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二月 2013.
編按︰400億的重建項目,一間賽鴿店,市建局竟然說無法安置,只是草草賠5萬元了事,5萬元,康寧道的小舖位一個月租金也不足夠。如果沒有市建局,賽鴿業可繼續下去,市建局竟推卸責任。市建局消滅一個社區,也滅絶一個行業。
店主梁生,能言善辯,代表香港,獲奬無數。香港之光,竟也保不住。
原載︰明報 26-2-2013
幾近被推土機剷平的觀塘裕民坊,有一條破舊小巷仁信里,巷尾轉角有雀鳥店「國際鴿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賽鴿熱潮退卻後,該店成為香港最後鴿舍。鴿舍東主獲安排承租「雀仔街」檔口,但從此不能再賣賽鴿,半生與鴿結緣的他斷然拒遷,老舖即將關門,賽鴿行業或許也隨之湮沒。全盛期700 玩家禽流後僅餘百人「國際鴿舍」現址以前是家禽店,店東梁錦洪14 歲輟學到店裏幫家人打工,1981年轉型主力賣鴿, 「全盛時期有700 幾人玩鴿,但禽流感爆發後,近年只剩100 多人」。雖然坐落窮巷,但梁常征戰各地,獲獎無數,一年參加10 多場比賽,有時遠至南非、巴塞隆那,他更自滿說當中六七成賽事會得獎,是名副其實的「冠軍練鴿師」。
四出賽鴿10 場贏7 場
梁錦洪說,有時一場賽鴿會有數千隻鴿參加,最終只得幾隻完成比賽, 「見到自己隻鴿返到終點好感動」。一般人會以為賽鴿是「一鴿飛天下」,梁解釋,賽鴿依靠其體內「腦電波」引領方向回家,故必須在比賽終點所在地出生和訓練。他的訓練秘訣是,賽鴿出世40 天內在室內訓練,再逐步增加飛行距離, 「譬如比賽由香港飛上海,要先帶牠飛去汕頭,然後是廈門等,一步步飛遠」。
鴿友失求醫買糧之地
名滿天下的練鴿師「屈就」小巷,快要連最後生存空間也消失。清拆裕民坊早已一錘定音,梁錦洪說,市建局曾轉介他給食環署,讓他優先承租雀仔街(即園圃街雀鳥公園)的檔口,惟租務細則列明,可售價物品「不包括鴿類」。
梁說多年來主力賣賽鴿, 「鴿糧一兩元斤,點樣維生?」且,現時本地養鴿人大多找他買鴿買糧,甚至鴿生病時找他求醫, 「有客問我如果結業怎辦?將來往哪買鴿?」對於政府擔心賽鴿傳播禽流感,他氣憤說: 「我賣咁多年都無事,且現在玩鴿的人都已上了年紀,買鴿是觀賞為主,怎會捨得放出來。」
清拆在即,市建局也願賠償,但梁無奈說,多年前以10 多萬元買下舖位,如今只賠5 萬多元,雀仔街檔口租金貴,月租要3350 元,而且不可賣鴿。原定明天(26日)要投標承租,但他已決定放棄, 「我不是要錢,只是想要賣鴿的生存空間,如果談不攏,唯有拉閘收檔」。
市建:養鴿須申請鴿舍非法佔地
市建局回應, 「國際鴿舍」非法佔用政府土地,無法提出收購或補償,但會提供54,620 元特別援助金。與梁商議後,雙方均認為雀仔街是唯一類近現時經營模式的場地,但經營飼養賽鴿等涉及公眾衛生,受法例規管,經營者須申請牌照及符合規定才可開業。
同頁新聞︰
賽鴿無售賣牌照議員促酌情處理
政府為預防禽流感,2006 年開始禁止散養家禽,「國際鴿舍」因「歷史因素」(指其經營多年)獲當局豁免領牌賣賽鴿,惟搬至雀仔街後,並不會獲繼續豁免。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不處理更高風險的餵飼野鴿,卻扼殺夕陽行業,促政府運用酌情權,在嚴格衛生規管下,讓東主在偏遠農場或另僻地方繼續經營。 繼續閱讀文章 »
微調、優化、細化、活化,近幾年流行的語言藝術,這次市建局稱為微調的「需求主導」重建計劃,又真否他所言之「微」呢?「需求主導」第一擊海壇街重建項目,如果不是市建局出動媒體猛攻,迫使不願賣舖的業主屈,想必鎩羽而歸。勢色不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從前每個地段需逾八成業主同意收購,才能達致重建,局方以缺乏「彈性」為由,改為整項目八成就可成功重建。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需求主導」剛推出,就更改遊戲規則,強搶民產,市建局和主席張震遠意欲何謂呢?
想法何來?
一個「彈性」就可以解釋新方案?市建局可能已收到消息,不少地產商已收得七七八八的地段(如︰土瓜灣美善同道公務宿舍),有利可圖。從前大地段中有一楝大廈收購失敗,無法擴大地盤整體重建,成為大型屋苑,將利潤最大化。
如下圖所示,大廈A單位較少,有6成居民反對重建,較合理方法是大廈A劃出重建範圍,讓其他大廈B, C, D 和E重建,但按照市建局新方案,最終收購比例只要高過8成,大廈A的居民也被迫重建。
大廈 | 單位數 | 收購比例 | 收購單位 |
A | 20 | 40% | 8 |
B | 30 | 90% | 27 |
C | 30 | 90% | 27 |
D | 30 | 90% | 27 |
E | 30 | 90% | 27 |
總收購比例 | 82.9% |
為何要大地盤,除了建大型屋苑,也方便市建局吞下大廈中間的小巷、馬路,甚至公園。而觀塘重建項目為例,66%的地盤範圍為公地,不用收購,卻可用在發展中,爭取更大的地積比。
「需求主導」誰在主導?
「需求主導」計劃原是參考台北讓業主參與,但港式「需求主導」變成另一個故事,參與不只要有「彈性」,也要效率。海壇街只有60日考慮接受局方的單方出價,與其說參與,倒不如局方說收樓新方法,業主參與空間名存實亡。
建議方案,業主間矛盾由大廈會蔓延致整區域,各大廈的環境和維修水平不同,大家自然可有不同看法,大廈決定重建與否,但日後,被綁在一整體,選擇更少。不少業主在缺乏資料下,往往只傾向相信市建局,向不願重建者施壓。
如果「彈性」的理由,可強奪不想重建居民的財產,無疑梁粉的草率行徑,為結果不理會手段。
市建局重建不用補地價,收地成本遠比發展商低,而他們多採用賣斷加分紅的模式,建築、銷售的成本壓本全壓在地產商身上,連大型地產商也曾對此微言。借微調之名,擴權之實。局方擴權理據不足,連市建局內的非執行董事吳家槌也反對,局方竟可在公眾提出此等建議,是利慾勳心,沒是剛愎自用呢?
市建局擬微調「需求主導」重建計劃
原載︰新報 13-2-2013
市建局董事會下星期一開會,消息指出,會討論微調「需求主導」重建計劃。有市建局非執行董事認為,微調八成重建門檻可以接受,但亦有意見認為,再降低門檻的空間不大,重點應確保重建地區業主了解收購進度,避免再發生大角咀橡樹街重建個案引起的爭議。
董事會上未必一鎚定音
大角咀楓樹街/橡樹街「需求主導」重建項目,早前在市建局公開呼籲下,最後一個業主終於接受收購,令項目不致被迫擱置,但市建局遭批評「出口術」向業主施壓。市建局董事會下星期一開會,重點討論「需求主導」重建計劃,主席張震遠早前表明,現時要求每個地段逾八成業主同意收購才可動重建是缺乏彈性,認為可以改為整個項目平均八成計算。
消息人士透露,預料會就「需求主導」計劃微調,但在下星期一舉行的董事會上未必一鎚定音。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圖)說,如未能集齊八成業權,就啟動重建,有違「需求主導」原意,但認為微調八成重建門檻是可以接受,市建局要小心研究。
再降低門檻如強搶民產
他說:「門檻八成我覺得有少少位可以走,市建局以往由上而下的項目,以我所知試過最細可以六成幾買到,然後收埋其餘三成幾。但當然如果比例相當高,市民的反應會無咁大。」
另一名非執行董事吳家槌強調,八成門檻是參考強拍條例,降低門檻空間不大,否則有如強搶民產,他認為,市建局要保密申請者身份之餘,亦要讓受影響的業主,了解收購事宜,避免再發生大角咀橡樹街重建引起的爭議。
下星期一的董事會會議,預料亦會討論重新啟動中環街市活化工程,以及推動工廈重建面對的困難及挑戰。
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次抄橋足以致命。
立法議員陳婉嫻,文化人胡恩威加上學者鄭炳鴻成立組成團體天橋底行動,倡議將天橋底改建臨時藝術工作室或青年宿舍,網友為之嘩然,大家戲言以後可以天橋底找到進念。
嫻姐第一時間建議在東九推行,筆者立想起近日政府大肆宣傳起動九龍東的「反轉天橋底」活動,即是在天橋底辦樂團表演。嫻姐箇中高手,當然順水推舟,既可鯨吞CY區議會一億資助,也繼續在九東天橋底成功爭取。可以辦表演,也可住人?未免玩大了,難道為着青年人趕盡天橋底露宿者。
政府的天橋底往績
油麻地果欄對出大片天橋底,是一代宗師所描繪的武林聖地,多的不是世外高人,而梅花樁,整個天橋底佈滿石柱,為何要樁柱林立,當然不是我城有葉問,而是千方八計趕絕露宿者方法,試問誰可睡在石柱上。
除了武術天堂,還有海底奇兵的nemo魚,大角咀豪宅港灣豪庭帶來大商場,也為大角咀道天橋底送上跟社區大纜扯唔上的海洋世界,整個地方佈滿塑膠魚,蝦和蟹,為何要是海洋?請問問區議員啦!這類計劃,地區代表早已嘗試,巧立明目,效果如一,試問豪宅旁邊能容下文藝青年或是露宿者?
(美麗的海洋世界所在的橋底)
我城容不下露宿者,他們無錐立之地,天橋底與其活化,優化,倒不如少點管理,順其自然。青年人,藝術家要空間,更要尊嚴的空間,將心比己,叫高官先享受天橋底,才提出意見。
天橋底行動,美化坑渠底活動,活化墳場計劃也是枉然,抽水才是正經事。
誰人決定空間使用?
議員、文化人、學者?還是青年人,露宿者?
事情諷刺是空間使用者,與空間規劃/決定者的是分離。規劃從合理性思考,天橋底放花草,還是藝術工作室,不可浪費、不能丟空,空間要有其功能,也需要管理。使用者則相反,希望空間是空蕩蕩,任其使用,空間的功能性則可亦不同使用者決定,早上可以是工作室,夜上可是睡覺地方。
空間使用者與決定者在香港管理文化下,對立是必然,但可否中間着墨,作為民意代表看重不應只是選票,也可跟青年人、露宿者談談。
香港缺乏的,不是層出不窮的方案,而是自由,不只選舉,還有空間自由。
(油麻地的功夫聖地)
編按︰食蛇草根的補品,不同鮑蔘翅肚, 以價格低廉專注稱,難怪可列蛇齋餅糉之首。還有不時不食,只有秋冬時,才會其門如市。黃猄、花膠,平時少接解觸食材是蛇店獨有。糯米飯、白切雞,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只是蛇店獨門蛇汁,更顯風味。宜安街有三間的蛇店街坊都稱為蛇店街,除了蛇,還有鹿茸專門店,都是男人最愛。想起朋友小時候,就讀街角的聖若翰學校,蛇是小學生的朋友,每憑三、四年,總會有走蛇的一幕。不同防火演習,演習完成,還要上課,走蛇乃是大事,朋友都興高采烈,大叫︰"好得意,快走蛇!"
新一年祝願大家一切順利,身體健康。
蛇王龐年捉160蛇掙13萬幫補
原載︰明報 10-2-13
「我5歲已在鄉下幫阿爺捉蛇,未驚過!」56歲蛇王劉鐵龐家鄉在東莞,幼時家貧,常跟爺爺捉蛇幫補生計,沒想到兒時在鄉間學會的本領,竟成為日後養妻活兒的技能。23歲那年,龐哥偷渡來港,為生計開店取名「蛇王龐」,落戶觀塘宜安街至今,但他坦言蛇業已是夕陽行業,每逢春夏淡季,他亦要靠捉蛇幫補舖租,而因他捉蛇又快又準,致成為傳媒眼中的「蛇王之王」。
隨傳隨到 警方寵兒
龐哥豪言:「基本上東九龍的蛇都由我捉!」為方便捉蛇,龐哥更專門買車代步,他說:「我有車,好快到場,所以警方常找我。」龐哥去年便出動了160次,以每次收800元「車馬費」計,只靠捉蛇已掙近13萬元,但其實錢不易掙。龐哥回憶有次他被7呎長蟒蛇所噬,需送院縫針,自此更加小心點。
龐哥一般僅用布袋跟手套應付毒蛇跟巨蟒,他說:「香港毒蛇其實很少,不覺危險,反而捉大蟒蛇最辛苦,好重。」像去年9月,他在西貢水口村經一番搏鬥後,才能捕獲一條長逾5米、重達30公斤的超大蟒蛇。
曾遭毒蛇噬刀背刮腿保命
沒有蛇王不曾被蛇咬。龐哥有次不慎放掉手上的眼鏡蛇,毒蛇爬上小腿張口便咬,一條血痕蜿蜒而上。他依前輩所教,用菜刀刀背在小腿上往下刮,一邊用冷水沖洗等待救護車,幸「大步檻過」。
獨門過山烏跌打酒 臭味傳千里
與龐哥店舖同街的還有兩間蛇店,競爭激烈,但龐哥卻有鎮店之寶,便是以7種毒蛇製成的獨門過山烏外用跌打藥酒,客人亦大力讚好,他卻笑言缺點是「臭到九條街外都聞到」。與蛇為伴半世紀,龐哥見證蛇業興衰,他坦言蛇業是夕陽行業,因內地蛇肉出口少,要由馬來西亞等地入貨,惟運輸甚難。近年業主不斷加租,蛇店由龐哥夫妻與小兒子合力經營,雖仍可維持,但對將來能否守下去,他只能聽天由命:「開店都是為謀生而已!」
60年代的宜安街若翰學校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