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七月 2013.
圖︰曾志雄在仁愛圍遇上街坊合照
「車仔在觀塘已走過一百公里,車用觀塘物品砌成,木板拾自工業區,雨傘來自三雄行…」曾志雄的流動裝置藝術<剩觀其變>,遊走觀塘各條大街,工業區小巷和維港旁的海濱長廊,聆聽及述說他和街坊的觀塘故事。
<剩觀其變>是曾同學在香港演術學院的畢業作品,簡單而精巧的流動小販檔。行動時,鐵製手推車放上木箱,箱上寫着仿九龍皇帝曾灶財字跡的觀塘介紹,舊式電腦螢幕放在箱上,他手拿着貼滿出租、招徠的廣告紙的雪糕筒,用作椅子。停留社區,電腦螢幕放在另一個雪糕筒上,播放他製作的觀塘紀錄片,拿起一枝筆、一本薄,坐在雪糕筒,化身現代吟唱詩人,告訴社區的回憶和故事。
小販的藝術
為何會是手推車?為何選小販?他認為小販最能代表觀塘的草根,APM金碧輝煌,比照觀塘市中心的樸實無華,照顧市民,維繫基層生活。 他眼中,小販自50年代已代表觀塘的核心價值,「小販最容易親近,最容易傾計、交流」,是每位街坊生活的部份,不像「AIA大廈下的雕塑」或者朗豪坊的雕塑,為藝術而藝術,脫離群眾,自我設限。他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走遍觀塘,述說街坊的成長往事。
他亦自五月底,製作紀錄片,訪問本港碩果僅存的書信匠潘生、偉利模型店主陳生、區議員陳華裕和「活在觀塘」的朋友。重建街坊、官方的說法和民間的聲音,各式其式,如處身小販市集,大家可互相對話,包容並促。不過,話可以說,但重建在所難免。
觀塘製造
一手一腳打造的流動裝置,就讀藝術系的曾同學,不懂木工,只有土法製作,用上一星期才完成。最花時間不是製作,而是搜集物料,「物料主要都是Made in Kwun Tong 」,在工業區的地盤拾木板,找五金店買鐵車,常常吃下閉門羹。
憑他的毅力,走到社區,向小店尋找協助。走過觀塘道都會見到三雄行的醒目招牌,頭戴雨傘的叔叔。三雄行的店主贈他48呎含標誌的大傘給他,但呎吋不符合,給他特惠街坊價購入現在的8分傘。製造業式微,強調觀塘製造,向觀塘這個工業城市的最後致敬。藝術不獨是以意創造,也是溝通,跟街坊說話,互助幫助,重構屬於社區的創作。
他的觀塘
成長在將軍澳的他,觀塘市中心等同娛樂,寶聲、銀都看電影,New way唱K,仁愛圍打遊戲機,市中心盛載快樂的童年。他眼中的觀塘地標,二話不說是「新麥(當勞)」,賣點是可能是最後一個的麥當勞叔叔公仔。吃、喝、玩、樂對他來說,就是觀塘的全部,住在沉悶的將軍澳新市鎮清一色是商場,就連k場和機舖的玩意都被當區家長反對,無法開業。觀塘陪着他成長,為他帶來快樂和獨立,就算三教九流,也是一種體驗。設身處地,他想起重建的街坊,不其然代入他們的生活,正是小販的繁盛和基層生活,都是將來觀塘市中心不復見的景象。
星期二(23/7/13)、三(24/7)、四(25/7),4-10pm 他衝出觀塘,遊走石硤尾、大角咀、旺角,繼續他吟唱之旅,再朗讀觀塘的消逝詩篇。
文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觀塘海濱長廊遇上圍觀的市民
上圖︰客家名菜︰咸菜燜肥豬肉
昨天是魯班誕,除了西環的魯班廟,茶果嶺少數有魯班誕的地方。
為何茶果嶺跟中國工匠的先驅魯班拉上關係?原來茶果嶺、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村四條較大的村落,合稱四山,自清代,出產優質花崗,其中以茶果嶺最著名。不少工匠在此居住,所以村裏的天后廟,左側亦供奉魯班。1967暴動後,有人盜取工業火藥作炸彈,港英嚴格管制火藥,不再給採石公司續牌,茶果嶺一帶採石自此消亡。
今天,工匠不見了,只餘下客家的鄉民和傳統的習俗。茶果嶺最大的節目一定是3月23日的天后誕,其次就是魯班誕。魯班誕,今天只是拜神、派飯和晚上的聯歡會,儀式簡化不少,沒有巡遊,也沒有道士。派飯是誕期的重頭戲,吸引不少街訪,他們派的菜是獨孤一味,咸菜燜肥豬肉加飯,對客家村民已難能可貴,再嘗坊間難尋的客家菜。
派飯是茶果嶺街坊的集體回憶,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主席羅偉強憶述小時候︰"細個見到派飯好開心,無野好食,從前每位街坊煮一點菜,大家排隊等食"。菜色幾十年如一,咸菜燜肥豬肉。今天,他們不再親自下廚,但在市集買200斤梅頭豬肉和特別訂做的客家咸菜,送到酒家代工,再派給街坊。羅先生說︰"咸菜不要咸,但要濃,今時今日好食材難求,走訪問多間食肆,才找到這種正宗味道。",羅生力邀下,筆者親口嚐過這道名菜,果然肉香,嫩滑,咸菜清爽咸道適中,佐飯一流。
一味難求
家鄉風味不易找,他概嘆說︰「香港已沒有『特別』好食的客家菜!」村長強調是「特別」,坊間的客家菜,不甚正宗。街外聲稱客家好X的食肆,羅生一笑置之。從前的名店泉章居和醉瓊樓,現在也大為失色,客家人真是無啖好食。要找一、兩道家常客家小菜,只餘下油塘小店。
甚麼是客家菜?不過是鹽焗雞、梅菜扣肉和炆門鱔。不要少看鹽焗雞,原來又名客家鹽焗雞,先用炒過鹽包着雞,腌上10小時,再焗30分鐘,保持雞隻鮮味和嫩滑,工序繁複,難存活現代社會。
羅生眼生,客家菜多是「襟飽」和「襟放」,跟潮州有點相熟,大家的家鄉都位處山區,食材不多,生活艱苦。肥豬肉是首選,也必有各式醃菜既佐飯,又耐存,最少的餸可吃上最多的飯,是昔日客家菜的精華,也見証昔日採石工人的艱苦歲月。
天后誕最盛大,村外的鄉民都回來過節。魯班誕則如同村內聚會,見熟人,老街坊,羅生說︰"這班攪手、街坊,不止是同學,連上幾輩人已走在一齊"。他最高興是街坊做大廚,幫手做飯給他們,說起笑顏逐開,"想食甚麼都得,都想唔到有邊味餸不好食。"想嚐嚐真正的客家菜,還是到茶果嶺鄉公所碰碰運氣,或者如筆者一嘗咸菜燜豬肉。
下次再談談,九龍東四山十三鄉的抗爭和鄉村歲月。
圖一︰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主席羅偉強 二︰派飯的盛況
三︰茶果嶺鄉公所,派飯地點 四︰客家的麒麟,廣東人稱舞獅
四︰天后廟內的魯班像
一齊在維港看日落,再看看觀塘的轉變
今天(7月21日)4-6點,Tsang Chi Hung的流動裝置藝術<剩觀其變>現身觀塘海濱公園,播放他自家製作的觀塘紀綠片
將藝術帶入社區,為社區帶來藝術
跟偉利模型的陳生談重建,有時被噴一臉口水,看到他青筋爆現,害怕他心臟的安全。重建對他,也許不止是心臟,是一家人,兒子、女兒、老婆的事件,激動難免。市建局的律師信和文件,如雪花般飄至,日復日的壓力,陳生的大聲不代無禮貎,只是緊張和無奈,要求只是一個說法,一個合理的歸宿。為何重建等於失業?
辦活動,觀塘需要多點人注意,24/8 人民盃,給街坊一點尊嚴
沒有仁愛 只剩怨憤 仁愛圍模型舖 被起訴 拒妥協
原載︰蘋果日報 19-7-2013 記者:蔡元貴
城市推土機全速推進觀塘市中心,位於仁愛圍一帶的市建局重建項目範圍,留下負隅頑抗的商戶與居民。其中號稱全港最齊的偉利模型已收到政府起訴書,被控霸佔官地。老闆陳建忠「血書」已備,誓言寧死不屈。仁愛圍,仁愛消逝,只餘怨憤。
「我都唔知可以做到幾時,市建局冇人肯同我傾。」偉利模型老闆陳建忠提起收舖怒不可遏。政府已按《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重建區所有業權,市建局亦已終止一切業權賠償談判。陳建忠稱,他僅獲賠40萬元,不夠他在同區交十個月舖租。
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影響約1,653個業權、約五千居民,是市建局歷來最大型的重建項目。重建工程料九月就會正式啟動,屆時拒絕遷出的住戶及商戶,屆時會被強行帶走。
陳建忠已收到地政總署發出的起訴書,控以「侵佔政府業權」,將於區域法院審理。陳建忠則以未能找到合適商舖、賠償不足為由,企硬留守仁愛圍。「有咩打算?同佢哋死過!」他已寫好了一幅橫額:「抗議市建局迫死小商戶,沒有合理賠償誓死不走。」
熟客劉先生力撐老闆:「好唔捨得,喺香港,呢啲舖頭越來越少。」他說自己是砌模型長大,磨練耐性。他說,像偉利般齊全的模型舖,在香港絕無僅有;其他模型舖有同款模型,價錢也貴很多。
舊商戶被迫做無牌小販
協助受影響街坊的民間組織「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指出,現時仍有近20戶小販及商舖未遷出,他們都不想阻礙市區發展,只不過賠償實在太少,很難在同區經營下去。這些商戶已經陸續收到起訴書,袁智仁正替他們申請法援,希望盡量延長商戶在這片家園的時光,並且盡量爭取更好的賠償。
目前留下的商戶,除了偉利模型,還有雞記麻雀。有商戶接受了市建局的賠償,卻發現無法找到舖位。仁愛圍一家補鞋舖,店東遷出後,現在又要回來店前以無牌小販身份營業。
告別仁安里足球賽
一群波牛,把香港逐漸式微的足球運動,與消逝中的仁愛圍社群連繫起來,串演成「再會仁安人民盃」。由前甲組球會星島球員盧樂謙率領的業餘球隊「人民足球」,與「活在觀塘」將於下月24日在仁安里舉辦球賽,讓街坊以汗水和笑聲,向老社區道別。
「足球係好多人嘅共同嗜好,好多人參與到。仁安里又係好多人來過食糖水、嚟大牌檔消夜嘅地方。我哋想透過足球,召集番已經四散嘅舊街坊,重新搵番自己嘅網絡。」阿謙說。他最惋惜的是,隨着一個跟一個舊區被遷拆重建,香港各地區已經失去個性,「好似從來冇喺度生活過咁」。
「人民盃」在仁安里空地上演,從事藝術的阿謙用水喉通自製了兩個龍門,山寨味十足。採訪當晚,仁安里烏燈黑火,兩旁唐樓十室九空,仍在營業的雞記麻雀成為空巷裏僅餘的光源。
但袁智仁說:「唔好以為呢度已經變成死城,仲有人未搬走。」透過山寨球賽,阿謙與袁智仁希望重新喚醒公眾關注,很多受重建影響街坊的問題仍未解決。
活在觀塘 x 人民足球
給街坊一個道別的機會!!!
在香港,我們經常聽到城市發展急速。究竟這個急速的速度有多急呢?在觀塘這個地區,發展急速到連街坊要向附近鄰里說一聲再見的機會也沒有。我們希望藉着<<再會仁安。人民盃足球比賽>> 這個活動,為街坊提供一個道別的平台,讓他們在8月24日當天回到自己生活了數十年的社區,與街坊好好的說一聲再見。
觀塘在香港60-80年代是工廠集中地,一眾上一代工廠妹,工廠仔上班的地方。那個時候如果勤力,在工廠上班的工資分分鐘比在中環寫字樓上班的還要多。
到90年代,相信很多香港市民也到過觀塘不同大大小小的大排檔或食店用膳。這裡大部份食肆選擇也價廉物美,照顧社會上不同階層的需要。
來到今天,觀塘工業區在政府的發展計劃當中,將要搖身一變成為觀塘商業區了。城市發展可能是必然,但在計劃中,有考慮到社區當中發展了幾十年的社區關係、經濟網絡嗎?其實,社區發展,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那一份感情。
所以,<<再會仁安。人民盃足球比賽>> 選擇在觀塘重建區中心、老牌銀都戲院對面的小巷 - 仁安里舉行。大家可能對仁安里這名字沒有印象,但講到是那食飯食宵食糖水的大排檔,大概你我都應該有記憶。
在8月24日當天,由下午3時開始到晚上9時,我們會在這裡安排「二對二」足球比賽,歡迎公眾報名,名額20隊。另外,亦有「一對一」場地給街坊及公眾人士即時自由參與。
除了足球比賽,同場還會有地攤、音樂會、觀塘導賞團及素食會。希望能讓街坊及從前來過這裏吃飯、吃糖水的香港人一個重聚及道別的機會,細味觀塘的故事。
「二對二」足球比賽注意事項 :
1)參賽名額:20隊
2)賽制:淘汰賽(每場比賽10分鐘,無限換人)
3)費用全免
4)**重點** 由於是次活動在市建局的重建計劃空間內發生,為一般的街道,並不是「被官方認可」的足球場地。所以參加的隊伍需要有心理準備,在活動過程中可能受到有關人士或警察的干預,屆時參加人士可自行選擇離開或繼續活動。
足球隊報名方法 :
請將隊名、隊員名稱、隊員聯絡電話傳給Katrina:dearkatrina29@gmail.com
猶如戰後廢墟的仁安里,因重建,十室九空。除了雞記麻雀店,已沒有其他店舖,更遑論行人,想不到局方竟對大街圍封,掛上"行人通道不准進行球類活動"宣洩主權。
市建局將觀塘市中心據為己有,明明是公共空間,市民的街道,竟被局方封街,用紅白的膠帶圍着。不少住在樓上的街坊反映常被小偷騷擾,偶有銅製水喉失竊,甚至見到在走廊見到針筒,生活提心吊膽。現在局方不單協助未遷出的街坊,反行其道佔領街道。
重建後的觀塘商場林立,到處平台花園,保安處處的偽公共空間,基層街層難以享用。今天,趁着觀塘市中心還屬於我們市民之時,奪回人民街道,撐街坊生活,我們於24/8在觀塘仁安里舉行第二屆人民盃,詳情容後公佈。
圖︰Him Lo
紅van(小巴) 救星,華記1974年開業,78年搬至仁愛圍,專門為觀塘紅van,換軩、泵氣、換電池,這星期搬到崇仁圍,帶着煩躁離開工作36年的觀塘市中心。
店主陳生見証紅van的誕生,1967年暴動,巴士罷工,不少私家車,化身為白排車,接載居民出入觀塘,政府見到需求,建立紅van。昔日區內工程甚多,馬路上常佈滿鐵釘,換軩的生意駱驛不絶,陳生笑言「做到手軟」。早年黑幫為埋站和線路打架流血,紅van 的生意可比其他的偏門行業。80年代,將軍澳線仍未開通,紅van 最興盛,油塘一架紅van 泊位埋站費達20萬。
陳生除了是修車師傅,也是臨時小巴司機,幫忙駕紅van回到廠房,更有時不夠司機時,串演拉夫。面對今天的光景,陳生卻搖頭嘆息。
近年,小巴被鐵路和政府排擠,生意不如從前。牌價卻成炒賣投機工具,動輒七百多萬(的士則要四百萬),小巴日租高居不下。政府以管理不便為由,又處心積累收回紅van的牌照,要求先收紅van才可開辦新的綠van線。處處打壓,雖然已不用泊位費,但高昂的日租,收入還不如前,司機更難以聘請,很少新人入行。從前某些觀塘線路由潮州、鶴佬人包辦,今天已難得一見。
重建為他們帶來煩惱,從前的樓牆舊店不用租金,沒有租價,卻成市建局扣減賠償的借口,現在遠走崇仁圍的新店需要1.5萬元月租,賠償金額卻不足付上一年租金。
仁愛圍曾是東南亞的樂園,除了陳生,還有前路茫茫淪為小販的補鞋何伯,都是印尼爪哇華橋。旁邊也有巴基斯坦的廢紙回收王國,據說他們有幾間回收店,駕着名車回到店中上班,專門跟收集紙皮的婆婆打交道,甚為夢幻。
上星期還在仁愛圍的華記膠輪
7-7-2013,已搬遷的華記
店員陳生是老闆的同鄉,每天辛勤工作,換軩少點體力都不行
仁愛圍泊滿紅van
滿離市中心的崇仁圍
活在觀塘原來不易,七一,不要為地產,做重建,起來上街,表達意見,還我何記補鞋店、懷念金曲、小巴補車軚、白鴿店、凌記書店、偉利模型…
新上件的市建局主席蘇慶和更惡形惡相,大聲說局方要作地產商,在各區清場,香港還在多少舊區可拆?多少家園可毀,活在我城,惶恐不終日,CY與梁粉為地產服務,比昔日的時代,更赤裸。前主席首席梁粉變鳳凰,市建局有持無恐,持勢凌人。街坊在這一年捱得不易,談賠償,傾安置比昔日更渺茫,政治能量大幅提升。再看局方單本年單一重建項目就大賺28億,資產達261億。目送四散的街坊,搵食無望,大多結業收場,前路茫茫,憤怒夾雜無奈。
圖左上是振鷹電器,上月剛被迫離場,賠贘談不攏,害怕被告上法庭,草草結業,葉家一家不知何生活呢?右上角是凌記書店老闆(下圖中)陳生和觀塘住戶謝姑娘,都已到上庭文件,被告上公堂,剩下一步被警察抬走的最後一着;中間左圖是六十多歲的何伯,靠着十多呎的樓梯店維生,但已被封舖二個月,被迫留落街頭,淪為小販,終日面對食環打壓;中間右圖是林小姐,曾是全港五間的懷舊金曲專門店之一,專賣白字戲、潮州語等方言戲曲,上月尾離去,所謂的賠償不足交付最基本裝修費,復業無期;右下是小巴車軚店,轉門幫助紅色小巴換軚,最後關頭找到店舖搬遷,本周會離開,但新舖地方偏僻,租金奇高,前途未卜;右圖下是偉利模型陳生(圖來自爽報),說起重建,破口大罵,價值百萬計的模型無處安放,賠償杯水車薪,雖然未收到律師信,但局方愛理不理,現在只能見步行步。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