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一月 2007.
這幢六十年代建成的大樓, 你會想起什麼? 這是我對它的回憶:
–買郵票的地方
–公公婆婆等拎年曆的地方
–賽馬會排街証的地方
–到勞工署揾工的地方
–食環署車輛成日出入的地方
–拿特首施政報告的地方
–去找法援的地方
它就是這麼的一幢綜合的地方。對, 是”地方”, 不是”大樓”, 因為在我心目中它不是一所綜合大樓那麼簡單 – 這個地解決了一些生活小節上的問題, 還有, 不知不覺間, 它成為了我身邊看慣了的風景圖。
這個風景圖, 一般都是從外面看, 是一幅牆, 但在機緣巧合的機會下, 我有機會進到裏面的停車場看了一下: 原來, 這兒豁然開朗, 有一棵大榕樹, 和大樓之間有一片既之行車又是行人的地方, 感覺像極政府總部門外, 而事實上, 如果看一下細節, 你會發現它的大樓和政府總部, 甚至皇后天星, 有著一樣的實用和簡約的建築風格。這又令我對這個”功能地方”多了一重看法。原來在身邊擦過的景物, 我路過了二十多年, 還是可以有新角度去重新審視她。
功能上, 它的而且確為附近的街坊提供了一些實質的反援和服務。還是老媽對觀塘民政事務的存在的說法有趣: 在裕民坊這一帶”龍蛇混雜”的地方, 幸有街尾的觀塘民政事務大樓坐鎮, 以至這一帶不至於亂來! 雖然不免有點令人想起潛意識的”權威性人格”,不過這說法又令人反思原來官樣,即使不是警察和法庭,仍是有其權威性!有時甚至有點似一個堂口!
“官”字兩個口;“觀”有官口之餘,另一個口會是我們的聲音嗎?我們還要“見”-我們未來的新”官/觀”塘,你又見到什麼呢?
第三十屆香港浸會大學地理學會學術周論壇
主題: 觀塘區市區重建與城市低下層
日期: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星期四)
時間: 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邵逸夫樓九零五室( RRS905)
主持﹕鄧永成博士
嘉賓﹕市區重建局觀塘項目總經理 鄧文雄先生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 陳劍青先生
婦女勞工協會 陳寶瑩女士
社區文化關注(CCC) 袁智仁先生
時間﹕ 論壇流程﹕
2﹕15pm – 2﹕30pm 嘉賓及觀眾進場
2﹕30pm – 2﹕40pm 學術幹事介紹觀塘市區重建對空間使用者的影響、介紹主持人及各位嘉賓
2﹕40pm – 3﹕40pm 各嘉賓就題目表達意見
3﹕40pm –4﹕30pm 討論環節及問答時間
4﹕30pm 茶點享用
轉載自︰明報 19/11/2007 論壇版
作者︰許寶強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進步發展觀」是特首今年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概念,建基的是把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育分割的前提,認為經濟增長是首要的目標,並在此基礎之上兼顧文化保育。然而,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將皷於《明報月皷》12月號)指出,發展除了指更新改進物質環境外,還包括保育原有的優良生活質素;而保育則同時指向保存和孕育既有的文化,目標也是為了改善生活質素。因此,發展同時是保育,保育也是發展。因此,真正的「進步發展觀」,只能同時是一種「進步保育觀」,也就是不把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育分割,而是整全地看待它們。
兩種推力 一樣結果
特首在施政報告對保育的關注,除了受天星皇后和利東街等民間保育運動影響外,恐怕還包含另一種相對受評論界忽略的考量,就是政府和商界共同推動的「活化」文物古蹟大計。政府和商界感興趣的文物古蹟「活化」計劃,與民間的文化保育運動的訴求,覑重點顯然不一。前者主要希望透過「活化」文物古蹟,打造「文化地標」作為新旅遊景點,或令鄰近土地資產增值。相反,後者關注的,是保育本土(尤其是老百姓)的歷史和文化生活…………………
區議會在現在的情況下,只是諮詢為主的組織,諮詢意味着可繞道而行,再加上缺乏法定的功能。諮詢區議會與否成為是否「名正言順」的問題。但建制上他彷似無事可幹,跟過去擁有資源和決策權力的市政局議員之不同,實際上,他們卻有另一角色。
借用Moloch的增長集團(growth coalition)的理論,地區上都每個團體都在增長(growth)扮演一定角色,不止是發展商、(企業式)政府、傳媒、學校等等團體都經與在經濟增長的夢想之上。對政府而言,經濟增長亦簡單為
今次的選舉,民主和非民主/親建制的分別都不甚麼明顯,原因之一,是親建制的民建聯,也以,2012普選為賣點,誰說香港人不懂選舉,民主、普選很容易的被不同人挪用;另外,很多選區中,大量充着獨立議員,但當中很多有的聯繫,如︰深水埗就有十五名獨立議員和地方社團或建制派有聯繫,而觀塘則有十一名。
誰作區議員有何分別呢?
將增長集團的理論放在地區中,不難看到區議員的角色。
細看”區選全民監察網站”,發現在九龍最大的政治集團並不止民主黨或民建聯,還有九龍社團聯會,在深水埗和觀塘中有超過50%的候選人為該團體的支持者。除了民主和非民主外,另一個分野是發展觀。
先不評論發展觀的正確與否,在九龍社團聯會2007年8月24日的” 對第三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期望意見調查” (http://panel.3gtv.hk/Article.aspx?channelid=41&id=52&lan=1)中
他們的建議重點是︰
1. 盡快落實大型基建工程
2. 持續推出措施紓緩本港貧富懸殊的情況
3. 強化香港旅遊業及金融業的發展勢頭
4. 加快中港兩地的經濟融合
5. 循序漸進的推動香港政制發展
6. 優化教育改革政策及加強環境保育工作
7. 創造社會和諧
而分析結果則是︰
1. 社會大眾普遍看好香港未來五年的管治及發展
2. 大眾重視本港經濟發展
3. 政府應著力建構和諧及穩定的社會
4. 政府需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加快處理扶貧問題
5. 政府推動基建工程的進展緩慢
6. 大眾較關心行政長官普選及行政效率問題
對這一個成立於1997年的九龍社團聯會,他們眼中最大困難是經濟問題,在他們的建議是以用基建來刺激經濟,增加就機會,不穩定和不和諧的社會源於經濟問題。增加就業和扶貧劃上等號,最佳增加就業的方法,莫過於基建,所以在建議的第一項就是基建。
問題是就業不一定解決貧窮,在職貧窮比比皆視。除此之外Moloch比對美國城市的經濟增長(GDP)的最高的十個城市和最低的十個和失業率,發現兩者沒有明顯關係,經濟增長強勁不等於失業率下降。現在在WTO框架下,大量建築配件和工序在國內完成,本地工人就業機會亦大不如前,結果只有利潤增加的只是發展商。後福特(post fordism),旅遊業提供的是低收入、合約的工作,外判成為主流,基層生活能否獲得改善呢?
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注重金融或旅遊的事業,將社區包裝為旅遊點,葉蔭聰博士曾在一遍有鯉魚門發展的故事中,點出親建制的政黨對大型發展有所偏好,親建制的政黨是這地方團體的主要成員。可以看到發展觀的滲透從政黨到地方團體。遇到一些爭議事件,如︰怎樣重建或是否重建,諮詢區議會成為容易的事件。而政績不論在就業數字上或是硬件上,發展,尤其是大規模發展成為主調。建造/清拆,背後是高級化(縉紳化)的想像,改造社區是要令社區漂亮,容易落入陳舊,必須革新的假像。再進一步是旅遊的賣點,是加強本土特色,還是亞洲國際都會,現在的基建很多時強調後者,將新/舊對立,削弱本土地區特色,抹去本土文化。
他們更強大的是和主流思想結合,加速大量的發展,向社區宣告「大即是美」的論述,透過區議員獲得合法性,不知不覺(或主動)地成為增長集團的一份子,是對保守右派的經濟學的實踐,在同一致的發展方程式計劃下,我們香港本土左派又何左之有呢?
對比直接受重建影響的觀塘市中心選區,兩名候選人陳華裕(已當選)跟黃橋明,前者是九龍社團聯會支持,後者為獨立民主人仕,他們兩人的政網可見”區選全民監察網站”。前者比後者更擁抱發展/重建,前者點出關注裕民坊重建賠償,發展連結優勢"“,後者表明“協助重建區居民盡快搬遷及補償"。前者已經假定居民必須離開,拿取賠償,沒有安置的選擇,不用談上原區安置,還是舖換舖,將重建視為機遇,居民和舖戶拿取了賠償,就要離去,接着再去發展和連結其他的地方,建立更龐大的基建項目,亦沒有提及他的政綱“"促進廉潔、尊親敬長、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和重建破壞社區網絡和人的關係網絡的結果,和鄰里精神的矛盾。後者較實在的談回對居民的影響,是盡快搬遷及補償,將事件放在受影響的地區之中,亦提及"居民"兩字,較重視人的存在。當然,可以同時照顧發展和人的生活是佳的道路,但像重建或興建道路(如︰油麻地興建中九線會趕走甘肅街和玉器小販)時,兩者的矛盾便會激化,地方代表的取捨正是代表居民/發展(商),受影響居民,還是抽象的全港市民呢?便是舉足輕重。
如果你在家附近平凡的海邊成為海濱長廊(沙田)、或者一個海洋世界(深水埗)或成語公園(沙田)突然取代原來的草地或空地。或許就是你區議員的政績了。
後記︰
抱歉,由於時間不夠,未能探討地區社團怎樣影響地區發展的操作。
參考資料︰
Ip Iam Chong, Chan Shun-hing, Lisa YM. Leung(2007) “Cummity Politics and Urban Culture: The practice of Lei Yue Mun Tourism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John R. Logna & Havey L. Molotch(1987) “The city as growth machine" Chapter 3. Urban 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Los Angeles : Univeris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ge 50-98
說觀塘是多元文化,真是絶不為過,八月的是潮州盂蘭節,十一月就鶴佬的地藏王誕。
跟盂籣不同,這個酬神,盂蘭則是祭鬼,鶴佬人亦是觀塘的另一個大族群。
每年他們都有這十二天的節日,用戲棚款待街坊,以齋菜慰勞老街坊,明天(13/11/07)是最後一天,有興趣朋友可以去翠屏的地藏王廟看看啊!
這裏氣氛很好,常常看到觀眾為台上海陸豐的白字戲歡呼,下次見他們時,不止叫他們做神功戲,更正確的名字是白字戲啊。
花牌很漂亮啊
四周都是花牌
四處都是旗海
廟中的神壇
大家眾精滙神的看戲,可惜我聽不到鶴佬話
更多的照片請參看︰
http://www.flickr.com/photos/yuenchiyan/sets/72157603112482236/
-
專 題 報 道 : 等 觀 塘 重 建 等 到 跳 樓 死
入 夜 後 的 觀 塘 , 有 個 五 光 十 色 的 apm 大 商 場 , 一 條 觀 塘 道 之 隔 的 重 建 區 , 相 比 之 下 顯 得 冷 清 破 落 。 觀 塘 重 建 區 由 裕 民 坊 、 物 華 街 、 同 仁 街 、 輔 仁 街 等 幾 條 老 街 組 成 , 面 積 逾 5 公 頃 , 是 本 港 最 「 悠 久 」 的 重 建 區 , 街 坊 等 待 重 建 已 18 年 , 如 今 仍 是 等 待 ; 有 人 等 不 了 , 跳 樓 身 亡 。 街 坊 心 一 直 等 待 的 , 只 是 早 日 安 居 樂 業 。 記 者 : 黃 偉 駿
天 花 板 塌 大 塊 石 屎
街 坊 阿 劉 每 日 奔 走 於 重 建 區 23 幢 大 廈 之 間 , 希 望 街 坊 團 結 一 致 , 向 市 建 局 施 壓 。 他 說 重 建 區 只 得 700 名 選 民 , 但 同 選 區 的 觀 塘 市 中 心 則 有 900 名 選 民 , 所 以 現 任 區 議 員 沒 有 照 顧 重 建 戶 需 要 , 於 是 今 屆 區 議 會 選 舉 發 起 重 建 戶 支 持 另 一 人 作 挑 戰 。
在 同 仁 街 賣 毛 巾 及 雨 傘 維 生 的 林 太 , 沒 有 阿 劉 的 政 治 考 慮 , 只 是 單 純 地 期 望 盡 快 重 建 。 因 為 她 那 個 600 呎 住 所 , 3 個 月 前 天 花 一 幅 一 呎 長 石 屎 突 然 墮 下 , 幸 好 當 時 家 中 無 人 , 「 我 返 屋 企 開 唔 到 門 , 以 為 有 賊 , 原 來 石 屎 頂 住 。 」 她 沒 有 錢 維 修 , 「 我 賣 5 蚊 3 條 毛 巾 , 10 蚊 1 把 遮 , 幾 千 蚊 裝 修 費 , 畀 唔 起 。 」 廁 所 、 廚 房 也 不 停 石 屎 剝 落 , 惟 有 在 頭 頂 掛 上 一 塊 膠 布 權 充 「 防 護 網 」 , 聊 勝 於 無 。
阿 伯 周 身 病 鬥 長 命
觀 塘 重 建 區 有 近 5,000 名 居 民 , 上 年 紀 及 體 弱 多 病 的 街 坊 佔 不 少 。 65 歲 的 司 徒 伯 伯 患 牛 皮 癬 , 關 節 作 痛 , 偏 偏 住 在 物 華 街 光 輝 大 樓 9 樓 , 每 日 行 足 9 層 樓 梯 出 入 ; 想 搬 又 沒 有 錢 , 因 為 重 建 區 物 業 易 手 , 新 業 主 不 會 得 到 市 建 局 任 何 購 買 同 區 七 年 樓 齡 物 業 的 津 貼 , 故 沒 有 人 願 意 出 較 好 價 錢 買 樓 , 「 幢 大 廈 係 60 年 代 興 建 , 當 年 制 水 , 落 成 樓 宇 係 鹹 水 樓 , 家 好 多 地 方 破 裂 , 冇 得 整 。 我 項 目 叫 K7 , 應 該 排 第 7 , 但 個 個 打 尖 , 排 到 20 幾 。 就 算 市 建 局 收 購 , 我 只 係 夠 錢 買 番 細 細 個 舊 樓 單 位 。 」
不 是 所 有 街 坊 像 司 徒 伯 伯 捱 得 過 這 麼 長 時 間 。 數 月 前 , 住 在 他 樓 下 一 名 長 年 患 腎 病 的 婆 婆 , 因 為 等 不 了 重 建 , 趁 家 人 外 出 時 在 寓 所 跳 樓 身 亡 。 街 坊 說 , 婆 婆 有 時 要 家 人 背 才 能 上 落 樓 梯 , 「 佢 想 快 重 建 , 筆 錢 買 過 第 二 度 , 但 市 建 局 不 停 開 空 頭 支 票 。 」 街 坊 很 難 過 , 婆 婆 出 殯 當 天 , 夾 錢 送 了 一 個 花 圈 給 家 人
沙 井 傳 臭 住 戶 苦 撐
市 建 局 宣 佈 上 環 嘉 咸 街 呎 價 破 紀 錄 8,508 元 , 一 般 人 羨 慕 重 建 戶 多 了 一 筆 橫 財 , 但 對 不 少 觀 塘 重 建 戶 來 說 , 重 建 安 排 形 同 天 降 橫 禍 。 住 在 同 仁 街 的 陳 先 生 , 寓 所 設 計 成 一 個 密 室 , 廁 所 、 廚 房 窗 戶 全 部 封 死 , 抽 氣 扇 裝 在 走 廊 , 一 切 只 為 逃 避 那 股 逃 不 了 的 坑 渠 臭 味 , 「 樓 下 沙 井 幾 年 前 爆 渠 , 臭 味 傳 晒 上 , 唔 封 頂 唔 順 , 吸 得 耐 健 康 有 問 題 。 」 住 戶 向 政 府 部 門 反 映 , 部 門 答 覆 是 : 「 都 就 快 重 建 , 等 多 陣 啦 。 」
陳 先 生 說 , 市 建 局 的 前 身 土 地 發 展 公 司 於 88 年 宣 佈 重 建 後 , 居 民 生 活 立 即 180 度 轉 變 , 「 覺 得 就 快 重 建 , 好 多 爛 都 唔 整 , 條 街 污 糟 。 我 想 睇 一 場 世 界 盃 賽 事 , 但 有 線 電 視 因 為 信 政 府 , 以 為 好 快 重 建 , 唔 肯 蝕 本 鋪 線 。 」
32 年 書 仔 檔 到 末 路
陳 伯 的 「 凌 記 書 店 」 , 不 是 一 間 書 店 , 是 開 設 在 輔 仁 街 後 巷 的 「 書 仔 檔 」 , 由 幾 個 流 動 書 架 組 成 , 出 租 小 說 。 一 本 小 說 來 貨 價 平 均 50 元 , 他 每 本 只 租 5 元 , 每 次 借 5 天 , 經 營 32 年 深 得 街 坊 歡 迎 。
不 過 , 老 人 家 說 , 如 今 的 城 市 人 愛 上 網 , 少 時 間 看 書 , 他 的 書 店 範 圍 越 縮 越 小 , 「 細 喇 , 以 前 成 條 後 巷 都 係 ( 書 架 ) 。 」
陳 伯 的 檔 位 是 向 後 巷 所 在 的 大 廈 業 主 立 案 法 團 租 用 , 據 講 每 月 租 金 1 萬 元 , 32 年 來 3 萬 本 藏 書 , 佔 去 陳 伯 在 樓 上 700 方 呎 寓 所 的 一 半 空 間 , 他 只 住 一 間 房 , 另 一 間 房 出 租 , 收 1,500 元 租 金 幫 補 生 計 。
提 起 市 建 局 , 陳 伯 勞 氣 , 「 佢 話 我 租 間 房 畀 人 , 唔 到 ( 購 買 同 區 七 年 樓 齡 物 業 ) 津 貼 。 香 港 係 自 由 市 場 , 點 解 要 咁 樣 限 制 我 , 打 官 司 都 要 打 番 正 ! 」 重 建 後 , 書 仔 檔 會 結 業 , 陪 伴 半 生 的 藏 書 要 找 人 接 收 , 「 冇 人 要 惟 有 當 爛 紙 變 賣 。 」
後 記 : 街 坊 拍 掌 賀 林 中 麟 離 任
盛傳因重建表現不佳已被辭退的林中麟
市 建 局 行 政 總 監 林 中 麟 年 底 離 任 , 觀 塘 重 建 區 的 街 坊 拍 掌 慶 賀 。 街 坊 王 小 姐 說 : 「 佢 任 內 只 係 諗 住 點 幫 市 建 局 積 聚 財 富 , 好 多 重 建 項 目 , 一 開 始 出 講 預 要 蝕 幾 多 , 但 到 頭 來 其 實 個 個 賺 錢 。 」 街 坊 陳 先 生 說 , 其 實 重 建 戶 並 非 一 些 人 所 誤 解 是 貪 得 無 厭 , 只 是 想 有 一 個 安 樂 窩 , 「 最 好 係 樓 換 樓 , 大 家 都 得 益 。 」
在朋友口中聽到一個故事︰
一對廟祝夫婦,住在觀塘的天后廟中已經40年,政府一聲清拆下,他們被迫離開,結果廟祝只得吞下老鼠藥,反對清拆,在廟中生活的細節請看最末附上的新聞︰
如果要吞食老鼠藥以示決心抗迫遷,是悲壯,那麼這個故事下半段就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廟祝夫婦被迫遷,最終無奈接受,這不再是賠償的問題,是人的權利、生存的問題。
他們因為住在廟宇中,但在政府眼中廟宇並不是住宅,加上他們雖然可另覓土地重建廟宇,重建過程中,必須找地方安放神像,結果不單沒有為神像安置地方,他們也因重建無家可歸。政府告訴他們神像可以安放在一個密封的貨櫃中,最後廟祝夫婦唯有跟神像住進貨櫃。
在迫遷中,也發生一件插曲。
話說警察負責執行這工作,廟祝已被"請"下山,而每個神像廟祝都會用擲聖杯的方式由廟祝請下山,每次在擲數次聖杯的情況都順利請下山,但是當中最後土地公,擲了數十次,也未能成功。廟祝走下來向警察表達情況,那警察就罵道︰"快d啦,阻住曬",廟祝說土地公不肯離去,沒有辨法,警察沒有理會,繼續的罵。結果,廟祝只得說︰"你上去抬土地公落嚟啦!"警察面有難色,神色一沈,不再說話。故事最後怎樣,我己經忘了或者我朋友沒有問到,但神和人可以往哪裏去呢?
參考資料︰
茜草灣之三山國王古廟(天后廟附近)
http://www.geocities.com/liwaion/w901225.htm
以下新聞轉載自06/04/2007 的蘋果日報
面 臨 清 拆 恐 得 罪 神 靈 服 老 鼠 藥 天 后 廟 住 持 以 死 抗 迫 遷
秀 茂 坪 道 的 天 后 古 廟
一 名 誠 心 信 奉 天 后 娘 娘 的 七 旬 寺 廟 住 持 , 數 10 年 前 以 一 磚 一 瓦 興 建 古 廟 , 並 耗 掉 畢 生 心 血 和 積 蓄 去 打 理 , 惟 政 府 近 年 的 重 建 計 劃 , 令 寺 廟 被 迫 清 拆 , 人 神 面 臨 流 離 失 所 。 昨 晨 老 住 持 與 妻 子 再 提 及 迫 遷 , 疑 他 憂 心 得 罪 神 靈 , 留 下 遺 書 後 服 食 老 鼠 藥 , 企 圖 以 死 控 訴 政 府 安 排 失 當 , 幸 及 時 獲 救 送 院 , 情 況 穩 定 。
記 者 : 周 志 鴻
企 圖 以 死 控 訴 政 府 的 老 翁 姓 黃 ( 71 歲 ) , 為 秀 茂 坪 道 天 后 古 廟 的 住 持 , 有 多 名 子 女 , 目 前 僅 得 他 與 姓 陳 ( 62 歲 ) 妻 子 同 住 廟 內 , 並 一 同 打 理 寺 廟 。
黃 妻 透 露 , 丈 夫 向 來 信 奉 天 后 娘 娘 及 習 神 打 , 40 多 年 前 他 耗 盡 積 蓄 獨 力 興 建 寺 廟 , 內 設 海 國 天 后 聖 母 像 、 觀 音 及 濟 公 像 等 予 善 信 參 拜 。 丈 夫 多 年 來 盡 心 盡 力 , 平 日 寧 吃 隔 夜 , 省 吃 儉 用 來 經 營 古 廟 。 加 上 他 去 年 在 廟 內 煮 食 時 , 不 慎 用 菜 刀 斬 斷 石 油 氣 爐 喉 管 , 險 遭 燒 死 , 幸 得 神 靈 保 佑 才 化 險 為 夷 , 令 他 一 心 伴 廟 終 老 。
97 年 底 , 前 任 特 首 董 建 華 實 施 八 萬 五 政 策 , 計 劃 在 安 達 臣 道 發 展 大 型 屋 , 勒 令 收 回 該 廟 和 附 近 大 聖 廟 、 城 隍 廟 及 觀 音 廟 的 地 皮 , 以 進 行 道 路 工 程 。 之 後 該 計 劃 一 度 被 擱 置 , 近 年 卻 再 被 政 府 重 新 發 展 , 並 限 定 他 們 於 07 年 底 遷 出 。
胞 妹 協 助 扣 喉
黃 伯 自 此 鬱 鬱 不 歡 , 經 區 議 員 協 助 跟 政 府 斡 旋 , 雖 已 達 成 協 議 , 但 他 們 須 等 候 至 09 年 才 獲 批 出 新 地 , 黃 伯 擔 心 遷 出 後 , 無 法 另 覓 臨 時 地 點 供 奉 神 像 ; 同 時 夫 婦 又 失 去 住 所 , 因 而 備 受 困 擾 。
昨 晨 8 時 許 , 黃 伯 與 妻 子 重 提 迫 遷 一 事 , 令 他 大 發 雷 霆 , 其 間 他 趁 妻 子 不 為 意 , 取 來 一 些 老 鼠 藥 服 下 , 妻 子 發 現 報 警 , 而 其 登 門 到 訪 的 胞 妹 即 時 替 他 扣 喉 吐 出 部 份 毒 藥 , 將 他 送 院 救 治 。 警 方 在 場 撿 獲 遺 書 , 內 容 大 意 為 事 主 不 滿 政 府 的 遷 拆 安 排 , 認 為 遭 受 政 府 欺 騙 , 以 死 作 出 控 訴 。
善 信 趕 往 了 解
據 觀 塘 區 區 議 員 蘇 家 豪 昨 日 表 示 , 其 實 政 府 已 安 排 受 影 響 寺 廟 , 在 區 內 寶 達 對 上 山 坡 撥 地 重 建 , 同 時 獲 發 120 萬 元 賠 償 。 其 中 黃 伯 因 拒 絕 加 入 華 人 廟 宇 管 理 會 , 僅 得 20 萬 元 搬 遷 津 貼 , 但 他 所 得 的 新 地 面 積 最 大 , 達 3,000 平 方 呎 。
另 外 , 一 名 姓 徐 女 善 信 聞 訊 趕 往 了 解 情 況 時 , 她 指 該 廟 過 去 香 火 鼎 盛 , 近 年 仍 有 不 少 善 信 前 來 參 拜 , 故 希 望 政 府 能 讓 古 廟 原 地 保 留 。 她 又 稱 認 識 黃 伯 多 年 , 但 不 清 楚 對 方 背 景 。
轉載自 “香港討論區 鬼故事"
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 ( 荒廢地鬧鬼傳聞 ) 已加插多張相片
我諗住秀茂坪既人都知道有呢間戲院 ,以前成日都會搭小巴經過果座戲院 ,最近又經過 , 都仲未拆 ,已經好多年啦 ,我試過行近呢間戲院d隙縫裝下入邊 , 入面當然好黑 , 呢座野外牆都非常殘舊 !門口是三角形既門 , 隔離好似是打桌球的 , 不過都冇左廿世 ,呢間戲院係咪有咩問題 , 又唔拆左佢重建 ?
果度後面都有d樓有人住 , 你地知唔知間戲院既野呀 ?
好似十幾年冇拆到……
於是我search左有關呢間戲院既故事 , 唔知係真定假 , 不過想po上來比d朋友睇下 :
我講果間戲院 , 好陰森 : 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戲院是聚陰之地,數十年來有關戲院鬧鬼的傳聞更是層出不
窮,只是鬼惡也不夠錢惡,在無敵的金錢威力下,一幢又一幢的「猛鬼戲院」先後被移平,唯獨是位於秀茂坪的金茂坪戲院,即使鄰近地區都因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商場而地價飛升,不少舊樓宇都被收購發展重建,但這間戲院還是在新樓宇的環抱下「屹立不倒」。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對這戲院動過主意的,多年前在這戲院四周興建樓宇的發展商也想過在「太歲頭上動土」,但
工程還沒開始,與工程有關係的人員便相繼遇到意外。不少工人更因為該地太邪門而拒絕開工,同時公司股價也因賄賂醜聞而下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商只好讓步。
欲以法事 超度不果
因為這間戲院實在是太邪門,於是發展商就請來法師進行超度,求個「息事寧人、和氣生財」。但哪管法事的格
式已用上近乎最高規格的「水陸道場法會」(始自北宋,法事儀式創始者流傳是對佛學有深厚理解的蘇東坡),惟情況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改善。這座戲院建築當然拆不得,時至今日,一到深夜,戲院一帶和附近一幢私人屋苑的樓梯間,仍偶爾有途人聽到孩童嬉玩、女人呢喃和男人怒吼的聲音。
最經典的一次,就是在一個下雨晚上,一名女臈師在雨中看見一對母子,母親不顧渾身濕透,仍跪下為孩子擦
臉,好心的臈師想把雨傘拿給母子,但走近一看,竟見那對母子眼耳口鼻不斷流出泥沙……
冤死鬼魂 怨氣長留
到底在戲院中聚集的亡魂、怨氣何以會一深至此?據說,該地在二次大戰時,已是埋葬死人的地方,更有傳說是
日軍的行刑場之一。其原名蘇茅坪,因發音相近的關係,還一度被人稱為掃墓坪。戰後由於九龍區人口增加,港府在五、六十年代在此地興建徙置區,後來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模樣。在歷史因素下,此地本就聚集了一批離鄉別井、病死冤死的陰魂。
加上在七十年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泥傾瀉,再奪走了一批懷尠美夢、希望能在香港尋求美夢的新移民的生命。簡言之,此地都是聚集了一班來自各地,但同告客死異鄉、兼且心願未了、甚至是死亡來得太突然、尚未知道自己已
死的魂魄。這些冤魂來源如此「龐雜」兼執念深厚,又豈會輕易往生!
情侶放火 燒死觀眾
有人會問,為甚麼那些冤魂會聚集在戲院呢?第一個理由是對於一班生前沒有「家」的魂魄來說,這個長期幽暗
的戲院、偶然會播出他們熟悉「環境」的地方,已成為了他們惟一剩下的藏身之處,成為無可取代的「家」。
而另一個理由,則有尠這樣的一個詭異傳說……
話說這間本來風光一時的戲院,曾有一對情侶不知為了甚麼事情而約定在戲院二樓的洗手間放火自殺,但是火勢
蔓延極快,很快就燒了大半間戲院。而正在戲院看戲的觀眾,這時才察覺到戲院發生大火,即使他們都趕緊逃命,可惜因為戲院在播放電影的時候漆黑一片,再加上濃凴密布,根本就找不到出路逃生,於是所有人就活活地被燒死了。發生這次意外後,戲院的負責人決定將戲院封閉一段時間,待事情淡了才重開。
幾年後戲院雖被解封,怪事卻不斷發生:有一個不知道該戲院曾發生過慘劇的母親,因為戲院少人和戲票便宜的
關係,便帶了兒子去看戲。開場前戲院只得母子二人,但在電影將近放映的時候,當兒子去完洗手間回來,卻發現戲院內坐滿了人。本覺奇怪的兒子,因為電影開場的關係也沒再理會。
直到散場時,當兒子聽到母親說:「仔呀,呢間戲院真係好喇!冇人去睇戲,幾十蚊就好似包場咁,不如下次再
來啦!」
這件怪事,很快就傳遍整區!而戲院的生意亦在傳聞後變得更差,最後更被無限期封院,在長期荒廢下陰上加陰,成為了附近最適合舊魄新魂的五星級豪宅。
直到現在,戲院雖已改為貨倉,但仍有不少怪事在這傳流。不過最令人覺得諷刺的是,這班生前流離失所的
「人」,在死後卻獲上天安排這麼一個「家」,這到底是上天的最後禮物,還是一個最狠的玩笑呢 ?
還有更多更多的細節,請到以下網頁
http://www15.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4578829&extra=&page=1
http://www15.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4578829&extra=&page=1
這是一個"泛觀塘"-秀茂坪的鬼故:金茂坪戲院被傳有鬼的故事。如果真的如網上留言的人說因為有不吉利的東西,此古老的大廈和戲院才未被發展商重建,可真是市建重建的一種諷刺!
猜不到,這麼一個差點被忘記了的舊戲院,因為一個鬼故事, 才在網上泛起一點漣漪。
以下一則只有一百字左右的新聞是取自文匯報,報導中提及市建局可讓受影響的居民優先認購重建後的新樓。當天市建局除了給觀塘街坊的一個希望外,亦發佈嘉咸街小販的保育,可能會重新發出小販牌照,讓小販—這個本土的特色文化和本土經濟可以繼續延續。
多謝,文匯報,這則新聞只在 貴報的報導中找到,在免費電視台中亦看不到有關的消息。
嘉咸街重新檢討小販制度,無疑是市建局的一個讓步,他們眼中終於看得上賣菜、賣魚、賣肉的商販,認同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文化。
嘉咸街被分類成保育,所以得到傳媒的垂青,但是進一步細看下嘉咸街面對的是跟觀塘街坊一樣—推土式的重建。在保育的講法下,無疑令更多人留意,但是真正矛盾點是受影響的人怎樣呢?他們可以選擇怎樣重建嗎?規劃/重建可以民主化嗎?受影響的人的可以參與嗎?
結果是市建局或發展局很少很少的讓步,都會引起很大的掌聲。當然不論小販發牌,還是優先回購,都是較人性化的安排。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政府的想法跟受影響的人還是存在落差。
正如觀塘重建中,街坊所言,他們要的是「樓換樓」,再加上「舖換舖」,這就是真的保存社區網絡,街坊其實已經很清楚,他們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狀況,重建後,起碼一百多萬的單位會屬於他們的嗎?
再者,政府用觀塘重建作為新舊融合的示範,保留社區的特色,但是問題是重建的士紳化是會蔓延,現在近地鐵出口,40多年樓齡的月華街等大廈已面對收樓,雖然這些大廈都狀況良好,但有的大廈已有約25%的業權轉移到發展商手上。新舊融合,將會變得不切實際,一切會是新的主導,這種示範只是一個大幻像。
最後,市建局或發展局派出的糖果,獲益只會是政府,羸得的是掌聲;在大量「體恤」下,部份影響的人仕或者可能有所改善,但大部份的人如果不能納入官方的「文化」或「保育」的圖像下,正如大角咀的街坊般只能成為制度的犠牲品。
腦海閃過林鄭在新聞透視(1/11/07景賢里的啟示)中,不斷述說她在灣仔成長,她說︰「對灣仔好有感情」,無錯,妳對灣仔建築物好有感情,但請問妳會對深水埗、大角咀、官塘、灣仔的街坊「手下留情」,難道我們需要深水埗林鄭、大角咀林鄭、官塘林鄭、保留林鄭,還是一個可讓街坊作主決定自己的地方/社區的機會呢?
Wen Wei Po 2007-11-04
觀塘重建戶盼能「樓換樓」
【本報訊】為了保留重建區的社區網絡,市區重建局消息指,局方正研究推出試驗計劃,讓受影響的住戶優先認購重建後的新樓,預計會有1至2成居民認購。不過,住在觀塘重建區內幾十年的蘇先生說,他們未必會選擇此方法,因為重建後的新樓價格昂貴,他們未必能負擔,認為最好還是「樓換樓」。同時又希望政府可承擔他們重建期內的搬遷費用。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