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信手隨筆’ category.

上海街唐樓群昔日古意盎然,是市區少有唐樓群,今天卻面目全非,走入其中以為新開設的商場,沒有歷史感,更談不上社區。全是市建局做的「好事」,本月完工的上海街保育項目,我評論過數次,稱為「大三巴式保育」。項目中的14楝唐樓,只有二楝保留,另外八楝只留外牆,四楝則清拆重建,但今天才第一次走入建築內,更令人驚訝。

不單不是保育,沒有歷史感之餘,而是製造一個廉價商場,嚴重缺乏品味。走入空蕩的底層,只見昔日老店變成一塊告示,要遊客用手機掃QR 碼才看到老店的動畫片段,而老店的物件一件不留,人更不會留底。
第二層更災難,以為是旺角的東京銀座(死場),不少懷舊主題的文青店,但究竟為何要在上海街開店,卻一點談不上。因為舊唐樓只留外牆,市建局可不用理會舊結構盡情起新穎的商場,說穿了是慳錢,也令保育沒有意義,連大三巴都不如,大三巴是完整遺址,上海街項目卻是冷氣商場。高昂的貨價,離地的設計,大抵是市建局的保育。第三、四層是貴價的餐廳,只是還在裝修,無法考察。
局方最稱道是上海街保育項目的外殻,只有麻石柱,騎樓外牆和少量招牌留下來,但沒有昔日的人,一切只是裝飾。市建局的「保育」,缺乏不是資金,而是靈魂,沒有人的保育,變成高檔的商場,只是高級化(士紳化)。
保留建築,亦要留住社區,歷史不是花錢買幾張圖畫,找幾個年青人做作品、再做幾個VAR遊戲就保育了,而是有過去生活,講昔日故事。完整建材街被拆掉了,再引入文青和新貴的大店,
想起市建局的保育專家李浩然形容這項貝:「『618上海街』是香港進行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而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騎樓部份所呈現的歷史街景。」(HK01,8-12-2019)
這等「良好範例」,難以想像市建局未來重建整個油旺的計劃,只會更多廉價商場,這是我們想見到的嗎?

DSC08675

涼果何生近日在裕民坊出現,記得幫襯,樓主特別推介𣏴㮌,核子有如人面而得名。何生亦跟大家分享,原來何生炒牛展很好吃,只要買30元牛展、20元𣏴㮌和10元青椒,大火炒在一起,惹味非常。

攝︰高祈

涼果何生故事

13923636_1398732233488326_6883640034864499435_o

觀塘地鐵延線的黄埔站10月落成,紅磡的舊區遭逢巨變。

連續6條街道,7楝唐樓群,共4個小區都被地產買下,店舖十室九空,剩下田生地產和小量老店。街上的店主說︰「所有都給四叔買下,還有一位大業主未賣,只要完成收購他的業權,就要重建。」

重建來到前,街道沒有昔日的熱鬧,但人流還不錯,機會依然。紅磡明安街的小店,開業不長,沒有店名,只用橫額寫着「牛肉拉麵」,下面大字寫着「現場純手工製作」 。店內只有五個單人的位子,,最大的面樍用作廚房 。店內沒有多餘空間,節省租金,食客連轉身也有點困難,大家也樂意接受。

下午六點,客似雲來,店內年輕夫妻和老人家忙過不停,他們一家用一口流利普通話溝通,三十多歲的丈夫的手臂肌肉結實,比得上城寨英雄。他不斷搓揉粉團,拉扯麵粉,飛快地製作一碗碗的拉麵。美貎的太太交替着廣東話和普通話跟顧客溝通。班外站着十多人等候外賣,大家為美食都難得有耐性。

牛肉拉麵,名不虛存,湯底清徹而濃郁,枱頭放着整天用肉的煮淆湯鍋,芳香撲鼻,就知道老闆的心機。牛肉新鮮入味,不像一般街外,用硼砂弄至軟腍腍 ,帶點咬口。拉麵才是重頭戲,入口嫩滑,麵條沾上鮮湯,更是美味,彈性稍稍不足,略略偏軟。拉麵的口感雖然比不上荃灣即做的蘭州拉麵,但價錢只是28元,比後者便宜三成,性價比甚高。

舊區的好處是有機會,小小的店舖,做得一手好手藝,街坊自然會賞識,不用舖張大肆宣傳。可惜,重建隨地鐵湧至,香港還有多少創業機會呢?重建後,剩下貴租和商場,消滅一間間小店,手藝敵不過連鎖店,無處容身。美食天堂,隨舊區消失。

上一代的老闆夢,只能在夢裏尋找。

地址︰
紅磡明安街25號地舖
13923530_1398732116821671_2444150654996549903_o
13987478_1398732356821647_8795222350854617575_o

13919965_1398732416821641_6986769978731592032_o

重建中的紅磡,不少舊樓被拆

150116_cr_e698a5e794b0e8a197-2

紅磡春田街,街道的公眾空間被重建,換成豪宅,這是甚麼的公眾利益,改善誰人的生活。拆街,變商場,是何道理,市建局為賺盡,無所不用其極,政府合謀,消滅舊區和社區。
新增面積以每呎1萬元計算,預計市建局多賺1.4億。

//市建局去年年初已經公布會將這裡重建,今次將地盤面積再擴大一倍至2475平方米,重建後總樓面達14000多平方米
(圖為春田街)

文︰阿vi

微小極微小
無影無跡的存在
你心上
瘋狂的抓住你的心
吸取你僅剩的
那些卑微的
一一無邪善惡愛恨瀟灑

噬菌體為病毒的一種,專以細菌為宿主,常知的如以大腸桿菌為宿主的T2噬菌體。

wan
走過西環的西港島線建成,西環大樓卻不再見了。
位於港大港鐵站旁的西環大樓,1961年至今是社區的地標,色彩斑斕的外牆,絲毫不見老態,卻被田生地產看中,人去樓空。歷史上最大的強制拍賣的項目,45億的重建,已是恆基的囊中物,將來興建一楝600單位38層高的住宅,未來呎價達2萬元
西環大樓的前身是煤氣鼓,1934年,發生大爆炸,導致42死亡,包括︰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的首任館長林棟,數百人無家可歸,附近聖類斯中學校長立即宣佈停課當,並帶領學生救災。而一位巴基斯坦藉的保安,奮不顧身,衝入火場,扭動按鈕將煤氣引入大海,避免煤氣引來更大的爆炸。市民記念他的犠牲,在大廈地下,設有一小靈位紀念,可惜,一切隨重建湮沒。
KEI_5488
 跟老街坊談天,快90歲的伯伯,住在西環20幾年,從南區搬過來。說起西環大樓,很冤枉,2004年整楝大廈維修,同年政府決定興建地鐵,標誌一切徒然。2007年田生開始收樓,大樓下的小店都被趕絶,只有一檔整鞋能搬入街市。這幾年樓上大多都無人住而大廈清拆和地鐵落成都只是時間問題。地鐵方便,伯伯眼中是有代價,「唐樓拆剩很少,起左地鐵都無曬唐樓」。與其緬懷舊樓,伯伯更擔心下一代,「樓太貴,2萬幾蚊一呎,後生買唔起,泳池、會所,我都無用」。重建豪宅,有否詢問街坊?
西環大樓是西環地標,波記就石塘咀的集體記憶。
西環大樓對面的開店40多年的波記燒鵝,自製燒味遠近馳名,伯伯見証加租,搬遷,「波記以前唔係這裏,搬左好多次,去過街市,再出番街舖」,連榮獲米芝蓮的波記都吃不消租金急升,成為遊牧民族,街坊生意更難想像。80元一碟的鵝肶飯,波記已離開伯伯的舌頭,只留在伯伯心中。對比波記,伯伯獨愛街市,早上到中午,跟婆婆在茶檔醫肚、聊天,「石塘咀街市(熟食中心)好平,23蚊公仔麵包飲品,但無冷氣,夏天好熱,都慣」。
石塘咀熟食中心當區碩果僅存的廉價食肆,卧虎藏龍。名為「桃源美食」的四川菜館,貼滿「人民公社好」,「進玄關洞識世情」,猶如符咒般的裝飾,不似「桃源」,活像靈堂,不禁失笑。街坊生意,地鐵可幫到忙嗎?香港的泡沫,總需要人在炒作,地鐵、東北、高鐵、自由行,任何風吹草動都是炒樓、炒舖的機會,西環大樓因地鐵消失了,波記可以保多久,下一個社區又是哪一個呢?土瓜灣、大角咀、深水埗?
 
不要再說自由市場,不是市場淘汰小店和炒貴房價,而是政府與地產商迫走青年人與社區。港鐵所到之處,真是無一倖免?發展與保育,中間有很多可着墨。昔日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間接保育九龍城,藉不同的規劃限制,舊區和小店和地鐵是可以共存。為何一楝楝酒店走入社區,肆無忌憚,政府有意為之。先限制發展,再發展基建,社區不是森林,不能弱肉強食,讓資本壟斷。生活不單是居所,也需要有質素和態度。我們在香港活得下嗎?
圖︰Ivan Wong
 

 

深水埗文化館,建館有8個月,至2014年8月27日暫時結束。街坊聚腳點、社區文藝創作集中地。場館在8月內已舉行3場大型藝術展覽及無數次的大小活動,包括︰親子讀書活動、木匠工作坊及深水埗眾生相展覽,吸引超過5000市民到來參觀和試用。因為市區重建,文化館正式被市建局封館和劃上句號,無法用藝術服務深水埗和舊區。
2014年1月初,街坊李太拍心口借舖給我們作社區藝術,家徒四牆,做第一個展覽,反應全無。幸運遇上Kenny、Chloe、Him him、Peg,活動慢慢走上軌道,木匠班、歷史與遊行講座、親子運動會…社區缺乏場地,只要開放大家使用也能攪活地方。謝謝一群好戰友,上月深水埗眾生相(一),嘉賓歐陽乃霑、Ada Wong、小樺和長毛來臨,不少寫生家來此作畫,公眾參與導賞,文化館走上高峰,成為社區地標,街坊和文青的聚腳點,可惜很快卻碰上清場。
文化館的歲月,可用「遊牧民族」比喻,觀塘和深水埗,逐「重建」而居,運動成形,總被市建局打散,唯有遊走在不同社區,繼續讓公眾明白重建的問題,關乎你與我,了解舊區的可貴。文化館嘗試融合研究、數字跟藝術,9月2日在JCCAC還有新的展覽。

封館前的最後展覽<深水埗眾生相(二)︰玩得/不起的☐☐遊戲?>,暨重生禮

地點︰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五樓
展期︰2/9(二)至 10/9(三)
開放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9時30分
【展覽內容】
10位深水埗「傑出」街坊的繪像及生存故事,20個社區地標製成大地圖,進入500呎展場內,大富翁式的互動裝置遊戲。走入舊區,重建、迫遷…..我/他們還有出路嗎??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1月19日(街坊心聲系列三)

【情同姊妹倆街坊】
劉小姐(左)與黎太(右)

~50歲與50歲
* 留守住戶
* 住在深水埗20多年,從事流動小販,常被食環署控告,多達20次

<深水埗最快樂的日子>

* 劉小姐在深水埗的日子有喜有悲,喜是碰上黎太,悲是生活艱苦,獨力養活女兒。劉小姐在早上天光墟和晚上十點後,食環署休息時,在深水埗街頭擺檔賣衣服。女兒平時生活多留在黎太家中,跟她的兒子一齊玩耍,穿梭在錯綜複雜的後樓梯,一起在大廳溫習和食飯,平時一同辦生日會、與同學開會,現在都順利進入大學。形容和黎太的關係,劉小姐說︰「兩姊妹會嘈交,我們不會,一家人」

* 劉小姐爆料︰「女兒跟她(黎太)兒子拍拖,我們老人家希望她們可以一齊」說罷,黎太大笑︰「我地都想做親家,不過後生講唔埋」

<最好的深水埗>

* 深水埗拿貨很近,賣貨很容易,離開深水埗不能搵食,這裏對小販容忍多一點,其他地方無小販。劉小姐說︰「習慣深水埗生活,只能做小販,幫人改衫」
* 買東西很平

<對於街坊>

* 街坊關係好,大家互相照應,劉小姐說︰「無飯食,可以去黎太到食」

<瑣事>

* 要留在深水埗,希望樓換樓,不想影響工作
* 劉小姐說︰「俾個豪宅都消費不起,連管理費都俾唔起」

pic by Ivan Wong Gallery
————————————————————–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
詳情可見︰http://goo.gl/u1WQ7x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1月19日(街坊心聲系列二)

大家姐(右)與婆婆(左)
~50歲 & 91歲

* 札根在深水埗70年的梁商記,本區無人不知的蔬菜批發商
* 大家姐一生與蔬菜為伍,以蔬菜為生,說起蔬菜,如家珍數,「菜心有甘肅種、燒乾種…」,筆者一竅不通
* 上一代在街市經營,後來生意越來越大,落戶通州街,李太的成衣店旁,暫不受重建影響

<深水埗最快樂的日子>

* 大家姐見慣風雨,每日早上3時起牀,開始揀菜分類、再加工,為老人中心、醫院、酒樓、酒店和輪船提供新鮮蔬菜。只要食館要求,不論冬姑的大小,蔬菜的長短,都一絲不苟,逐一揀選。婆婆每天早上6時來到菜場,91歲的她從不間斷,削蘿蔔、揀菜,駕輕就熟。約4時下班,大家姐拖着婆婆快樂地去喝下午茶。
* 落腳在深水埗三代人,日日如是,也是快樂。

<最好的深水埗>
* 「在深水埗土生土長,鐘意深水埗」

<對於街坊>
* 街市人人都識大家姐,主動跟她打招呼

<瑣事>
* 大家姐的工作從沒有休息,不然我們沒有菜食。
* 最難過的日子是沙士,一家齊心也捱過。難捱還有颱風遇港,風暴時,到處找菜供應給醫院、老人院,風暴後,又要加派人手,增加供應
* 老人院的菜會較嫩適合老人家口味
* 昔日蔬菜批發須要像玉器買賣般使用暗號,現在則明買明賣,易入行貨源多,但是人民幣升值,貨價較貴,賺錢不易

pic by Ivan Wong Gallery
————————————————————–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
詳情可見︰http://goo.gl/u1WQ7x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1月19日(街坊心聲系列一)

【望海的日子】
李太, 67歲

*留守住戶和舖戶
*居住深水埗30多年
*70年代開始經營五金店,因重建由欽州街,搬至通州街,對社區瞭如指掌

<深水埗最快樂的日子>

* 80年代最旺,欽州街對出還是深水埗碼頭,百幾部貨車,等候裝卸貨物,司機忙着排隊買五金用品,填海後帶走一切
* 「昔日有海很繁榮,很多海鮮檔,洪記、趙寶記,好多靚海鮮,成日益我地,菲律賓的龍蝦,特別彈牙,十斤重,石班、蟹,行過佢地間舖,老細會話︰『士頭婆,條魚剛標水(反肚),30蚊買到,好滑』,海皮消失了,海鮮檔沒落了,搬的搬,結業的結業。剩下的美食,也因重建被趕絶,饞嘴的李太唏噓不已

<最好的深水埗>

* 「深水埗甚麼都好」,買餸平,8、10元可買到魚和菜,散墟時,7元二斤菜,一大堆
* 方便,多好野食,住得耐習慣這樣生活,最愛買餸做做,周六去順興飲茶

<對於街坊>
* 街坊之間熟絡,見到通到「吹水」,行過門口都會笑下
* 80,90年代,每逢夏天總有幾,渠道淤塞,通州街、海壇街淪為澤國,街坊幫忙堆沙包,拿着膠桶洗走污水;附近嘉華銀行都會問我們買銅油灰、石膏粉,做防水設施
* 親人離世,鄰近菜欄的朋友辦活動,不論燒烤、去馬場參觀,還是飲茶,總會有我的份子

<瑣事>

* 愛吃的李太常擔心過重,最重有150磅,因為重建,擔心、憂慮、無奈,順利減肥
* 第二次面對重建,昔日欽州街的五金店消失了,換成高樓大廈,現在通州街的成衣店也快將逃不清拆的命運

pic by Ivan Wong Gallery
————————————————————–
重見兩生花 – 深水埗X官塘社區文化聯展
詳情可見︰http://goo.gl/u1WQ7x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3,345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