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08/2206159561_a2a45b30e6.jpg?v=0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21-1-2009 記者 陳佩雯 方雅儀 攝影 司徒華冠
在中環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的市建局重建範圍中,「老店」林立,除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露天市集、八十年的「永和號」外,還有在中環七十年的「近記粉麵」、六十一年的「新景記魚蛋粉」、二十年的舊物店「勇利行」、以鳥結糖馳名的二十二年老店「ABC餅店」等。這批老字號,對不少老香港而言,都是「瑰寶」,但在今次收購潮中,部分已逃不過被歲月洪流沖走的厄運,部分則要捱貴租搬新鋪,未來市建局悉心打造的「老店街」或「活化」方案,還是大家想要的嗎? 開業七十年,在嘉咸街做了四十年的近記粉麵,最近亦受重建影響,須另覓新鋪。近記第三代傳人何炳耀說,業主已把嘉咸街舊鋪賣給市建局,現時他們以舊約租金二萬二千元繼續租用,直至市建局下清拆令為止。但他坦言,早於市建局宣布嘉咸街重建時,就表示嘉咸街○九年會全面收購,故他們及早籌謀,於九個月前,在重建範圍外的結志街,以月租四萬八千元,租了一個比舊鋪面積小三分一的新鋪經營。
「現時要同時經營兩家鋪,月租要七萬元,只能勉強維持,當初以為舊鋪不能做太久,才提早另覓新鋪,想不到後來市建局改變策略,分階段收購重建,即舊鋪可能維持一至兩年,但我們又擔心今年六月舊約滿後,市建局作為新業主,會加我們租金,所以現時好矛盾,未知怎樣打算,但市建局從無主動聯絡我們,亦無解釋政策如何改變,令我們無所適從。」 何又坦言,之前市建局表示有意把嘉咸街重建為「老店街」,令他滿心歡喜,以為舊鋪將可獲保留,豈料去年十月,市建局跟商戶開會,他始知所謂「老店」,是那些廣為人知的香港知名老字號,「像蓮香樓之類才是,我們不屬於這種老店,真是失望,原本我們就是原區老店,卻不獲保留,反而引入其他『新老店』。」 只引入知名老字號品牌 市建局早於○七年初公布動用三十八億元活化中上環卑利街、嘉咸街及結志街,計畫重建附近一帶的戰前舊樓,新建仿唐樓設計的大廈,並將邀請本土名牌老字號「進駐」,塑造全港首條「老店街」,然而,計畫遭民間組織「中西區關注組」反對,批評該項目未能保留區內的歷史風貌,遂向城規會申請將計畫改為「市集街」,保留現時嘉咸街露天市集的風貌,並將附近範圍改建成「特別設計區」。 到去年中,市建局又提出新活化方案,計畫在嘉咸街近結志街興建一幢兩層高的零售中心,讓目前正在嘉咸街市集經營的十四個濕貨商鋪,日後優先以市值租金租用繼續經營,當局為讓市集在工程進行期間如常運作,將工程分階段進行,並容許商鋪暫緩交吉,直至地盤正式施工為止。不過,市建局至今尚未向受影響商戶交代整個重建項目的發展時間表,令不少老商鋪對未來發展裹足不前。 計畫欠透明無尊重老店 在嘉咸街經營二十多年的「勇利行」,是不少舊物收藏者的「尋寶」聖地,老闆兼業主Annie婆婆坦言,不知重建計畫的具體落實時間,她至今亦未與市建局就收購賠償方案達成共識,「成條街要重建,就算不捨得,遲早也要搬走,我只求得到合理賠償,我的鋪有天井後鋪,但市建局的賠償準則只計鋪面面積,天井、閣樓、樓梯等一律不列入賠償範圍,令我的鋪位價值有偏差。」她歎道,重建遷拆不僅令她損失鋪位,還有多年來累積的客源與商譽,這些都不是用錢可以換回來的。 她亦批評,市建局要建設「老店街」,卻偏偏要趕走區內的老店,「當局計畫找來的所謂老店,字號是夠老,但不是這兒的老店,它們根本不曾在嘉咸街出現過,在這裏沒有歷史,怎算『老店』呢?」她指,區內八成的街坊已經搬走,大部分商鋪業主亦跟市建局「傾掂數」,只餘下租戶繼續經營至租約期滿為止。 逾六十年歷史的新景記,老闆唐先生說,其在重建範圍內有兩家鋪,位於吉士笠街的為私人物業,已於一星期前賣給市建局,並已結業;另一家是租用的,但業主亦已把物業賣給市建局,現時他們繼續向市建局租用,將經營至清拆為止,但為將來打算,新景記已於半年前在魚涌另起爐灶,「其實好多老鋪、老街坊都搬走啦,市建局將如何保留或重建,我們從來都不清楚,它說要保留都信唔過!」 在卑利街經營三十多年的家品店「永昌隆」,老闆兼業主蘇太約於兩個月前把鋪位售予市建局,獲得九百多萬元賠償連搬遷費,「不捨得也沒辦法,這裏要重建,我們遲早也要走,雖然現時的賠償額不是我們心目中最理想金額,但尚可接受,早一點賣鋪,了一件心事,況且我們年紀也老了,順便退休享褔。」 一直關注嘉咸街重建的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批評,市建局根本無一個完善機制或保育計畫去保留老店,「只是表面化地說要打造老店街,但老店都已經走晒!平民化的市集已失去,日後所謂『老店街』,都不是原區文化。單單是嘉咸街的靈魂『永和號』已沒有了,就算老闆不退休,市建局要永和號加租七成,他們如何維持?根本不近人情,亦無尊重這批老店,整個保育計畫不透明。」
建築師學會副會長吳永順亦質疑,市建局整個重建計畫的目標都未清晰,「一方面趕走老鋪,另方面又以象徵式租金一元,租給非牟利團體短期使用已收購的吉鋪,那為何不讓老店多經營一陣子?老店應該是在當區自然成長、日積月累,重建保育只保留硬件,沒有具特色的軟件,又有啥意思?」 同頁另文︰卑利街「生還者」生意大減四成
中環活化重建計畫不止影響面臨清拆的商號,在重建範圍以外經營的商號,雖避過遷拆命運,卻要面對大不如前的經營環境。在卑利街屹立近四十年的勤記麵粉廠,剛好不在重建之列,老闆娘張太說:「卑利街只有半條街需要重建,我們和隔鄰的鋪位均不受影響。」她直言,當局規劃的重建範圍很古怪。 街坊買少見少 張太表示,隨附近不少住宅業主陸續接受當局的收購方案,街坊已買少見少,該店的生意亦因而大減近四成,她說:「我們這種老店向來依靠街坊生意,現在只能等區外顧客,就算日後完成重建,生意也不會理想,我情願當局一併收購我們的鋪,讓我們拿點賠償順便退休,總好過現在『唔湯唔水』。」
|
發表留言
Comments feed for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