小學)。如聖若翰堂的簡介「當時(五十年代)的觀塘,既沒有大街小巷,更沒有商業店舖,只有樂意山(前名鱷魚山)」。
可以在觀塘放風箏?!
樂意山在觀塘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用途,最普遍的是晨運地點。「晨運客」來自「四方八面」,順天邨、觀塘中心,還有最近的樂華邨。復華村是樂華邨的前身,在觀塘工業區剛開發的時侯,她是工廠工人的臨時居所。樂意山的路特別斜,要登上山頂也不容易,不過大部分的晨運客也會一登山頂,為的不但只是要挑戰自己,為的還有山頂風光及設施。
登山當日,烈日當空,在登山的途中,遊人自休地在涼亭下休息和午睡,伴隨他們入睡的還有不同的風景。我們可以遠眺觀塘、九龍灣、飛鵝山、獅子山、北角及維港,在山上,你可以以一指把APM壓扁。山上除了有觀塘區議會的設施,還有一名筆名為「愛心宇」的提筆,主題是「改善人生‧健康快樂」。新的觀塘從建計劃能否為我們提供快樂的人生呢?
一登山頂,可以看見的是一片廣闊的平地,還有一條400米長的開放跑步徑及簡單健身設施。不過最能吸引我的還是一片廣闊平地,她一直是放風箏的熱門地點。無論任何天氣,這座小山也十分「好風」,是還未受屏風樓影響的「褔地」,不需要用盡九牛二虎之力,風箏一離開手便自動起飛。
樂意山不但會因四時而變,還會節日而變。在中秋節,小童會上山玩燈籠、點蠟燭,這還不算熱鬧,最熱鬧的還是年初二。每逢年初二,特別在樂華邨還未建築前,觀塘的居民便一家大小上山看煙花。「嘩!~」「嘩!~」的聲音隨煙花起落。
不要填補空間,只要公共空間
新的觀塘市中心設計看似美好,綠化率大增,休憩空間增加,更有淙淙流水,被稱為城市中的綠洲。但糖衣中包含的又是一個甚樣的空間呢?回看小山,雖然沒有精心的園林佈局,但真正的公共空間卻可以直接在這裡找到,活在同一個社區的人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空間。要在新的公園午睡,是只會在做夢才會發生的事,一塊石頭在遊人的提筆下,存在的意義不再只為填補空間,還可將不同的遊人連繫,把要傳送的句子直入心靈。那我們又何須需要一個只有假山假石,擴大面積只為「篤眼篤鼻」的公園呢?
頽安
樂意山的其他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8009243@N07/archives/date-posted/2007/04/27/detail/
官塘歷史有50多年,可惜官方和民間都缺乏一些舊照片,找了差不多半年,除了雞寮的政府檔案資料館外,其他公共和大學的圖書館已找遍了,也不着老照片了解昔日官塘的面貌,幸好在機緣巧合下,民政事務處的職員在一堆文件中,找到一本老官塘的圖集(已經絶版了),讓我們一同分享吧!
圖為
1959年
左方翠屏村、前方市中心、中間為工業區、右方為牛頭角花園大廈
版權︰政府新聞處
按上圖可放大
上圖是發展書的一頁,可下方兩個是public open space(公共開放空間),對上的是private open space (私人開放空間),右上角的是亦是私人開放空間,其對下一小塊是
公共開放空間,可見觀塘市中心將來會被分為物業和市民的部份
專題︰市區重建局觀塘重建發展書(2)
雖然市建區聲稱裕民坊公園的面積會增加,但同時未來組成市中心的六個部份有一半是成為private open space,即是市中心物業的私家花園,現在的裕民坊市民可以任意出入,但重建後大閘、鐵欄和保安一定少不了。
更重要的是發展書沒有透露,市中心管理權誰屬,如果好較銅鑼灣時代廣場前的廣場般,商場的物業公司代政府管理官塘市中心的公共空間,到其時整個裕民坊公園就會成為那五楝大廈業主的產業。現在時代廣場前的廣是不准坐、不准街頭表演,所有在廣場做的事情必須時代廣場的批准,所謂的廣場名存實忙。
這幾天,我希望將閱讀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放在協和街臨時小販區、北角和沙民務署的重建發展書後的發現向大家分享。
1. 龐然大物降臨官塘
上圖是從市建局的發展書拍攝得來的
左圖是280米可能超過60層高地標式建築和五楝高達50層的住宅在官塘建成後的模樣,右下角的則是同樣在漢寧道運動場現在的模樣,可以發現整個觀塘的景觀將大受影響,現在我們的市中心大都是7層高的大廈,跟週邊的環境較為和諧,但當龐然大物來到之後,不單會阻礙光線進入市中心,它們巨大的倒影更令其他的地方進入黑暗中,不可能自然採光,整個觀塘一定成為灰濛濛的,不能像現在抬頭望見藍天,必須把頭仰成180度跟頸成為一直才可望見到天空。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