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官塘剪影’ category.
入夜有另一個觀塘,觀塘的天空之鏡。重建剩下的裕民坊。仁愛圍消失了,變成地盤在打地基,據說裕民坊街舖下年收樓,快變成商場與酒店。
這星期觀塘發生的事太多,悲喜交集!
農曆新年後,物華街小販市集清場和「無縫交接」的爭議,在市建局的小讓步下,再答允讓一位小販肥妹繼續在無任何賠償的情況下,繼續經營至新市集落成。而本周五(2月28日),市集其餘四檔小販亦會正式結業,市集和肥妹成為孤島,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她。另一位留守商戶江哥,他在仁信里的倉庫,因市建局清拆工程,危在旦夕,至今未有任何局方人員正式接觸他。深水埗和觀塘街坊周五到自比安全套的市建局總部抗議,希望主席蘇慶和做回「負責任的男人」,樓換樓,舖換舖,不要再凌辱社區。
清拆繼續,仁愛圍開如搭棚,而上年的街頭足球場快消失了。著名的潮州音樂表演小店美樂服裝,伴隨70年代的秀麗藝術牌匾都被推土機毀壞了。
朋友為支持街坊,繼續在周日(2月23日)辦tape art graffiti 彩紙塗鴉,希望用簡單的彩色膠帶,在冰冷圍板上繪出各式圖畫,表達大家懷念昔日觀塘的心聲,展示對市建局的不滿。上周很有趣,不少小朋友參加,不要少看他們,用彩帶畫下波板糖、魚蛋麵,緬懷不獨是成年人專利。
感謝網友為觀塘創作的歌曲<重建回憶>,記下多少已消失的畫面,而少不Ronald Leung創意的攝影,將觀塘工程幻化成集中營的毒氣室,詭異的燈光默默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觀塘消失中,但不少人努力記下這刻的改變,拼命爭取活下來,尋回昔日美好的生活。
周日(2月23日)【圍板的彩虹 X 社區故事圖畫展】
- 下午1時至6時,繼續彩紙塗鴉
還有同場的「國際街坊連線」起動會議
4:00PM-6:00PM 影片放映+討論會
6:00PM-9:00PM 與觀塘重建區街坊燒烤。
兩項活動地點皆是物華街臨時小販市集,詳情可見活在觀塘
圖一︰街坊到市建局抗議
圖二︰消失的美樂服裝 pic by Ronald Leung
圖五︰Ronald Leung的作品,詭異的觀塘
原文載於6-11-2013 明報 pic by Ivan Wong 作者︰張美君
一幀照片勝過千言萬語。耐何書寫的人滔滔不絶,那就讓她說罷。
那天,去了觀塘一趟,寫了「看窗」的短文:〈活在觀塘〉,後來收到臉書朋友寄來一幀照片。攝影師是從物華街眺望觀塘道,遠處是矗立的玻璃幕牆大廈,前景是物華街沿途的小攤檔。那一刻,華燈初上,物華街依舊的繁忙,行人如鯽,夜空像藍色畫布一般,藍得很飽滿,很美。這三組不一致的空間在相片裏壓縮成幾乎平面的圖畫,但是空間層疊層,就像這小區的歷史一樣,無法以線性的時間觀理解。
告別青春
新與舊,在同一藍天下,壓縮在這密集狹小的空間裏。但新的空間有若虎視耽耽的巨人,兀立在那卑微的小攤檔背後,叫我不寒而慄。
這景色很陌生,雖然物華街是我熟悉不過的地方。也許,因為這從來不是我的物華街。蝸居觀塘的歲月,我從未見過此情此景。也許,因為那些年,是青春少艾的日子,觀塘還未老去。那時候,未曾有暇停步凝望這平凡不過的街道,也從未有此觀看的角度。事實上,若你未曽停步凝望,美景從來都不屬於你的,尤其在這重建的當下。這是我從未擁有過的觀塘,卻將永遠失去。那些年,忙什麼呢夢想什麼呢?我倒忘記了,只記得走過這裏的腳步總是匆匆的。
感謝那位不知名的陌生人,讓我有這凝望的機會,縱使只此一次。他或她在拍攝的一刻在想什麼呢?此時此刻,我無法知曉,但深感鏡頭的角度把我們連繫起來。我已忘了在這街角告別青春多久,卻忘不了要告別的是老去的觀塘。這位朋友的照片,勾魂攝魄,把快消失的凝在相片裏,讓我擁抱這從未認識的小區。照片凝住的是一份集體的傷感,因為也許所有的告別總是叫人若有所失的。
但是,相片凝住的又豈只是感傷之情?
懷舊與現代是雙生兒,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現代城市發展愈快,愈急速,推土機愈發肆虐,牽動的懷舊情結愈發強烈。生活在香港,就是恆常活在這種城市鄕愁裏,尤其是在觀塘重建的當下。可是,懷舊豈是只傷春悲秋,濫情地在無法逆轉的時間裏哀歎,或企圖尋找重構一個從未存在和有若烏托邦的過去?
細水長流的情感
這幀照片牽動我的不是這般的情緒,因為從來不相信過去全是美好的。有一種懷舊,是情感和理性的結晶,在緬懷消失城市的當兒,理性地反思或甚至批判我們為什麼失去這些空間、生活和歷史。建基在社區倫理和公義的前題下,這種懷舊的思考許多時候都能化成行動。縱使行動不一定成功,或者我們所能做到的很卑微,但為何灰心失望呢?那情感的感染總有細水長流的效應,是我們始料不及的。我無法知曉那陌生的攝影師透過鏡頭想了什麼,不知道他或她幹了什麼;也不認識「活在觀塘」運動的朋友,還有許多支援受影響居民商戶的有心人,更無法看見不可知的未來。但在凝視這幀照片的頃刻,彷彿看見變動就在發生,靜靜的,在藍色的天空下,這也許就是這幀照片所盛載的力量。
這股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她既拙於言説,不如就此打住了。
pic by Yeung Wai Chung
與其說我喜歡記錄社區,不如說愛談天,愛說話。曾幾可時,談話、吹水,曾是我們必要的生存條件。今天,WhatsApp、淘寶當道,足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能買天下物,facebook一開,可認識世界各地所有人。Google 真是全知全能?走入社區,會看另一個世界,一個無底又上堂學不到的知識寶庫。要走進來,請先抛開WhatsApp,踏進這是還停留在sms的國度。
吹水,本來是人與生俱來的技能,隨着智能電話而退化。
與街坊談天前,除了收起電話,還要尋回兒時的好奇心。好奇心很遠離我們生活的東西吧!先從食物開始,與其相信「飲X男女」等美食攻略,看網上推手、寫手介紹,倒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尖。看到貼滿報導的餐廳我多會避之則吉,反而,愈少種類、愈簡單的館子更吸引,如︰觀塘裕民坊的晚上豆腐花店,只賣一種東西,但竟可生存在地產霸權的貴租城市,一定有其能耐。如想選茶餐廳就必揀有自製麪包和蛋糕的老字號,定必是街坊生意,口碑是很重要的。如果,將「鱔稿」抛諸腦後都能找到美食,必定士氣大振。美食,最容易引起大家對舊社區的興趣,也即是好奇心。
如果打邊爐最緊要是個爐,那麼訪問最重要是時間。
為訪問選好一個時間,比生得靚仔靚女更來得「着數」。試問店主忙碌中,哪有心情回應問題,老店的空閒時間大多在3至6點,下午茶時間,放工之前。這時大多心情較輕鬆,望天打卦,百無了賴,正是跟外人吹水的好時機。
傳奇一刻,人人都想被讚,街坊也不例外。跟他們訪問,不單為自己的興趣,也是給他們賦權(empowerment),所以談天不只是問問題,也肯定對方。由小見大,如︰街坊說︰「我做小販30年了,很開心」。大家必定要追問為何這樣開心,亦要問為何可堅持30年呢?這樣問題對街坊來說是肯定,尤其被下一代的歌頌貢獻,只要記着訪問的大約,大抵訪問都會成功。
要讓他們了解,我們是來學習,也對他們有興趣。
聽他們說話前,要先了解每個社區的傳說。灣仔街坊大多記得胡忠在山邊找到黃金而發迹的傳說,而物華街小販也會記得省港奇兵葉繼歡連橫打劫觀塘金舖街,而有街坊嚇得心臟病發而亡的往事。這些傳說或許不真實,或許多加潤飾,但故事本身反映一個年代的價值和思想。
成功深入的訪問必能要信任,訪問絶不能一次過要多番跟進,才可獲得信任,獲得獨家資源。而角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要弄清主客,才可獲得信任。
最後要提醒,做社區訪問,有一樣是很危險的,慢慢跟進著受訪者(尤其是餐廳),建立了感情,不能自拔,最終體重失控,慎之。好好享受舊區的風光,特別是美食。
謝謝 Tommy 的相片,清拆在即,雖然還有店舖依舊經營,但大廈已買少見少,政府合署和華義樓都消失了
事緣,筆者受邀到觀塘一地方參觀,這地方將會辦音樂會活動,想不到看似空曠,有荒廢的地方會添加藝術色彩。究竟是甚麼地方呢?猜猜看,明天開估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