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八月 2009.
為減低市區重建的反對聲音,市區重建局斥逾二百一十萬元,在中西區、灣仔、油尖旺及觀塘等七個重建區,首度進行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範圍包括列出區內樓齡超過三十年、有需要於未來五至十年進行復修的樓宇,探討重建或復修的可行性;並會一併檢討活化區內海濱及工廠大廈。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出席市建局新闢設的市區更新探知館時,會介紹研究計劃。
西區碼頭或變漁人碼頭
過去不少市區重建項目屢受批評,甚至出現業主反收購的對抗局面。為了解居民意願,發展局上月下旬致函七個區議會主席,邀請參與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研究集中於如何在區內有效地實行市區重建、文物保育、樓宇復修及舊區活化,包括列出區內哪些地區應該或不應該在未來十年進行重建及理據,地區內哪些有形或無形的文物,例如地區特色需要保育,並訂出保育緩急優先次序。
研究亦會加入海濱活化,以及非工業區內使用率低的工廠大廈活化及改造計劃,希望更改工廠大廈的用途,推廣區內本土經濟特色。
發展局最近已率先將西區副食品市場碼頭的活化工作,交予市建局負責,市建局正進行初期的可行性研究,當中包括研究可否將該碼頭用地發展為漁人碼頭或露天茶座,活化成區內旅遊點。
市建局會為每個區議會提供三十萬元的撥款,並預留一成半款項作應急費用,研究會委聘顧問團隊進行,今年十一月下旬市建局會邀請七個區議會的區議員舉行大型交流會,整個研究預計明年第一季完成。
中西區區議員陳學鋒表示,中西區議會已向市建局及發展局表明,希望將撥款用於西區海濱規劃研究,因為中環海濱規劃已完成,但未有接駁至西區,區議會希望組成中環至西環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使用。
編按︰現時還有不少居民居於大廈內,因不同原因,如︰賠償未妥當,未能找到合適單位搬遷,暫不想離開等,還沒搬出,但很大部份人搬出大廈,他/她的安全也需要保障。市建局曾誠諾會安排保安巡邏,但部份大廈(尤其是裕民坊)既沒有鐵閘,由於餘下居民,所沒有鄰舍的互助幫忙,他們的安全絶對需要保障。
文章來源︰明報24-8-2009
「孖煙囪劫匪」出沒的物華街舊樓物業,是觀塘300億重建計劃的首階段動工項目之一。觀塘區議員陳華裕表示,不少街坊已陸續搬離舊居,但一些按摩女及鳳樓等獨立經營的風月場,卻遲遲未搬走。陳對是次劫案感到驚訝,並擔心街道住戶漸少,大廈趨僻靜後,匪徒可能乘機搶劫,呼籲警方在所有住戶遷出前加強巡邏,保障少數商戶及居民的生命財產。
觀塘重建計劃是市建局歷來最大型的重建項目,將分5個階段進行,估計總投資額達300億元,重建範圍包括觀塘道、物華街、協和街、康寧道及裕民坊等,預料2021年完成,處於中心地帶的物華街首當其衝。陳說,隨居民搬出,反而多了一些獨立經營的鳳姐和按摩女搬入,以求短期經營,屆時嫖客及出入人士品流複雜,恐治安惡化。他指區議會將與警方洽商如何加強保安,並希望警方在大廈貼出滅罪通告及求救電話,以收阻嚇作用。
紫藤:缺乏街坊守望相助
性工作者關注組織「紫藤」發言人林依玲則認為,按摩女和鳳姐都屬弱勢社群,經常遭人歧視,給人「可以任意欺負」的印象,就算出事,居民街坊往往也不會主動幫忙。林說,自從警方偵破年初的觀塘殺鳳案以來,已經加強了巡查,但沒有街坊的守望相助,劫案恐陸續有來,最終只會令整個社區的治安變差。
上回講到, 去到我兒時的家門前… 眼見已經被貼左告示… 其實我又真係感覺不太強烈喎…
可能因為我都搬走左成10多年啦…
上次話未寫完… 其實都無乜野好寫… (今回文字居多, 請見諒) 行完六樓, 就再往上去, 細個果時其實唔太夠膽上去高過6樓的, 更加唔敢上天台, 因為總係覺得天台好多雜物, 好污漕, 而且可能仲有壞人, 所以小時候只係上過一兩次咁啦…
而家大個仔, 怕什麼? 上去行下囉~ 你睇, 其實個天台幾咁乾淨空曠~
真係搞燒烤場都得…
天台可以望到好多景… 例如…
望返物華街啦~
物華街左邊既輔仁街
再轉左邊係旺角小巴站
再望遠少少有裕民坊巴士總站, 仲望到帶"挾"(唔記得點寫)左觀塘唔少既apm… (本人個人愚見, 觀塘有今日重建既命運, 都係拜apm所賜)
好了, 天台行左一圈, 都係時候走啦, 由樓梯望返落去… 嘩…
個行程咁就完啦, 有無悶親各位? 臨走前補多張相, 係樓下大門口跟星星遊戲機中心合照, 此遊戲機中心前身係雜貨店來的.
睇左咁耐唔知有無網友以前係住光輝樓6樓既呢? 有的話留個言啦~
bye bye
我細個既時候, 係住在觀塘物華街30號光輝大樓的, 近日行過其樓下, 見到泰林舊址已貼上市建局的通告, 加上果間做左幾十年既老字號金行 – 百年珠寶金行 都執左, 感覺實在好唏噓… 所以, 有一日, 我決定要返去影低我成長既地方, 初時管理處阿叔問我係邊個, 我就即時拿出我中學時的手冊 (我是有備而來的), 証明我以前住過呢度, 解釋一輪話知道呢度就快拆所以想返來影相, 阿叔先放行我咋… 講左咁多, 大家都悶, 不如去相啦~
呢度就係光輝大樓泰林門口, 呢度自從葉繼歡N年前來掃過場之後, 就一直都有架警車泊左嚮度, 幾好架.
再上少少, 有個位俾人休息一下, 相片右邊就係管理員阿叔(無影佢), 我細個時好喜歡坐嚮呢度同阿伯吹水的…
呢層樓既樓梯設計好獨特, 旋轉型, 每4級同5級一組, 所以我細個時落樓係跳住咁落, 所以雖然無lift, 不過我都可以好快到地面
咁樣影條樓梯, 有點詭異啊呵~~
到了我屋企啦… 不過已經… 成為大獅子市建局肚裡的午餐了…
圖片︰銀都以黑板紀錄放映時間(rthk)
更多的銀都文物相片可見香港電台“緬懷銀都歲月(10/8/2009)編輯:崔蔚恩"︰http://app1.rthk.org.hk/rthk/news/photogallery/index.php?photogallery_id=327
現在我們做甚麼都說互動,從上課、上網、到看電視投票,總之都要「動」起來。單向的大眾傳播成為過去式,過去,大眾被當作是接收者,不容思考,不能建議,更沒有決策。
看電影就是一個例子,跟一位街坊憶起銀都。看電影她興奮莫名,她童年生活艱苦,但想起銀都卻會怕怕。
當時官塘的戲院各有分工,寶聲是邵氏所有,當然是右派戲院,即是立場親台,親中華民國(和集中地在調頸嶺一帶的老兵),電影以武打為主,如︰張徹的電影,宣佈忠君愛國,仁義等傳統價值;官塘戲院則放映外國電影;銀都是清一色大陸,或親左製作公司的電影,如︰鳯凰、長城。
銀都印象最深刻,不是影片的質素,而是片頭,身處「激光」中。那時的「激光」,不用3D鏡,不用特別製作,但會頭暈眼花。銀都片頭一定會見到毛澤東,配以七彩閃燈,閃爍不停,突出毛澤東的個人,小時候的街坊便會眩暈,此時四周會掌聲四起,不時喇叭的聲音,而是觀看者例牌的掌聲。她印像難忘的就是這「激光」跟掌聲,一個集體的行動,不明所而,但又必然要做,令愛電影的她反感非常。
小時候已懂問,這是看戲,還是看「秀」?
文章來源︰香港獨立媒體 作者︰PC
前幾個月,文化團體舉辦<牛下開飯>的策展吸引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趕到牛頭角下邨拍照,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徙置區一時鬧哄哄的,數碼時代年輕人用數碼相機向本土文化致敬的方式,社會上有讚有彈,筆者覺得唯一可惜的是,一段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徙置區歷史,沒有人好好告訴過他們。對時代的脈絡缺乏認識,就像看一套沒有聲音的電視劇,觀眾都曉得明星好靚,但聽不到對白的他們無從了解劇集的情節以致故事的推演。所以我們不用批評到牛下拍照的人只懂一味去懷舊,問題只是電視機有一些地方壞了,它發不到聲音,看的人只能望著電視片段含糊地靠估。
在牛下住了四十二年的人,他們有他們各自獨特的經歷,現在政府決定大興土木,花32億在牛下的重建地皮去建「文化中心」,決策者有沒有想過把他們的故事放進去,讓後來的人知道社區的發展?先不評論政府突然由原來1億5千萬到最近大幅增加至32億的巨額建造「文化中心」是否值得(註1),但四十二年的徙置生活文化,是否更加值得社會重視?是否值得我們投放多點資源去把社區的歷史、網絡珍而重之的好好保存?32億,究竟怎麼用才最值得?
有人說政府提議興建的「文化廊」(註2)是政府重視「牛下文化」的舉措,我只能說,這只是「補救性」(Residual)的,它並沒有全面而有系統地保存四十二年來徙置區累積的生活文化。如果政府部門有誠意的話,現下居民已陸續遷出,房署早就應該公佈他們當初承諾會搜集的「牛下文物」,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官員急著做的是向外界宣佈牛下鐵定於今年九月清拆。傳媒、議員照單全收,但這個位於牛下重建位置的「文化中心」只是2012年才開始動工,政府有急切理由清拆嗎?在未有全面審視徙置區的歷史價值前,而現在政府又拿不出「文化中心」的建築設計前,如果急於在九月就清拆的話,恐怕四十二年歷史的徙置區生活文化將無以為繼。
最近房協舉辦的公屋攝影展「光影樓情」的主角原本就是在牛下生活的人,但正如Facebook群組<<我們都是在牛頭角長大的>> 召集人Leo Lee在Facebook上說,影展可以在各區大會堂、可以在高檔的商場展出,但唯一不會展出的地方是還未清拆的牛頭角。三位攝影師黃勤帶、蔡旭威、謝至德本都是用心的攝影師,但不幸地,由於官方的無心安排,場地的展出地點卻先天地擯斥了社區的文化參與。設想將來文化中心落成後,如果文化中心只是輸出高雅文化的場所,一些原本反映牛頭角社區的特色,能容納於這個高雅的文化中心嗎?抑或,這只是一個高檔文化消費之所,但其實內裡空洞無物,甚至消滅了原有的社區面貌?我們很難想像開設於這個文化中心的食肆不是The Pawn,而會是在牛頭角開業多年的興記茶餐廳。
在興建文化中心之前,是不是應該首先了解社區的歷史,譬如做一次大型的口述歷史?口述歷史的目的不是要以一種同情的眼光看待受訪者的過去,相反,我們要做的是還這一班從戰後走過來而後來在徙置區「暫住」的香港人一個位置,因為他們正正就是香港的平民百姓,用今天的語言,就是「低下階層」。港府是不會頒一個大紫荊給他們的,但他們值得,在一個社區文化中心裡頭,他們值得把生活的經驗向參觀的人繼續展示和傳遞。把這段屬於香港人的徙置經驗好好整理,是幫助被遺忘的人發聲,其實也是幫助自己了解這個地方的過去。國共內戰後,南來香港的人有一百萬,他們初時住在寮屋區,後來殖民政府為了收回寮屋的珍貴地皮,才不得已建立徙置區安置這批「移民」(註3),而他們有些一住,就是幾十年。 繼續閱讀文章 »
報紙摘自: (星島)市區重建方案 現金賠償最可行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思考問題及圖片為小Q所加
(星島日報 報道)本港市區重建向來只設現金賠償,近年常被批評「獨沽一味」,欠缺靈活性。
Q1: 究竟人們指「獨沽一味」是想說什麼? 我們可有試試理解為何人們這樣說呢? – 居民只能接受現金賠償, 換句話居民並沒有不搬走的選擇, 如果有受影響居民不想搬, 官方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強行收樓。請問這算得上尊重居民的意願和選擇權麼。報紙報導批評什麼”「獨沽一味」,欠缺靈活性”這只說了一半, 沒說另一半。同學們讀報要想清楚啊!
曾擔任房協主席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成員李頌熹指出,檢討工作進行 逾半年以來,暫時未見社會醞釀其他可行賠償方式,並坦言公眾近年倡議引入的「樓換樓」或業主參與模式,若未能克服當中技術性問題,難以落實應用。
Q2: 什麼叫”出口述”?當為其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只進行了一半, 便下小結般說未見醖釀。但其實下一句說公眾倡議樓換樓等意見, 已經自打咀巴: 公眾絕對有其他賠償方式的提議, 只是官方聽不入耳而己。
Q3: 未能克服當中技術性問題? 技術性問題永遠不是問題關鍵吧?!如果建橋建路技術上修不到, 還尚且說得過去 (其實也不然, 菜園村的居民不也是強行被要求收地?)但樓換樓, 試問有什麼技術問題可言? 你取了人家一間屋, 人家不要你賠錢, 只賠回一個家給人, 請問有什麼技術困難? 業主參與模式也有很多種, 當中說有技術問題又是那一種? 全部都不可行嗎? 請李先生舉例並詳細說明之。
過去二十年一直接觸市區重建工作的李頌熹憶述,目前以同區七年樓齡作為賠償基準的方式,當年在落實前,社會經過深思熟慮討論,過程中也虛耗不少資源;從近年推行的市區重建項目所見,大部分業主最終也接受現金賠償,足見現時制度尚算行之有效。
Q4: 說來說去, 原來都是成本效益。什麼? 討論虛耗資源? 討論就是為了找更好的處理方法, 現在進行中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的討論算不算” 虛耗資源”? 怪不得在檢討中人們提出其他賠償方案都寫不在案, 原來心態上已討論定為” 虛耗資源”…
Q5: 什麼? 大部分業主最終也接受現金賠償? 當然了, 因為只有現金賠償, 沒有其他方案選擇, 當然唯有接受。同學們, 讀報除了看報紙上的, 我們也要看清是否有自相矛盾: 像這裡, 報紙上的寫便寫得好像大部份人都同意, 但其實只是人們沒有選擇而己。
「樓換樓」難度高
社會近年經常討論,應在金錢賠償以外,提供「以物易物」賠償機制,例如引入「樓換樓」安排或業主參與計畫。李頌熹特別指出,由市建局 或房協負責的重建項目,跟一般私人項目不同,不論地積比率、項目功能和落成時間,均存有很多不明朗因素,引入其他賠償方式存有很大技術性困難。
Q6: 私人項目一樣面對地積比, 落成時間等不朗因素, 跟本不能以此為借口說因為這些不明朗因素而拒絕其他賠償可能。
他笑說:「記得自己當房協主席時,剛推出深水埗重建項目,但最後一戶到最近才搬走,可見市區重建工作可以非常緩慢。」
Q7: 援慢的原因是什麼? 是有部門沒跟足程序? 是有人疏忽? 一句笑說, 所以”盡在不言中”, 記者亦沒跟進。同學們, 這己經是此份報導中第二次”講d唔講d”的明顯例子。
他坦言,即使是為了讓居民可以原「地」安置而引入「樓換樓」安排,但他們在過程中最少要搬遷兩次,地區網絡難以維持,鼓勵業主自行參與重建,更猶如一項地產投資,業主雖然可能有回報,但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風險,項目落成後如何瓜分業權也有一定難度。
Q8: 每一種賠償,無論是樓換樓,還是現在的現金賠償,問題是居民有沒有選擇在充分資料下決定用那一種補償。現在跟本迫於無耐只有現金賠償一種...即使業主願意面對風險,也跟本沒有選擇權。
他認為,檢討工作進行逾半年以來,暫時未見社會提出其他行之有效的賠償方式,個人認為目前以現金作為賠償的機制,所衍生的問題相對較少。記者 歐志軍
Q9: 報紙一開始明明李先生的身份是” 曾擔任房協主席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成員”,報導的結尾一句”個人認為“便把所有責任從官職卸下。但即使說了是”個人認為“,但當一開始便以官方身份說話,旁人總會覺得是官方的話。在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期間說這些言論,不會有出口述之嚴嗎?
圖為士丹頓街 http://www.baby-kingdom.com/?119755
編按︰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進步,城規會過去一直被坊間稱為橡皮圖章,市建局的延伸部門,不論是利東街,還是嘉咸街,公眾大量反對,市建局的計劃都順利通過,就算是官塘的超高商廈,也只是象徵式的降低20米,保有260米的高度,無視2004年的<<觀塘及九龍灣建築物高度限制>>。幸好,這情況已有點改變,上得山多終遇虎,市建局對基層絶不手軟,但這次在太歲頭上動土,向一群擁有龐大資源(社會資本和金錢)的外藉和華藉專業中產人仕下手。城規會有望改變初衷,雖不是直接反對,但已行出第一步,肯考慮民間的聲音,暫緩審議,壓力便回到規劃署上,亦既是發展局頭上,再者規劃署署長和發展局常秘分別擔任城規會的秘書和主席,城規會現時暫不能獨立於它們看管,所以規劃署和發展局究竟以"市建局"為本護短,還是以民為本,絶對是一個考驗。
同日新聞中,可見建制中有改革者,亦有保守者,那位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成員和前房委會主席李頌熹可說是表表者,財政上不可行,技術上困難都是保守派愛用的藉口,阻撓改變,他的目標,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簡單言之,做不到,不變,就是完美。
原文題目︰士丹頓街唐樓 倡復修代重建
文章來源︰明報 4-8-2009
市區重建局上月底向城規會提交中環士丹頓街重建項目的規劃申請,遭多名重建區內業主反對,促使城規會暫緩審議,交予規劃署重新檢討。有拒絕收購的外籍業主昨表示,已花逾200萬元翻新單位,建議市建局效法將其他單位以精裝翻新取代重建,吸引市場人士認購。
住在士丹頓街60號唐樓的Dare Koslow,為方便在中環工作,亦有感唐樓建築具香港特色,兩年前購入約1200平方呎的單位自住,並花逾200萬裝修,擺放從內地購入的古老中式牌匾和花瓶等,令殘舊單位煥然一新。
洋漢200萬翻新盼長住
他說,買樓後才發覺市建局計劃收購士丹頓街項目,令他的裝修心血付諸流水,他向城規會及市建局提出反對,強調唐樓經復修後環境舒適,他仍渴望在此長住。他坦言,不少中環上班族希望在區內置業,若市建局將區內已收購單位一一翻新,再以市值出售,同樣可獲不錯利潤,毋須強行清拆。
城規會上月底審議市建局的重建方案時,認同反對業主的觀點,決定將方案交予規劃署重新檢視。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羅雅寧強調,市建局的重建方案將士丹頓街一列唐樓發展成20多層高的住宅,勢加重地區密度,希望城規會否決申請,考慮以復修代重建。市建局發言人表示,正等候城規會的會議紀錄和詳細資料,再作進一步研究。
同日新聞︰
題目︰官僚怨商戶拖慢重建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4-8-2009 繼續閱讀文章 »
本土行動成員朱凱迪及何來,於零九年七月下旬,遭律政署追討皇后碼頭司法覆核敗訴的廿七萬訴訟費。廿七萬,足以讓朱何二人破產。這是皇后碼頭被拆兩 週年,重置爭議未定之際,且是本土運動遍地開花愈獲關注的關頭;港府是否想效法新加坡,以逼人破產一招箝制異見者?
廿七萬堂費 是懲罰是恫嚇
其實天星皇后碼頭保留運動的參與者自零七年八月一日起,一直承受著極大壓力,不斷進出法庭,見證著香港的政治現實:同一條罪名,別人不用坐牢,我們就要坐 牢。「廿七萬」絕對有懲罰意味,相比當年盧少蘭就領匯上市進行司法覆核,政府為了加快法律程序、不拖延領匯上市,曾以事件涉及公眾利益為由,不向沒有申請 法援的盧婆婆追討訴訟費。皇后碼頭司法覆核申請人明明已獲政府批出法援,但法援制度的疏漏令政府可以鑽空子向兩人苛索正式聆訊前的預備工作費用,那竟然就 多達廿七萬。朱凱迪近月開始積極參與保衛新界菜園村、反對廣深港高鐵橫行毀人家園的運動,而運動近月開始廣受關注,更獲得了破紀錄的一萬四千份反對意見 書;廿七萬債單恰於此時寄來,對異議份子的「恫嚇」意味撲面而來。
誰都不希望破產,但朱凱迪及何來的個人立場是,他們不怕破產,之後絕對會繼續原有的社會參與,以行動披露及介入我城的不合理現象。而這廿七萬的打 壓,本身就會是香港政治及法治史上骯髒的一筆政治迫害,嚴重動搖了香港的法治精神、侮辱了法律制度捍衛公眾利益的本質——朱凱迪及何來將拒絕繳交廿七萬。
二萬七千個十蚊的力量
外界有許多朋友非常關懷朱凱迪及何來,主動提出捐款來幫他們避過破產之禍;在表示感激之餘,本土行動在此呼籲,與其憐憫少數代表「理想」的社會行動者,巿 民更應該站到被打壓者的身邊;本土行動認為,我城需要的不是對行動者的更多憐憫,而是對政府的更多怒火。參考facebook小組熱心網友的提議,本土行 動希望提出「十元決志」的構思:
我們的目標募集二萬七千位(或以上)的巿民,請他們每人認捐十元;這十元同時是一個決志,即如果律政司向朱何二人徵收廿七萬的堂費,各位認捐的巿 民,就約好一齊把十元掟向律政署,向他們展示我們對於政治打壓的不滿,對於異議者的支持,對於城巿發展失當的滿肚冤憤,對於微小力量結集能撼動大象的信念 與熱情。在追債魔掌伸出之前或之後,這群巿民都將是緊密監察政府的力量。
如果有巿民想認捐超過十元,我們不會阻止;但最重要的,是要掟向律政署的十元。政府想把社會集體異議運動的代價壓在貧窮的個人身上,我們就讓他們看 到個體集結的力量;政府想用錢來恫嚇人民,我們就讓政府知道,化整為零後,錢也可以成為人民的武器。政府發行的十元硬幣,將變作大衛小子的石頭,擊倒巨人 哥利亞。這是一場長期戰役。
本土行動
2009.08.03
附:「十元決志」參加方法
大家可以加入「十蚊掟響律政署」的 facebook group,亦請把姓名、電話及認捐金額電郵到 10dollars4hk@gmail.com
留下聯絡是因為,訴訟費有六年追索期,律政署可能避過當下輿論的攻擊而暫不收數,但在未來六年任何一刻捲土重來,同時追計利息。因此我們需要保留認 捐巿民的聯絡方式,為了日後的動員。我們的目標是徵集到二萬七千人的十蚊認捐與決志,並會定期透過電郵發送相關的訊息。
聯絡電話:
林藹雲:97424440
朱凱迪:65385092
圖片來源︰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52/2464482954_57fe659e1a.jpg 牛頭角下邨
編按︰引述下文「市區重建局拆毀舊樓建豪宅出售,局方解釋賺大錢是要保住政府注資的 100億元老本」重建=賺大錢?目的為保政府資本?究章政府資本又應該如何使用呢?
翻看立法會文件,不計算成立之初(2001年)是稍為虧蝕(01年-5.58%,02年-2.27年,03年-0.8%),04年及以後盈利表現猶過山車,04年盈利達30.02%,05到07年則分別是15.77%,7.59%,20.78%,08年則反過來大蝕-45.24%。對比下,地產為主的長江實業(0001),04年及以後盈利增長按年分別是28.6%,-22.1%,6.9%,0.6%,6.4%。雖然04年至05年盈利起伏達20%,但按不及市建局04年盈利高達30.02%,到今年的蝕-45.24%的「大手上落」。這樣要問市建局雖然利字當頭,面皮厚,但不以賺錢先為恥,但究竟為何市建局的風險如此的高呢?比我們地產商的盈利表現更起伏不定,大賺大蝕,這是應「保住」政府資本的運作方法嗎?
參考文章︰
督導委員:不該一味拆樓 市建局應支援舊樓復修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3-8-2009
市區重建局拆毀舊樓建豪宅出售,局方解釋賺大錢是要保住政府注資的 100億元老本。不過,有由政府委任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成員黃景強認為,市建局不一定要收支平衡,即使減少重建造成赤字也沒有問題,「調整角色,可以多啲為政府提供專業支援復修樓宇。」建議市建局毋須死守數十個重建項目的目標。
事前諮詢不足
督導委員、城規會前副主席黃景強接受訪時認為,現時市建局重建項目經常引起爭議,跟事前諮詢居民不足有關,而且一味拆樓的做法,也未必為社會所有人受落。他說拆樓與復修樓宇的比例應該調整,「復修係咪可以多番啲?拆樓係咪可以少番啲?」但指市建局有保留的必要,因為有些舊區須急切重建。
黃表示,市建局有兩個不該,包括不該死守之前訂下的重建項目數量目標,「唔係話一定要做晒幾十個重建項目。」又指政府未來應多做樓宇復修,包括成立由政府監管的維修基金,專門協助舊樓復修,而市建局則可提供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協助。
做樓宇復修不像賣豪宅般有錢賺,若由市建局執行必蝕本收場,所以他認為應將樓宇復修「拆出嚟」交由政府負責。雖然少拆舊樓勢必減少市建局收入,但他指市建局財政不應該堅持量入為出或收支平衡,最重要是讓社會得益。
預計收支平衡
翻查市建局的財政紀錄,近年幾乎每年都賺個滿堂紅, 04至 05年度更錄得破紀錄的 30億元盈利。雖然 08至 09年度因為觀塘市中心項目作出虧損撥備,暫有 45億元赤字,但預計隨着正興建的豪宅陸續售出,將可收支平衡。
黃景強說,督導委員會正進行多個研究,包括全港樓宇樓齡、重建對社區的影響及經濟效益,希望年底前有結果,作為重建策略調整的參考。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