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一月 2013.

重建優先認購1600業主僅1登記 

觀塘重建戶無力買「觀月.樺峯」斥市建呃人

來源︰27-11-2013 明報  記者鄭穎瑩 

市區重建局在觀塘市中心首個重建項目「觀月樺峯」已開售,受當年重建影響的逾1600 個舊區小業主,均獲准參與「住宅認購意向安排計劃」(下稱認購計劃),優先認購局方預留的30 個單位,定於今日揀樓。惟本報獲悉,僅得1 人向局方登記參加揀樓,反應極冷淡。按本報推算,小業主以昔日賠償金買樓自住兼「保值」,到現在賣樓轉購「觀月樺峯」,仍要「補水」逾200 萬元。有舊居民表示,市建局的認購計劃失敗,反映當日說要重建社區網絡的說法是「呃人」。

市建局非執董許智文承認,樓價急升下,小業主愈長時間不置業,就更難入市,將來亦未必可以買回新重建的「零樓齡」單位,長遠市建局或可考慮不同措施,如合作社或折扣買樓的方案也可探討。

助舊戶重建社區網絡被指失敗

市建局2007 年推出認購計劃,表示是專為受影響的自住業主而設,表示計劃「有助他們保持在當地的社區網絡和生活模式」。小業主可在重建新樓盤公開預售前優先以市價購買,涉及項目包括嘉咸街、餘樂里/正街、觀塘市中心、洗衣街等。

「觀月樺峯」是認購計劃內首個發售項目,今日起准許昔日受影響的觀塘市中心小業主,從市建局預留的30 個新盤單位內選購,單位實用面積由457呎至851 呎不等,售價介乎650 多萬至1300 多萬元不等,平均呎價為15,083元。惟本報獲悉,市建局在本月15 日作抽籤安排前,僅有一名小業主登記有意購買單位,反應冷淡。

賠償金買樓升值仍要補200 萬

當年一眾住在觀塘舊區的小業主,4年多後各有居所,時任觀塘市中心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主席徐瑋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年獲得5937 元呎價賠償金後,購買了將軍澳清水灣半島、約6年樓齡的逾600 呎單位,與家人居住,雖然自住單位已升值,但與觀月.樺峯仍有不少差距,他說「唔會有小業主買得起,當日(市建局指保留社區網絡)是呃人的」。

本報以當年收到賠償後、選擇買入單位保值的業主例子估算,舊樓的600 呎單位可獲市建局賠償356 萬元,足以購入一個將軍澳清水灣半島的同面積單位,惟至2013 年,其樓盤升值後,約值594 萬元,相比觀月樺峯的600 呎單位,仍欠274 萬元。

重建戶:賠償金只夠買舊樓

昔日為觀塘重建區業主大聯盟主席的王一民,如今已搬到荃灣自住物業。她說,當年大部分街坊未有參與市建局的「認購意向安排計劃」, 「普通阿公阿婆難以負擔, 賠償金也要留一些養老」。據她得知,當日有居於約300 呎小單位的住戶,以所得賠償金只能購入近20 年樓齡的觀塘宜安中心,還未計裝修、搬遷費等,至今舊樓升值能力有限,根本不會考慮買新住宅。她指出,市建局只顧興建豪宅,從來未有打算協助小業主重建社區網絡。

重建小業主現金賠償換樓購重建樓盤可行性

市建局位於觀塘市中心首個落成的重建項目「觀月樺峯」(圖中最高建築物)已開售,這位處月華街前巴士總站的樓盤呎價1.5 萬元。據悉,初步只有一名當年受重建影響的小業主,對認購單位有興趣。(李澤彤攝)

觀塘市中心例子:

居住觀塘市中心600 平方呎舊樓的業主於2008 年獲市建局賠償:約356 萬元(實用面積每呎5937 元)

同年購買實用面積680 平方呎的將軍澳清水灣半島自住,成本(呎價4716 元):320 萬元,即另有約36 萬餘款

2013 年自住單位呎價升至8746元,市值594 萬元

該業主若重返觀塘,賣出自住單位購入一個600 呎觀月樺峯單位的資金:904 萬(呎價15,083 元)扣餘當日36 萬元餘款,尚欠274 萬元

灣仔利東街例子:

居住利東街400 平方呎舊樓的業主,於2005 年獲市建局賠償:約161 萬元(實用面積每呎4038 元)

同年購買實用面積233 平方呎的莊士敦道雙喜樓單位自住,成本(呎價6500 元):約151 萬元,即另有約10 萬元餘款

2013 年自住單位呎價升至18,000元,市值約420 萬元

該業主若重返利東街,賣出自住單位購入346 呎囍單位的資金:820 萬元(呎價23,700 元)扣餘當日10 萬元餘款,尚欠390 萬元

官塘康寧道嘅麥當奴叔叔今天向我揮手道別,似乎要說不願被衣著相近的忤工叔叔抬進棺木內。 by Ronald Leung (攝於25/12/2010,此景今不復見)

今午一眾觀塘和深水埗重建街坊,到北角政府合署的地政總署抗議,希望找尋署長甯漢豪對話,暫緩對街坊收地的控告,徹查每個街坊案例,不要作市建局建豪宅打手。街坊久候署長未果,而署方更關掉門鈴,多次推說署長不在辦公室及兩位副署長開會為由,只派出行政主任接信,並誠諾7日內回覆。

地政總署助紂為虐,協助市建局收地建豪宅,沒有妥善安置下,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惡法,控告觀塘和深水埗的重建街坊,他們勢將被抬離家園。11月29日觀塘街坊再次被地政總署迫上法庭,面對官方機構的壓迫,犠牲家園,假借公眾利益之名,實為市建局建豪宅賺大錢。

市建局主席蘇慶和早前表示市建局是地產商,市區重建計劃,逼走舊區的居民和小商戶,興建豪宅和商場,令市建局和發展商從中得到豐厚盈利,局方今年盈利達44億,屢創新高,重建只是一個商業地產項目。最新觀塘和灣仔的重建項目,規劃成豪宅劏房,發水賺盡,呎價更達1.5萬及2.3萬元,所謂「以人為本」的重建全束之高閣。再者,市建局於上月凌晨4時清拆仁信里的店舖,消滅全港唯一賽鴿店,破壞社區和香港特色,手法令人齒冷。

地政總署作為政府部門,運用公權力去逼走街坊,協助市建局和地產商謀利,是不恰當的做法。被控告的案例中,地政署亦無居中協助街坊,如︰凌記書檔的案例,市建局把50多年的租書商店當成貨倉,剋扣賠償,亦無任可安置方案。

街坊要求署方可網開一面,在市建局與重建街坊傾妥賠償前,停止運用<土地收回條例>控告及迫遷街坊。此外,署方亦應介入協助受重建影響的街坊,釐清業權的問題,不要讓市建局蒙混過關。

明周有官塘仁信里的詳細專題,緬懷最後時光,市建局清拆前的一人一物,現在人去樓空,只成追憶。記得買本細閱,官塘未亡,11月29日,還有一群街坊被迫上法庭

原文載於6-11-2013 明報 pic by Ivan Wong 作者︰張美君

一幀照片勝過千言萬語。耐何書寫的人滔滔不絶,那就讓她說罷。

那天,去了觀塘一趟,寫了「看窗」的短文:〈活在觀塘〉,後來收到臉書朋友寄來一幀照片。攝影師是從物華街眺望觀塘道,遠處是矗立的玻璃幕牆大廈,前景是物華街沿途的小攤檔。那一刻,華燈初上,物華街依舊的繁忙,行人如鯽,夜空像藍色畫布一般,藍得很飽滿,很美。這三組不一致的空間在相片裏壓縮成幾乎平面的圖畫,但是空間層疊層,就像這小區的歷史一樣,無法以線性的時間觀理解。

告別青春 

新與舊,在同一藍天下,壓縮在這密集狹小的空間裏。但新的空間有若虎視耽耽的巨人,兀立在那卑微的小攤檔背後,叫我不寒而慄。

這景色很陌生,雖然物華街是我熟悉不過的地方。也許,因為這從來不是我的物華街。蝸居觀塘的歲月,我從未見過此情此景。也許,因為那些年,是青春少艾的日子,觀塘還未老去。那時候,未曾有暇停步凝望這平凡不過的街道,也從未有此觀看的角度。事實上,若你未曽停步凝望,美景從來都不屬於你的,尤其在這重建的當下。這是我從未擁有過的觀塘,卻將永遠失去。那些年,忙什麼呢夢想什麼呢?我倒忘記了,只記得走過這裏的腳步總是匆匆的。

感謝那位不知名的陌生人,讓我有這凝望的機會,縱使只此一次。他或她在拍攝的一刻在想什麼呢?此時此刻,我無法知曉,但深感鏡頭的角度把我們連繫起來。我已忘了在這街角告別青春多久,卻忘不了要告別的是老去的觀塘。這位朋友的照片,勾魂攝魄,把快消失的凝在相片裏,讓我擁抱這從未認識的小區。照片凝住的是一份集體的傷感,因為也許所有的告別總是叫人若有所失的。

但是,相片凝住的又豈只是感傷之情?

懷舊與現代是雙生兒,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現代城市發展愈快,愈急速,推土機愈發肆虐,牽動的懷舊情結愈發強烈。生活在香港,就是恆常活在這種城市鄕愁裏,尤其是在觀塘重建的當下。可是,懷舊豈是只傷春悲秋,濫情地在無法逆轉的時間裏哀歎,或企圖尋找重構一個從未存在和有若烏托邦的過去?

細水長流的情感 

這幀照片牽動我的不是這般的情緒,因為從來不相信過去全是美好的。有一種懷舊,是情感和理性的結晶,在緬懷消失城市的當兒,理性地反思或甚至批判我們為什麼失去這些空間、生活和歷史。建基在社區倫理和公義的前題下,這種懷舊的思考許多時候都能化成行動。縱使行動不一定成功,或者我們所能做到的很卑微,但為何灰心失望呢?那情感的感染總有細水長流的效應,是我們始料不及的。我無法知曉那陌生的攝影師透過鏡頭想了什麼,不知道他或她幹了什麼;也不認識「活在觀塘」運動的朋友,還有許多支援受影響居民商戶的有心人,更無法看見不可知的未來。但在凝視這幀照片的頃刻,彷彿看見變動就在發生,靜靜的,在藍色的天空下,這也許就是這幀照片所盛載的力量。

這股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她既拙於言説,不如就此打住了。

pic by Yeung Wai Chung

與其說我喜歡記錄社區,不如說愛談天,愛說話。曾幾可時,談話、吹水,曾是我們必要的生存條件。今天,WhatsApp、淘寶當道,足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能買天下物,facebook一開,可認識世界各地所有人。Google 真是全知全能?走入社區,會看另一個世界,一個無底又上堂學不到的知識寶庫。要走進來,請先抛開WhatsApp,踏進這是還停留在sms的國度。

吹水,本來是人與生俱來的技能,隨着智能電話而退化。

與街坊談天前,除了收起電話,還要尋回兒時的好奇心。好奇心很遠離我們生活的東西吧!先從食物開始,與其相信「飲X男女」等美食攻略,看網上推手、寫手介紹,倒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尖。看到貼滿報導的餐廳我多會避之則吉,反而,愈少種類、愈簡單的館子更吸引,如︰觀塘裕民坊的晚上豆腐花店,只賣一種東西,但竟可生存在地產霸權的貴租城市,一定有其能耐。如想選茶餐廳就必揀有自製麪包和蛋糕的老字號,定必是街坊生意,口碑是很重要的。如果,將「鱔稿」抛諸腦後都能找到美食,必定士氣大振。美食,最容易引起大家對舊社區的興趣,也即是好奇心。

如果打邊爐最緊要是個爐,那麼訪問最重要是時間。

為訪問選好一個時間,比生得靚仔靚女更來得「着數」。試問店主忙碌中,哪有心情回應問題,老店的空閒時間大多在3至6點,下午茶時間,放工之前。這時大多心情較輕鬆,望天打卦,百無了賴,正是跟外人吹水的好時機。

傳奇一刻,人人都想被讚,街坊也不例外。跟他們訪問,不單為自己的興趣,也是給他們賦權(empowerment),所以談天不只是問問題,也肯定對方。由小見大,如︰街坊說︰「我做小販30年了,很開心」。大家必定要追問為何這樣開心,亦要問為何可堅持30年呢?這樣問題對街坊來說是肯定,尤其被下一代的歌頌貢獻,只要記着訪問的大約,大抵訪問都會成功。

要讓他們了解,我們是來學習,也對他們有興趣。

聽他們說話前,要先了解每個社區的傳說。灣仔街坊大多記得胡忠在山邊找到黃金而發迹的傳說,而物華街小販也會記得省港奇兵葉繼歡連橫打劫觀塘金舖街,而有街坊嚇得心臟病發而亡的往事。這些傳說或許不真實,或許多加潤飾,但故事本身反映一個年代的價值和思想。

成功深入的訪問必能要信任,訪問絶不能一次過要多番跟進,才可獲得信任,獲得獨家資源。而角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要弄清主客,才可獲得信任。

最後要提醒,做社區訪問,有一樣是很危險的,慢慢跟進著受訪者(尤其是餐廳),建立了感情,不能自拔,最終體重失控,慎之。好好享受舊區的風光,特別是美食。

 

市建局於11月12日發聲明,指於11月10日播映的《鏗鏘集》未反映事實,我們對市建局的聲明不盡不實,而將重建欠妥失責的問題委過傳媒,深表憤怒。

首先,局方指仁信里為官地佔用人。當市建局宣佈年底內收回土地作招標時,而食環署在本年頭,才告之仁信里土地使用人有關接管土地事宜,30多年政府並無任何通知,對該土地使用不聞不問,反映食環署協助局方收地之嫌。而10月24日凌晨4時,食環署和市建局動用過百職員,強行清拆仁信里的舖位,包括︰全港唯一的賽鴿店,而當時三位使用人並沒有與局方達成任何賠償共識,局方亦無跟進他們的安置事宜,讓賽鴿業因觀塘重建消失於香港,完全不符局方所謂的「合情合理」,強行消滅社區和香港特色。

第二局方指根據追蹤調查,約75%業主可於觀塘或東九龍重置另一個單位居住。實情是2009年的130人追蹤調查中,只有4成人能在觀塘重置物業,另有3成在其他地區置業(24-6-09文滙報)。所謂「原區重置」變成局方的「語言偽術」,被擴大至整個九龍東。而局方一直說按照同區7年樓齡賠償,但最接近7年樓齡的觀塘樓宇已是1998年落成,達15年樓齡的海天苑,局方如何做到同區7樓樓齡的誠諾呢?究竟重建業主購買的樓齡如何呢?局方亦未有公佈。而局方的社會影響評估中,指出42%的居民為租客、二房、三房客,他們都是非業主,他們的安置又怎樣呢?

局方可用<<土地收回條例>>的尚方寶劍,有政府公權力支持,本年盈利亦創新高達44億,促請局方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重建,「樓換樓,舖換舖」,不要以建豪宅為本,關心和聆聽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包容不同的意見,不要持權打壓異見聲音。

活在觀塘
2013年11月12日

有關市建局聲明的報導可見蘋果日報︰

市建局批《鏗鏘集》未反映事實

相片來源︰容老師的攝影天空

三年多前,在這裡寫過一篇「寶光電器及洪記燒臘」。最近收到電郵,發電郵的,是「鴻記燒臘飯店」的後人。沒錯,燒臘店的名字是「鴻記燒臘飯店」,而不是我之前在網上寫錯了的「洪記燒臘」。在此,我要對弄錯了「鴻記燒臘飯店」的名字,向他們致歉。從上述電郵中得知,「鴻記」已搬到牛頭角的定業街經營,並由兩名「鴻記」的後人繼續經營。

定業街位於我慣常稱的「定康區」內,即牛頭角的定安、定業和定富街一帶。那裡是個自成一角的小社區。我從「高小」至廿多歲遷出官塘之前,在那裡留下過不少足印。

定康區並沒有像「鴻記」舊址所在的協和街那般繁盛,人流較稀少,而由於區內道路,都不是官塘區的交通幹線,因此方便駕駛人士在區內隨處「違例」停泊,也自然吸引了不少汽車維修工場在區內開業,還有「打躉」的「的士」。

上星期,一心想走到「鴻記」一看,但由於當時路旁都停泊滿了汽車和的士,只能慢慢將車駛過。見到「鴻記」的員工,從店內走出去,將飯盒遞給駛倒店外的一部「的士」的司機。昔日「鴻記」在交通繁忙,而且是禁區地帶的協和街經營時,是不會有這樣的客源。

驟眼看去,「鴻記」的門面,比昔日細小,也顯得較冷清。不禁令我想到在高地價,昂貴租金的今日,小商戶的經營,是那麼的困難。「白手興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得像個永遠實現不到、無發圓夢的幻想了。「鴻記」是因為甚麼原因,是否如我所想像的因為經營困難的原因,要搬到定業街經營,我就不知道了。

昨晚下班後,我還是掩不住內心的好奇,便再駕車到定業街,在定安和定業街兜了兩圈,才能找到個免強可以將車停泊一會的「鬼鼠位」,然後匆匆走進「鴻記」,買了外賣的叉雞飯和油菜,順道看一看今日的「鴻記」。

小時候,「鴻記」的幾個兒子,我經已沒印象了,而在我二十來歲(八十年代中),再遇到的那位已長大了「鴻記」的女兒時,也只是因為Joyce(假名)的緣故,見過一、兩次面,如今也沒甚印象了。主觀感覺,買飯盒時見到那位在斬雞和切菜的中年人,便是「鴻記」的其中一名後人。在「鴻記」後人給我的電郵中,曾經說,若我想到訪,可先知會他們。然而,真對不起,我還是怕冒昧而沒有那樣做。無論如何,收到「鴻記」家族成員的電郵,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此,衷心祝願「鴻記燒臘飯店」各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生意興隆。

鴿王培哥上周被食環和市建局凌晨四點,強拆全港唯一的鴿舍,無法再售賣賽鴿,在香港無法搵食,生計成疑。鴿舍的賽鴿被迫運回家中暫養,近日,食環署到上址點算賽鴿,職員並不斷致電,告之他飼養的鴿子共35隻,超過飼養牌照所限的20隻,需要銷毀15隻或每年付上7000元,領取其他牌照。對在港沒有生計,依賴妻子在大陸做賽鴿比賽的培哥來說,7000多元無疑是百上加斤,走頭無路,本來想賣掉15隻賽鴿,以糊口和符合牌照規定,但食環署職員警告他賣鴿犯法,萬般無奈,食環署蔡姓的女職員告訴他︰「你自己搵有養鴿牌的人,送晒鴿出去啦!」不然,登門,再殺鴿。

誰人擁有養鴿牌,難道培哥會知道嗎?養活一家七口的賽鴿,在食環眼中竟是禮物。食環署職員再告訴培哥︰「我都唔想處你的個案,不過上司壓力」,食環署有老闆,就可欺壓弱勢。香港政府何其殘忍呢?

培哥只要求可買賣賽鴿,維繫本地賽鴿業,食環、市建局可以給他一條生路嗎?

圖為培哥教導小朋友如何賞鴿 pic by kenny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3,343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