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二月 2008.
訪問︰阿俏、俏妹、原人
整理︰原人
每憑訪問官塘的街坊,總會問他們是哪裏的人,無他的,觀塘就是一個移民的市鎮。
「婆婆」,每位街坊都是這樣的稱呼她,每天駝背穿插於繁忙的馬路,推着沈甸甸的木頭車,載着的是市場商販拋棄的紙皮、市民丟下的報紙。周而復始,在瑞和街的街市都會上映一幕幕奇異場面,不知是七十七歲的婆婆,還是私家車司機,大家常相偶於電光火石間,兩方像有豐富默契般的控制着軚盤或手柄互相閃避。
其實不止「婆婆」,每天總有不少人在街搵食,由拾荒,到地攤、收賣、送貨和搬運,街道不止可作再生意,也可以是貨倉,存放紙皮、鐵車,亦是商販上落貨品的地方。十多年,「婆婆」一直是依賴街道搵食。
40多年,官塘剛剛完成填海,臨時小販市場和瑞和街街市還沒有存在時,「婆婆」就是在官塘的酒樓工作,之前一直在荔枝角的維記做工人,搬到在瑞和街的她,找工作當然要方便,所以便在社區選擇工作。酒樓的工作伴隨去工業化的政策,工厰北移,消費空間亦伴隨改變,由次檔的大眾文化,小販、戲院、酒樓相續結束,裕民坊正是時代的見証,90年代,裕民坊和官塘一樣找尋着方向,到2000年後,手提電話公司、卡拉ok、連鎖商店的進駐,實踐着空間由製造改變到消費的不同。
但這是必然嗎?
APM來了,不是時代的終結。
「婆婆」轉到街市裏找尋生活,工作就是她的生活,孫兒已經大學畢業,每天還是10點起牀,在街上切割紙皮,為了增加重量,用水浸濕它們。餓了就會享用旁近14元的叉燒飯(幾個月前還是11元),對無牙的「婆婆」談起軟軟的叉燒和青菜,已甚滿足。把廢紙用木頭車推上廢紙回收站,一直到晚上八點時,街上的店舖關門,好心的店主總會把紙箱留給「婆婆」,他們會把紙箱每她每天的基地—-百佳的門口,她會紮緊收集回來的廢紙,一真到凌晨四時才回到家中。
為何會要拾紙皮?
「婆婆」會點出政策的問題,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靠七百多元的生果金是無法生活,要拿綜援,必須兒女的批准,就是我們稱為的「衰仔紙」,意思是要証明兒女不會供養父母。我們的老人政策實際是家庭政策,以家庭為單位,但產生的後果是令家庭更多不和。
「婆婆」重視街坊的關係,每天她的「舖位」就是關門的百佳正門,坊問間,有不少人交給她紙皮,有人停下私家車,走到我們前說:「『婆婆』在這裏好多年」;有人又說︰「阿婆好慘」,亦有人擔心「婆婆」問我們是誰。
訪問「婆婆」中,兩位清潔工過來看看婆婆,她們關心和「婆婆」說甚麼,順道向我介紹她們的工作,一份工作六時的清潔工,月薪是三千八百元。一份這樣的工作並不能糊口,她們只得接一、兩間,甚至三間的工作來做,辛苦十八小時,對她們不認識中文的新來港婦人來說,被迫習而為常,她們跟「婆婆」一樣沒有甚麼社工協助,也得不到社會的支援,見到我們有社工的同學生,連忙問上申請公屋的問題。寫作之時,電視機傳來施政報告的簡介,甚麼強積金供款、免一月公屋租金,還是綜援,都比不上「最低工資」來得有用。」
不論是婆婆,還是清潔工,還上的是政策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一時三刻派錢可以解決的事,要推動政策改變,是要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在官僚體制變革往往需時,社區就是緩衝區,透過人和人的網絡,可以緩減社會問題。社區的開展是需要空間和時間,街道不只是生產的空間,亦不只是通道,還可以促進溝通。社會不斷報導「隱蔽長者/青年」,就是缺乏消息的一群,被排斥主流社會中。
當我們想社工探訪外,卻有沒有想到人會適合在甚麼的空間進行公共生活呢?我們每一個都移民或是移民的後代,可以在甚麼社區留下來。
2008/2/28 星島日報
![]() |
「 區 區 有 睇 頭 」 文 化 導 賞 團 引 領 參 加 者 以 另 一 個 角 度 認 識 本 港 一 些 既 熟 悉 又 陌 生 的 地 區 。 |
都市發展迅速,香港經歷滄海桑田,各區變化很大,要小朋友認識老香港,單靠書本是不 足夠,家長應帶小朋友穿梭各區,細味老香港情懷。Elsie知道,由大專學生組成的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在三、四月於五個地區包括觀塘、中環、西環、九 龍灣和深水,舉辦「區區有睇頭」文化導賞團,由區內「地膽」帶領參加者走訪大街小巷,及訴說區內有趣故事。
Elsie覺得,自○六年中環舊天星頭碼清拆事件以後,社會對文化保育的關注提高了,不過文化保育工作多集中在灣仔、中環等港島地區,今次「區區有睇頭」除中環的文化保育為人熟識外,其餘四個地區都較少提及,而藉覑今次的文化導賞,讓參加者尋找蘊含地區文化的地標。
負責帶隊觀塘區文化導賞團的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的碩士研究生原人,原人對Elsie說,觀塘是一個有趣的地區,他用上超過一年的時間,訪問 區內街坊、翻閱文獻進行研究,今次導賞團,他會先帶領參加者到觀塘的一個高點,鳥瞰整個觀塘重建區的景色,然後會到裕民坊,介紹觀塘由鄉村發展為工業村的 歷史,以及印尼華僑、潮州人、巴基斯坦人在同一觀塘下,不同的民族故事。
Elsie聽原人講,觀塘其實有不少特色街道,例如在仁愛圍 附近有巷仔叫「糖水街」和瑞和街附近的「剪髮街」,前者是以往有很多糖水店而得名,而後者則有特色的理髮店,原人更透露,剪髮街內現時有兩間理髮店,還裝 置了冷氣、熱水系統,在帶參加者走過這些特色的街道時,會與相熟的街坊和店主傾談,了解這些地標以及了解地道文化。
今次文化導賞團還 吸引了中學通識科老師、學校團體報名參加,Elsie知道,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主任何慶基博士,將會帶二十位就讀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學生,因應 城市風景及文化課題,跟團遊走中環區。聽何博士講,中環街道相當有趣和多元化,例如嘉咸街一帶有舊式士多、建築物,充滿老香港情懷;德輔道中一帶是商業中 心;蘭桂坊則洋溢濃厚的西方人情,是新與舊、中與西的文化匯聚。
何博士對Elsie說,城市的面貌與地方文化是互相影響的,當舊式士 多日漸被淘汰,商場、連鎖咖啡店等抬頭,人的作業模式、飲食、生活文化亦會隨之而改變。而社會的發展方向,則可因應其人口結構和環境,從文化、藝術、創意 等方面,或是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非拆去舊物,單一地興建大商廈、連鎖商店作為「地標」。
另外Elsie覺得,究竟誰人對於地區發展有發言的權利呢?是有關機構?學者?還是居民用家?抑或溝通各方來尋求共識?家長與子女在遊走各區的同時,不妨引領子女思考城市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張力。
今次文化導賞團每區的行程為二至三小時,Elsie知道,九龍灣的行程會從遊走Mega Box,觀察大商廈的空間設計,有趣的是,與大商場的對比,是深水小商鋪的生活智慧,原人建議,家長與子女遊走,不妨引導子女思考,大商場內設置座椅, 小商鋪外亦有苐仔,可是前者是供人休憩,後者則是商鋪老闆與街坊顧客的溝通橋梁,功能上的分別反映出文化的不同。另外遊走西環,則可體現該區混雜的公共空 間以及店鋪的變化,Elsie相信,只要參加者在遊走中細心留意身邊的事物,必定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Elsie知道,學聯社會運動 資源中心最近正跟進廟街檔攤、深水重建計畫而作出錄像及社區寫作,今次參加者在完成行程後,不但可聚首作出分享,中心更會因應參加者的興趣,進行不同的 後續活動,例如中心已邀得錄像專家,為有興趣的參加者進行後續錄像工作坊;亦有社區書寫工作坊,讓參加者通過寫作分享城市經驗。「區區有睇頭」三月份導賞 團尚有少量名額,四月份導賞團仍接受報名,額滿即止,查詢詳情及報名可致電:6596 0906,與Phoebe聯絡。
在這個講求網絡的年代, 你知道自己在那個網絡嗎?
一個社會或小社區的網絡, 除了越來越多人關注的人際網絡外, 在觀塘, 你還可找到人們的”地域網絡”。
這些網絡, 由你、由我, 因著某些特定的環境因素而產生地域上的連縏: 你知道晚上7:30還要去買菜, 你會知道家要走到哪裏; 乘地鐵回家, 你知道經那一個球場, 那一個小巷可以以最快速度回到家; 小明, 小強和一班同學一起相約去踢波, 他們會知道那一個地方大家最便利….如此這般, 小明, 小強和球場, 自此中間有了聯繫。
工廠區和公園, 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但因為一班滾軸愛好者, 在工廠和翠屏及月華街公園造就了他們的滾軸網絡。初學班的同學, 只懂基本技術, 在人多的公園, 對自己和其他人也有危險。於是乎, 初哥們在由工廠單位改建的室內場練習, 到熟習了, 才到公園耍樂。
特別的是觀塘區雖然人口稠密, 雖然公園也不只交通特別便利的地方, 但他們懂得利用周圍的地利, 例如月華街旁邊有椅子, 家長在旁邊有位置竭息, 也因此較適合作兒童班。翠屏道公園地方較偏遠, 少些小朋友在四圍跑, 成年人在這練習也容易點。
之所以有這種網絡, 或許是因為這裏有地方讓人去創造他們的活動空間。在金融地帶, 在新市鎮, 這些現象都比較少見。
有人會說這些舊區, 沒甚管制, 序紊亂…但從正面看, 正正是這樣, 我們在可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的網絡。
相關連結:
http://www.kanatasports.com/roller/training/catalogs.php?CatalogID=1
(在觀塘建立了滾軸網路的一個協會)
小販置身於太古城附近的中產住宅區,強勢的規劃秩序令他們尤如被單獨囚禁之犯人,孤伶伶的。如果有小販還敢在新區如將軍澳和馬鞍山搵食,面對的精神負擔就更大──蔚藍灣畔或新港城扶手電梯底作為人流匯聚之處,保安的警覺性比得上G4特工,擺不夠十分鐘怕就有人來趕,其他路口則人流不夠,擺檔只有吃西北風的份。關鍵是,那裏的空間和街道未有經過先行者的經營,未有在官方規劃上鑿刻上人民的記號。
於是,沉澱了四十年街頭活動的官塘,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與一山之隔的將軍澳對比鮮明。年初一晚上,我在官塘市中心逛了一個半小時,終於見識到小販們如何像變魔術一樣,把行人道變成目不暇給的遊樂場。以下略述其中一二。
身上沒錢,到官塘後先去康寧道與裕民坊交界的匯豐櫃員機提款順勢由物華街開始行。物華街和輔仁街交界有一檔美女臭豆腐﹝上圖﹞, 生意不俗。臭豆腐主要的工夫在釀製,烹調無甚技巧可言,因此此檔看來是由有經驗的家長預備食材,然後派子女分幾車販賣﹝在裕民坊見到另一車臭豆腐,也是不 臭的﹞。沿物華街向協和街走,在一列小巴站和巴士站人龍旁邊,忽然留意到半條行人道都鋪滿了雜物,風筒舊電話扭計骰電綫,好不壯觀。開始時真誤以為是「垃 圾」,直至看到「陳冠希砌圖」和「周星馳砌圖」齊整地置於當眼位置,又見一男子從白色尼龍袋裏繼續倒出雜物,才肯定這是一個正在成形的夜冷檔﹝下圖﹞。檔主如此緊貼時事兼有幽默感,我馬上用十蚊買下「陳冠希砌圖」,再用兩蚊買了渣打銀行出的贈品扭計骰。此時,兩名街坊前來與檔主搭訕拜年,我也趨前插兩句嘴。姓郭的檔主是潮洲人,住官塘,他說平日在其他區擺夜冷,官塘則只限於年初一二三,但食環今年特別勤力,連白天也要來趕一次,郭生於是待到晚上才放心做生意。「食環這幾天不是完全不出動,只是晚上巡少了一更,十一點那 一更。」我問,萬一真的又來拉怎麼辦?「那就自己走,d野由得佢,唔要。」係喎!正是基於清晰的策略和成本計算,郭生才夠膽一個人霸十幾米行人道擺貨,做 名副其實的街道百貨。如果貨品成本貴,檔主就要花心思,考慮在走鬼時如何保住人又保住貨,那其空間佔用策略就要保守,不能貪。「百貨檔」旁有幾個紙皮檔, 買十元八塊的小飾物,看檔的年輕男女互相調笑,似乎志不在營生…………………閱讀全文
圖為羅義坤的相片
資料來源︰明報即時新聞25-2-2008
政府公布,行政長官根據遴選委員會的建議委任羅義坤,羅義坤於二○○五年十一月加入市建局,現時是市建局的執行董事(商務及企業)。他是香港會計師,亦是特許秘書。
發展局發言人說:「羅義坤在物業發展及企業管理上有豐富經驗,並於過去兩年在市建局工作期間對市建局的使命有充分了解。我們會與羅義坤緊密合作,共同努力為香港市民提供優質生活環境。」
羅義坤是經公開招聘獲選任市建局行政總監。政府透過顧問公司進行公開招聘,並由遴選委員會在應徵人士當中選擇合適人選擔任市建局行政總監。遴選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主持,成員包括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和市建局董事會成員龍炳頤教授。
市建局行政總監是該局最高行政人員及該局董事會副主席。羅義坤將繼林中麟接任行政總監。林中麟出任市建局行政總監一職六年,至二○○七年底離任。
羅義坤的簡歷如下:
羅義坤於二○○五年十一月獲委任為市區重建局的執行董事。他是香港會計師,亦是特許秘書。羅義坤是香港會計師公會多個委員會的委員,和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羅義坤於四大會計師行之一接受專業培訓,並於一九七七年獲得會計師專業資格。他曾於前證券監察委員會及兩間國際船務公司工作,其後於一九八三年加入一間屬香港恒生指數主要成份股的上市集團。
在加入市建局之前,羅義坤曾負責多個範疇的工作,包括企業及營運管理、策略及業務規劃、財務及行政、企業事務、投資者關係,法定及內部審計。羅義坤的工作經驗涵蓋多個行業,包括地產投資及發展。
明報三月二十三日 朱凱廸
自從天星、皇后碼頭被拆,政府官員為奪回保育議題,連番出招:景賢里開創了在市區換地保育的先例;馬會豪擲十七億翻新﹝轉﹞中區警署;發展局復有「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交出八幢位於港、九新界的歷史建築予民間團體再利用。
這些攻勢和輿論有一個有趣的特徵:它們都是全港性的,而非地區性的,雖然具體關乎某區的某建築物,卻好像跟地區無關。今日是灣仔、明日是旺角、後日是大埔。筆者認為,這現象反映了香港的集權特質,也是香港本土政治的困局。七百萬人口,已經相當於很多發達國家全國總和,人家的地方政府民選地方議會有決策實權,香港剛剛相反,民選區議會只有諮詢地位﹝作為中級議會的兩個市政局被鏟除,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員亦沒有自行提出私人草案的權力﹞,於是一些對地區居民影響深遠的城市發展事宜,到頭來總是由中央權力機關和諮詢組織拍板,再被傳媒放大為全港焦點,鞏固中央政府能幹的形象。在過程中,地區居民只有任人擺佈的份,沒有更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舉例,香港住宅樓宇高度自一九五五年起,大約以每十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註一﹞ 繼續閱讀文章 »
這真的只是工業區的唯一選擇嗎?
議員促舊工業區變商業中心
明報 2008年2月21日
民建聯陳鑑林昨在立法會提出動議,建議政府可把舊工業區改為新商業中心,並作好前期工作,加入更多交通配套措施。
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承認,目前改用工業大廈用途的程度複雜,但工廈消防問題及安全不容忽視。自由黨副主席周梁淑怡建議政府考慮設類似市建局的組織處理工廈重建。醫學界郭家麒則指出,內地不少工廠難以經營,若工業回流香港,可能會沒地方可用。
舊工業區轉型 民建聯倡市建局操刀
文滙報 2008年2月19日
政府在舊工業區的轉型問題上,一直採取巿場主動的方式,由發展商進行拆卸、重建的工作。民建聯認為,舊工業區的重建,應該是全盤、有計劃地進行改善規劃,希望政府為舊工業區的轉型定位,加入包括強化巿建局職能、分階段進行規劃及重建工程、提供更大誘因利便轉型、鼓勵業主考慮將建築物重建後騰出更多綠化空間、改善整區交通網絡等9大規劃建議,為舊工業區轉型重新注入動力。
指局方有活化舊區經驗
立法會明天將辯論由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提出,就舊工業區轉型的動議。陳鑑林表示,關於強化市建局職能的建議,民建聯認為,大規模重建舊工業區,必須由具備相關經驗及公信力的機構進行,市建局擁有活化舊區的經驗,相信亦同時適用於舊工業區,建議政府強化市建局的職能,由現時側重住宅物業的重建,伸延至大廈,令舊區的重建工作更完善及全面。
觀塘九龍灣發展商貿區
民建聯並相信增強與鄰近地區的融和亦有助舊工業區轉型,建議政府應盡快落實觀塘及啟德的連接大橋,以增強觀塘工業區與啟德的連接,並積極研究如何將此連接由海旁位置,伸延至觀塘港鐵站一帶。至於新蒲崗工業區在轉型為新商貿區時,民建聯希望,政府應乘著啟德新規劃之便,加強與將來沙中線啟德站的連接,另區內交通更加便捷。
民建聯又期望,政府可以認真考慮將觀塘、九龍灣傳統的工業區,發展成次商貿區,他們深信,舊工業區若能擁有完善現有的交通配套,定會成為發展甲級寫字樓的理想地段。
文化導賞團
透過文化導賞團,你重新以另一個角度去看看香港這個既熟識又陌生的地方。我們深信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埋藏在它裡面的歷史、文化、人和人之間的…… 究竟區內的發展,在過去、現在、將來,如何改變了那個地方,還有使用那地方的人?
內容
社區導賞2-3 hrs +行後分享 30 mins
3月之旅 「 窄∕急∕變 的空間 」系列
3月2日(星期日) 觀塘 周思中+原人 (編者)「工廠的興衰與轉變」2:00 觀塘地鐵裕民坊出口
3月9日(星期日) 中環 葉寶琳 「大歷史+抗爭史/城市發展&規劃」
3月16日(星期日) 西環 王浩賢 「看地鐵港島西線的興建對西環城市生態的改造」
4月之旅 「 盡 管你我空間 」系列
4月13日(星期日) 九龍灣 謝柏齊 「大商廈的空間設計」
4月20日(星期日) 深水土步 薯寶 「小商舖的生活智慧」
費用
每人每次收費:$40
1. 系列參與形式收費:一次繳交3次團費,而全部出席者,可獲退回$40大元。
2. 如4人或以上結伴報名,可以以優惠價$120參加一團。
後續活動:錄像工作坊
名額:每團15人
報名及查詢:Phoebe 65960906 / p_h_o_e_b_e2000@yahoo.com.hk
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 23977231
「3月之旅」截止報名日期:2月26日
官塘
官塘,生活在壓迫陰霾下,昔日因重建遷居進來,今日因重建遷離去。人卻能透過自已生活,將空間轉化為家園,我們試重新檢視官塘區的潮州南亞人等生活,了解家是如何的建立。
中環
除了玻璃幕牆高樓大廈半山電梯之外,我們又是否有另一種屬於基層的中環價值?百年來中環都是處於殖民史的核心,居民又可有建立本土的實踐?讓我們走出來發掘吧!
西環
看地鐵港島西線的興建對西環城市生態的改造
醞釀多年的地鐵港島西線即將動工,這次導賞團將會和大家走遍西環,看尚未興建的港島西線如何預先地影響了西區的城市空間,並從中探討未來的西環將會何去何從.
深水埗
小孩時我住在唐樓,果到有好多商鋪,而果時有一個大人的朋友,他常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時我和他的關係很好,他做的菜會給我去吃。而他又會幫其他的叔叔和嬸嬸做一些我兒時唔知?#92;做乜的野。總之果到人好多好熱鬧,當然我也在他家認識很多大人。但有一天,唔知點解有人要拆我地間屋,而我們生活得好開心的社區關係,咁就無左。
以上是2008年深水埗導賞團比大家睇的活生生的事。
「裕•民」之城─ 觀塘重建與新舊區共融 活動之二
主辦單位︰香港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觀塘區交流研討會
題目:
可持續城市更新-觀塘重建與社區的共融
日期 :
2008 年 3 月 1 日 ( 星期六 )
時間 :
中午 12 時至下午 2 時
地點 : 香港基督教服務中心
(地址:九龍觀塘翠屏道3號賽馬會綜合服務大樓2樓)
主持: 陳文鴻博士 (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
嘉賓及演講主題:
(1)賴錦璋太平紳士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
主題:“社區發展與舊區更新”
(2)龐婉儀女士
香港規劃師學會前副會長、
市區重建局前總經理(社區發展)、資深城市規劃師
主題:“市區可持續發展與觀塘重建”
內容 :
每位嘉賓演講時間約 10 至 15 分鐘,其後邀請曾參與觀塘社區定向活動人士匯報活動後感想、街坊對觀塘未來的規劃提出意見
名額 : 100 人
查詢電話: 3400 2722 / 3400 2726
報名辦法:
.登入網上報名
.填妥表格傳真至 2330 2146 或電郵:cbdept@polyu.edu.hk
.截止報名日期:2008 年 3 月 25 日
( 確認報名通知書將於 3 月 26 日前以電郵或電話回覆 )
詳情可見︰
http://www.urbanplan.hk/main/activities/conference/conf_wts_kt.html
觀塘是上世紀50年代發展的新市鎮,工廠區與住宅區互相配合發展,產生以裕民坊為市中心的市鎮格 局。1990年代的「非工業化」導致觀塘社區失落,部分地方因失修而殘破不堪。
忽視了原有的鄰舍網絡、本土文化風貌,以致破壞原來的社區肌理關係,形成互不相連、相互矛盾的 二元結構。一個沒有考慮可持續發展之下而進行的社區重建,結果就是「裕」了部分持份者經濟利益, 但居「民」累積數十年的社群網絡就被推土式重建推走了,難以延續。
「民」兼顧,以鄰里、文化和環境串連市區,振興經濟、活化社區和社群?
未來發展路徑的取向和規劃的需要。
主辦單位︰香港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活動一︰
社區探索 – 城市定向
日 期:
2008 年 3 月 1 日 ( 星期六 )
時 間:
上午 9 時至上午 11 時 30 分
上午 11 時 30 分至中午 12 時
(總結、分享、休息、提供輕便午餐)
對 象: 關心觀塘社區重建及希望對觀塘社區有更深入了解的在職人士 參加人數: 40 人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費 用:
全免
內 容: 參觀及訪問區內具有特色之地點
- 觀塘賽馬會健康院或裕民坊休憩公園
(介紹這些聚集場所對維繫街坊之間的社會網絡作用) - 仁愛圍觀塘體育促進會、飛雁洞等
(了解觀塘社區另一特色) - 協和街市區重建局
(對觀塘重建計劃有全面的理解) - 觀塘工廠大廈「奧沙當代藝術空間」
(探討觀塘工業大廈用途,由生產轉變成創意工業等) - 安排香港基督教服務中心觀塘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社工講解,以探討觀塘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及重建為他們帶來的影響
查詢電話: 3400 2722 / 3400 2726
詳情可見︰
http://www.urbanplan.hk/main/activities/others/kt_20080301.html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