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二月 2019.
上海街唐樓群昔日古意盎然,是市區少有唐樓群,今天卻面目全非,走入其中以為新開設的商場,沒有歷史感,更談不上社區。全是市建局做的「好事」,本月完工的上海街保育項目,我評論過數次,稱為「大三巴式保育」。項目中的14楝唐樓,只有二楝保留,另外八楝只留外牆,四楝則清拆重建,但今天才第一次走入建築內,更令人驚訝。
不單不是保育,沒有歷史感之餘,而是製造一個廉價商場,嚴重缺乏品味。走入空蕩的底層,只見昔日老店變成一塊告示,要遊客用手機掃QR 碼才看到老店的動畫片段,而老店的物件一件不留,人更不會留底。
第二層更災難,以為是旺角的東京銀座(死場),不少懷舊主題的文青店,但究竟為何要在上海街開店,卻一點談不上。因為舊唐樓只留外牆,市建局可不用理會舊結構盡情起新穎的商場,說穿了是慳錢,也令保育沒有意義,連大三巴都不如,大三巴是完整遺址,上海街項目卻是冷氣商場。高昂的貨價,離地的設計,大抵是市建局的保育。第三、四層是貴價的餐廳,只是還在裝修,無法考察。
局方最稱道是上海街保育項目的外殻,只有麻石柱,騎樓外牆和少量招牌留下來,但沒有昔日的人,一切只是裝飾。市建局的「保育」,缺乏不是資金,而是靈魂,沒有人的保育,變成高檔的商場,只是高級化(士紳化)。
保留建築,亦要留住社區,歷史不是花錢買幾張圖畫,找幾個年青人做作品、再做幾個VAR遊戲就保育了,而是有過去生活,講昔日故事。完整建材街被拆掉了,再引入文青和新貴的大店,
想起市建局的保育專家李浩然形容這項貝:「『618上海街』是香港進行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而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騎樓部份所呈現的歷史街景。」(HK01,8-12-2019)
這等「良好範例」,難以想像市建局未來重建整個油旺的計劃,只會更多廉價商場,這是我們想見到的嗎?
半世紀的天安押默默結業了,因為重建收地,業主被迫賣舖。天安押跟梁生鐘錶店是觀塘最老的店,與裕民坊共同誕生,成長,滅亡。昔日,官塘是工廠林立,有超過四間的麻雀店供大眾娛樂耍樂,不少當舖應運而起,而當舖收回的貨品,賣給鐘錶供大眾選購,形成圈當舖生態圈,也是官塘獨特的文化。
當舖主事人何先生很好人,常常讓學生參觀當舖,了解昔日的生活。可惜,店內的文物被市建局塵封了,無法救回,好可能跌入堆填區。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