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一月 2012.
星期天,踢足球常走過啟業邨。這條31年歷史的舊邨近日走進傳媒的眼內,原因跟和樂邨、華富邨一樣,都是年老但健康的公屋,卻成為政府覓地建新公屋的目標,坐在冷氣房的高官望着一幅幅劃滿數字和線條的平面規劃圖,地積比太低,多住點人,重建。多少伯伯離開家園,多少婆婆失去熟悉的生活,三年、五年,就算有重建後回來的誠諾,有多少人能兌現呢?
舊式商店群
假期的傍晚,邨內盡是老人悠閒的下棋和看馬經、戴着頭巾的南亞婦人和可愛的巴基斯坦小孩跑來跑去,偶而少女過場,頗為觸目。香港商場都一式一樣,生氣全無,有趣的多是舊式公屋商場,或許稱為無冷氣的室外商店群更恰當,像南山邨、啟業邨,舊式的商場,它們將休閑空間、綠化花圃和商店有機結合,沒有現在商場硬生生把人規管到銷費點,靠着設計,如把椅子成為食肆獨家供應,引導居民成為顧客。啟業邨商店群中,椅子可乘涼、桌子可下棋,空地是小孩追逐踢波的小公園,跑累了,走兩步到大排檔買一樽汽水,每位居民賦予空間的意義,不是發展商告訴我們這裏該作甚麼事。
邨內舊店林立,依舊還有開着電視的電器舖。下午六時半,街坊一齊看着電視中的梁振英,城市論壇立時開展,幸好這裏沒有主持,可以粗口橫飛,「呃細佬」、「講大話」,避過法律的審判,也免不了街坊的洩憤。
做餅乾的麵包店
除了電器舖,最矚目莫過於麵包店,「好美味麵包店」,一個高調而簡單的名字,盛載着70、80年代,物質開始豐盛前的樸實,簡而精,沒有修飾,卻字字珠磯,名符其實。店面也如此,沒有裝煌,麵包櫃配上潔白方瓦砌成的牆身,燈火通明,沒有特別之處,店子賣點只是食物和老闆娘。
他們的食物怪異,卻平凡。平凡的是種類,不外乎波蘿包、丹麥卷,最有趣反而是常見的餅乾,梳打餅,平時在超市多買一包包的梳打餅,原來從前是麵包店的產物,新鮮香脆的梳打餅配上麥芽糖,有如那些年的Godiva名貴朱古力,想重溫這味道,啟業邨才可幫到大家。怪異是波蘿包,他們的波蘿包跟其他店一樣,用上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波蘿皮,賣12元,奇貴的波蘿包?是奇抵才對,這波蘿包像筆者的頭般巨大,可吃二天,這店的麵包大多以巨大見稱,連丹麥卷也長近30厘米。這可能跟從前工人家貧,麵包當主食,必須大件夾抵食,不像現在麵包店賣精緻和美觀。想吃再怪異一點的東西,這裏有真正波蘿包,波蘿作餡料的包,體積小一點,只有一般麵包的兩倍。
圖按︰特大的波蘿包和花生與紅豆糯米糍,也較一般的大,紅豆不甜,有豆香,而花生味更有原粒花生,餡料特多
老闆娘的生招牌
對比食物,熱情的老闆娘是鎮店之寶,最愛跟顧客談天說地,工多藝熟,不是做麵包,而是推銷,三句不離讚花香。店子最拿手是蝴蝶酥,為何拿手,看老闆態度可知曉,用上15分鐘勸說我買四塊,才10元的蝴蝶酥,用盡各式好話,「買給媽媽吃,她肯定開心」、「蝴蝶酥放幾天還香脆,每天自製」,見她的落力心也感動了,這10元像買下半島酒店的名貴甜品與尊貴服務。實話實說,蝴蝶酥滿載牛油味、鬆化、帶點蛋香,遠超2.5元的享受,新鮮自製,絶不像盒裝的連鎖店出品,偏硬而只有砂糖味道。問她如何做麵包,會自豪說:「有外面的人幫我訂了五十個三文治」、「我們也會免費送麵包給教會,派給有需要的人」,語言藝術、還是雞同鴨講都不要緊,最緊要大家滿足和開心。花上30元,滿載而歸,為何大讚老闆娘?我承認收了賄賂,臨離開店子時,她請我吃一塊柔軟和甘香的雞仔餅。
老闆娘說起自家製作,眉飛色舞,開顏逐開,談起生意,還可以。但跟各店主一樣,最怕依然是領滙。加租,加租,加租之餘,還有可能不續租。老人邨,店主都無欲無求,只為過平淡的生活,周邊店子都在裝修,大班麵包、大型快餐店在快將降臨等等。明白為何幾年間,領滙股價由14升至40元。望着那12元的特大波蘿包,心想小店無論如何運用語言藝術,落力銷售,也不如領滙有近3倍的價值提升。
圖按︰鳳凰卷,包着花生、椰絲很傳統和香口
「開始獨自派食物時,公園上的人都大多拒絶我,十個人有九個都拒絶,冷言冷語,怕受騙,後來一次次的主動派食物券,街坊才相信真的有免費有得食串燒。」霞姐的串燒店在觀塘植根9年,常免費送串燒給街坊,善心街知巷聞,連食物銀行都找她合作。重建被迫結業,結業前天義賣便為食物銀行籌款。
窮人專家與社工
結業,不是她的選擇,重建使她失去店舖和社區,她要跟社區說再見。眼看,觀塘的不少店舖無聲無息的關門,好一點,會貼告示昭告關門大吉,但街坊都後知後覺,常問店舖的去向。不希望如此可怎辦呢?霞姐要主動道別,給大家一個驚喜,告別日免費請街坊食串燒。最後,霞姐留給我們,除了串燒的味道,還有街坊情誼。
說起幫人,霞姐尤如專家,取之於街坊,用之於街坊,觀塘的窮人在哪裏呢?霞姐二話不說︰「你不知嗎?裕民坊公園,每天早上,都坐着不少人,有很多新移民、老人家和癮君子」對,就是新移民與癮君子,他們的名字不少人聞之色變。霞姐熟悉社區,也會明白他們為何需要幫助。觀塘的新移民多,緣於生活便宜,劏房數量不少,加上交通方便,有利找尋工作。癮君子,街坊都知市中心有美沙酮中心,不少是昔日的苦力或船工,部份因通宵或身體過勞,染上毒癮,他們在霞姐眼中都是有需要的人。
他們不單是霞姐的受惠者,也是她的朋友。串燒,除了可醫飽肚子,還是精神寧丹,時會串演社工,鼓勵生活困苦的街坊,有喜有悲。單親母親,天天食串燒,幾年後,語重心長跟霞姐說︰「我的兒女長大了,可自立,不用再請我們食串燒,謝謝」社區有愛心,不是人人都會貪心。知恩不望報,霞姐最上心卻是不快樂的事情,食客受不了生活自殺離世,不是少了一位顧客,而是失去一位朋友、一個街坊。
社區的節奏
社區在她心中的是有規律,有節奏。霞姐每天早上起牀,去觀塘瑞和街街市入貨,挑選最肥最厚但最貴的青椒,10元一斤,她眼中食物好壞在乎食材的新鮮,所以她從不留貨過夜,只會預備足夠份料開店,有時生意好,免不了缺貨,錢可少賺一點,但味道絶不能妥協,寧可不夠買,也不想浪費食物。串燒跟做腸粉一樣,如果食材是靈魂,醬料就是身體。接着,花上時間自製沙爹和專為魚蛋而製的麻辣醬。
3點正式開舖前,先派食物串燒券,老人先魚貫入場吃東西,5、6點,學生排隊食串燒,再回家;放工的黃昏,白領、藍領每下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憊身軀,回家前,總朝聖般湧到小食店,買一、兩串燒牛肉和青椒,生活才算完滿。
捨不得的熟悉
完滿,霞姐只想繼續為大家煮食,不愁衣食的她,煮食和幫人是她的興趣,開店是她的理想,同時圓滿兩個興趣。小時候家貧,只懂做好飯,沒有別的技能,明白食物的重要, 她說︰「人窮無錢買衫,可以每天穿同一件衣服,無食物卻騙不到人,要飽肚才可生存。」
重建,霞姐的賠償還可以(官方說法),但卻遠遠不能重新開店,花上半年也不着新店。重建暫沒有帶來改變,高昂的租金先伴隨而來,霞姐有志難伸,捨不低街坊,街坊也難捨霞姐。搬走和消失不只是建築物、街舖,人情,也是善心,社區裏的相知相遇,相互關心的熟悉,哪裏有窮人?哪些人要協助?不是街坊,無法知曉。社區經濟是甚麼?問市建局怎會知,永遠比不上炒樓炒地皮。重建後,豪宅、商場、酒店,保安處處,滿佈監視,沒有位置留給老人家,更沒有空間給癮君子。表達善意,當然可以,跟大財閥一起,可捐錢給東華x良局,當然總理還是留給商家當好了。
轉載︰都市日報f 17-11-2012 Executive日記
喺觀塘同仁街開咗九年嘅愛心「小食站」,受市區重建影響,噚日正式光榮結業。「小食站」老闆娘,人稱「霞姐」嘅潘鳳霞,趁噚日最後一天營業,將新鮮嘅墨魚丸、雞肉等串燒免費送給街坊食,以答謝長期幫襯嘅街坊,引來店外整日大排長龍。有街坊話,呢間食店嘅串燒非常惹味,仲話食店嘅沙爹燒雞翼好食過鏞記燒鵝喎,好唔捨得店舖結業。
為咗回饋街坊,霞姐同班員工噚日一早返到「小食站」準備,仲專登提前晏晝十二點開鋪。唔少老街坊聞風而至,排隊免費享用熱辣辣烤串燒嘅同時,順便跟霞姐聚聚舊同埋告別。但係因為太多街坊捧場,啲串燒兩點半就派晒,搞到佢要臨時入貨,五點鐘重開再派過。
霞姐估計全日派咗過千條串燒出去,使咗成五、六千蚊,但佢就話,最緊要班街坊開心,冇錢賺都唔緊要。好多街坊話小食站啲串燒特別好味,本身係文化人嘅誠品書店副店長鄧小樺都話「堅好食」,唔捨得間食店結業。
霞姐間食店有同食物銀行合作,印製食物券,只要手持食物券,就可換取食物。她多年為基層作出的善心,令佢今年七月獲社署頒發「傑出社區愛心商戶」。霞姐同Kelly講,好唔捨得間鋪頭同埋班夥計,佢連月來喺同區積極搵舖,但都未有結果。「我𠵱家舖租每月三萬八,但其他同區同樣舖位已經飆升到六至七萬蚊一個月,舖位大啲仲要成十幾萬。」霞姐話若果再搵唔到舖位,就會考慮搬到去九龍東區繼續經營。
義賣當天的情況
潘小姐的串燒店在觀塘市中心,仁愛圍的一角,位置不顯著,憑着手藝,其門如事,重建在即,明天結業,任食一天,以謝街坊。幸好看報導,她的賠償還滿意,不知能否再嘗潘小姐手藝。
潘小姐的沙爹串燒是不少學生哥的最愛,放學時,穿着校服少女少男,駱驛不絶。這段路,跟已歿的牛腩巷,閉上眼已知道,香氣四飄。如果要我在鏞記燒鵝與沙爹燒雞翼之間選擇,我會選沙爹燒雞翼。
憶起在官塘拍攝重建紀錄片日子,為拍下最美的鏡頭,忍受正午的烈日當空,汗流浹背,背着沉甸甸的道具,走上每楝大廈的天台,踏遍不同深幽的小巷,尋找每個漂亮又隱閉的鏡頭。拍攝常掛念着休息,休息時,立刻衝到串燒店旁的涼茶店,將工具丟在地上,找冷氣狂吹的位置,大叫︰"二杯凍火麻仁",立時暑氣全消。再下一步,走到串燒店,"二客雞翼,三串牛肉",一口冰凍火麻仁,一口燒牛肉,冰火二重天,大塊肉大塊茶,人生一樂也。精神一震,繼續拍攝,一陣子,日落了,再到轉角的印尼餐廳,為消解多吃肉的罪孽,通常會點"加多加多",就是印尼沙律,花生醬配上蔬菜與芽菜,清淡簡單又味美。日復復日,一個暑假,拍攝完成,味道還留在腦海,走過小店時,總會排在學生妹妹後,買一、兩串,緬懷短暫的(自封)助導日子和少年的電影夢。
串燒店明天結業,免費任食一天,舌頭可享受,心是痛,吃起來滿是淚。昔日的美食俱往已,留下烏燈黑火。
串燒店的位置可見此
伸延閱讀
觀塘小店明天光榮結業
原載主場新聞 作者︰龐一鳴
觀塘重建,很多血淚史。
不少小店得不到合理賠償,有部份租戶仍在爭取中。
在同仁街賣串燒和小食的潘小姐是比較幸運的一位。拿到合理的賠償,明天(16/11)是她最後一天營業。明天潘小姐照常營業,不過所有食物不收費,答謝街坊多年來的支持。
各位觀塘朋友,有空到場歡送潘小姐吧!還有,關心仍未得到合理賠償的小店租戶。
詳:下午三時後才營業
原載︰經濟日報 15-11-2012 撰文:關焯照 經濟學家
11月4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撰文(題為《不排除出招防非住宅泡沫》)指出,政府已留意到非住宅物業例如私人寫字樓、商舖和工廈的價格在過去幾年錄得可觀的升幅,必要時,政府將會果斷出招防止這類型物業出現泡沫。
超低息資金湧入 工廈價飈
最近筆者與幾位熟悉物業市場發展的朋友談論到投資工廈的問題,他們不約而同指出自金融海嘯的影響逐漸退卻後,工廈的售價大幅飈升(圖一),而近幾個月的炒 風更見熾熱;在個多星期前,中原地產研究部公布今年10月份工廈買賣合約登記錄得1,153宗,創下自1995年7月有紀錄以來新高,而按月宗數亦首度超 越1,000宗。但讀者會覺得奇怪,大部分的香港工業早已在90年代北移,工廈需求理應大減,但為何本地工廈仍然「有價」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上任特首曾 蔭權在3年前的《施政報告》宣布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加上超低息環境持續,大量資金湧入物業市場,最終驅使工廈價格爆升。
「活化工廈」政策是希望透過放寬工廈的土地用途來改善本地優勢產業的發展空間,但成效卻強差人意。根據兩個多月前的一份本地報章報道,全港共有1,400 幢工廈,自「活化工廈」政策在10年4月落實後,截至今年7月中,政府總共批出22宗「活化工廈」申請,但大部分獲批的申請卻是將工廈改裝或重建為私人寫 字樓。當然,從紓緩寫字樓的緊張供應狀況來看,「活化工廈」政策是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提升優勢產業的發展空間的角度來分析,這政策至今仍遠遠未能達到預 期效果。
雖然筆者認同「活化工廈」政策的大方向,但礙於曾氏政府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卻忽略以市場主導經濟發展可令公共政策的影響性完全被改變。讀者不 難發現在過去兩年多,不少專業的物業市場投資者大手掃入工廈。以投資商舖成名的「舖王」鄧成波為例,單是今年初至年中已動用7.7億元購入兩棟工廈,這現 象反映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市場是會追求「利益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現在的「活化工廈」政策已變質,並逐漸成為「生金蛋」的地產項目。
工廈改裝住宅 無特別誘因
為了增加住宅的供應,今年9月上旬,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將會容許商貿地段內的工廈,在毋須補地價下改裝為小型住宅出租,但租金和單位的供應量則由業主和市 場決定。筆者認為在工廈的售價明顯上漲的情況下,業主是沒有特別誘因將工廈改裝為回報一般的租務住宅,尤其是要符合基層市民的負擔能力。
市區重建局在上月底宣布動用7.3億元收購坐落於港島西環的祥興工業大廈作為重建先導項目,預計重建後可為市場提供180個(大部分少於500平方呎)小 型住宅的單幢物業。根據市區重建局的網上資料,此項目的總發展成本為12.06億元,即是每單位的平均成本呎價已超過1.3萬元。這是否兩年前 Queens Tube的翻版,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然而,現在工廈價格(尤其是在商貿地區)已升至如此高的水平,究竟應否以改建工廈為私人住宅以增加供應租住單位的做法 是值得深思,市區重建局這次收購和重建祥興工業大廈的高昂發展成本已證明這方法未能達到最佳的成本效益。
「公私合營」 推動優勢產業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是需要詳細考慮市場對政策的反應,現在「活化工廈」政策所帶來的後遺症明顯窒礙本地優勢產業發展;以本地創意文化工作者為例,工廈的售價 急升也同時大幅推高工廈租金(圖二),令這批工作者的營運成本暴漲,這變相地扼殺他們的生存空間,這結果肯定是政府此料所不及!
要推動本地優勢產業,政府是不可以單靠市場力量主導,「方便營商」和「拆牆鬆綁」等措施只能提供初步誘因,更有效的方法是政府直接參與提升本地優勢產業,例如引入有限度的「公私合營」形式從而推動個別優勢產業發展,雖然意念大膽,但筆者相信這也是可以一試的辦法。
(作者長期從事金融與計量經濟研究、曾於中文大學經濟系任教授)
政府梁振英積極介入市場,尤其樓市,被評論稱為pick winner,越幫越忙。市建局不止pick winner,更會pick loser,無懼政府打擊樓市的措施,解決土地不足之餘,又處理劏房民生困苦,儼如市區發展局。
梁粉之首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前競選辦主席),不但深受 CY 愛護,也受林鄭寵幸,跟港鐵成為獨立土地王國,政府郊區增地屢遇錯敗,市區土地成為唯一的救命草。市建局狂呼建公屋,用港人港地作幌子,不斷擴展地盤,(未來)鐵路沿線位居置的唐樓所剩無幾,便向工廈下手,而整個樓市政策亦為市建局度身訂做。
打壓樓市下的造王者
BSD(買家印花稅)被譽為打擊樓市升温辣招,地建會、純官等不同發展商都不斷評論此招,足見功效遠比SSD大,BSD下,而最大得益者是誰?非市建局莫屬,田生、大鴻輝等收樓商以後生意很難做了,他們多以公司形式慢慢逐一購入單位,集齊大廈業權,拍賣重建,BSD後,公司購入單位成本立刻上升15%。政府口中雖說在指定限期重建收購,可免卻此稅,但收樓公司可曠持日久,拖延甚至十年,指定限期成疑問,而市建局卻以收樓法例護身,快刀斬亂麻,收購定在指定限期完成,結果市建局順利獨佔收樓市場,成為BSD另外大羸家。
工廈項目代九倉收樓?
早前(26-10-12),市建局首次宣佈重建工廈,目標是未來港鐵堅尼地城站附近的一楝40年樓齡的祥興工業大廈(祥興),希望打造成一座23層共180伙的住宅,成本12億,每呎成本達1.4萬(信報, 29-10-12),局方聲稱蝕達一億,即是每個單位局方補貼近60萬。
做蝕本生意的市建局,為何選擇這楝工廈呢?傳媒報導中,不少租戶也不願搬走,為何他們要受害呢?成為市建局看中的loser(失敗者)呢?
祥興四周盡是中產住宅,碰上西港島熱潮,單是對面的老牌屋苑嘉輝花園,呎價已達8750元,而堅尼城一帶的呎價更達10,427元。祥興是黃金地皮,無寶不落的地產商早已虎視眈眈,而明報的報導中,該工廈早已是落釘的熱門地,三成業權已被大地產買下,九倉2006年開始買下當中的兩層。收樓界慣例,收購達三成,其他收樓商見無力集齊業權強制拍賣,會自動退出。何已市建局要出手介入呢?
這項目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擔任重要角色,最重要的賠償重置都是他主理和宣佈,但他身份極為尷尬。他先後在九倉擔任要職多年,包括︰集團首席財務總管、投資關係主管、財務董事、及企業服務科主管等,05年才辭任九倉董事,就任市建局。局內他亦主持是跟地產商「講數」(26-2-08,星島),這次又會否協助收樓曠持日久的前僱主九倉呢?九倉雖然是祥興大業主,但面對恆基的競爭,有機會跟恆基合作不成,說服市建局介入,市建局既可用公帑提出更吸引價錢,吸引其餘零散小業主,又可運用法例,收樓效率大增。
市建局跟大業主合作絶不鮮見,羅義坤主理的衙前圍村項目就是表表者。長實在衙前圍村花上十多年,用即收購即拆掉方法,拆走不少古老屋子,依舊無法集齊業權。最後,與市建局合作,在法例庇護才順利開展項目。九倉現在為祥興大業主,又會否得到優待,合作發展呢?
市建局算盤中,整個項目是蝕錢收場,自負盈虧的局方在數百計的工廈選上祥興的理據更顯薄弱。
工廈賠償怎樣算?
現時市建重建策略只提及住宅賠償,為同區七年樓齡,但工廈怎樣賠沒有明文規定,完全是市建局自行決定。據羅義坤指出,工廈自用業主,是單位市價加4倍特惠津貼,等於市價兩成,即是市價1.2倍作為收購,而非自用業主則是市價加1.5倍特惠津貼。租戶則獲2.5倍特惠津貼。按現時的特惠津貼,每呎賠償價約204到220元。根據,7.3億的賠償和安置預算,每呎成本達8488元,單是賠償已高於現時鄰近的嘉輝花園的平均呎價,加上建築和利息成本,每呎達1.4萬元。
地價成本高昂,要賣多少錢才回本?結果是市民津貼建豪宅。工廈重建不同住宅,無法改善生活,而提供土地,卻要天價成本,趕走「搵食」工廈租戶,公眾利益何在呢? 還是又一項官商勾結呢?
運用7.3億,向收購中的私人發展商截糊,又預計蝕上一億元,市建局的行徑令人摸不着頭腦。身為專業會師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宣佈重建後,更表示考慮注資。截至三月,局方淨資產達218億,上年二大項目(皇后大道東的 Queen’s Cube及紅磡必嘉圍的御悅),賺得6.31億。市建局財政良好,更獲注資保証。在「增加土地」的論述下,市建局當然為所欲為。首項工廈重建,現在看來只淪為向大地產商提供新土地來源,用公帑為建豪宅開路。
編按︰長實保育Heritage 1881後,再跟市建局合作保育衙前圍村,相安無事的一條500多年的老村,被弄得支離破碎,保育之名,行發展之實。近十年,發展商逐收購舊屋,再拆爛,還口口聲聲說"保育",貽笑大方,最後還有村民不想離去,市建局入場,公私合營,用法例收拾殘局。公私合營,美其名增加效率,實際是能私人發展的機會。重建後,樓宇誰負擔得起呢?不問自知。
原載︰獨立媒體 作者︰ Alex Chow
市區重建局早在2008年已宣佈啟動「衙前圍村」的重建項目,與長實合作。一直只聞樓梯響,到今年終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剩下的十多個業權。雖然限期已過,但村內尚有十多戶人仍因各種問題尚未遷出,部份人已經因「非法霸佔官地」被告上法庭。目前市建局正逐一與村民「閉門」商討,假如最終無法達成協議,有關當局將安排清場行動。
在11月6日的黃大仙區議會會議上,市建局發展總監蔡仁生向區議員介紹市建局最新的衙前圍村「保育公園」計劃,居民亦有列席會議。在會議上談到尚未遷走的居民的情況時,居民指蔡仁生誹謗村民,指村民李日慶家中被截水全因非法盜用鄰居用水所致。居民除即席抗議及事後發出聲明譴責外,亦於翌日11月7日遊行到市建局,要求就市建局就誹謗居民李日慶的言論道歉,並會見居民及接信。惟蔡仁生一直未有出現,直至下午約6時,市建局才派出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接信,並向市民表示會作內部調查及重新審核被村民投訴指不合理對待的個案。
受害人李先生要求還公道 譚香文斥市建局「垃圾」
被指「盜水」的村民李日慶表示自己今次示威目的,主要要求蔡仁生道歉。李指自己有水費單,而水務署亦表示8月22日有李家抄錶紀錄,顯示自己有繳交水費。李指昨日已即時反駁蔡仁生的指控,並要求蔡道歉並登報,但不獲理睬。
市建局於9月22日將李先生住所之水喉圍起並關上,截斷其水源,嚴重窒礙其日常生活,但市建局卻一直未予解決,直到十月十七號大批市民藉市建局代表入村之機向當局施壓,市建局始重新對李先生之單位供水。
有份協助村民申訴的黃大仙區區議員譚香文批評蔡仁生欺騙議員,當議員係「蠢蛋」,認為李生先有水費帳單,是合法合理用水,對市建局「講大話」所為「感到遺憾」,並認為市建局是「垃圾官員及部門」。據了解,區議會本打算於常務會會議結束後處理蔡仁生的指控,但會後區議員迅速離席,未有處理指控爭議。
村民示威門喊口號 職員寧開會拒絕道歉
村民今日下午一時許已經到達市建局總部門外空地示威,要求蔡仁生與村民會面、接信及道歉。惟蔡一直未有出現,村門移至大廈門口示威,打算直接上市建局辦公室遞信。大廈保安拒絕村民入內,約十餘位保安及警察在場。衙前圍村居民支援組成員陳先生及吳先生表示,市區重建局高級社區發展經理郭詠琴及另一位職員一直只表示「跟進緊」,指蔡仁生在開會,但未有告之有否聯絡蔡,亦未解釋蔡的會議重要程度,開會地方,開始時間及完結時間。示威期間,兩位市建局職員試圖遊說示威村民,並指可留下聯絡方法日後再商議,有部份示威者認為此時商談並無作用,有示威者亦認為職員想「逐個搞掂佢地」,呼籲村民應團結示威。
村民紛斥誹謗者可恥
吳先生指,今次示威主要為澄清蔡仁生對李先生的指控,認為不實指控會影響李先生形象。吳表示,稍後會有其他行動抗議市建局的不合理收樓政策。村民李先生亦表示自己是「過黎支持李生」,並批評市建局已變質,收樓做法不人道及欠缺社會責任。村民不斷於門外喊口號,起初要求蔡仁生接信、道歉,後來久未見見人,開始斥責蔡仁生「可恥」。
苦候半天 市建局終派員接信
下午六時,市建局始派出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會見村民並接收請願信。丘指會盡力調查蔡仁生於區議會上的發言,強調「做錯一定會道歉」,並會將有關事情轉告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而調查結果快則兩至三星期知曉,慢則一個月內會公布。而就市建局未通知村民李日慶而私下強行拆除其廚房一事,邱指市建局做事跟法律政策,但會「睇睇是否做錯」,指張震遠會親自了解事件。譚香文指希望市建建局信守誠諾,還各方公道。村民不久後散去,譚香文指需再開會,才能決定下一步行動。
市建局漠視居民成陋習
市建局一直不大願意接收重建居民的請願信,市建局另一個「重建」項目問題而組成的「福榮街532-542重建關注組」亦曾於7月前往市建局總部外示威,同樣不獲當局理睬。居民苦等兩小時後,市建局始同樣派出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會見村民
保安批肘 拒示威人士入大廈
另外,今日村民到場示威逾三個多小時後,仍未見蔡仁生踪影,有人試圖進入大廈內,惟獲保安以身阻撓,引起推衝,警方加入圍堵示威人士。其間有示威人士指被大廈保安「批肘」,需送院治理。
村民申訴哭冤 齊指市建局強毀家園不留情
不少村民於等候蔡仁生期間,趁機申訴受市建局強逼強拆時的不合理對待。村民之一郭先生指自己樓上及樓下鋪合共600約呎,20多年來下層用以剪髮,為基層提供20元的理髮服務,但市建局卻指其下層被用作「擺放雜物」,不作商鋪計算。郭先生指自己對未來感到無所適從,因為市建局的賠償方案,難以令他在同區重覓同呎鋪位,將來「唔知點樣」。
另一被逼遷的戶主梁先生則批評市建局出爾反爾。梁指市建局05年要求他證明自己是業主,並規定只接受「正本」文件,不接受副本,並指將會於1個月後交還,惟市建局取得文件後遲遲未有回音。今年4月,市建局要求梁先生重交證明文件,指局方保存文件只剩梁先生的結婚證書。梁先生被要求去民政事務總署宣誓以證明自己居於該處,但梁先生宣誓第二天,已收市建局開出來信,列明「恩恤金」,未有如當出承諾作特別賠償。
另一受害人范先生則指自己做小本生意,至父親起,至今經營逾60年,原想店鋪安度晚年,但卻被市建局逼遷。譚香文質問市建局所為,完全是要市民「食穀種!」,批評市建局搶奪市民地方、權益,自己賺大錢,卻對村民莫不關心,「你死你事!」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