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六月 2012.

原載︰明報  11-6-2012

2001 年成立的市區重建局,10 年來加快舊區收購重建,踏入曾蔭權年代,早前收購的項目陸續完成收地併購,在市場招標,交由地產商以市價發展。不過。市建局招標時持守「價高者得」原則,結果重建項目成為大地產商的囊中物。本報統計,市建局歷來共有29 個重建項目招標,重建地盤逾130 萬平方呎,當中四大地產商(長實、新地、新世界及信和)共投得16 個項目,佔地盤面積高近七成。

四大地產商投得2/3 面積

市建局解釋,所有項目已一早訂明發展參數和條件,地產商只負責「起樓」,故一直採用「價高者得」方式批出地盤,並不是刻意批地給大地產商。市建局近一兩年已推出較多小型地盤,吸引二線地產商投標,務求令競投地產商變得多元化。

市建局資料顯示,歷來推出的29 個項目,共重建多幢舊樓,搬遷或賠償的居民達26,500 人。本報分析顯示,四大地產商信和、長實、新世界和新鴻基地產共投得16 個項目,總地盤面積達90.5 萬呎,佔所有項目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地產商信和置業成為「大贏家」,共奪得7.5 個項目(灣仔利東街項目與合和各佔一半),其中主要項目有荃灣萬景峰、觀塘月華街重建等。其他中小型發展商只投得13 個項目,地盤面積共只有40.8 萬呎。

現屆政府2010 年4 月進一步加快市區重建,通過將舊樓強制拍賣門檻由佔業權90%降至80%,隨即令大地產商申請強拍數字急升,由2010 年全年21 宗,增至去年46 宗,今年首6 個月更已有42 宗,當中屬80%業權的佔31 宗。另一大地產商恒基,靠自行收購舊樓重建,成為近年住宅供應主要來源。

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指出,由於地皮採取價高者得原則,加上不少重建項目地段位於市區,重建後有可觀回報,吸引大地產商競投,變相亦減少了中小型地產商投得項目的機會,中小型發展商也未必有足夠財力中標。

原文題目︰

嘆手機上網乜都有得睇 租書大王遭科網潮淹沒

編按︰兩星期前跟陳生父子談了一會,想不到今天又在報紙見到他們。不知記者哥哥又知不知,小陳生和大陳生的故事很不一樣,小陳常說60年代已在官塘,街坊見証他成長,而大陳生則說80年代成立。社區就是如此,真真假假從不重要,生活和記憶言人人殊。

如果60年代說法成立,凌記書店更有趣,1960-81年,這廿十多年沒有圖書館的官塘。閱讀,靠的就是凌記書店。圖書館,我們不能要求買入甚麼的書藉,書店,我們則可以決定,說凌記是官塘的人民圖書館絶不為過。

圖片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11-6-2012 記者︰林浚川

互聯網與智能手機改寫人類生活習慣,亦間接令曾經成行成市的租書店步向夕陽。曾經是全港租書店龍頭的凌記,全盛時期有超過五間分店,第二代老闆陳立民憶述風光時「幾乎區區有樓,朝朝陸羽(茶室)飲茶」,現時則面臨收舖結業。

當年天天揸平治去陸羽

那個黃金時代,凌記要聘請三個收銀員,客人大排長龍,儘管每本書只租二至五元,但「日日可以收幾千蚊」。同一本書,凌記要入貨數百本,兩父子幾乎每星期輪流到台灣掃書,再於機場以200元利誘回港的旅客幫手帶書存飛機艙。
凌記生意越做越大,港九新界有超過五間分店,連行家都來凌記「拆貨」,成為行內龍頭。九十年代股樓齊升,凌記做的雖是「幾蚊雞」生意,但現金流動強勁,幾個舖位又屬自購,陳立民有充裕資金入市,「當時買樓一成首期,容乜易」。風光時陳立民搬到港島西半山海景豪宅,天天駕着平治房車到中環陸羽茶室嘆茶。
不過,一場金融風暴吹醒南柯一夢,陳立民不想說損手多少,只慨嘆:「總之乜都冇晒,叫做曾經擁有就算啦!」緊接着科網潮來臨,直接令租書生意式微,「後生仔都上網,邊有人借書」。
今天智能手機普及,租書客更買少見少,陳立民拿出 iPhone說:「小說、漫畫乜都有得睇啦!」由於觀塘重建,凌記原址即將結業,陳立民考慮搬到牛頭角樓上舖經營,但最終是結業是搬舖,要視乎賠償金額而定。

 租書行業演變

時期:60至70年代
演變:這時期的武俠小說以台灣作者為主流,如臥龍生、慕容美、武陵樵子,租書客多為男士

時期:80年代
演變:武俠小說數金庸、梁羽生和倪匡,愛情小說數瓊瑤和亦舒,當中倪匡和亦舒多產,是租書客最愛

時期:90年代
演變:武俠小說是黃易天下,繙譯小說如日本的推理小說,還有內地電視劇如《還珠格格》和《雍正王朝》原著都曾掀起租書熱潮

時期:2000年後
演變:互聯網興起衍生出網絡小說,造就一批網絡作家,雄霸武俠和愛情小說世界。這時期起租書客明顯減少,只有03年沙士時曾短暫迴光反照

位於觀塘裕民坊凌記原本的老闆姓林,八十年代初因移民由陳立民父親作價40多萬元「頂手」。這筆錢當年夠買兩層樓,陳父選擇頂下凌記,全因「書中自有黃金屋」。自小到凌記幫手的陳立民表示,當年觀塘區人口急速膨脹,「上面有秀茂坪,隔籬有雞寮(翠屏邨),仲有藍田同油塘,全部人都出嚟觀塘返工」,租書客源源不絕。

文章來源︰星島 4-6-2012

文:曾肇弘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晚上從燈火通明的apm望過去,對面裕民坊一片昏暗,唐樓群十室九空,頗有一種破敗荒涼的末日感。此情此景,對於在這區長大的我來說,難免充滿感慨。想起早陣子看到一幀黑白舊照,那時的觀塘政府合署前面仍是一大片空地!怎知現在一切推倒重來,從頭開始。

相比起中上環、油麻地許多老街,裕民坊還很「年輕」,只有半世紀左右的歷史。戰後九龍東仍是十分荒蕪,人煙稀少,只有數條村落。直到本地工業迅速發展,政府才決定在觀塘移山填海,開闢工業用地(這是當時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又逐步在工業區北面發展商業及住宅區,將裕民坊規劃成這「工業市鎮」的中心。縱使多年後工業沒落,大量廠房遷往內地,但裕民坊依然是區內最熱鬧的地方。

半世紀起落變遷

有人或許會奇怪為何裕民坊稱作「坊」(英文叫Square),而不是「街」或「道」,這固然是跟街道規劃成方形有關。裕民坊不但指位於康寧道與同仁街之間的大街,還包括巴士總站、公園一帶。不過,在今天的街坊口中,裕民坊甚至成為了觀塘市中心的代名詞。說起來,「坊」比「街」、「道」親切得多,而「裕民」也寄託了美好的願望——小市民終日為口奔馳,誰不是為了生活富足?

若從另一角度看,作為區內食肆、娛樂場所的集中地,裕民坊也一如其名,滿足了大眾日常消費所需。網上就有一幅攝於一九七八年的裕民坊夜景,相中酒樓、茶餐廳、戲院、銀行、國貨公司、沖印店、當鋪、鞋店的霓虹燈流光溢彩,汽車往來如織,一派繁華景象,差點令人以為是彌敦道。

「老觀塘」大概仍記得裕民坊先後有過國寶、富年華、寶華、同樂、天然、東苑等酒樓。然而,到了我成長的年代,裕民坊一街六家酒樓的「盛世」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快餐店。其中,位於街角樓上的麥當勞,曾在一九八一年創下全球麥當勞每日最高消費人次的紀錄,在區內也很有代表性。試問哪個觀塘學生未試過在那裏約人?還有溫書、傾Project、踢波後果腹……是的,我們這一代都像電影《秋月》的女孩阿蕙,麥當勞有着我們的許多回憶。這些年來,自己已不再年輕,但這家麥當勞除了將樓下一半地方讓給另一商戶外,其他卻好像沒有甚麼改變。

食肆以外,戲院也是裕民坊(以至香港電影)起落變遷的見證。麥當勞對面的寶聲娛樂城,前身是一九六五年開業、邵氏公司所有的寶聲戲院。以前搭地鐵回到觀塘站時,遠遠便可以望見戲院「今期放映」的大型戶外看板,可惜到我懂事、喜愛看電影的時候,戲院已經結業,並改作酒樓和遊戲機中心了。不過,酒樓改建的幅度不大,仍保留昔日影院的格局,外牆「寶聲」的紙皮石招牌更是至今仍未拆去,彷彿叫人毋忘這裏的身世

至於裕民坊與輔仁街交界、由左派經營的銀都戲院,則比寶聲戲院早兩年開幕。這座具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是由著名建築師范文照所設計(他早期設計的上海音樂廳,至今仍被公認為中國最傑出的影劇院之一),造型恢宏平實,倒符合觀塘及左派的草根形象

左派選擇在觀塘經營戲院,主要相信是針對這區工人眾多,為他們提供廉價娛樂。可是,開業不到數年卻遇上六七暴動,戲院亦捲入了政治風波。一九六七年六月十四日,警方派探員與防暴隊進入銀都戲院,史無前例以非法集會為理由吊銷牌照。據報道,「當時該院尚未散場,警方將命令宣布後,觀眾即行離去。警方人員將戲院大堂所張貼的煽動性大字報、標語和照片全部撕下,再繼續進入三樓放映機房,將封條貼在該院的三部放映機上,同時將懸掛着的戲院牌照取去。」想起黃秋生在《老港正傳》飾演的「老愛國」左向港,不就是銀都戲院的放映員嗎?為何整部電影卻對這段歷史隻字不提呢?

銀都戲院在二○○九年悄悄結業,其實之前十多年戲院一直在苟延殘喘,將大部分地方租予卡拉OK、超市、家品店等,剩下的影院主要靠放映色情片和港產片來吸引老街坊。記得結業前一年的夏天,我獨自溜進去看郭子健的《青苔》。戲院大堂狹小得很,然而,看見那部笨重的磅重機,還有人手畫票,也喚起了久違的舊式戲院的感覺。影院雖然只是原來二院的樓座,但依然比今天的迷你戲院大得多,可惜觀眾只有寥寥兩、三人。後門也很久沒再使用了,只留下「九龍皇帝」曾灶財尚未褪色的墨寶。

扼殺庶民生存空間

庶民也許就像青苔,具有微小但頑強的生命力。裕民坊特別是裕華大廈、國泰大樓一帶,街坊小店和攤檔包羅萬有,樓下有五金店、涼茶鋪、生果檔、時裝店、家具店、牛雜檔、報紙檔、魚具店、鐘表行、影印店、賀卡店、影碟鋪……全都擠在一起,僅餘狹窄的小巷供行人來往;唐樓上則有健身院、跌打醫館、髮型屋、芬蘭浴等。城市規劃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作者Jane Jacobs,假若生前來到這裏,恐怕也會驚歎此地的混雜多元及來自庶民的充沛活力。

當然,我不是就此全盤否定重建的必要,也無意過度美化舊區的環境(裕民坊的衞生向來都不敢恭維),但是,當看見一家又一家小店陸續結業,心中那份悵然始終揮之不去。這些年來,市區重建已淪為扼殺庶民生存空間的元兇。不難想像,他日觀塘重建完成,又是大商場、連鎖店的世界,到時縱使裕民坊的名字沒變,也不再是我們所愛的裕民坊了。

曾肇弘,中文系畢業,遊走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沐浴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在科技年代努力尋找前人的足迹。

網誌:http://swtsang.mocasting.com

編按︰謝謝林茵的訪問,尤其是可愛的官塘地圖和"大熔爐"的貼切形容。香港工業化中,官塘是機會之城。不論三教九流,還是不是種群,都來此尋找機會,血緣、社區就是過去的綜援。80年代後,政府接替社區的工作,人與人關係慢慢轉變。

文章來源︰明報 3-6-2012

文 林茵 圖 何家達

外區人看裕民坊,讚的多是平靚正小販檔和特色食店,彈的離不開嫌它骯髒混亂、人車爭路、日久失修。

街坊會告訴你這些都只是表面,其實觀塘是香港密度最高又最豐富多元的地段之一。

自1950年代開發以來,政治上左右派各有根據地,族群有潮汕人、巴基斯坦人、印尼華僑幾大聚落,塑造出各種生活方式、宗教習俗兼容的社區風貌。

小販與糾察、警匪社團三教九流,數十年來擠在一塊小地方裏,早摸索出一套不成文的秩序和倫理。

觀塘有說不盡的故事,怕的是來不及細讀已遭城市發展的速度抹去。

在建設新市鎮之前,觀塘是香港首個為容納港島、九龍爆棚人口而規劃的衛星城市,選址在牛頭角寮屋區附近,作為安置居民之所,也因地勢容易填海,可開拓工業用地配合發展。原海岸線在觀塘道,即今天港鐵下面的主幹路;填海後以觀塘道分野,看看街名就知道,近山一邊是住宅,裕民坊、仁愛圍、康寧道等,取名以家庭和睦為主題;向海的新填地是工業用,開源道、鴻圖道等名字皆與營商有關。

與新界新市鎮不同,觀塘沒有原居民,不需處理繁雜收地糾紛,可任意規劃。然而,興許是第一次建設衛星城市,官方計劃實踐都甚多失準甩漏。例如率先填海建造工業區,但能源、基建和人口配套都未有,待數年後建成觀塘徙置區(即雞寮,翠屏前身),有了勞力供應後工業用地才成功賣出。另外,是人口的誤算,原設想為一個容納7萬人的英式低密度花園城鎮,但移民湧入,原定為公園、社區廣場的地段都變成密麻麻的住宅和僭建物,內裏籠屋、板間房處處,街上就是流動小販、樓梯舖、九曲十三彎的臨時市集,草根智慧盡用每吋生存空間。今天,觀塘區人口已逾50萬人。

a. 華記膠輪 承包全區紅綠van換軩

六七暴動期間巴士停駛,白牌車穿梭各區載人上下班,後來發展成以靈活見稱的紅色小巴網絡,有說紅van發源地來自觀塘。仁信里停泊處有間不甚起眼的樓梯舖「華記膠輪」,原來承包全部區內紅綠小巴生意,換軩、泵氣、換電池。

檔主陳先生1974年開業,本在觀塘道,1978年因封路建地鐵就搬到這裏。最津津樂道是1970年代區內建築工程仍多,工人安全意識不高,鐵釘隨處扔,散落到路中心就刺破車軩,個個來換,生意不絕。

陳先生記得七八十年代紅色小巴盈利可觀,每開一條新線路,各方勢力例必打打殺殺爭一番,無端街上有人血流披面也是平常事。觀塘、秀茂坪的小巴線多由潮州族群經營,小巴站標示家鄉名稱,像仁信里的旺角van是「潮聯」,下條街的就叫「惠海」。

b. 仁愛圍 暗藏奇趣生活故事

1998年土發公司宣布有意重建觀塘市中心,開啟了居民十多年的漫長等待和失望。擬重建範圍包括觀塘道、協和街、物華街和康寧道之間的主地盤、及月華街半山上一小塊。此一公布後業主們都不願再花錢維修樓宇,不料等了又等,項目直至2007、2008年才正式啟動,居民一直承受樓宇失修之苦。對比隔鄰的月華街就知道,樓齡相若,月華街的樓宇有維修保養,仍然宜居,跟裕民坊是天淵之別。可以說,重建區樓宇骯髒破舊,很大程度是源於政策失當,而非隨年月過去的自然結果。

由於居住環境令人苦不堪言,2008年底市建局展開收購時居民都無心討價還價,結果低得可憐的6000元呎價都有很多業主接受,同業主的第二、三個物業更不會按呎賠足,重建後無可能負擔得起回原區居住。赤貧的板間房、籠屋租客無聲無息被趕走,紮根多年的商戶或搬到較邊緣地段、年老者就索性結業。位置尷尬的樓梯舖、介乎非法與合法之間的小販市集則被市建局置之不理,眼見兩三個月內就要清場,仍未有人跟檔戶商討賠償安置。一個曾經生氣勃勃的社區被連根拔起,只有裕民坊公園內三棵大樹獲准原地保留,市建局無論搞什麼「東九創核心」、「躍動都會」還是「無煙城」,新觀塘都再與他們無關。

觀塘有原人 紀錄舊社區

袁智仁在觀塘長大,研究院時修讀城市規劃,近年以網名「原人」在獨立媒體發表民間報道;2007年預見觀塘重建將把社區消滅,故跟保育人士馮炳德及幾位街坊成立《活在觀塘》網站,訪問居民商戶、考據資料,蒐集民間故事和口述歷史,以文字和影片為老觀塘立下存照,跟街坊混得非常熟絡。

這天與他逛一轉重建區,袁智仁幾乎每事每物都說得出一堆典故來,可惜時間不等人,很多現場只剩下緊鎖的大閘和「此乃市區重建局物業」的字樣。位處交通總匯,街還是繁忙,但樓上已十室九空,不料這也是袁智仁的最新樂趣,「最喜歡溜進荒廢的天台屋玩,有次發現燒烤爐,幾個人上來吃東西開party;難得碰到還未遷走的街坊,大家都很開心。」

c. 凌記書店 昔日街坊「圖書館」

昔日熱鬧的巷子成為冷巷,仍留守的凌記書店由陳氏父子經營,已立足40多年。說是書店,其實也是樓梯舖,80多歲的陳爸爸每天早上5時把十來個書架推出小巷開檔。

未有公共圖書館時,街坊租書最是熱鬧。兩父子輪流,一星期去兩次台灣搜購最新的流行小說親自抬回來。工廠妹來找瓊瑤、嚴沁、岑凱倫,男生就追倪匡、金庸、古龍、溫瑞安。近年租書行業式微,只剩下一班街坊熟客;父子倆年紀漸大,已不再出門,找人代購。背靠的輔仁大樓清場在即,他們仍未知可往何處落腳,陳先生唯有笑笑說「等做釘子戶啦」。

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

有30多年歷史的「臨時」市場,因瑞和街小販區火災遷至此位址經營。觀塘龍蛇混雜,罪案多,警察也多,小販除了服務街坊,還有兩間常有警察光顧。

d. 文具店 優質價廉筆記本

盧先生的文具店是警察們買黑色原子筆的常到之地,愛其入貨品質佳。因時有警察出沒,連社團人士都避而不至,盧先生也就不用交保護費。這裏還成為另類的失物認領處,部分盜亦有道的扒手拿完錢財後,習慣把銀包留在盧先生檔口,盧先生時不時一早開檔就拾到,街坊都曉得丟了東西來這裏打聽。

盧先生入貨講究,筆記本和熒光筆均來自無印良品的同一廠家,除了沒品牌標誌外,品質一樣,價錢還便宜一截!

e. 姚記改衣店 警察印橫額

常現社運場合的袁智仁,某天發現見慣見熟的「警告,此乃非法集會…」紅色條幅堆放在這家街坊改衣店外,大感訝異。一問發現原來觀塘和灣仔的警察也會把條幅帶來這裏,膠布橫額印好後,由姚記車上兩根木棍上。重建在即,如果觀塘只剩下apm,警察叔叔不知會否也大感頭痛?

繼續閱讀文章 »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3,344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