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二月 2012.
尋聖若翰小學校友(續)
有幸在5月時,出席了校慶50週年的其中一個活動,我會將當晚所見和感受寫出來,因為活動中有些不吐不快(整體感覺良好)!祝母校和各校友安好,新年進步,搬了到渣甸山的畢拉山道居住有半年多了,每日駕車穿插「紅隧」上下班,和其他數十萬香港人一起每天白費了不少寶貴的光陰在隧道兩邊入口塞車的車龍當中,甚至網上發表也少了!一年至尾,是時候寫些感想過隱了!
買家印花稅(BSD)實施後,各大地產已考慮停止重建,所謂給予重建的六年寬限期,只有可強制收樓的市建局才能肯定做到,其他收樓商,不論田生、大鴻輝都處於下風,他們的收樓期都可能曠持日久,少則五年,多則達十年,六年期限難以達成,難怪要停止收樓。
市建局現在獨霸市區重建市場,開下期票幫市民重建,設立需求主導的項目,號召業主自行重建、收樓,但首個項目已鎩羽而歸,收不到足夠業權,重建快將告吹。無計可施唯有抹黑不肯賣舖的業主和只想繼續做生意的店主,被市建局描繪成貪得無厭,索取天倍償。沒有法例協助而強制收樓的市建局真是甚為不濟,成績遠差於田生等無所不用其極的收樓商,無計可拖,借大氣電波宣傳抹黑,卻不告訴市民建成呎則過萬的市區蚊形型盤,將平實的唐樓拆卸,改成只有大堂華麗的大角咀、深水埗豪宅。初次啼聲協助居民收樓,又坐擁四百億資產的市建局竟可沒有plan B的後備方案,預計不到在業主不賣舖,卻口口聲說可幫助想重建的街坊上樓。後備方案很簡單,就是幫助業主復修樓宇,現時問題是因日久失修,居民擔心環境,只要改善樓宇狀況,如想上樓的劏房居民代為安排,便能得到雙贏,市建局的三個R原則是"重建、復修、保育",可惜市建局無寶不落,資源都放在地產為主的重建好了。
狗急跳牆的市建局,反映局方真如地產商所言,不懂得重建,只是借助<土地收回條例>威嚇居民,重建從不是快捷的過程,需要慢慢溝通、了解,有商業風險,不是次次都可賺盡。市建局,如中電、九巴、貿發局,依賴公權壟斷,是尋租行為。市建局更甚是長期義正辭嚴,滿口改善居民生活,實際從事壟斷,一天失去壟斷的機會無計可施。
市建局的主菜是主理的2個項目,而需求主導項目,大多利潤不大,地盤面積小,才會交給業主。市建局現在都(不願/)無法分清住和商的分別。有的香港人在合理補償,還可勉強搬離住所,但舖位的極難取得合理補償,店舖大多經營多年,商譽和社區網絡,很難量化計算,加上現時,租金飛升,找回店子工作甚難。需求主導,可能變成樓上壓迫樓下,住戶向舖戶下手的機會。
市建局,業主參與不是只抄襲台北市區更新了事,還需要顧及本港,舖租奇貴的情況。台北是業主參與,香港改為需求主導,兩者不同在於香港業主只能取得賠償,台北可參與發展,分享利潤,這次市建局不停大呼業主阻礙發展,抬價不走時,有是否提供其他發展模式的考慮,跟業主分享賣樓利潤呢?如果有的話,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同日新聞︰
市建局杉樹街重建項目或失敗
原載︰21-12-2012 now tv
令重建計劃可能告吹的就是位於橡樹街的一間五金鋪,它佔該個地段兩成七業權。租戶周先生說,業主表示不會接受市建局的收購價,他自己亦不想搬。
大角咀杉樹街的重建項目一共分四個地段,涉及杉樹街13至31號及橡樹街87號,共11個街號,部份樓齡已超過四十年。
今年四月,業主透過市建局的需求主導計劃,要求市建局協助重建。當時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都去過視察。
但要成功開展重建,需要四個地段在本月二十四號下午5時限期前,分別集齊8成業權支持。由於五金鋪業主不同意重建,無法達至重建的門檻。 居民都覺得很可惜。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呼籲該名業主回心轉意。
市建局表示,若計劃告吹,業主未來亦可以剔除部份地段後再重新向市建局申請,但重建的時間、規模及收購價都要重新考慮。
張震遠:市建局將推6重建項目
原載︰文滙報 21-12-2012
政府日前公佈,為支持及促使更多重建項目加快進行,增加樓宇供應,將豁免重建項目的買家印花稅(BSD)。身兼行政會議成員及市區重建局主席的張震遠表示,因為政府不希望因BSD而影響市區重建步伐,認為發展商在六年內完成的舊樓重建項目,可獲豁免買家印花稅(BSD)的安排合理且時間充足。
他又指,在條例經修訂後的BSD可獲退款,故不擔心會影響重建項目作價。
張震遠指,市建局未來一年將會推出至少6個重建項目,當中2個由市建局做主導,而其他4個則為需求主導項目,但未包括工廈重建項目在內。
商交所技術問題將解決
而同為商交所主席的張震遠又表示,今年商交所的表現一般,又因受到技術問題影響,令本計劃今年推出的人民幣計價商品期貨延遲推出。但他預期,明年首季可解決相關的技術性問題,故明年上半年有望可落實推出,又表示有信心期貨產品會受到投資者歡迎。
每天上班,都看到婆婆站在九龍塘,一雙期待眼神,懇切望着急步的我,迴避那滿載風霜的臉,快速把報紙放在她手上,才稍稍釋懷。尋尋覓覓,是老人家的生活,球場的垃圾筒,每半小時就有老人家冒着「"波林彈雨」來尋寶,常常讓足球飛的我們,份外小心。老人家的寶當然是汽水罐,每個只值一毫。
依希望記得某富商巨賈的說話,大概他說不介意失去一百元,但不能讓一亳硬幣,跌入坑渠,定必拾回,因為世界上的「錢」真的少了,世界財富少了一亳,天人的一亳,找到球場寶藏的老人家聽到此話,不知有何想說?
翻閱報紙,近日回收價格大跌,紙皮回收價只剩五成,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婆婆沒有被裁員,卻無情被減薪。銀行、會計裁員,還有遣散費,婆婆只能少吃二塊肉。
不過,婆婆計數也很厲害,最強莫過於社區關係,免費網絡。未有facebook,已知天下事。記得有一次到新界太平清醮拍照。十一時,乘車離開,巴士變成老人中心專車,婆婆好奇我的存在,我也奇怪她們的出沒,她們一面慈祥告訴我:「後生仔,你都識來看鳴芝星,蓋鳴暉的戲真不錯,下星期五,去吉澳又可以免費看戲。」接着,她取出那長長的神功戲清單,對牛彈琴給我解釋如何能整年免費看蓋鳴暉,大量西貢、北區的村落名字,懷疑婆婆是否懂得google map。聽着她朗誦私人google calendar(日曆),旁聽婆婆們的歡呼和評論,知道那裏有神功戲,那裏有一車車的婆婆。
看戲免費,食物也可免費,官塘、藍田,九龍東的盂蘭節,都派平安米,對我來說要「平安」,她們要的是「米」。清早排隊拿籌,拿着米袋的喜悅,不忙對我說:「整個九龍東,走廿場盂蘭節,可以食足半年,現在米貴,真是很抵,又有意頭。從前,還有水桶、生果、日用品,現在只有米了。」婆婆沒有唱k,花錢娛樂,盂蘭節就是她們的吹水會,大旅行,見朋友收風,打聽吃喝,聽戲好時機。
太平清醮、盂蘭節,婆婆很識計數,又睇又拎,有人問街坊花一百萬搭竹棚,拜神,又何用呢?我猜婆婆眼中,節慶比起拿到審查過後的長者津貼,毫不遜色。我們需要facebook,婆婆想要太平清醮。香港人常斤斤計較,卻犯不着為一元八塊,望天打掛。婆仔數,我們眼中,幑不足道,卻有近30萬的貧窮婆婆、伯伯,每天必須被迫錙銖必較。怕甚麼?錢太多,拿不到津貼,錢太少,生活不了,醫療,百年歸老後怎打算?羨慕那富豪,閒情日致,站在坑渠,找回那個一亳硬幣。
後記︰富豪故事的原版,是誠哥取車匙,2元硬幣不慎丟走,滾過車底,落在坑渠上,正想俯身收回,印度藉值班連忙衝前代他取回,二話不說連忙打賞100元。誠哥眼中的2元,擔心世界少2元的資本,可是婆婆心想如何快點賺到2元,拾汽水罐、紙皮、甚至代誠哥執錢也可以,一個為世界籌謀,一為生存奔波。一個硬幣劃開同一世界,貧富兩極。
PS: 謝謝細車的短片
原載︰主場新聞 10-12-12
政府今天公佈,委任譚小瑩為市建局行政總監,任期3年。由2013年3月1日起生效。譚小瑩是現任市建局執行董事(規劃及項目監督),她在80年代加入政府,在規劃署及屋宇署任職,90年代曾加入地產顧問公司,幫地產商長實(001)作說客。
發展局發言人指,譚小瑩有近30年從事城市規劃及市區更新工作的專業經驗,分別在政府、私人機構及市建局任職,譚小瑩經公開招聘後,獲選為市建局行政總監。
譚小瑩在2006年獲聘為市區重建局執行董事。她在1983年年加入政府,並在規劃署及屋宇署任職。1990年,她離開政府,加入都市規劃顧問公司,並持有四成七股權
2005年,長實在九龍塘分別以二億及六億收購福景苑及亞洲電視大樓,計劃發展超過四十層高的豪宅,但地契建築物的高度上限為9層。
譚小瑩當時就以都市顧問董事總經理身份,替長實當說客親自向城規會發表意見。認為有需要放寬高度至22層,用盡3倍的地積比率。但譚小瑩建議,遭城規會否決,長實最後要依原有地契限制去申請。
一石激起千層浪,仗義的官塘紅色小巴司機,免費讓婆婆、伯伯乘車,成為網民熱捧,分享達5000次。免收車資,沒有如政府爭取長者乘車優惠般,自吹自擂,歌功頌德,也不用交通津貼,層層審查,司機大佬的直覺隨心,即可判斷。小市民vs大財閥與政府,近年矛盾日深,有如堅尼系數,就近失控,大家也看清昔日殖民地的官商體制,猶如餅屑餵魚,身邊小人物比那些總理滿佈的大慈善團體,更動容,更實在。
近日稍稍退溫的增加長者津貼,不論是長毛擇善固執,還是政府抱保殘缺,卻見政府思維與財閥無異,福利只是調度資源的一種方法,美其名是扶貧養老,實為用有限彈藥買民望,所以必定錙銖必。一切不按照官商已定下的規則行事,美其名犯法、違規,實則視是搗亂。
紅色的小巴正是這搗亂產物,是官塘特殊產物,承載歷史和血汗。
小巴是1967年暴動產物,那時香港還沒有港鐵,官塘是僻遠的工業與貧民區,離開官塘只有觀塘道的巴士和渡輪。暴動時候,不少巴士車長嚮應罷工,巴士停駛,官塘仿如與世隔絶,白牌車,就是私家車,私人貨車,取代巴士,接載市民出入,解決沒有巴士問題。67過後,政府見此法不錯,便將其改為紅色小巴,可隨便上落客,而補足巴士的班次不足。
小巴路線是一塊塊肥豬肉,每天人來人往,到山上的公屋,如︰秀茂坪,都必需乘搭小巴。今天,看小巴招牌,不是潮聯 、就是惠海,充滿地方色彩,昔日是腥風血雨,集合整個族群之力,將整條線霸下來,拳頭和嘴頭都少點不行。熱門路線要泊位,不是同鄉,就繳交十萬多泊位費。官塘昔日的紅番區,還好,同鄉之間有其自己法規。小巴漸漸形成自己社區,養活小巴專用車軚店,附近一帶車房,建立潮州為主的生活,大排檔、打冷、雜貨。昔日流血,今天鄉情,這裏是除了九龍城,唯一會有小巴站頭辦盂蘭節,聯繫友情和鄉情,為街坊祈福,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家深明此道。
小巴司機怕甚麼呢?重建,他們還有牙力,過去,朗豪坊酒店前身是大排檔和小巴站,今天,酒店的地面,依舊是小巴站,酒店大門只有公園一傍。那時,他們跟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和發展商鷹君據理力爭,沒有安置不離開,鷹君忍痛蝕息上年計,每月過百萬。多番爭取,才讓他們回到地面開站。官塘重建,他們依舊可以經營,可是談判對手是市建局,他們請下運輸署的高官作項目負責人,不可能像朗豪坊擁有地面位置,只能重置在汽車交滙處內的一角。
的士牌照值四百萬,紅色小巴牌照則為八百萬,價值不菲,可是政府一直想趕走他們,認為紅色小巴缺乏管理,千方百計,像對付小販般,回收牌照,以限定線路的綠色小巴取代,牌照數目日益減少。規範化、程序化、XX化…他們最大的敵人始終是不太懂得「造化」的政府。仗義司機只可能在紅色小巴生存,卻不見於巴士和綠色小巴,是因為他們是自由的老闆,也是我們幾十年熟悉的街坊,不用寄人籬下,但是司機大佬的善心又可延續多久呢?
小巴的故事可見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