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四月 2009.
代表觀塘K7項目重建區居民利益組成的「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在此向各新聞界朋友:對市區重建局發出強烈的聲討:
市建局對付觀塘重建居民的:有法不依、黑箱作業、無法無天!
14家測量師行,為市建局所聘的御用測量師,其所謂的《評估報告》「釘」在市建局的觀塘社區資源中心,公然貼告示「不準影印、不準拍照、不準以任何方式傳播!」。聲稱此實用面積5,937元的呎價,特首也不能改!,而用藉口「知識產權」及「居民曾參加過抽籤測量行」作為掩飾他們黑箱作業的不合理、不公平做法。用莫名其妙的「係數」來把新蒲崗、慈雲山的交通、地理位置天差地別的樓盤調整到每個測計報告的呎價都近似5,937元。
市建局聲稱收購住宅97%,但97%的重建居民沒有一個能用賠償額買回一個到同區七年樓。居民所得到賠償,只能買回25年的居屋及30年同區舊樓,完全是不依循「重置同區七年樓齡居所」的賠償條例。
居民更被無理剋扣的所謂的自置居所津貼,有百多戶只是收到實用面積每呎3,900元的呎價,他們無奈、無助、徬徨、精神受到嚴重打擊! 怨氣衝天!
市建局由於不受監管,他們變得意忘形,變本加厲。其詳細的財務數據完全不敢公開。觀塘的重建,令香港特區政府失了「民心」。輸了「市民對政府管治的信心」,失了「社會的和諧」。絕對是香港重建工作的極大悲哀!是號稱法治之區的香港極大的諷刺!
強烈要求:重建項目必須樓換樓、舖換舖、小業主参與。
強烈要求:市建局立即公開其詳細的財務數據,以正視聽。
強烈要求:立法會立即成立一個監察市建局的工作委員會。
觀塘市中心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
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請按圖放大,可讀圖內文字,圖片來源明報20-4-2009
編按︰這個專題做得不錯。又是市建局的傑作,又一單「打完齋唔要和尚」,同重建破壞生活的案例。妥善安置,以人為本,會否成為神話,試目以待市建局的工作。「好人好姐」、生活尚可,又要小販們轉型,花上一大筆的顧問費,倒不如問問街坊和小販啦!基層市民和大眾又是該局的犠牲品。
原文題目︰
觀塘大搬遷 百小販「流放」8年
重建最快年中啟動 現三大隱
文章來源︰明報 20-4-2009 記者︰賴偉家
觀塘市中心重建最快今年中啟動長達12年的遷拆工程,但計劃有三大隱憂,包括小販搬遷、「空城」治安和公共設施重置等;其中百多名固定攤檔小販10年內將經歷2次搬遷,小販組織批評,年邁小販將捱不住漫長的過渡度期和失去生意網絡,促市建局增加退休補償和縮短過渡期,減低社區影響。
8 年過渡期 老小販難捱
面積達5.3公頃的觀塘重建區,是局方重建期最長及單一地盤最大的計劃,相對另一油尖旺重建區,總面積逾3公頃的重建地盤分散朗豪坊及洗衣街等11個項目。市區重建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吳永順指出,觀塘重建出現一次過龐大社區震盪已屬不合時宜,未來提倡緩慢演變及保留地區特色的小型重建,「未來不可能要求重建地盤可擴闊街道和重置政府設施,政府要配合重建區外的規劃和活化舊區海濱工作」。
市建局自年初部署觀塘市中心逾12年拆遷期的過渡工作。已收到補償的約480個住宅業主大多準備在下月遷離,市建局正研究聘請保安隊,定期上門到收購物業巡邏,協助剩下的業主租客,在清場前管理樓宇。
物華街和協和街兩個臨時小販市場將是另一拆遷「重災區」。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互委會副主席梁陳少卿接受訪問時表示,在市集經營逾20年,受惠一年僅7000元的牌費,可繼續「數十元一件衫,5蚊一條底褲」,與舊區基層街坊建立友誼和網絡。
臨時地點偏遠 破壞生意網絡
市建局已通知2年後要收回市集,小販要遷至人流稀少的觀塘道上蓋平台,過渡期更達8年。她稱﹕「那個平台面積狹少,又要走一條樓梯才到達,熟客不懂去,小販們怎可苦守8年?年紀大的老販戶屆時也許不在了!」
商販促增補償縮過渡期
梁太指出,仍然在與市建局談判調遷安排,促請將過渡期減至2年內,並提供退休補償及接納助手繼承等渡過難關。
另外,觀塘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范偉光指出,月華街巴士站最快8月搬遷,正與市建局研究「搬站不搬人」,所有總站搬遷後要保留上落客站方便居民。最後一期的政府合署和美沙酮中心等可延至2013年才搬遷。
市建局及食環署發言人先後表示,小販最快在2011年搬走,當局會協助小販搬遷至有利經營的臨時地點,市建局會研究提供調遷補償。重建後的新市集交由食環署管理,小販只須交回原來牌費和攤位費。
市建局:聘顧問助小販轉型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吳家鎚稱,會向局方建議成立「商戶社工隊」,委聘顧問協助小販改善貨物品質及營商策略,在重建期前後轉型增加生意。他又稱,不能否定心「一次性重建」的優點,包括有力大幅改善交通及社區面貌,重點是分期落實得宜,事前做好由下而上的諮詢。
繼續閱讀文章 »
重建區是否危樓處處?為什麼有居民要抗議重建? 重建區內的歷史建築與社區網絡還在嗎?我們的城市需要怎樣的更新?在舊區變身前,不妨親眼一看,發掘市區重建最真實的一面﹗
此計劃將透過學習專題採訪及攝影,實地考察香港各重建區域,讓中學生及年青人親身探索香港市區重建的各個面向,深化年青一代對市區重建的認識與思考層面。
http://www.roundtablecommunity.org.hk/urbanist/
工作坊內容
23/4 星期四 晚上7:30 – 10:00*
市區重建的前世今生
介紹市區重建的基本概念,社會上最受爭議的重建問題
講者: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授課導師, 曾參與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現正在撰寫一本有關文化保育的書籍。
25/4 星期六 早上11:00-12:30*
兩位關心重建並努力耕耘保育工作的資深新聞工作者,與學員分享過去報導重建新聞時獨有的觀察與體會。
專題寫作工作坊 – 陳曉蕾
資深記者,曾獲人權新聞獎大獎及亞洲出版協會 「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作品包獲《夠照》、《香港第一》、《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目前為灣仔藍屋保育小組及「人人@西九」成員。
攝影工作坊 – 吳文正先生
資深攝影記者,近年積極發掘老店及街邊檔,過程發展成一系列文字,口述及影像的人類學導向研究;作品有《街坊老店》、《香港葫蘆賣乜藥》,並參與策劃牛頭角下邨展覽「牛下開飯」。
* 每班名額25人,將根據參加者意願盡量安排,參加者需遵從主辦單位最後決定
25/4 星期六 下午2:00-5:00
實地採訪
參加者將被分為五組,到中環、旺角、官塘或深水埗等,實地採訪,與當地街坊對話
參加資格
17-30 歲人士,有興趣就市區重建作專題報導或攝影者。參加者必需於工作坊後遞交作業一份。作品將會上載到網上,成為市區重建的資料庫。
費用
60元正
地點
市區更新匯意坊(香港灣仔太原街38號)
查詢
email: urbanist@roundtablecommunity.org.hk
電話: 2111 5882 與李先生聯絡
報名方法
下載表格,填妥及繳交款項後,電郵至urbanist@roundtablecommunity.org.hk 或傳真至2111 5883
截止報名日期
17/4/2009
本計劃由 Roundtable Community 屬會 Urbanist 主辦,由《市區重建策略》 檢討伙伴合作計劃贊助
發展局局長林鄭在15-4-2009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中,在主席劉皇發的協助和撓阻下,不斷迴避成立法會成立專責小組監察「檢討<<市區重建策略>>」,最終該會在成立小組上,只能取得大會意向同意成立小組,但須要在本月28日再次為這事投票,令參與會議的團體大失所望。發展局和市建局主導的「檢討<<市區重建策略>>」又繼續維持自己查自己的狀況,公眾和民意代表無法有效監督。
會議中,所有團體都批評現時重建百病叢生。安置賠償上,街坊團體,尤其指出官塘出現的問題,缺乏「樓換樓,舖換舖」的安排、剋扣賠償(如︰天台屋、非唯一居所的津貼)、沒有業權參與、又單方面要求居民簽署保密協議,不准他們提及賠償的任何東西,令人心惶惶等等。規劃上,不以公眾利益作考慮,可不用補地價和免費納入街道和巴士站等公眾設施入發展地盤,不斷擴大地盤面積,消滅本土和街道文化,截斷社區網絡,亦缺乏整區的規劃,以取締本土和社區文化作己任,將發展項目變成脫離社區的豪宅城。
是次會議上,林鄭作出在各團體和議員的壓力,作以下的承諾︰
- 重新檢討或擱置餘下190個不知地點又未開展的重建項目
2. 為持現時在海濱的工業區(如︰官塘、黃竹坑)充滿活力的創意和文化產業,不會擴大<<市區重建策略>>中市建局的功能到工業區的活化再利用
3. 首次披露進行重建後居民的追蹤調查,分別在遷搬後、遷搬後一個月和遷搬後六個月分別進三次行問卷調查,地點為深水埗海壇街的項目,林鄭又以技術問題為借口,向受影響的項目中90個業主發信,只有十個回覆,表示進行追蹤調查十分困難。
相關新聞︰
觀塘重建檢討業主倡樓換樓
文章來源︰東方日報 16-4-2009
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初步收購已經完成,但有關注區內重建團體稱,接受賠償方案的自住物業業主都是無奈被迫接受「賤賣」資產,市區重建局聘用的測 量師行估價參考新蒲崗等地,並非以觀塘區七年樓齡單位計算,要求市建局檢討重建策略時加入「樓換樓、舖換舖」選擇。
多已同區購置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就檢討《市區重建策略》召開會議,約三十個團體到場發表意見。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稱,觀塘重建近七成業主接受賠償,當中九成七為自住物業業主,他們大多已在同區或鄰近地區購買優質住宅。
觀塘市中心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主席王一民怒稱,接受賠償的業主都感到徬徨無助,她不滿估價參考新蒲崗、慈雲山等交通地理位置不同的區域,賠償只能在觀塘購買三十年樓齡舊樓,「百分之一百的業主都唔鍾意咁樣賠償,但又唔知可以點!」
關注重建舊區(觀塘)居民協會主席袁潤輝則稱市建局在海嘯時候進行收購,是趁火打劫,居民所獲賠償可減低兩成。重建聯區居民業主聯會代表葉美容要求以「樓換樓」取代現金賠償方法,她稱市建局未來十二年內尚有近一百九十個重建項目,有必要作出檢討。
你有沒有一些常常經過, 但一直都沒有就過進去, 出面看又不知是什麼呢? 觀塘沈雲山旁有一個小山丘, 外邊怎樣看只覺裏面有一些樹林, 絕估不到原來內有乾坤。
己關閉的堆填區
正門入口有一個寫著有”令人窒息的沼氣”, 令筆者有點卻步。不過裏面綠樹林蔭, 而且應該有人在裏面工作, 斷估不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還是硬著頭皮進去。
走了約200米, 才驚覺原來這裏原來以前是一個堆填區, 有牌子寫著這是己關閉的堆填區。看著四週的樹林, 儘管旁邊有一個地盘, 而且四下無人, 怎麼也想不到以前是一個堆填區, 相信這是經過一番修復才有這片山林。
Authorize什麼?
沿”之”字形的山路一直向前走, 一直見到有牌子寫著,”Site Area Unauthorised entry is strictly prohibited”究竟我踏進的是什麼地方呢? 我是不是不應就這個地方呢? “Unauthorised”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字, 亦常常見到告示牌有這個字。但究竟什麼是authorised, 什麼不是unauthorised? 誰又有權決定誰可被/不被authorize呢? 如果這個堆填區已修復(其實筆者住在附近二十多年, 一直都只覺得這是一個樹林), 但市民又是否需要被authorize進入呢? 又如果這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沼氣”, 筆者總不成那麼容易便走進來(所有鐵網都沒有鎖上)啊…
山 – 原來變得那麼遠
走到”山頂”, 那是一個大地盤, 有地盤員工在樹旁乘涼, 而地盤的一端正在建一些建築物… 又是建築物啊!!究竟我們還要開山僻石到什麼時候? 十多前教科書上說香港是一個”山多平地少”的地方, 我已一直懷疑這句說話的真確性。到今天開山的程度(單單是東九龍: 以前的藍田, 到秀茂坪, 正在興建中彩雲村對面的山, 到正在爆石的安達臣山…), 似乎”山”的概念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遠。一方面市區更新不停發生, 但連一小撮的小山丘, 他們都正正在溜走…
工程進行中 |
正準備走下山, 發現有一條明顯是人走來的小山路, 沿路走過去, 一路見到一些別緻的小椅子, 雖然是搭出來, 但都井井有條, 而且不像公園那些椅子千遍一律, 正想著是那些有心人弄出來, 看到前面一塊空地前有人放風箏, 這裏雖然沒有沈雲山那麼開陽, 但在市區找到一個遠離車和人的小天地, 很是令人愉快。
一路上綠樹林蔭 |
椅子1 |
椅子2 |
椅子3 |
大自然是不是有令人放鬆的力量呢? 平日走在街上, 大概你做什麼也沒有人理你, 那2位風箏的人見筆者拿著相機, 便問我來做什麼, 接下來更向筆者推介, 如果喜歡拍花的照片, 可以到哪裏哪裏; 又如果是想買風箏(他們放的是大半個人那麼高的風箏), 可以到深圳哪裏哪買會便宜。就是這次閒聊, 我發現了原來觀塘有個大水壩…聽街坊說, 大水後面的是一個污水處理廠, 處理順天, 順利和順安一帶的污水, 之後再經堤壩流到佐敦谷。怎麼也想不到, 在山林裏, 原來有一個水壩, 又一次證明自己一直對自己生活的社區都不太認識。
箭咀指著的位置 |
最後…
還是街坊的說話最令人深刻:”公園再美, 也不及行山的好, 公園的花草樹木都是人工的”。這句話, 又何止套在消失中的山呢? 我們的社區文化, 街道多樣性也在消失中。或許, 在規劃的區域, 例如將軍澳和天水圍, 街道上可以一塵不染, 沒有小販, 沒有替人換錶電池的叔叔, 更別說街頭的魚蛋和牛雜, 街道上整潔不少, 但看多了, 發現這樣的街道的代價是握殺了不少在街道上發生的事。甚至乎, 街道只是一條通道, 之所以在這裏生活那麼多個年頭, 也沒發現這個地方。
是人們沒去了解, 還是城市設計本身某程度上令人少了去了解的主動權? 或許這是雞先蛋先的問題?
考考您: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圖片來源︰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5429775&extra=page%3D1&page=1 Uwant討論區–興建中的牛下
編按︰以下故事絶對應引以為戒,幾星期前到過牛頭角邨一遊,發現到處都是相機,四周都是閃燈,活像動物園般,試問街坊又怎可正常生活呢?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9-4-2009 李八方
原文題目︰隔牆有耳:牛下「鬧鬼」
天星失守、皇后駕崩後,香港人懷舊成狂,喺一片慕古氛圍之中,加上傳媒推波助瀾,快將拆卸重建嘅牛頭角下邨成為近期最潮景點,個個周末邨內塞爆無數龍友,男女老幼喺邨內擺甫士留影,屋邨係公眾地方,入去影相奈你唔何,不過肆無忌憚登堂入室,騷擾到居民就令人反感,搞到神憎鬼厭,牛頭角順嫂唔鬧鬼你班友就奇!
龍友擅闖民居影相
邨民對遊客湧至不勝其擾,群起向房屋署投訴,房署噚日發出新聞稿,呼籲市民去牛下影相要適可而止,事關邨內仲有約3,100伙人同160間商舖未搬走,邨外人當牛下係旅遊景點,好影響邨民日常生活。房署咁做好罕有,據稱係因為復活節假期將至,估計會有更多龍友入邨,所以先旨聲明,希望龍友尊重居民,唔好擅闖民居。
房署方面冇統計訪客數目,八方問過部份街坊,佢哋話邨外人嚟影相,確係有越嚟越離譜迹象,唔單止侵犯邨民私隱不斷影人哋相,甚至隨意入埋人哋間屋攞景。咁多人咁唔守規矩,八方建議邨民搵實Q睇場,好似門神咁趕走不速之客。
興記茶餐廳負責人恒哥話,知道有街坊不滿邨外人滋擾,佢話有啲龍友用閃光燈狂影相,真係會嚇親老人家,仲驚嚇過董太全副裝備駕到,而且條邨多咗大量陌生人,街坊都擔心影響治安。雖然邨外人搞搞震,但唔係冇幫襯,八方聽聞邨內食肆近月生意以雙位數增長,有啲舖頭仲要請兼職應付人潮!執笠在即,最後餘暉竟然咁燦爛,證明香港人唔知珍惜,曾經有條屋邨擺在面前,偏偏要等到拆樓先後悔,塵世間最痛苦嘅事,莫過於此,如果一定要加個清拆期限,一萬年夠未?
有邨民話畀八方聽,房署忽然勸止訪客可能同牛下要押後拆卸有關,佢哋聽聞由於供邨民調遷嘅新屋邨未能如期下月入伙,意味邨民可能要喺牛下住多幾個月,訪客不斷好唔方便,因此房署要喝止龍友越軌。房署發言人則話調遷時間表冇變,邨民最快本月底攞到新屋鎖匙,至於幾時拆牛下,暫時未有開工時間。
相片來源︰www.panoramio.com/photo/9314863
文章來源︰7-4-2009 成報
位於觀塘道的啟德大廈,座落政府近年銳意發展的東九龍區,極具重建價值。觀塘道53-55A號啟德大廈市值約20億元,現已收集逾90%業權委託代理公開招標。若是次招標成功,將成為有史以來涉及最多伙數的單一收購項目 。
中原測量師行有限公司董事張競達指,是次招標之物業為觀塘道53-55A號啟德大廈,現已收集逾90%業權。大廈由4幢物業組成,總地盤面積約61497方呎,若整幢作住用建築物用途,其最大地積比率為7.5倍,而建築物內住用與非住用各佔部分之比率則為9.0倍。由於城規會現時未有對該地皮列明高度限制,故新建物業之景觀開揚,除可享啟德郵輪碼頭景外,更可遠眺港島區,令其發展較具彈性,預料將獲發展商及財團垂青。
最多伙數單一收購項目
另外,張競達補充,由於上述地皮涉及的共288個住宅單位、16個地舖單位,以及100個車位,故若是次招標成功,將成為有史以來涉及最多伙數的單一收購項目 。
此外,中原地產東南中九龍區高級營業董事王鎮維表示,近年政府銳意發展九龍區,其中東九龍享多個基建項目,包括啟德郵輪碼頭發展計劃及裕民坊等重建計劃,令東九龍正踏入蛻變年代。各項地標式基建落成後,東九龍住宅群享有猶如九龍站的優勢,物業升值潛力優厚。
王鎮維續指,2009年觀塘區落成量僅185伙,而2010年區內更未有其他新供應,鄰近最新之大型項目僅有「譽‧港灣」,再配合啟德都會發展計劃,料有助帶動區內物業市場,令新發展項目造價更高。同時,該區多年來已積存大批購買力,換樓需求龐大,不少有實力的買家一直等待時機入市,故新落成物業正好配合區內需求,啟德大廈的重建價值極高。 繼續閱讀文章 »
有關市建局的工作和市建區重建策略(URS)的官方諮詢被政府延期了三年,發展局又想賴帳走數嗎?公民社會當然不會讓他們得逞。
今天(3-4-2009),H15關注組舉辦的市建區重建策略(URS)諮詢來到官塘,他們已經先後在大角咀、灣仔等重建區,及科大、理中、中大等大學舉 行十多場的民間諮詢會。何謂民間諮詢呢?看看時間就知道,君不見城規會所謂的「諮詢」,在遠遠的北角渣華道,舉行時間是由上午九點開始至下午五點,大家不 禁會問,究竟誰人才可以來呢?
他們諮詢的對象當然不是你和我。民間諮詢第一步就需要一個讓普通人(不是政府高官)可以來到的時間,星期五晚上七點半,一定比星期三上午九點,更符合一般打工仔的作息。
諮詢會有大約三十位朋友參與,他有十數位是居住在官塘市中心重建區內的街坊,有樓上舖、舖戶和業主,亦有部份周邊月華街和協和街的居民,及不少關心市區重 建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更有深水埗的舖戶參與,告訴大家跟市建局抗爭的路,由收樓、組織到上法庭,只要街坊團結才可使政府屈服。
不少街坊述說他們面對市建局的困景,擔心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失去家園、無法買回住所、缺乏資料和賠償不公。 現場各人都表達不認同現存市建局的工作,有街坊提出重建要街坊、政府和市場三方面合作,不是現在只是市場或政府(市建區)作起動,街坊被蒙在鼓裏,直到人 口凍結才可得知。「樓換樓、舖換舖」也得到大家的支持,作為落實保護社區網絡的方法,保留本土文化和社區特色。
市建局的地位上,大家對市建局的廢取,交由市場重建,或將其升格為問責局,甚至像台灣一般,由街坊主動發起重建,還未取得共識。而大家都同意市建局現時缺 乏監管,權力過大,不論是立法會、發展局或申述專員都無法處理市建局遣生問題,而官員必須「再培訓」,改變官僚和地產為先的思維。賠償機制亦對街坊不利, 缺乏業權參與,「樓換樓、舖換舖」等選擇。
市建重建至今只進行了約25個的項目,還有200多個不知在哪裏的地盤,炸彈某天可能突然在你的家中爆發也不一定。彈還未拆,市建局就希望擴大自己的權 力,參考新加坡的例子,延伸到工業區和海濱用地,而固步自封,不作出制度和條例上的改革,我們要的不只是聽民意,也要政府落實去改變,不然這對得起香港市 民,及數以萬計受重建影響的街坊嗎?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