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一月 2010.
在香港,相信不只有一座山是名叫「水塘山」的,因為凡是有水塘所在的山,都可能會被附近的居民灌以這個容易識別的名稱。亦正如以「山頭」、「山尾」、「水頭」、「河上」等等因地理環境而取名的村落,在新界區便處處皆是。
在市區的「水塘山」,相信亦有數十個,但事實上,在大部份的水塘山上,都是沒有水塘的,有的,都只是「配水庫」而以。
在官塘,較為著名及被公認的水塘山,應該是被順利道、康寧道、振華道和佐敦谷配水庫(從前的佐敦谷水塘)包圍著的那座山。山上的配水庫,官方名稱是官塘配水庫。
在區內,其實還有許多個配水庫的,包括上述的佐敦谷配水庫、安達臣道上的安達臣道配水庫、康寧道東的山上牛頭角配水庫、藍田公園內的藍田高地配水庫、藍田內的食水配水庫和高超道東面的油塘二號配水庫等等。一一的設立,都是為區內樓宇的供水提供基本水壓。
由於配水庫內有水,也因此常被附近居民當作是個水塘。官塘配水庫以官塘命名,也顯示了它是區內最早建成的一個配水庫。它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約170米),也只有安達臣道配水庫和藍田高地配水庫比它高,但以供水和配水地區的落差計算,它的落差高度,應該是同區配水庫中最大的。
從官塘的發展時間表估計,官塘配水庫應該是在50年代沒、60年代初便建成。在我幼年時代,當順利一帶,還未發展成為公共屋,康寧道還只能從官塘道伸展到功樂道附近的時候,要走上官塘配水庫,除了四方八面各條崎嶇的山路以外,唯一由政府開闢的通道,便是現時順利道所在的那條僅可讓車輛駛過的小路,在小路的盡頭,才是那條可供車輛駛往山上通道的入口處。上述的兩段路,相信都是因為要開闢配水庫,才開鑿出來呢!
在當年那條小路的盡頭,會見到一條通往佐敦谷水塘的小徑。至於當年的水塘和順利未開發之前的模樣,早在我在這網上發表的那篇「鱷魚山與復華村」文章內詳述過。
官塘的水塘山,至今我只到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我還未夠十歲的時候,是拜先父所賜,在一次星期日到秀茂坪一帶行山時,順帶走上那座山上去看看。因為沿著車路上山,因此一路上都並不太崎嶇,最記得的是,在半山還看到一條被人踏扁了的小蛇的殘骸。沿路走到山頂,只見上面有一遍的草地,但四圍卻被圍上了欄杆和鐵網,不得內進。當年,我還不知道在草坪下,便是水庫的貯水區。
第二次到水塘山,是我三十多歲的時候,一天百無料賴,便駕著當年那部殘舊的「萬事得626」到山上去兜兜風。山頂上那遍綠草坪,仍然是嚴禁進入。但站在170米的山上遠眺,整個官塘,甚至東九龍和港島的景致,都盡收眼底。相信那裡必是個在明月夜、星空下欣賞夜色,甚至煙花匯演的好地方。
但想到香港普遍的治安(雖然不算差),晚上走到這些「荒山野嶺」的水庫,總有被「老笠」的可能。若不是,這個那麼接近市區,比飛鵝山更容易走上去的小山崗,早已成為情侶們的偷情聖地。近年在晚上途經順利道的時候,見到通往山上的路口處加上了欄柵,禁止閒人/情人在晚間闖進去。但在這原本經已設計為Restricted的路的入口加了欄柵,總可減少一些如搶劫、劫殺,姦劫或強姦案在那裡發生的可能。
在官塘區的眾多變化中,配水庫在建成以後,都十年如一日,仿佛與區內的變遷無關痛癢,不受迫遷和清拆的影響。這就是各個「配水庫」和「水塘山」獨特的命運了。
回想最近半年,我發表過不少有關官塘舊事的文章,當然大家可以以不同的態度去觀看文章內的資料,如果認為我所載的資料有誤或不全,我亦歡迎大家賜教。然而,要所有的資料都絕對無誤,那就不是我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雖然我會endeavour),因為搜集資料的渠道雖多,但尋找和考證都需時。即使一切無誤,刊登的文章,亦未必能得到全部讀者的歡迎(當然,我亦不會介意,反正我又不是要靠寫作「養妻」)。
例如寫有關協和街建德大廈三十多年前發生,導致九屍十一命的縱火案,我相信該大廈的業主們,都不會喜見的,因為恐怕會影響該大廈的樓價。
但歷史始終就是歷史,雖然是可以篡改、歪曲的。也好能隱瞞,也可扮作懵然不知……。我的理念是歷史,不應該是為任何當權者而撰寫的。不少的「正史」,也只不過是「成者為皇,敗者為寇」的產物而已,為了歌頌皇權而歌頌,也為抹黑而抹黑。
可能大家小時候都曾聽過司馬光敲破水缸,拯救遇溺小童的故事。也聽過華盛頓向父親坦然承認砍伐了櫻桃樹的故事。但細心想,司馬光在北宋的宋仁宗至宋哲宗期間做過大官,及至「尚書」,曾與王安石鬥過「你死我活」。華盛頓更是促成美國立國的總統。兩人都是手段一流的政治人,因此我常猜疑的,他們那些正面形象的事跡,會不會都只是得勢後,才由他們的幕僚,為他們度身訂造出來的呢!會不會掉進水缸的,根本是司馬光呢!我要聲明,我並無意污衊這兩位歷史人物,但這就是我對歷史研究所抱的「批判」和「懷疑」態度。
香港政府和各大學府對香港歷史的研究,實在不夠系統和全面。尤其對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的歷史研究,總好像有所忌諱的。研究英殖民地時代的歷史,並不就等同於對殖民地統治懷緬或有甚麼眷戀!香港的學者們都太「敏感」和「現實」了。不屑!
圖為編者原人所加,大托山礦場,來源http://www.wildtrekking.net/hill/k/Kpeak01/Kpeak01.htm
「大上托」,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名子,驟看不似是個廣東人的名子,甚至不像中國人的姓名。雖然有個「托」字,但又不似是俄羅斯人的名字。事實上「大上托」是一個地名,還是九龍市區內的一個地名。它正是官塘和秀茂坪後面的那座山,亦即是安達臣礦場所在的那一座大山。
在香港,大部份的山峰、山麓,名字裡都連帶著一個「山」字,但也有不少的山,名字裡卻找不到一個「山」或「嶺」字,例如在荃灣區的「石龍拱」、新界北的「大刀屻」、西貢區的「大金鐘」、「蚺蛇尖」及「大嶺峒」和大嶼山南面的「大磡森」等等。除了「大嶺峒」外,一一都是超過400米高的大山。
在香港,名字許多時都是騙人的,動輒要數百萬才買到一個「乜乜豪庭」的單位,也只不過是一個「豆腐」的數百平方呎,多層住宅樓宇內的單位,而不是甚麼皇宮廷園;住
在「嘉亨灣」的住宅單位裡,也只會讓你望見鄰居的高清電視,正播映著你也在被逼收看的垃圾電視節目,頂多在鄰居更衣時,讓你看到一幕絕對不能保證必然是春光的光景。而聽到的,只會是鄰居吵架時的嘈音。嗅到的,也可能是從鄰居傳來的榴槤味。
不單「大上托」的名字不似是一座山,現今從官塘一帶眺望到的「大上托」,亦不像一座山,因為所見的,只是一面巨石場。除非走到山後,即西貢井欄樹一帶望過去,才會見到一座翠綠而且山勢「柔和」的山。
「大上托」的名字令人感到陌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們都只認識在山坡較低位置的秀茂坪和山坡上的安達臣礦場。而這座山,亦不是甚麼旅遊點(沒甚麼人會選擇一個礦場的所在地旅遊)或具有其他特色。
然而,「大上托」卻見證了官塘區在過去五十多年來的發展。在50年代,當官塘的發展,仍在規劃和初步施工的時候(當時沿海道路只伸展到現時彩石里附近),便有商人向政府取得在「大上托」發展石礦場的許可,並從此名為安達臣石礦場。
曾看過William Hilton與Jennifer Jones主演的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endid thing)的人,都會知道該齣電影是於1950年左右在香港拍攝的,一齣外國電影在1950年於香港取景,實在十分驚典。兩位巨星在電影裡的表現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明星」魅力,而不是現時的甚麼「演員」……。我這樣形容兩位主角,當然是出於我對這齣電影的熱愛,電影的內容,暫時不詳述了,想指出的是電影裡有一幕,女主角到啟德機場接機的片段中,除了可以看到背景的飛鵝山上(畫面左邊),並沒有現時所見,先後建成的兩個雷達站,在畫面的右邊,可以清楚看到當時仍是一片翠綠,未被開闢的「大上托」西南面的山麓。
但是安達臣礦場亦不是「大上托」最早的開墾者。根據網上取得資料,皇家英軍在二十世紀初,便在山腰上開鑿出安達臣道,並經馬游塘村附近到達鯉魚門,當時英國人租借新界不久(界限街以北至九龍北面一連串山巒之間的地帶,曾被政府稱為「新九龍」),皇家英軍開闢安達臣道,相信是與防務有關,當時北九龍一帶,還未被政府納入在發展區內。
其後的礦場,就在安達臣道後面往山上開鑿。50至70年代,政府在官塘區大幅移山填海,不知現時走在官塘區內,會踐踏到多少從「大上托」上開採的花崗岩(官塘填海用的岩石是否由安達臣礦場開採得來,我並沒有確實資料)。
小時候,我家住官塘和樂新安樓413室,面向東北偏東,望著雞寮的七層大和秀茂坪,再遠便是安達臣礦場和「大上托」了。
當時的「大上托」,還可以看到大片綠油油的山坡,山坡上有好幾處被開鑿了,露出了岩石和泥土,若半個山頭的面積。新開鑿的山坡,是「黃育」色的,而開採較久的山坡上,經氧化的岩石,色澤會變得較為暗淡。幾處被開鑿的山坡,在孩童的心目中,像是幾頭俯伏著的巨獸。山麓上近山頂位置(若距離山頂50米),還可看到一、兩條圍繞著山麓,方便礦場運作的道路。
每日下午的某個時份,總會聽到一下巨響,那是礦場進行爆石的聲響,我家與礦場的水平距離若有1200至1500米,聲響也清晰可辨,因此可以想像到爆炸的威力。爆炸聲響起,山坡上某處,便會有沙石滾下,然後便是塵土飛揚,每日如是。
每次的爆石,對於419米高,南北超過1000米的山麓,似乎沒有做成重大的「損傷」,但日積月累之後,當我在1990年遷往別區居住的時候,山坡上幾片被開墾的石壁,早已擴大得連成一起,整個山頭的西南面,只有近山頂部份,還可看到「翠綠」。
當我還在小學低年班,第一次擁有望遠鏡的時候,最急不及待去窺探的,便是這座山(當時還沒有興趣去窺探附近居住的靚女)。那一支我舅父給我的高倍單筒望遠鏡,令我可以看到山上的每處細節,在爆石的時候,我卻可以置身在家中,看清楚巨大的岩石從山麓的母體中被炸出來、可以看到礦場上一些巨大的機械裝置、又可以看到巨大的鏟泥車和泥頭車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採集泥石,甚至那裡工作的礦場工人,也能夠看得到,實在是“fantastic”。
黎明時分,晨曦的光芒會首先從大上托後面冒起,但由於大上托的高度餘400米,當太陽從山頂上走出來的時候,整個天空上,都早已非常明亮。在明月夜裡,月亮亦會從大上托的某處冒出(位置會隨四季變化),景象是十分美麗的。
每年到了山火季節,大上托的山坡上,總會發生山火,當山火在夜裡還燃燒著的時候,山坡便會出現莊麗的火龍。山火過後,便是燒焦了、灰黑色的大遍山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我從少便明白,因為山火再猛烈,山坡在數個月後,又會一再翠綠如茵了。
到今天,「大上托」西南面,由海拔200米起至山頂的山坡,及部份的山頂,都幾乎被完全「鏟」去了,山的高度,亦減少了30多米,從港島、從維港、從官塘望去,「大上托」只是一幅巨石場。
礦場內的爆石工程,對附近地區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危險,因此政府對爆破用的炸藥,以至施工人員的資格都有嚴格的管制(尤其在67年左派發動,做成數十人死亡,近千人受傷的暴動後)。安達臣礦場與秀茂坪的公屋之間,有一度緩衝(安達臣道與秀茂坪道之間一度若300米闊的山坡)。但在70、80年代,木屋區最盛行的時期,山坡上是滿佈多個大大少少的木屋區,其中最大的一個名叫大勝村(位置若在現時秀茂坪道與秀豐街交界對上),並曾經多次發生大火。
小時候,中文課堂上讀過一篇用押韻的句子寫成,有關「愚公移山」的文章,如今還記得這幾句:「愚公門前有座山,大山阻路彎又彎,愚公要把山移去,人們都說難上難,可是愚公立志堅,開山闢石年又年……。」
開鑿「大上托」的,並不是愚公,而是生意人。在現今的環保和其他法例下,安達臣礦場的開墾,相信會受到更多、但更完善的限制。
由官塘乘港鐵經荃灣線到中環,只是十五個站的車程,經將軍澳線,更只是十個站,不過都分別需要在旺角站或油塘站轉線,很不方便,而且荃灣線和將軍澳線的列車往往又不會等待官塘線轉車過去的乘客便開車,又或當乘客走近列車時,便立即關上車門,作弄一下官塘線的乘客。無計啦!官塘線的乘客,二十多年來,都做慣了港鐵「小丑」。
說到港鐵中環站,出口有十四個之多,更有一個出口,可直達立法「局」側門。
根據天文台資料,本週五(一月十五日)立法局財委會再開會當晚,天氣會轉晴,又一次天公「做美」,令人想起去年6月4日下午,本來下著雨的天空,迅間變成萬里無雲,方便了十多萬到維園紀念「六四」二十年的有心人。
天晴,便適宜戶外活動,如到「皇后像廣場」,立法「局」外「野餐」。「通勝」亦指出,農曆十二月初一,宜「結集」。
在我眼中所見,官塘重建,受難的,是真正在舊區裡居住的居民。而從中得益的是誰,就不用多說了。
當我將官塘重建與高鐵的爭議一併思索的時候,腦海中千思萬緒。
但今晚,我不想又文章一大篇,恐怕大家都看得膩了。
我欣賞近年來,一班真正關心香港事而站出來的年青人,不讓政黨人士「專美」,令香港政治發展更趨多元化多。也關心陳巧文小姐被捕的事態發展。
無論大家支持高鐵與否,或對總站選址持甚麼意見。我只想一再說的,還是那一句「我是『土生香港人』!我只愛香港!」
那理人說我是個「大香港主義」者!我是,又如何!So What!反正我愛香港,正如我愛我老婆。
拜拜!祝大家身體建康!工作愉快!

以下是一個緊急訊息, 立法會即將於1月8號計劃通過撥款669億興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此段長26公里,僅得一個車站的鐵路,打破世界紀錄造價。一旦通過,後患無窮。
站設西九,明顯對大發展商傾斜, 對九龍東以及整個新界的居民毫無用處;
大角咀數千戶人居住的樓宇, 將受到沉降的威脅;
以長者為首的菜園村村民頓失家園;
因工程改道, 彌敦道負荷大幅加劇, 擠塞情況則更為嚴重;
造價保守估價可興建幾座杜拜塔,問題多得未能盡錄。
若真的通過撥款,香港人將平均每人一萬元去成就這大白象工程。
時間無多了,以下是我們能力範圍做到的事。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13899423412&ref=mf
加入此群組,全力吸取及散播有關資訊。
STEP 1 – 將本群組以 Share 或其他不同形式在短時間內散播,
STEP 2 – 將本群組的Wall 上所有資訊亦以 Share 或其他不同形式在短時間內散播,
STEP 3 – 將Friend list內的朋友全都邀請入本群組,
STEP 4 – 緊貼本群組及相關群組內的最新動向,這些一切都可能會成為扭轉局勢的關鍵。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223192340761
以動動支持, 反高鐵 停撥款 1月8全民BIG爆立法會
Date: Friday, January 8, 2010
Time: 1:30pm – 9:00pm
Location: 我們的立法會
雖然形勢惡劣, 但請各位為大局切想, 動員港人創造奇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晚在五區苦行大圍晚會上,我想起在皇后碼頭清場後,朋友們都陷入低潮,一來懊悔為何當時不再努力一點、再堅持一點,二來覺得建制很快便懂得將運動成果據為己有,歷史好像已經離我而去。沒想到,原來改變社會的力量不單沒有消散,還變得更加強大,歷史再次給機會我們。大家也看到了嗎?所有害怕改變、害怕失去既得利益的集團都已冒出頭來﹝包括那一群連名字都沒有的「五十後工程、建造、規劃、財務及法律界別專業人士」﹞,從四方八面發動進攻,一月八日前已經很猛烈,如果我們一月八日再次勝利,攻擊肯定會更加大規模。過去的失敗已經夠了,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爭取勝利的勇氣。
一月八日,會議廳裏有近三十隻保皇功能組別舉手機器,我們唯一的勝望就是人多。報章抹黑我們,說我們是散兵遊勇,沒有組織。但我要告訴他們,我們極具組織!每一個站出來的人都互相結連,我們透過整整一年的討論、頻密刊出的《高鐵戰訊》和特刊,已經有極強的信念、共識與默契。每一個曾到過菜園村的朋友、每一個曾參加1129遊行的朋友、每一個1218請假現身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渾身是勁的動員發電機。反高鐵‧停撥款大聯盟呼籲所有發電機一齊開動,為一月八日全力動員,目標是要有一萬人BIG爆立法會,要求功能組別放低他們的機器手,要求政府撤回高鐵669億撥款!
以下是四個動員建議:
一﹞每一位曾出席1218集會的朋友,都邀請五名親友在一月八日到來;
二﹞所有大學學生會向同學發mass mail,呼籲同學趁新年假期出來;
三﹞替反高鐵‧停撥款大聯盟廣傳特刊電子版;
四﹞向報章撰文及致電電台和電視台phone節目﹝明早九點半至十點半,我會上now的時事全方位與邱誠武一辯,請大家齊齊phone in1833298質問邱誠武﹞;
五﹞呼籲中學老師帶學生來上「民主通識課」。
最新消息︰
一月六日戰訊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633
一月五日戰訊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610
Youtube︰
反高鐵 一月八日包圍立法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_DD7wmZgE
一月五日八十後五區苦行晚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RrKxVejGzU
十二月十八日.菜園村的早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3xme1NjX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甚麼反高鐵?
.新聞透視︰膠鐵有幾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rr_7LYTTqQ
.謝柏齊︰「家在, 人在, 菜園在」照片集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129954&id=586611946&ref=mf
.Ourtv.hk︰民間現場之誰的立法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8s4u0R5Se0
.全民聯署反高鐵,請繼續邀請朋友思考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19880000/petition.html
.Joao Li︰我們可以怎樣被邊緣化?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91125326445&id=569370241&ref=mf
.反高鐵文庫(十二月二日前)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88927317793
(文︰朱凱迪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633)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223192340761&ref=mf
引言
官塘區的蛻變,早在50年代開始,經歷50多年,仍一直在轉變中。這是一個大都市運作中,正常不過的現象,除非它經已是個死城。官塘早期的蛻變,都是在空無一物的土地上建設出來。而最近十多年的蛻變,卻都集中在重建的項目中。重建後的地區,有的煥然一新,有的面目全非。但重建過程中,地產商圖利,窮人遭殃,都經已成為「慣例」。
小時候,姑丈經常邀請我一家人到鯉魚門吃海鮮,開始了我對鯉魚門的印象(但都只是美味的海鮮,尤其是我深愛的酥炸生蠔)。到我在訓練學校完成了艱辛但有意義的訓練後,被派往油塘區駐守了兩年多,期間協助分隊指揮官管理一隊二十人的隊伍,那時候,我便開始對鯉魚門、油塘及藍田一帶地區,真正的了解起來(工作上的實際需要)。加上有一段時期,蘇小姐(別名)亦在油塘內的一間銀行工作,我每在休班的日子裡,都會去接她下班,又令我對該區增添了三年多的了解。無獨有偶,二十餘年後,我又返回油塘區工作,當起了部門裡一個特別單位的指揮官,再一度讓我見證區內的發展和轉變。對油塘、藍田和鯉魚門區的發展和轉變,我的資料雖然算不上豐富,但也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
從香格里拉(山卡啦)開始
藍田、油塘和鯉魚門是位於東九龍的東面,四五十年前,真是「山卡啦」的地區,而不是的Shangri-La「香格里拉」。早期,那裡就只得鯉魚門一帶的一個小村落,後來開闢了通往該區的道路,分別是鯉魚門道和茶果嶺道,相信都是在50年代沒才開闢的。早期區內的大型建設,應該是「亞世亞」油庫,即現時麗港城第一期的位置,後來蜆殼油庫的位置,移向較西南面(現時麗港城第四期和沿海的位置),較接近後來的海岸線,方便運油輪輸送石油產品。而油庫附近的茶果嶺村,也早在50年代及60年代建成。據我收集的照片看來,茶果嶺道早在50、60十年代便開始續步建築起來,由於茶果嶺道是沿海而建,便吸引了修船、造船和木材工業的進駐。那些木廠,多年來,也曾用作不少電影裡,黑社會講數、囚禁人質、製毒和藏毒工廠或地下工場等等的拍攝地點。如今部份經已結業和凋零,部份則用作廢料回收的工場,污染了附近一帶的空氣。
早期發展
60年代,觀塘區還在大興土木和填海的同時,油塘背後的山坡亦被開鑿成為可以興建公共房屋的地皮,情況與當時的秀茂坪沒大分別。在油塘、茶果嶺、藍田和鯉魚門一帶,最早開發的,當然是鯉魚門的村落。及後便是茶果嶺一帶的寮屋區和繁華街、永福街與茶果嶺道之間的十多座舊式樓宇。隨後便是在鯉魚門道口興建的官塘(鯉魚門道),和較接近油塘灣的油塘。當時,油塘區的工業,還局限於在沿海一帶的木廠和修船與及造船業。而現時油塘工業區內的多層工廠大廈,據我收集的一張相片顯示,都是在高超道開始陸續落成的時候,才開始興建,相比官塘的工業區,年輕了二十年。
工廠興建
當年,政府在油塘灣一帶,進行了填海工程,在現時四山街那個不起眼的小山丘附近的沿海地區進行填海,將那一帶發展成工業區。在70、80年代,香港工業興旺的年代,油塘區有不少工廠都是24小時不停生產的,還記得當年高輝工業大廈的綿紗廠,每天每夜從抽氣系統噴出綿紗,那些灰白色的綿紗,四處飄浮,倒像白雪飄飄般,在冬日裡,加點幻想來觀賞,是十分浪漫的(相信沒多人會認同)。工業區內,除了面紗廠、織造廠、還有一間大規模的電池廠,高力電池廠,在1985年初,該廠在一場三級火警中,曾被嚴重焚燬。此外,還有一間廢鐵回收廠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工業,在仁宇圍那邊的空地上,更有一個露天危險倉庫,空氣質素非常之差。因此在1985年,環保署曾認定該區不適宜作居住用途。位於茶果嶺道榮山工業大廈旁的油塘冰廠(從前人稱牛奶公司冰廠),全盛時期,遠洋作業的漁船,都會停泊在工廠對出,讓工廠製造的冰粒,經活動喉管噴注入漁船的船倉內。80年代,該廠曾洩漏過氯氣,幸好沒有向附近擴散,但也令一名吸入氯氣的員工受傷,要送院治理。
時至今日,油塘的工業,亦與其他地區的工業走上同一道路,「北移」到中國或遷移到成本較低的各國地區,工廠大廈裡,還進行工業生產的,經已不多了,但偏偏在我辦公室旁邊的高輝工業大廈裡,那間漂染廠還在經營,還不時噴出那白色和刺鼻的氣體。雖然工業生產驟降,但我感覺在油塘工業區一帶的空氣質素仍然惡劣,因為在東源街有一間水泥廠,附近又有不少廢物回收場,甚至茶果嶺道一帶的木廠和船廠,都成為了不同類型廢物的回收場。早期在油塘區興旺過的造船和修船業,也只剩餘在高輝道沿海一帶的幾間。
工廠區蛻變
油塘區最顯著的轉變,卻是油塘這個工業區,卻有發展成私人住宅區的趨勢。在崇信街與四山街交界的「鯉灣天下」早已「入伙」了,那「地皮」從前是一座工業大廈的所在地,那座工業大廈幾年前在清拆期間倒塌,活埋過多名建築工人。而在草園街的「嘉賢居」亦正在「入伙」了。傳聞,一段界乎高輝道與油塘道之間的茶果嶺道沿海的廢物回收場和荒廢的木廠和船廠亦將會清拆,用來發展私人住宅。在這一幅可以從維港東面向西飽覽蜿蜒曲折、最富立體感的維港夜色,及日後郵輪碼頭全景的地皮上建的私樓,勢必將會創出同區樓中的天價,普羅市民真「唔得他死」,希望那真的只是個傳聞。
公屋發展
在油塘、藍田和鯉魚門一帶,現今有多條屋和多個居屋的屋苑,包括在:
(一) 拆卸從前的觀塘(鯉魚門道)後,在原址興建的鯉安苑;
(二) 拆卸從前龐大的藍田後(約有二十座公屋)的「地皮」,及在附近一帶原本是木屋區的山坡興建的康華苑、康逸苑、藍天、啟田、安田、平田、德田、慶田、廣田和康柏苑;
(三) 拆卸從前的油塘後,在原址興建的油麗、油塘(新的)、油翠苑、和油美苑;
(四) 拆卸從前的高超道後,在原址興建的高翔苑、高怡、高俊苑;
(五) 在70年代沒經已興建,在啟田道的康田苑與位於欣榮街的居屋油塘中心;及
(六) 遷拆油塘五鬼山中的砲台山腳下的寮屋後,興建的鯉魚門。
現今經過重建的屋,都是將原來擁有十多至幾十座公屋的屋,分策為多個,每個只得三數座樓宇的屋,從前是用數字/座數來代表每座公屋,現今房署卻為每座樓改個名字,是好是壞,是進步還是多此一舉,見人見智。但如果你問問的士司機大佬,他們都會「扯火」,為何,試想像從前,他們只要接載乘客到了慈運雲山第一座,只要「順勢」而行,便無論那一座都能夠順利找到。如今該區被分拆成四個屋和三個屋苑,真考起的士司機,全港各個重建的屋都是這樣了,真遭殃!
藍田
在70年代,油塘、藍田區完成早期的開發後,區內只得啟田道以東的藍田、鯉魚門道西南的油塘、鯉魚門道東北的高超道、鯉魚門道官塘警署東南的觀塘(鯉魚門道)、以及較為後期興建的油塘中心和康田苑。
從屋的設計,便會知道當年的觀塘(鯉魚門道)和油塘都是在60年代初建成的,兩個屋都與秀茂坪舊區的公屋設計相近,都是七、八高層,但又不同於著名的石硤尾那類H型的七層大廈。當年觀塘(鯉魚門道)「入伙」的時候,官塘警署還未興建,可想而知在更東南面的油塘是那麼的「山卡啦」呢!
至於從前的藍田,與秀茂坪新區那些十多、二十層高的公屋是同一類型的,都是在60年中至沒期陸續落成的。但由於藍田的公屋座數較秀茂坪少,因此卻較早完成。啟田道是為了發展藍田而修築的第一條道路,也是早期唯一的通道,當將軍澳道開始闢建,啟田道才伸延到西北面與將軍澳道連接起來。至於連德道和碧雲道,都是較後期才闢建出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藍田區早期是名叫「咸田」的,是60年代沒,由政府正式更改的(「老虎岩」也在當時改為「樂富」),而藍田第15座外牆上髹上的那條彩龍的來由,相信亦廣為人知,在此我也不打算詳述。但從前的藍田,雖然是個約有二十座公屋之多的大型屋,但其範圍只局限於啟田道和安田街之間,附近一帶,滿是木屋區。
木屋區
事實上,當年陪伴著藍田的,還有後山坡上的大遍木屋區,木屋區始建於60年代,而在70年代與80年代早期最「茂密」,依山而建的木屋區,根據位置,分七條村落,人稱「藍田一村」至「藍田七村」。範圍由將軍澳道伸延至現時康雅苑的位置。70、80年代,曾發生過多宗大火,包括在1982年的五級火警,而當年的木屋區,是春風吹又生的,因為不少不法份子在山坡上蓋建木屋出售,根據較早期的房屋政策,每逢在災難中失去家園的災民,都會得到徙置上屋(公屋),因此亦鼓勵火警的發生。當年每逢火警在木屋區內發生,火勢便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漫延速度極不尋常。但其中每每都令人費解的是,無論火警是怎樣「突然」的發生,甚至是在夜半,當警察和消防員趕赴到場的時候,居民都早已將家中的大小家俱,包括電視、雪櫃、甚至沙發,通通搬到街上安全的地方去,居民也早就站在街上「集隊」,等候社署、房署的登記。每逢木屋區發生火警,人們都會目睹火的可怕和火的力量,尤其是在晚上,漫天被火舌照得通紅,火場內居民使用的罐裝石油氣,會續一爆炸,一個又一個向天沖的火球會將夜空劃破,震懾人心。
後來政府有鑒於政策的弊端,作出更改。自此,上述那些火警便鮮有發生。在1986年寒冬天的一個午夜,在鯉魚門道現今的藍田救護站出面的山坡上的木屋區增發生火警,當時我目睹由火場逃出來的災民,都只是攬著一張棉被,他們臉上的無奈和無聲的悲傷,我還歷歷在目。
當年除了藍田七村,鄰近還有多個大型的寮屋和木屋區,包括現時高超徑對上山谷的長農田村、現址是鯉魚門公屋的部份領南新村。以及現址是油塘徑位置的一個大型木屋區。此外,區內多處的山坡上,亦有多個較為小規模的木屋區。提到油塘徑,它原是油塘道的舊位置,當年油塘重建,以及加上要興建油塘地鐵站(當年還未是港鐵),便在東隧入口旁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再名為油塘道,並將原先的那條油塘道在原址附近重新修築,及改名為「徑」。
藍田區的木屋在80年代沒開始被遷拆,一大遍的山坡,便發展成為現在的康華苑、德天、慶田、廣田和康柏苑。碧雲道,原本只是高超道邊的一條掘頭小路,也在80年代完整地開闢成現時與藍田區連接的道路,而連接藍田區北面與秀茂坪道的連德道,也在80年代開闢。
油塘和高超道
在油塘區內的兩個屋,油塘和高超道,與秀茂坪新舊兩區有相似之處。油塘是早於高超道落成的,因此與秀茂坪舊區那類七、八層的舊式公屋相類似,也與附近的官塘(鯉魚門道),同樣是60年代初落成的公屋。相反,高超都就像秀茂坪新區那些大多是十多二十層高的公屋一樣,除了一兩座樓層較低的樓宇並無升降機,其餘多座都裝設(但只是到達幾個樓層,大部份居民乘搭升降機後,還是要步行樓梯的)。
講到升降機,年紀在30歲以下的人士,可能對曾經在高超道發生的那宗升降機「情殺案」並無印象。事件發生於1985年初(請大家記著與此無關的六四事件則發生於1989年發生),當年一個深夜,一名男子護送居住在高超道的女友回家,當安全護送了女友後,該名男子便獨自乘搭升降機離開,但在升降機的頂部,有一名與上述一對男女同屬一個教會,並互相認識和熟識升降機操作的男子在埋伏。該男子因嫉妒而對那男的早萌起了殺機。該晚,他早已躲避在升降機頂之上,等待男乘搭升降機時,將升降機弄停,然後在升降機內將男的殺害,並將受害人的屍體吊起到升降機頂,再推落升降機槽內。但天網恢恢,兇手殺人後,害怕得一直躲在升降機的頂部上,雖然經已是深夜,但由於升降機停著不動,便有居民懷疑有人被困升降機而報警,當消防員和警察到場,事件便「揭發」了,兇徒也被「繩之於法」。
我對油塘的資料不多,但可以一提的,是現今重建後的油塘通往油塘鐵路站的一段扶手電梯,與及從港鐵站至茶果嶺道的一條樓梯的位置,從前亦有過一條可由油塘通往至茶果嶺道的長樓梯。在80年代中的一段時期,我都會在早上,送了當時在油塘那間銀行工作的蘇上班後,然後獨自途經那條樓梯到高輝道上班。講到這裡大家都會奇怪為何在我的文章裡,這位蘇小姐會經常出現呢!別無特別原因,只是因為蘇小姐從前是我的夢中情人(希望老婆不會嬲)。
油塘發生過大大小小的事件,我較為有印象的,是1987年初,在一個只得幾度的嚴寒冬天的清晨,一間我經已忘記了在當時的第七或第八座地下,由四個相連地舖合成,售賣香燭祭品的商舖失火,雖然消防員奮力灌救,但無情烈火將大半間店舖燒毀,店內的香燭祭品,不是被燒毀,便是被浸壞。當店主匆匆趕回去,見到「家產」都付之一炬時,即使是個大男人的他,亦當場倒地抱頭痛哭起來。那是我一生中見過最痛悲的場面之一。
鯉魚門
至於鯉魚門一帶,轉變也大。從前要走進鯉魚門裡食海鮮,是要從茶果嶺道沒端,步行經過一條又濕又爛的鯉魚門海傍道(只是條行人路),後來又可以在崇信街尾乘小艇(收費的)到達海鮮檔那邊的小碼頭,省了走上述那段爛路的其中一大截。多年前,經已從崇信街開闢了鯉魚門徑及擴闊了一段的鯉魚門海傍道。有錢人的司機,可以將老闆的「座駕車」駛到好幾間海鮮飯店的門外接載飲得爛醉如泥的老闆了。近年也多了一些自由行的旅客到那裡遊覽,但卻攪到滿街嗅煙味。那座鯉魚門市政大廈,亦令該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除了食肆,鯉魚門這條村落,仍是許多低下階層人士(窮人)居住的地方。觀音廟內那張據說是拍攝到觀音顯靈的照片(照片裡拍到一堆像觀音坐著打坐的形態的雲團),仍然掛在廟內供人欣賞。1986年的夏天,在一次颱風剛過後,鯉魚門村內曾經發生一宗山泥傾瀉的事件,一間木屋幾乎被山泥完全掩沒,屋內有一個八歲的肥仔,下半身被山泥壓著,幸好上半身被一塊床板擋著,不至完全被活埋消。因此防員到場後,很快便將他救出。當時他的家人都非常感謝在場拯救的消防人員,那個肥仔在送院檢驗前,還對在場的一名見習消防隊長說他長大後要當消防員。今天,相信肥仔經已是個三十餘歲的男人了,至於他是否經已成為消防處的一員,我卻不知道。
提到鯉魚門,亦會令人想起鯉魚門炮台,想看當年保衛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分別在鯉魚門兩岸的炮台遺址,在港島一邊的,可到鯉魚門公園內憑弔,而位於九龍魔鬼山上的歌富炮台,可以從鯉魚門村後面的衛奕信徑第三段(通往將軍澳墳場的路)的山邊小徑前往。但若不想長途跋涉登山,大可到任何一間Karaoke,點一點鄭少秋的那首「火燒圓明園」,因為整首歌的外景拍攝場地,都就是那個炮台,但切記要揀選MTV的版本,切勿揀演唱會的。
居屋和私樓的出現
在早期的藍田、油塘和鯉魚門區內,就只得茶果嶺那裡的舊私樓了,其餘的都是公屋和居屋。到了70年代後期,啟田大廈在啟田道興建,當時的啟田大廈地下,還有一間戲院,當年區內還有另一間戲院在油塘中心。
啟田大廈並不是大型屋苑,但到80年代沒,麗港城和匯景花園便開始興建。麗港城共分四期,約於1990年至1993年期間先後落成,在1989年,第一期售賣樓花期間,便曾出現「手套黨」(黑社會成員,以戴上一隻白色勞工手套為識認,霸佔排隊賣樓花的位置,然後將「籌」高價轉售)。我曾於第三期的36座居住過一年,當年第四期未興建完成,我在家中可以飽覽維港兩岸景致和啟德機場的飛機升降,午夜夢迴,望望維港夜色,是多麼賞心的樂事。當年有不少空姐在麗港城居住,1993年,當國泰航空的空中服務員進行罷工時,我每每遇到空姐鄰居,都會向她們舉起V字手號,以示鼓勵。我家可胞覽第三期會所的泳池,每當見到有空姐到泳池暢泳或曬日光浴,我才走到會所去游水。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對面一座(若是18、19座)低層的一個單位,竟住了一位從不將窗簾落下「露體狂」,而且是一位年青、樣貌娟好、身材玲瓏的女子,是真的。還是不講太多香艷的事情了,因為有好多假道學和自認是道德重整會的人(我最不屑這些人)。當年麗港城還發生過一段小插曲,在1993年的時候,政府要在麗港城第一/二期附近開設一間讓精神病半康服人士作康復活動的中心,區內的部份野蠻人士便群起反對,擺出一大堆對精神病患者和康服人士的謬論,例如抹黑精神病患者,將極少數患者才有的暴力傾向誇大,企圖阻礙中心的開設。但說到底,那些人恐懼的,才不是甚麼暴力和精神病人士,說穿他們,只不過是恐怕影響當時每分每秒都在升的樓價呢。但又要擺出「堂而皇之」的藉口,可恥又可笑。殯儀館、愛滋病中心、戒毒院舍等等,乜乜通通都只可以在別區興建,又怎樣令社區設施得到平衡呢!
事件中,也顯出政客少有的正義感,當時的「立法局」議員李華明,也是麗港城的居民,但他卻沒有附和居民的不當言行,並發表聲明支持中心的開設。結果有不明人士,在他的家門上潑上油漆,以「六七暴動」暴徒般的下三流行為作報復。當年我住在麗港城,事後我寫了一封信給李議員,支持他的正義行徑。
此外要一提的,是現時麗港城外的那段偉業街,從前是蜆殼油庫的所在,當年在那裡的一段偉業街是弧形及在較北位置,後來油庫遷拆,將一段偉業街拉直了,原來位置,便成為今天的麗港城第四期。
匯景花園是較麗港城的第一、二期落成的,是建築在藍田地鐵站上橫跨鯉魚門道的上蓋之上。在匯景花園建築期接近完成期間,曾發生一宗四級火警,發生位置是現時商場的部份,可相而知火場之大,而當時存放的內部裝修大量木料,亦令那場大火變成一場燃燒多日的長命火。
此外,在現時茜發道匯景花園附近的香港康服會藍田綜合中心的幾座建築物,早在60年代初便在那裡落成,並一直照顧身體有嚴重殘障和智障的小童了。當時的茜發道尚未開闢,唯一通往該處是現時官塘警署對面的一條僅可行車的小路,這小路經已在多年前改成一條行人小徑。
道路網發展
東隧的建築和地鐵伸延至藍田,再至將軍澳,是將藍田、油塘和鯉魚門區經歷的轉變中,較為顯著的。「東隧」早於1985,1986年開始興建,並於1987,1988年左右落成啟用。當年為方便隧道管道的建做,將現時隧道收費站至茶果嶺道之間的一帶地區闢作建用隧道管道沉廂的工地。當管道沉廂建做完成後,便將工地圍起來,變作一個臨時人功湖,並在茶果嶺道近榮山工業大廈以西開個缺口,將管道沉廂續一用拖船拖出到海面預設的位置。因此當年在茶果嶺道上是有一條臨時的行車天橋跨過那個讓管道沉廂拖出到海面的「缺口」。東隧的建築,亦配合了「官塘繞道」和「將軍澳隧道」的建築,令東九龍的交通網絡更趨完善。鯉魚門道界乎翠坪道與啟田道一段亦擴闊了,並開闢了啟田道迴旋處。
可僧的港鐵
地鐵的伸延到藍田和油塘區,在80,90年代,甚至現在再伸延到將軍澳區,大至上都是好事一宗。在1989年,當地鐵伸延至藍田,並與港島線接駁時,令到東九龍的大部份區民(官塘線的居民為主),可以多一個乘地鐵「過海」的選擇路線,不過要在魚涌那個鬼地方轉車,在深入地底的站內「dum dum轉」,真不是味兒。加上這個站的設有兩個不相連的大堂,因此乘客落車後,若沒有看清楚指示,以為可以走到大堂時才尋找適當的「出口」,便會「出事」。結果攪到許多要去「大酒店」,即香港殯儀館的人,好多時走出地面,才知道經走錯了到太古坊。要到太古坊的酒吧「擘酒」、「溝OL」的,卻去錯殯儀館,隨時真的溝「鬼」妹。因此奉勸大家要去香港殯儀館的人士,在魚涌站落車後,最好是在閱台遇到個穿著唐裝衫褲的「道友」、「道長」或「仙姑」,然後跟著他們去殯儀館開工,便包無死錯人了。
官塘人都是地鐵二等乘客
此外,在油塘站有一個既可笑,又可恥兼可悲的現象。該站因為是將軍澳線與官塘線的轉車站,因此設有兩層的閱台,上層是官塘線油麻地方向(寶林至油麻地)及將軍澳線將軍澳方向(北角至寶林)的閱台,下層則是官塘線將軍澳方向(油麻地至調景嶺)及將軍澳線香港方向(寶林至北角)的閱台,但同傘唔同柄,同人唔同命,乘搭官塘線將軍澳方向的列車,到了油塘站,想轉車過海,通常都要等,即使遇上停站時目睹對面閱台有香港方向的列車,別別高興,但會「罄」,因為當官塘線將軍澳方向列車的車門一開啟,乘客向著對面閱台的列車走過去,滿以為可以順利轉車的時候,對面閱台香港方向的列車,好多時候就立即「關門大吉」,令官塘線轉車的乘客,都變成被人愚弄的小丑一般。相反,當官塘線油麻地方向的列車,在油塘站上了客,只要對面閱台播出「列車即將到站」(北角至寶林的列車)的廣播,原來應該早已關門的官塘線油麻地方向的列車,都總會呆著不開動,列車內的乘客,都要等候從港島乘車到來的尊貴客人。甚至不至一次,官塘線油麻地方向列車的車門正在關上,對面閱台播出從港島駛來的列車即將到站的廣播,車門隨即「彈翻開」,接載貴客。當然官塘線的乘客,都知道這不是在油塘站獨有的現象,在太子站,在旺角站亦然。只要是官塘線的乘客,便經常會遭到這「二等乘客」的對待。
這是地鐵長久以來對官塘線乘客的無恥待遇(除了在只得官塘線的初期)。當年地鐵的荃灣線啟用,原來可以從官塘乘地鐵到達中環都不用轉鐵的官塘、牛頭角、彩虹、黃大仙、「石罅尾」人都被逼要在旺角轉乘經已滿座的荃灣線列車過海。官塘線便變成了一條Eliza「二奶線」。本來可以乘地鐵經藍田過海後,才在魚涌轉乘港島線,卻又於2003年將軍線啟用後,「讓賢」了。官塘線的乘客,往往就要一轉車、二轉車、三轉車、家屬都要轉車。
當然,如果我是地鐵的發言人,對上述的指控和申訴,當然不同理會,或者以一句甚麼官塘線的乘客量相對較少之類的理據,便可「扑低」我的指控,但試問每開一條新線,便割讓官塘線,乘客量怎會不低於其他線呢!這跟本只是設計上的問題,並不是官塘線的「先天不足」,或官塘人的註定命苦。我真費解,為何當年荃灣線啟用時,不是設計該條線的乘客在旺角站轉車呢!將軍線啟用,為何又要不可讓官塘線的乘客,直接乘地鐵一直到北角才要去轉車呢,又或退而求其次讓官塘線的乘客一直坐到寶林站都不需要轉車呢!港鐵的公關技量太低裝了!
沙中線正在計劃中,就經已被人質疑紅磡站將建築在佛光街近忠考街,從前山谷道,將要興建豪宅的地點附近,而不是真真正正的建在紅磡區內,利便漆咸道北、馬頭圍道一帶真正,早在那裡落地生根的紅磡人呢。雖然沙中線似乎與官塘線無關痛癢,但說不定在「官塘線是二奶線,官塘人是港鐵低等客」的大原則下,會將官塘線在鑽石山或黃大仙站那裡一分為二,到時問你們幾十萬官塘線人「死未」!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大都知道文章的精髓、我個人的牢騷和謬論通常都放在文章的結尾部份,下次嫌我寫得「過長」的話,大可只看末段呢!但最好高抬貴手,看過全文!
多謝大家又一次給我舒展寫作的「癮」!祝各位在2010年身體健康,事事順景。香港唔好再讀「無雙普」,快點有「真寶珠」食啦(唔明,就用個腦想想啦!)。
在"早期官塘"的相片中,在最左面的建築物,不單是郵政局,而是「官塘政務處」或「政府合處」,郵政局只佔用該建築物地下其中一部分。裕民坊的幾座樓宇,都差不多在同一時期興建,但從一些舊相片看來,最早落成的,是現使裕民坊與康寧道交界的那一座(即花園餐廳所在的一座),相信是相片中右邊那一座。至於相片拍攝年份,可參考相片中官塘消防局的那座喉架(外行人是不易從相片中找到的),官塘消防局是1961年落成的,相片很可能在61或62年間拍攝。
資料來源︰有線電視 31-1-2009
市 區 重 建 局 在 觀 塘 裕 民 坊 陸 續 收 購 受 重 建 影 響 的 舖 位 。 部 份 舖 位 獲 市 建 局 以 「 天 價 」 收 購 。 不 過 有 七 十 多 間 小 攤 檔 可 能 未 能 得 到 分 毫 賠 償 。
市 建 局 發 言 人 回 應 指 , 裕 民 大 廈 與 國 泰 大 廈 最 快 七 年 後 清 拆 。 由 於 地 下 攤 檔 開 設 在 私 人 土 地 範 圍 內 , 市 建 局 屆 時 會 向 政 府 申 請 引 用 收 回 土 地 條 例 , 收 回 沒 有 合 法 業 權 的 舖 位 。 若 果 商 戶 想 獲 得 賠 償 , 就 要 先 由 法 庭 確 定 業 權 。 市 建 局 會 根 據 法 庭 裁 決 , 決 定 是 否 補 償 。
相關的片段請見︰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22118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