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三月 2014.
初次踏入土瓜灣,跟社區朋友開會,分享觀塘經驗。昔日工業林立、天廚味精、德國寶、煤氣公司,走入浙江街,今天還見舊樓處處,大量車房伴着一個未被重建破壞的原生態舊區,連鎖店、便利店和超市難尋,只有士多和大排檔,難以置信。
散會,晚上11時還燈火通明,不少街坊在宵夜飲酒,兩旁是掛笑口大腳的霓紅燈,笑問街坊︰「這是邪?定正先?」街坊回︰「係到做野,唔好係到食。」龍蛇混雜,舊區之趣,社區有着各樣需要,不論你是否贊同,也不像朗豪坊般的趕絶,消滅砵蘭街。
據說是67暴動後,懲罰該區,不讓地鐵、大型發展落腳此處(有點像新加坡選舉時,不投執政黨就沒有地鐵),實在美好!為何不懲罰其他的地區,如同北京為何不向香港發旅遊警示呢?走出小區看到前面的沙中線土瓜灣站,惡耗?恩賜?重建快臨,收拾細軟,土瓜灣可逃到哪裏?觀塘、深水埗,已水深火熱,難道只剩下南沙?
印象最深都是新漢記和荀殼魚,餐廳貼滿老闆洪哥在零丁洋上釣魚的豐功偉績,500斤大魚,一看就知他是做海鮮的高手,識魚之人。問首本名菜,多做街坊生意的洪哥,滿面尷尬,一幅「你懂的」的樣子,店裏沒有飲食男女的推介,也沒有明星的合照,突然桌上男女都選擇困難,單是做魚雲,已有四種食法,蒜香、葱姜…。幸好,一位老街坊走來解位,「食左30年…開舖就食」洪哥解脫般說︰「問佢,佢先係老細,食日幫趁。」老街坊推介荀殼和布袋雞,布袋雞可湯浸,碟上二食,談上數分鐘,可惜最後卻說「咁少人下次食」,空歡喜一場。幸好,荀殼果然名不虛存,鮮嫩外脆,先煎後炸,絶不油膩。最馳名的布袋雞,下次再來。踏出餐廳,洪哥還說︰「下次再來,教你地釣魚…….」說起釣魚,滔滔不絶,唯有跟他說趕緊回家。
回家路上,車子穿過紅磡,見到街上有一楝大廟,深夜12時還有街坊上香拜祭,蔚為奇觀,遠處有田生地產店,搖頭歎息。聞說2018年土瓜灣港鐵落成,現在民主黨區議員積極爭取重建,土瓜灣還能待多久呢?
有興趣可跟大家一呼一吸,舊區的原生態。
圖右上是鮮味的炒蟶子,右下為炸荀殼魚
左上是街上不少老店、洋服,下為朋友的工作室,專門搜集舊物
明哥(黃耀明)在3月16日太平山下的演唱會上,述說他在觀塘「第一次」的浪漫經歷。
「20歲那年的暑假…我走到屋企附近裕民坊的唱片店.. 我發現有一對異國的眼睛不斷向我上下打量」
昨是今非,明哥跟陌生男士相會在漢豐唱片,今天己不復再見,只剩下一堆黃土和推土機,等待酻化出一楝楝的豪宅。觀塘彷如CD店,被政府所淘汰,抬走一個個窮人,或許被送到南海、珠三角,低增值的人,在觀塘、香港,他們再沒有堆立之地。觀塘仍然是香港最貧窮的社區,過去平民天堂的裕民坊、仁愛圍,被粗暴趕絶,強行裝身為太古城。
「我地在巴士站附近的小花園兜了幾個圈」
這調情的「小花園」就是裕民坊公園,很快成為豪宅的花園,重建唯一保留是這三棵的榕樹,卻不是人。80年代,這公園被高牆包圍,社區風月故事常在此發生,三教九流,北嫂集中地、小販賣的小食攤、巴基斯坦青年醉臥長椅…有如白先勇筆下<孽子>的新公園,有人之卻步,有人當作求夢的安樂鄉,自得其樂,寫下觀塘另類故事。
「眼睛開始慢慢引領我走入工業區內的開源道,然後經過巧明街,鴻圖道」
80年代觀塘沒有APM,也沒有band仔夾band,夜深時,工廠區份外寧靜,跟早上的工人車水馬龍的熱鬧差多了。重建不斷,觀塘工業區現在名亡實更亡,日裏不再是工人的世界,而是換上是自由行,孕育藝術和小商店的工廈紛紛被拆,改建成酒店,遙遙呼應一河之隔的啟德郵輪碼頭。
「最後去到偉業街,佢停在一間糖果工廠前面…找到溫暖同埋安慰」
「第一次」的終點是53年歷史的史蜜夫糖果廠,依然在聯邦工業大廈,用巧手製作一粒粒橙花軟糖、蜜瓜軟糖、鳥結糖…空氣瀰漫糖果的香甜,不知還可待多久了。
穿過糖果廠、偉業街,走在海濱,往日樸實的碼頭,小販滿佈,還有不少艇戶,售賣每天辛勞工作的魚穫,十元八塊,海鮮對觀塘居民從不是奢侈品,今天,艇戶消失了,被食環趕絶,換來老翻巴塞隆拿的重疊木箱雕塑,神抄扮作藝術,貽笑大方。沒有工人,也沒有基層。青年人開着音響,在海濱長廊狂舞,少女笑聲盈盈地享受,少男在根前的狂衝亂撞,發洩過剩的青春精力,為冷清的海旁添上丁點生氣。偶而情侶迎着日落散步,望着空蕩蕩的郵輪碼頭,輕倚欄柵,情深一吻。休憩空間,不容生活,過去的熱鬧不再,只餘下中產式的感覺,乾淨、年青、光鮮。80年代的浪漫、刺激和混雜,在發展和規管蠶食,面目全非,片瓦餘存,觀塘的舊區和工業區光輝不再。
<重溫明哥的日子之旅>
看看20多年觀塘舊區和工業區的變遷,可跟我們一起遊覽走回明哥的路線︰
日期︰23-3-2014(日)
時間︰12:00pm
有意參加朋友請先電郵kwuntong2007@gmail.com報名
編者按︰
市建局邏輯1︰「若然賣得太平,最後都係畀人用嚟炒賣」,樓賣得平=俾人炒,難怪市建局要賣咁貴,無香港人買得起,住唔起,樓又留俾邊個呢?按照市建局邏輯,香港應該無晒平樓。大家輪公樓。
市建局邏輯2︰「觀塘重建為例,已讓部分住戶入住公屋或居屋」,搶左你間屋,起豪宅,賺大錢,換間公屋或居屋,真係好好人
<蘇慶和:市區重建增房屋供應較快>
文章來源︰17-3-2014 太陽報
本港房屋問題備受關注,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與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昨出席一個學生座談會時表示,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措施,覓地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又指樓價高企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蘇慶和又表示,以市區重建方式增加房屋供應速度會較快,因市區已有水、電等基本配套設施。
一百三十二名中三至中五學生昨參加香港傑出學生協會的座談會,討論本港的房屋問題。邱誠武向學生解釋,過去幾年本港房屋供應落後需求,因此已着手增加供應,希望市民明白「起樓唔係開燈,一啪就有,起碼都要四、五年。」他又指,在積極供應更多單位期間,港府需以一些措施減低需求,例如稅項,故推出雙辣招等措施穩定樓價。
蘇慶和則指,市區重建有助加快房屋供應。對於有意見指,市建局興建的樓宇華而不實,他解釋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若然賣得太平,最後都係畀人用嚟炒賣」。由於建築成本上升,市建局非「平買貴賣」。
不過有學生質疑,市建局在市區重建的過程忽略保育,亦令當區居民失去原有家園。蘇慶和回應指,以觀塘重建為例,已讓部分住戶入住公屋或居屋,盡量令居民獲得最能接受的安排。
中興鐵器屹立在觀塘40多年終於被迫結業,鐵鳥的創作者江哥也被迫離開觀塘。市建局對江哥的店舖沒有一分毫的賠償,而每日面對工程、圍封的威脅下,江哥被迫離去。明天我們跟江哥道別,答謝他對社區的貢獻。
日期︰3月16日(日)
時間︰下午12:30
地點︰仁信里中興鐵器
<中興鐵器和江哥故事>
江哥訪問
圖︰周三(12-3-2014)將被抬離家園的梁生
60多歲的梁生是深水埗海壇街重建項目的街坊,市建局未給予合理安置賠償前,已收三封執達吏信,3月12日周三早上將會被抬走,被強搶家園。
海壇街重建項目是市建局在深水埗16個項目中,最大型的一個拆掉37幢唐樓,食掉北河街與海壇街的一段街道。發展成5楝平台豪宅,加12萬平方呎的大型商場。考立名目,打造新玉石廣場,引入30年前已拆掉的通洲街渡輪碼頭概念,完全抽離社區。
梁生故事
深水埗海壇街重建項目業主梁生和梁太,約六十歲,他的單位給兒子一家居住和使用,被當成出租,現在被抬在即,為着兒子前途惆悵。現在深水埗的31年舊樓每呎都要11,000,而他賠償因被當成出租,七除八扣下,只能為兒子找回40-50年樓齡的舊樓安置。
為何買下此物業?
30年前,約1986年,早上6點,我如常的到深水埗上班,走過馬路,當時一輛跑車向我奔來,終被撞飛起了,生死懸於一線,從車頂沿着車身滾到車尾掉下來。沒有知覺,3小時後,醒來身已在明愛醫院,以後半年,躺在醫院,從此,雙腿多了幾口金屬窩釘,彎腰、屈身、搬重物及粗重工作幹不來。失去了工作能力,卻換來這楝唐樓首期的交通意外賠償。
1997年,樓市的高峰為着兒子的將來,花上145萬買下這楝唐樓,不要少看這773呎的舊樓,是孫兒的成長地,也是他的父親,我的兒子的啟蒙地。
人人都在高科技start up前,兒子早着先機,他是第一代的高登(電腦商場)人,打機成材之輩。他見盡任天堂、紅白機、PS,遊戲機,慢慢搭上電腦,現在更在科大砌機械人,高科技不只是娛樂,也是生活。那時,家境清貧,別人補習賺外快,穿着中學校服的兒子卻到高登腦場幫忙拆機裝配,號稱砌機「包攪掂」,賺到零用交學費。跟電腦和科技結下不解緣,離不開這個號稱香港秋葉原的鴨寮街,別人在高登找互相分享的「朋友」,他在高登找着知心的朋友。
市建局要求我離去,發展豪宅,住在單位的兒子如何是好?離開生活的深水埗,高登電腦達人再難尋。
梁生暫時在法庭取得二星期的暫緩令,3月12日暫時不用被市建局抬人,延期至25日,請各位繼續支持︰
聯絡︰Julian Fung 68968601 / 李太 96266936
文章來源︰信報 3-3-2014 作者︰鄒崇銘
2014 年初春,迎來了市建局歴來最大的重建項目──裕民坊進行單一招標,未談條件便先向發展商送一個大蛋糕──自行斥資17 億元興建平台,以支持1700 個單位的住宅項目,即平均每個單位先送100萬元聘禮!而市建局此舉的理由也真夠特別,竟然是為確保平台的建築質素──大概以後所有餅店都要自己養雞,然後生雞蛋,確保蛋糕的質素是也!
真不能說是日光之下無新事,繼大受歡迎的張震遠告老還鄉之際,又迎來了出手更闊綽的蘇慶和,市建局自然是深慶得人,而普羅市民當然亦「深㷫得人」。須知有能力承擔如此巨型項目的發展商,在香港「五隻手指都用唔晒」,根本不用招標已可猜知誰會中標!超級財團投標之餘還可大啖蛋糕,而舊區街坊貧無立錐之餘,亦只能遙望2 萬元一呎的天價豪宅而輕歎。
觀乎現時的重建項目只提供商品化房屋及向豪宅化發展,根本沒有興建任何對應基層市民的房屋。本身向上流動性不高的基層市民根本無法受惠於市區重建,而其居住空間更是一點一點地在重建過程中被壓縮。故此,當我們討論基層住屋的問題為何在近年愈見困難時,甚至劏房不只在唐樓出現,而擴展至工廠大廈,市區重建絕對是一個不應被遺忘的因素。同時,這亦叫人明白為什麼政府眼中的市區重建的成果,成為了小市民眼中的惡果。
在此筆者倒想把關注焦點,放在那形狀恍如超級大蛋糕的平台。假如港鐵上蓋以屏風樓而聞名於世,則市建局的蛋糕樓亦不遑多讓。雖知市區舊樓唐樓大多只有五、六層,但一經市建局收購重建,便不但樓高突然提升十倍,地面數層更會變身商場、停車場平台,比四周的舊樓唐樓還要高:早年土發公司的旺角朗豪坊,已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典型例子;而其後的荃灣七街╱萬景峯更是蛋糕+屏風的樣版;由囍帖街化身成的囍歡里就更不用說,驟眼看以為是一條人性化的步行街,實際上是兩條棺材型的「蛋卷樓」。
在市建局的構想圖中,裕民坊的蛋糕平台除了容納巴士總站和社區設施外,還會提供開放給公眾使用的公共休憩空間。或許它是仿效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入口卻永遠只會置於公眾找不到的地方,並且永遠只會讓上蓋豪宅的居民能找到!這種形同把公共空間轉贈私人的做法,其實同樣是在大慷納稅人之慨,雖多年來已一直廣為人所詬病,卻還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在裕民坊重現。
不過,個人覺得像裕民坊這種蛋糕平台,最大的缺失仍在於對城市生命線的破壞。任何曾路經裕民坊的市民都知道,這裏原保存了星羅棋布的橫街窄巷,不但令整個社區四通八達,居民出入暢通無阻,而且街頭巷尾總隱藏着各種小趣味,這些看似微細的社區空間布局,正是香港城市的最重要資產之一。套用建築大師嚴迅奇的話,它們像是無數小口袋般的公共空間,總能為市民帶來不斷的驚喜。 繼續閱讀文章 »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