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五月 2021.

周二(18/5)市建局將收回裕發果汁店,舖戶張太與局方溝通中,希望和平解決事件。

從台灣嫁來裕民坊的裕發果汁店店主張太,倆口子40多年經營店面,老公幾年前離世,她仍堅守果汁店。裕發開業已超過50年,68年買回來舖位,當時只有老公經營,到1979年,「我20多歲,從台灣來到香港,跟老公結婚。早期做校服生意,賣大地校服。」後來,校服式微,她從台灣見到果汁的商機。

觀塘果汁第一人

今天果汁店林立,但八十年代,裕民坊雖然繁華,日夜燈火通明,酒樓、餐廳都滿是顧人,唯獨無果汁店。「1985年,我們轉型買果汁,旁邊的水果檔,起初是賣一份份切好的西瓜、菠蘿出售,後來他們退休不做,把生意賣給我們。」

「我是台灣人,在台南出世, 來港已有近廿年 。結婚初期,兒女年紀比較小,常常會到台灣,也去夜市取經,看看他們買什麼果汁。」

從生果舖到果汁店,也有一番努力,人因為觀塘人流,令他們成功開發新市場。「我們是第一批在香港賣果汁的人,起初大家不太接受果汁,只有做銀行和寫字樓的人過來買果汁。」

幾十元一杯的果汁,對一般大眾仍是較昂貴。「觀塘有很多銀行,南洋銀行、恒生銀行、匯豐銀行的雇員,十分喜歡買果汁,80年代每個中午,可以買上300杯果汁。」果汁的風潮,慢慢席捲觀塘,變成工業區的潮物,跟今天水果茶差不多。「工場的人,後來也過來買果汁,社會慢慢接受果汁。」

果汁的人與情

「我老公好好人,很斯文,遇到學生,教他們做人道理。有的熟客帶着小朋友來,我會請他們飲果汁,見到學生妹妹,我們也會多送一杯小小的果汁給她們。」每天開店,幾十年從不間斷,跟丈夫在店內日子,最甜蜜。

因着果汁,張太認識不少街坊。不少人眼中,果汁是夏天解渴,但對基層街坊是必需品。

「有位阿姐住在茶果嶺,夜班工作,專登過來買果汁,我會等埋她買果汁先放工。」

「以前做早上10至凌晨2am,現在是10點到晚上12點,每天六點後,職員放工就只是我一人守在檔口。很多夜班的人,會過來買果汁,他們都是熟客。屋企冇湯水,就飲果汁。」

「很多熟客,如果我們不開檔,我會打電話給他們,擔心他們撲個空。」客人也對果汁店愛護有加。「近年,食環抄牌,熟客會過嚟幫下口。」

「果汁材料貴,一杯賣20多元,經濟環境差,人們都不捨得喝果汁。再因為重建,不少客人搬遷。搵食好難,有時要照做 。 」開店賺錢,也幫到人。

「我們有做$13細杯的果汁,由80年代到而家,價錢沒有增加。只做細杯果汁,不符合成本,只有很熟的顧客,才會為他們做這種細杯果汁 。」

「我們的招牌有椰子汁,破開椰子,取汁,不加冰,只加奶和一點點的糖,原汁原味,真材實料。有位叔叔,以前每一日也過來買椰汁,近幾十年他的家境不好,要領取綜援,沒有再買椰汁,近日得知我們要被迫遷,專門每天過來買椰汁。大家的處境都有困難,也有點傷心。」

觀塘龍虎混雜,但果汁前人人平等。「以前黑社會都很斯文 ,很有禮貌。卡拉ok店外賣果汁,也有付貼士,裕民坊多年平和,又無收陀地 。」

果汁店民間大夫

崩大碗、五青汁、椰汁、蔗汁都是張太的招牌貨,張太不停重複的「真材實料」,這也是她做果汁的心得。熟客不易有,張太記得熟客心目中的果汁,也對各種果汁的療效,如數家珍。

她最自豪是五青汁,「台灣流行買果汁,但香港沒有人做這項生意,我是第一個賣五青汁的人。」訪問間,有位年青人,第一次來這裏喝五青汁,他說為何五青汁甘甘地,帶點甘甜,張太回:「真材實料,同出邊唔同。」

台式飲法,跟香港都有不同,是她研發出來。「台灣人飲果汁較重視功效,他們喝果汁,要吃果渣,特別五青汁一定要有渣,後來我把台式習慣引入香港,結果反應不佳,才發現香港人較重視味道,飲果汁不需要渣滓。為適應香港市場,她製作特別裝置隔掉渣子。」此外,味道也有不同。「五青汁,香港人要加甜,台灣人不會加甜,因為他們比較講究健康。」

她的飲品,貨真價實,「崩大碗有獨方配方,材料要從大陸買來,因為疫情,現在只係得返一盒材料,做埋就冇晒啦。做崩大碗要不停榨野菜,同埋清洗榨汁機,所以工序麻煩,而家其他舖頭已經冇晒囉。」

崩大碗相傳可「落仔」(墮胎)?張太說:「以前有女仔買來落仔,因為好涼,飲完主要是頭暈,而崩大碗功效主要減熱氣,對青年人特別皮膚好。」

最好賣要數蔗汁,「我去果欄攞貨,果欄都知我是賣最多蔗汁檔口,當時每天用蔗20把 ,大概是每天買四百多杯,今天只有兩把(40杯)。」她的店前有一架銀色自製的蔗汁機,地方不大,所以特製。「80 年代係觀塘搵師傅做,要花四萬元,容易清洗,好乾淨。」

另外,她有兩種獨有的果汁,檸檬蔗汁和馬蹄甘筍汁 。「馬蹄好貴,所以出邊好少人做。」

有成功,又有失敗,1988年嘗試從台灣引入珍珠奶茶,但當時仍然未流行台灣的文化 ,加上當年的珍珠由張太從台灣鄉下,成本也很高,,所以失敗。

各式果汁有不同療效,張太說得頭頭是道。果汁店有如民間大夫,胃病喝蓮藕汁,頭痛則青瓜雪梨加鹽⋯⋯

錢買不到的⋯⋯

談起果汁,不知時日過。訪問間,一班穿着波衫的年青人走來,他們是住在深水埗的熟客,有時他們返夜班,專程過來買果汁。客人離去,跟張太打招呼,說聲再見,問她將來會怎樣,會否搬遷。她默言不語,面對市建局,她只得見步行步。

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她與丈夫在果汁店的回憶,她寄望延續丈夫用果汁服務街坊的心願,但市建局方案卻未能讓她如願,妥善安置。

幾十年沒有放過假的張太,很累,但對每位客人,她也有愛。重建無情,周二後,她可能只得休息一下。裕民坊,變回一條無果汁店的街道。

—–

果汁與療效

糖尿 苦瓜+西瓜汁

血壓 五青 汁

熱氣 馬蹄 甘荀

咳    檸檬蔗汁 (喝兩枝就好,張太獨有)

頭痛 青瓜雪梨 加鹽

胃病 蓮藕

腸胃  天山雪蓮加雪梨

玲姐當流動小販,賣手袋30多年,因為重建,經歷三次迫遷。

從兒子6歲開始擺檔至今天,兒子40多歲。

昔日食環前身市政較有人情味,拉人罰錢,不充公貨品,10 幾年前,要有流動小販牌,才不充公貨品,還會照拉。

小販的抗爭

三十多年前, 市政突然狂瘋針對小販,不斷拉人,令她們無法做生意。她會一起抗爭,以前見到市政就走鬼,幾十檔聯手,當日不走鬼,俾佢拉,成個警署坐滿人,警察以為暴動,要求市政跟小販協商,議員幫手下,重劃地方,她們獲牌照,順利才開得檔。

以前最多有50檔, 不夠位,今天只剩下13檔。當年會輪流開檔放在頭位,大家相安無事,無無打架。曾有一段時間,每早會有三個檔被拉,圍內夾錢給罰款,後來ICAC告小販管理隊,幾年後最後打贏官司,市政不准拉他們,但會日日抄牌,不用交人了。

要求找地方安置

2013年仁信里突然被市建局圍封,她的檔口也被封,後來仁愛圍檔口又再被迫遷至現時位置。「屋企坐聽死,個個70-80 ,我最後生,好多無做,多數做街坊生意,熟客探我地。 」玲姐有很多熟客,有時送潤喉糖給我。

以前在仁愛圍做幾千蚊生意,現在幾百蚊,生意不大如同。加上巴士站遷搬,生意更差。但不想去新地底市集,因為無人流,比目前更差。

想搬去何處?她希望繼續附近一齊攞檔,流動小販,並不流動,不能周圍走,或會被告阻街,她只想繼續開檔。

昔日皮具醫生  安記皮具清場在即

明天(12/5)市建局對安記皮具的清場死線,許生兄弟仍積極與局方溝通,希望得以和平解決,避免再次清場抬人。回首半世紀,弟弟許志美最懷念與皮帶匠父親的歲月,舖頭或許不保,他言:「想繼續做,好難。唯有做保安。」

「開舖好,我可以隨時去旅行,行開行埋,關門,去食飯,或者去休息。將來入商場,擔心每一日都要開工,冇咗自己生活。」

1968 年開始,許志美父親在裕民坊開設皮帶舖。「以前父親在土瓜灣開水果譜店,後來有朋友教他怎樣做皮具,他就來到觀塘開設皮具店。」後來,兄弟跟隨父親步伐,賣皮具,他說:「我40年在舖頭裹,建議老竇搞遊戲機,最後不了了之,尊重老頭」。十年多前,父亡後,為仍懷念他,繼續皮具生意。

追憶父親的年華

他口中父親常常幫客人「醫病」,就是幫人維修東西,不論皮袋、拉錬,父都一一解決。只是賺幾十元,父也快樂滿意,「醫病」不為錢,而是幫人。

「父為途人帶路,爸爸非常好人,有人唔識路,佢會帶埋佢點樣走。」

「以前成日同爸爸頂頸,父要幫客人修理東西,就算唔係喺公司買,都會幫佢維修,整袋和拉鍊 ,但係賺的錢非常少,冇去照顧客人。」提起父親,他滔滔不絕。「成日以為貨品賣出,其實唔見咗俾人偷咗,佢就會幫老竇計數。」

兩兄弟因為開檔,成為與父親相處最好日子。「每一日都可以同爸爸食飯,同佢一齊相處,大家頂下咀,時間過得好快。」

安記的「大皮氣」

全香港的皮帶店,少於10間,他們是其中一間。熟客說笑店內有「大皮氣」,即是店內有很大的氣味。「平時客人要3-4年才買新皮帶。店的特色是耐用和明碼實價,信得過。」

當年父親手做皮帶,年少時,他也幫手做皮帶。父親是工匠,人手做皮帶。以前他們從上水皮革廠買下皮革。「首先用皮刀開皮,做材料,不同皮袋,皮革很硬,要很用力𠝹出來。第二個工序是剷皮,因為皮革厚度不一,用人手,將其打磨一樣,將皮磨成同一個厚度,少點功夫也不行。」

許生憶述父親做皮帶,最難忘的氣味,由於皮革原來的顏色不一,他要用特製的油,將皮帶邊上色,味道非常之臭,回想起來,他也不禁搖苦笑。

「小時候,幫爸爸做簡單的工序。我曾自己做膠帶,不太做皮帶,太難,但哥哥就做皮帶。 我試過用膠來做皮帶,因為不用剪裁,所以容易很多。」

因為大陸廉價皮具,令他們人手皮具式微。「以前無大陸貨,皮具很好賣。用本地皮,配上意大利鋼扣,鋼水很好。」

為何市面廉價的皮帶可只售$20 ?

「他們只用上紙,好心一點會用上皮碎壓成一條皮帶。如何知龍還是鳳 ? 落水浸就會散開。耐用的皮帶可用到30年,很多人一條皮帶也要用六、七年。很多熟客會拿皮帶來維修,我七八成會認得出自己賣的皮帶。」

外行人愛用鼻聞皮革,斷定是否真皮。他笑說:「這些皮革味道,可能是漆油、膠水氣味和染色味道,很臭,我賣皮具超過半世紀,用肉眼辨別皮具的真偽。」

看真皮,他有秘訣。「看皮的底部,可知真皮,不是看表面。真皮耐用,越用就越有光澤。 」

皮帶背後的觀塘

70年代,觀塘黑社會盛行, 潮流興鋼片皮帶,許生笑說黑道會買下打架。「鋼片皮帶闊 2吋重,開片用,太陽之下,會很熱 ,增加攻擊力。當年會從引入意大利扣,洋行買入,一個扣要過百元,比皮帶更貴。 意大利用電鍍打磨,好靚。」

1994年火燭,令當年東西失去了,手造皮帶不再復見。

店內仍有修補和打孔皮帶的工具,打孔用不同大小的釘子、專用削邊器,也有特別的皮帶,如:織花的皮帶。「熟客會帶來改短,過幾年再打孔。」

他喜歡DIY,自己設計東西,用顧客剩下的皮帶,用來掛袋,比繩子好得多,因為比較堅固。木叉,也是自製,用鐵線扭曲成兩個S形狀,掛着袋子。

有人標奇立異,找來不同動物的皮作皮具。許生認為:「牛、豬 、羊、驢 ,密度高 結實 ,做皮帶最好,夠堅硬。」

相反,「鱷魚皮會爛,一塊塊散下來。摩鬼魚皮最貴,因為魚花斑大,找皮難, 銀包要賣六百元。象皮賣點斑理大,斑紋非常之大。 鴕鳥的花紋特別,但有很多假貨,用其他的皮具,仿製壓制花紋出來。」

皮帶除了皮質,亦有軟硬。「有的人想用較柔軟的皮帶,通常用兩層薄的皮,粘貼而成。」

那年的街道

懷念父親,談皮帶。他也記念裕民坊,人生最快樂,在此渡過。

說起裕民坊,他面帶笑容,回想那年的購物天堂、美食中心。舖頭的位置,中匯、朱江國貨公司、加拿大百貨、大大百貨。小販的美食,如數家珍。他懷念的不止是人,而是一個時代。「早期的裕民坊人不多,去到80年代裕民坊最旺,銀行好多,有海外商業銀行、匯豐銀行、恒生銀行。」

「Dodo姐、 梁醒波,肥仔,過來樓上飲茶,買東西,我們一班細佬知道,就會去睇。」

說起裕民坊的熱鬧,空氣仿如瀰漫食物香氣。許生眼中,裕民坊就是食,走鬼檔、東風螺、滷味⋯⋯食以外,就可玩。「走江湖表演,街頭賣藝表演,一邊耍功夫,一邊賣藥油,雀仔占卜也有。」

「20年的生意開始慢慢差,重建之後就更加差。」公佈重建,也公佈裕民坊的死亡,舖戶、住客一個個離去。

「重建後,無裕民坊特色。」他不接受市建局二年前提出的回遷方案,方案不但需要扣減賠償,也令他由舖主變成租客,大舖租金需付上達二萬元。

他仍希望延續父親的皮帶生意,重建下,卻成奢想。

昨天,數百計的市建局和執達令職員抬走舖戶林生。

今早,裕民坊剩兩間商舖中,許氏兄弟安記皮具收到法庭「最後通告」,指令5月12日要遷出,意味當日勢抬人清場。許氏兄弟承續父親店舖,於裕民坊經營已半世紀,為本地少有皮帶工匠,他們兩兄弟懷念皮帶匠父親,他們堅持開店。可惜,市建局回遷方案失妥,除了扣減賠償,令他們由舖主,變成租客,需租金高昂,令他們無法延續生計和手藝。他們唯有堅持下去,面對失去賠償的風險,誓要保住祖業。許生正申請法庭申請暫緩令,希望有時間與市建局溝通。

回遷失當 借商戶過橋

裕民坊正在圍封清拆中但小販、商戶安全安置仍然未解決。上月中,羅生的商舖被市建和執達令突擊圍封,上星期商戶林生收到第二封執達令信件,意味最快明天清場。而市建局四月底發出強硬聲明,表示「不能拖延」盡快清場。

現場在即,散貨場商戶林生,表示市建局沒有與他溝通,亦沒提出恰當的安置好,只重覆兩年前的賠償方案。明天起將會留守店舖,準備局方清場,就算清場後,他亦繼續到市建局總部抗議。

玲姐代表過去30年一直在裕民坊經營的流動小販,因為重建,他們已經由仁愛圍,搬至裕民坊。近日裕民坊重建在即,仍然未有處理他們13檔安置問題。由於人數眾多,他們要求市建局和食環署給予市中心來的固定位置,讓他們繼續經營,服務街坊。

鐘錶匠佘生,於觀塘裕民坊工作超過20多年,但至今仍然未獲發工匠牌。他本來在裕民坊近牛頭角的位置開檔,因為重建,要已經搬遷了兩次。近日收樓在即,觀塘區議會食物、環境及衞生委員會於3月16日亦通過動議,要求食環署向他發牌,但至今仍然未獲得牌照,意味着重建後沒有任何安置。

另外,裕民坊新市集、回遷商戶的裕民里,安排問題多多,生意慘淡,因為重建,街坊難維持生計。

裕民坊回遷方案,由業主變租戶,裝修費高昂,需圖則審批,並付出高昂的留位費,當成免租期,又限制多多,如:豆漿舖沒有堂食。過去失敗例子,利東街回遷, 十多年只剩下一間當年的檔頭。

市建局的會先方案失敗,無法說服件事經營的商戶,請致電都唔發出誠意聆聽街坊的訴求,包括考慮逐步增加租金的金錢為先方案,令到商戶得到妥善安置。並且協助通脹和流動小販,繼續經營,維持生計。

我們要求市建局
1. 與街坊溝通,暫停清場行動
2. 立即處理工匠、小販和商戶的安置問題
3. 增加宣傳,解決小販新小販市集和裕民里的回遷街坊生計問題
4. 減少重建的商業元素,保持裕民坊的原有社區網絡

YM2入伙一個月,觀塘人開始習慣一落地鐵站就過馬路去商場搭車,其實舊小巴站的位置仲有小販日日開檔搵兩餐。

#究竟邊度先係真裕民坊
#YM2不是裕民坊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6,466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