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失去的東西’ category.

12年前長沙灣順寧道受重建影響的街坊辦活動,要求安置,當年一整條街,掛滿一幅幅大畫,街道成為畫廊,是筆者的啟蒙。最後林鄭會見街坊,而他們陸續無奈接受賠償離去。

重訪舊地,變成一楝楝的豪宅,昔日唐樓和老店的蹤影已難尋。幸好,多走幾步,當日幾十間的老店已不再存在,只餘三間的舊店︰周記醬油,周記車房和蘇記茶莊。

人去茶未涼,走入12年後已搬遷的舊舖,湧起陣陣的回憶,跟老闆談天。當日的街道景象猶在,社會變了,林鄭不是那個林鄭。由於原區搬遷,他們生意大抵還好,不過一切都不同了。

那年的齊心,今難再見。移民、老去、忙碌,大家為口奔馳,說起往事。經歷過重建的街坊,永遠忘不了。

周記醬油,加上前身,有百年的歷史,90歲的周伯伯,口中強調質素,「XX,都係靠吹水,人哋做。李X記,有幾多豉油喺入邊呢,都係水。我哋係自己做豉油,生曬。」沒有加防腐劑的周記豉油,人手製作,香港碩果僅存。

創自1958年蘇記茶莊老闆仍有教社區做茶葉,重建的災難,是他的轉捩點。

周記車房,當年活動的策展人,依然用故事去講社區。周老闆店內放着50年前的老爺車,佔據店內大部份位置,太太笑說想捐出去,但老闆仍自得其樂。念舊,保育,車房也做得到。

故事分享留意1822的專欄。

接近50年歷史的美德茶餐廳,終於敵不過疫情,易手結業。著名科幻式的天花,流線型樓頂的裝飾,一排望着熙來攘往偉業街馬路的卡位,也是這裏特色的地方。坐在卡位的大玻璃,回想觀塘碼頭的繁華日子,令人倍感唏噓。美德不死,只是變了。新的裝修,換上全新冷氣,從現時樸實的裝修,變成新的面貌,將於四月面世。

傳統的茶餐廳,充滿人情味,尤其工廠食堂,靠的是熟客和口碑。最後一天,老闆娘一一跟客人道別,「要幾多飯,要幾多餸,盡量自己夾啦,最後一日啦。」熟客帶來小孩,吃最後一頓告別飯,老闆娘說:「請你食飯啦!」為小孩送上滿滿的三餸飯。老闆娘表示接手這貼近半世紀的餐廳十幾年,餐廳模樣改變不大。這兩年疫情,生意難做,工廠飯堂賣的是平價,但人流減少,最後只有結業,四月有另一個新人頂手。

今日,餐廳營運至下午兩、三點,想見最後一面,就要快,不過大部份食物已售罄,包括:著名的西多士和炸雞皮,只剩下三餸飯和部份的食物。三餸飯的食物不錯,尤其煎豬扒和酸甜骨,有家常小菜的水準,大概家庭式經營,賣的也是日常式的口味。

新年,迎來的是更多的告別,祝願各位新年快樂

被譽為攝影記者的搖籃,觀塘職業訓練中心,近日展開清拆工程,現址與巴士站及荷蘭宿舍,將重建為公務員學院。

中心建於1965年的中心,屬現代主義建築,為教會世界信義宗建立,多年來配合觀塘的工業化,訓練不少工業人才。中心最近年最著名的是訓練不少本地新聞界的攝影記者,導師朱sir,與學生無分彼此,他發明特別的訓練方法,如抬磚訓練學生避免手震。多年為學生所稱道,畢業生任職本地媒體及海外的新聞通訊社,有攝記木人巷知之稱。中心於於2013年停辦,2018年曾舉辦攝影展覽,不少畢業生參與,展示攝影作品。

政府於2017年公布成立公務員學院,根據維基條目:

「目的是培養香港公務員認識《中国宪法》、《香港国安法》、《香港基本法》及「一国两制」精神,確保公務員都是治港的愛國者,以貫徹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的「愛國者治港」精神。」

因為有關工程,屹立在觀塘多年的荷蘭宿舍搬遷至黃大仙,而露天的巴士站亦將會清拆。

金茂坪戲院將被華懋地產清拆,重建成為電影文化中心,無疑是不智決定。上年以為成功保育活化,原來也逃不過重建清拆。

精神分裂式的保育

原來的單幢式戲院建築被拆掉,變成新穎的建築物,為何電影文化中心要在這偏遠的地方呢?為何不安置在西九、中環街市?而失去原有的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中心已經失去意義。

華懋地產一邊所謂保育中環街市,另一邊清拆重建金茂坪戲院,不是精神分裂,就是自我的諷刺。

金茂坪,除了戲院,最重要是1972年山泥傾瀉的意外衍生的鬼故,這件事改變了香港城市的發展。但是地產商的新構思,完全沒有記載這段歷史,只是將這地方矮化為一座電影院,漂白一段悲慘的歷史。

1972年山泥傾斜,死傷過百人,土木工程署也因此誕生。時至今日,山坡寮屋消失了,香港維修斜坡技術仍然傲視全球,也因為這一場山泥傾瀉,改變了香港的城市,社區也帶來無數的鬼故,後來,荒廢了的金茂坪,更與鬼怪結下不解之緣。

強暴社區的歷史

地產商重建拆卸金茂坪,是選擇性記憶,今天建築物與鬼故的連繫,跟香港城市發展的關係完全抹去。金茂坪重建,意味着地產商的保育,只是一種漂白。

保育,本來是一件美事,現在變成了新穎的電影文化中心,就是一件壞事。金茂坪戲院內,放滿不少80 90年代的手繪海報,至今仍保留住過千座位的大銀幕,亦有不少富有特色的現代主要結構,保留這些建築,記載了一個時代,絕對不是一個新興建的生命建築所能比擬。

華懋地產現正活化中環街市,應該明白如果中環街市失去了過去百年的歷史,根本是一座平平無奇的建築物。所謂保育,一定要跟昔日的歷史文物脈落有所聯繫而不是憑空重新興建新的建築物,華懋地產的作為不是保育,而是對歷史的強暴。

昔日皮具醫生  安記皮具清場在即

明天(12/5)市建局對安記皮具的清場死線,許生兄弟仍積極與局方溝通,希望得以和平解決,避免再次清場抬人。回首半世紀,弟弟許志美最懷念與皮帶匠父親的歲月,舖頭或許不保,他言:「想繼續做,好難。唯有做保安。」

「開舖好,我可以隨時去旅行,行開行埋,關門,去食飯,或者去休息。將來入商場,擔心每一日都要開工,冇咗自己生活。」

1968 年開始,許志美父親在裕民坊開設皮帶舖。「以前父親在土瓜灣開水果譜店,後來有朋友教他怎樣做皮具,他就來到觀塘開設皮具店。」後來,兄弟跟隨父親步伐,賣皮具,他說:「我40年在舖頭裹,建議老竇搞遊戲機,最後不了了之,尊重老頭」。十年多前,父亡後,為仍懷念他,繼續皮具生意。

追憶父親的年華

他口中父親常常幫客人「醫病」,就是幫人維修東西,不論皮袋、拉錬,父都一一解決。只是賺幾十元,父也快樂滿意,「醫病」不為錢,而是幫人。

「父為途人帶路,爸爸非常好人,有人唔識路,佢會帶埋佢點樣走。」

「以前成日同爸爸頂頸,父要幫客人修理東西,就算唔係喺公司買,都會幫佢維修,整袋和拉鍊 ,但係賺的錢非常少,冇去照顧客人。」提起父親,他滔滔不絕。「成日以為貨品賣出,其實唔見咗俾人偷咗,佢就會幫老竇計數。」

兩兄弟因為開檔,成為與父親相處最好日子。「每一日都可以同爸爸食飯,同佢一齊相處,大家頂下咀,時間過得好快。」

安記的「大皮氣」

全香港的皮帶店,少於10間,他們是其中一間。熟客說笑店內有「大皮氣」,即是店內有很大的氣味。「平時客人要3-4年才買新皮帶。店的特色是耐用和明碼實價,信得過。」

當年父親手做皮帶,年少時,他也幫手做皮帶。父親是工匠,人手做皮帶。以前他們從上水皮革廠買下皮革。「首先用皮刀開皮,做材料,不同皮袋,皮革很硬,要很用力𠝹出來。第二個工序是剷皮,因為皮革厚度不一,用人手,將其打磨一樣,將皮磨成同一個厚度,少點功夫也不行。」

許生憶述父親做皮帶,最難忘的氣味,由於皮革原來的顏色不一,他要用特製的油,將皮帶邊上色,味道非常之臭,回想起來,他也不禁搖苦笑。

「小時候,幫爸爸做簡單的工序。我曾自己做膠帶,不太做皮帶,太難,但哥哥就做皮帶。 我試過用膠來做皮帶,因為不用剪裁,所以容易很多。」

因為大陸廉價皮具,令他們人手皮具式微。「以前無大陸貨,皮具很好賣。用本地皮,配上意大利鋼扣,鋼水很好。」

為何市面廉價的皮帶可只售$20 ?

「他們只用上紙,好心一點會用上皮碎壓成一條皮帶。如何知龍還是鳳 ? 落水浸就會散開。耐用的皮帶可用到30年,很多人一條皮帶也要用六、七年。很多熟客會拿皮帶來維修,我七八成會認得出自己賣的皮帶。」

外行人愛用鼻聞皮革,斷定是否真皮。他笑說:「這些皮革味道,可能是漆油、膠水氣味和染色味道,很臭,我賣皮具超過半世紀,用肉眼辨別皮具的真偽。」

看真皮,他有秘訣。「看皮的底部,可知真皮,不是看表面。真皮耐用,越用就越有光澤。 」

皮帶背後的觀塘

70年代,觀塘黑社會盛行, 潮流興鋼片皮帶,許生笑說黑道會買下打架。「鋼片皮帶闊 2吋重,開片用,太陽之下,會很熱 ,增加攻擊力。當年會從引入意大利扣,洋行買入,一個扣要過百元,比皮帶更貴。 意大利用電鍍打磨,好靚。」

1994年火燭,令當年東西失去了,手造皮帶不再復見。

店內仍有修補和打孔皮帶的工具,打孔用不同大小的釘子、專用削邊器,也有特別的皮帶,如:織花的皮帶。「熟客會帶來改短,過幾年再打孔。」

他喜歡DIY,自己設計東西,用顧客剩下的皮帶,用來掛袋,比繩子好得多,因為比較堅固。木叉,也是自製,用鐵線扭曲成兩個S形狀,掛着袋子。

有人標奇立異,找來不同動物的皮作皮具。許生認為:「牛、豬 、羊、驢 ,密度高 結實 ,做皮帶最好,夠堅硬。」

相反,「鱷魚皮會爛,一塊塊散下來。摩鬼魚皮最貴,因為魚花斑大,找皮難, 銀包要賣六百元。象皮賣點斑理大,斑紋非常之大。 鴕鳥的花紋特別,但有很多假貨,用其他的皮具,仿製壓制花紋出來。」

皮帶除了皮質,亦有軟硬。「有的人想用較柔軟的皮帶,通常用兩層薄的皮,粘貼而成。」

那年的街道

懷念父親,談皮帶。他也記念裕民坊,人生最快樂,在此渡過。

說起裕民坊,他面帶笑容,回想那年的購物天堂、美食中心。舖頭的位置,中匯、朱江國貨公司、加拿大百貨、大大百貨。小販的美食,如數家珍。他懷念的不止是人,而是一個時代。「早期的裕民坊人不多,去到80年代裕民坊最旺,銀行好多,有海外商業銀行、匯豐銀行、恒生銀行。」

「Dodo姐、 梁醒波,肥仔,過來樓上飲茶,買東西,我們一班細佬知道,就會去睇。」

說起裕民坊的熱鬧,空氣仿如瀰漫食物香氣。許生眼中,裕民坊就是食,走鬼檔、東風螺、滷味⋯⋯食以外,就可玩。「走江湖表演,街頭賣藝表演,一邊耍功夫,一邊賣藥油,雀仔占卜也有。」

「20年的生意開始慢慢差,重建之後就更加差。」公佈重建,也公佈裕民坊的死亡,舖戶、住客一個個離去。

「重建後,無裕民坊特色。」他不接受市建局二年前提出的回遷方案,方案不但需要扣減賠償,也令他由舖主變成租客,大舖租金需付上達二萬元。

他仍希望延續父親的皮帶生意,重建下,卻成奢想。

今天是裕民坊巴士站的最後一天,明天,坐巴士需要入商場。消失的露天巴士站和小巴站,是一場謀殺街道的計劃,與現代規劃中,重視人與人交流完全相反,街道讓人停留和談天,昔日裕民坊見到小店、紅van、小巴佬的盂蘭節,人情味的工匠…所有街道的風景,未來只剩下冰冷的升降機和冷氣候車室。

市建局為宣傳一個巴士站,不惜請來鄉音的人,大讚局方領導。因為這不是一個地方,只是一條通道,一切強行製造的行人通道。

過去70年,裕民坊、小販和巴士站渾然天成,三位一體,形成街坊為主的消費中心。昨天公布的調查觀塘連續四年是香港最貧窮的社區,我們有APM,未來缺乏的是普羅大眾的消費小店。

利東街重建,變成美輪美奐,世界各地名店俱在,獨欠昔日的囍帖街特色,成行成市的囍帖店,只剩下一間,苦苦經營,預計今年將結業。同樣的情況,將會在觀塘新商場可遇見。根據市建局的城規會文件,將來商場和小販面積比例,是一百比一,大商場和地舖的比例是十一比一,街坊的觀塘市中心將被消滅。

巴士站帶來交通、人流和商機,形成生氣勃勃的街道。行人自由出入,公園和小店,形成公共空間,方便大家交流,各式的小店和小販,觀塘構成香港舊社區的文化。

昔日裕民坊代表不同的族群,我們找到潮州人的紅色小巴,農曆七月盂蘭節,也有印尼華僑的小食店。往日觀塘市中心,國民黨和共產黨的信徒,各自在街上留下足跡,銀都戲院代表左派,右派的人喜歡到寶聲戲院,兩派人分別有自己的銀行和百貨公司,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區,但兩個平衡的世界。街道也刻劃着階級,工人的娛樂,戲院、麻雀館和遊戲機中心,少不了牛腩巷,還有滿街都是小販和小食,一切只能在回憶中尋找。商場清一色是中產,潔淨和光亮,從不着驚喜,租金最大化考慮,取代生活的價值。

明天起走入巴士站,需要乘升降機,經過大商場。 市建局取去巴士站的高空發展權,巴士站上蓋變成了豪宅和商場。

想去新市集,必須乘座升降機往下跑,昔日協和街小販在大街中和街市旁邊,位置方便,消費便宜,今天街坊要花心思才會找到,因為未來的觀塘,只是一個大商場,不再是充滿故事和回憶我們的裕民坊。

重建,意味街道的消失,香港過去的文化,基於街道的開放。今天,我們都被關進了大商場,只有清一色的連鎖店,選擇已成為虛幻。

撰文︰青蛙

有沒有想過,你這一秒在開檔搵食,下一秒就被人夾上車,強行搬到一條滿是污水的後巷,每天擺檔與過百蟑螂共存,而且數天後生財工具及貨品更被食環人員不動聲色地搬走?

以上都是人稱「斗零踭聖手」的裕民坊鞋匠福嫂,一星期前的遭遇。

位於觀塘重建計劃第二、三期的「凱匯」越起越高,樓下的檔販則顯得越來越渺小。在裕民坊補鞋30年的福嫂,是重建計劃第五期中,少有留守到最後的小販。她並不是想阻礙發展,而是舊有的社區網絡、營生環境,能堅持多一天就是一天。萬萬想不到,一個多星期前的一日,當她如常地在裕民坊的檔口補鞋,突然5至6位食環署職員來勢洶洶,表示要馬上「協助」她把檔口幫到新的擺檔位置——相距兩條大馬路,一間麻將鋪旁邊的後巷。福嫂正幫熟客補鞋,盡是愕然和無奈,「我仲約咗個客等陣係度攞返對鞋!」熟客還未到,福嫂就被食環職員粗暴地帶上車,「我啲工具跌晒落地,佢哋就用垃圾袋裝起來。執到乾乾淨淨,再用相機影已經清走的檔口位置。」駛過兩條街,食環把裝著福嫂搵食工具的「垃圾袋」和其他物資,連同福嫂扔在一條後巷中。這條又髒又窄的後巷,就是福嫂的新檔口位置。她看著擺滿一地的物資,欲哭無淚。65歲的人生,才要從頭來過,不知可以從何收拾。

沒有名字的後巷 容納政府眼中沒有名字的小販

福嫂在這個濕濕漉漉的後巷只開過一日工,一個客都沒有。「啲客望入黎都唔似有補鞋檔,又冇招牌又冇剩,仲以為自己搵錯。」筆者在觀塘長大,平時都沒留意有這條巷,在Google Map一看,這巷子連名字都沒有。巷子一邊是雞記麻雀的後門,另一邊密密麻麻掛滿食肆的分體式冷氣機,噴出讓人窒息的熱氣。這寬約2至3米的後巷,除了堆滿雜物,亦是一間靠牆理髮店的營生空間。福嫂的加入,只能蜷縮在巷子的角落。同樣蜷縮在巷子中的還有蟑螂和老鼠。福嫂憶述在這裡逗留的一整天,「大大小小過百隻蟑螂,見到都毛管戙。」她的營業時間是中午到晚上7、8時,「啲老鼠就開始出黎搵食……」最要命的是,這後巷有不利福嫂補鞋的先天性因素,「呢條巷好天都會有積水,啲客經過踩濕咗鞋,我就補唔到。」下雨的時候,情況更糟糕,頭上的鐵皮無法擋雨,猶如一條條小瀑布,福嫂完全無法工作。失去補踭工具的「斗零踭聖手」

屋漏兼逢連夜雨,一個星期前,市建局搬來一個二手大鐵櫃,叫福嫂把她的工具放在裡面,便可長期存放在巷子中,福嫂還稱讚鐵櫃的美觀。由於近日下雨,她都無法營業,直至數天前放晴,再來開檔,才驚覺鐵櫃內的工具已被清得一乾二淨,自己平時存放物資的兩個行李箱也不翼而飛。「裡面仲有我幫客人補完的鞋,超過100對,現在去邊度賠返俾人?」原來市建局給福嫂的鐵櫃無法上鎖,只是虛掩,食環署的清潔工便把裡面的東西清掉,搬走行李箱,只餘一個不方便搬動的大鐵櫃。近百客人的鞋子去向不明,福嫂還能一拖再拖;伴隨多年的生財工具,卻叫她最為苦惱:「裡面好多工具都已經買唔返,最重要係鐵腳,擺鞋落去,整鞋踭用。」沒有鐵腳,又哪有「斗零踭聖手」?福嫂連日打去食環追問,惟食環提供的電話號碼要不無法打通,要不只提供留言功能。拔去鮮花,觀塘種出一座座的豪宅。舊觀塘的小販不想阻人發達,福嫂接受市建局及食環的安排,甘願瑟縮在別人的後巷,只求一絲生存空間。但政府卻得寸進尺,連別人的搵食架生都扔掉。福嫂這個中秋的心願,就是食環署可以盡快歸還搵食工具及過百鞋履;並要求市建局兌現「安」置小販的承諾,處理後巷衛生問題:清走雜物、滅蟑螂、滅鼠;增加後巷的擋雨、照明、平整路面設施等。讓福嫂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靠自己雙手糊口,於高樓大廈的影子背後,依然找到一點尊嚴。

半世紀的天安押默默結業了,因為重建收地,業主被迫賣舖。天安押跟梁生鐘錶店是觀塘最老的店,與裕民坊共同誕生,成長,滅亡。昔日,官塘是工廠林立,有超過四間的麻雀店供大眾娛樂耍樂,不少當舖應運而起,而當舖收回的貨品,賣給鐘錶供大眾選購,形成圈當舖生態圈,也是官塘獨特的文化。

當舖主事人何先生很好人,常常讓學生參觀當舖,了解昔日的生活。可惜,店內的文物被市建局塵封了,無法救回,好可能跌入堆填區。

 

樓主在灣仔的街上,發現觀塘華漢茶餐館送出的木椅子。上年華漢舊店因重建結業,店主黃生送出手工椅子給公眾,但收藏人卻沒珍惜,棄之路上,辜負黃生心意,實在可惜。
墨綠的椅面,榫枊設計,加上小量的鐵釘,26年歷史的椅子,跨過四份一的世紀,堅固如昔,記載九十年代香港的草層故事。
椅子由土瓜灣木厰街的木匠巧手製造。上年位於觀塘恆安街的舊華漢因重建結業,黃生送出全店的30多張椅子給公眾,他說:「每張需要850元,花上二萬多才買下30多張椅子。」送出椅子,他捨不得,但新店面積少了很多,只有割愛。
灣仔遇上椅子,幸好令它不用於在堆填區。當時有一位伯伯坐在木椅上,我見椅即時興奮大叫,他被我嚇怕,忙說「我坐一下,走了。」飛快離去。
跟椅子有緣重聚,帶回家中收藏,儲起一段街坊的回憶。希望華漢的新店生意興隆,不再受迫遷之苦,大家也珍惜街坊心意。
 
當年華漢的椅子故事和舊貌

c88ec213-bfc2-4931-89a3-da3c8b7a614b

圖:高祈

天安押的傳統招牌在裕民坊屹立幾十年,業主擔心其結構不安全,對路人構成危險,無奈下於昨夜拆除招牌。招牌的設計為傳統的「蝠鼠吊金錢」,有招財的意思,亦是裕民坊的地標。事出突然,雖然有保育人仕想收回作展覽,但最終招牌都被丟棄至堆積區,搶救無望,聲稱保育的市建局並無介入此事。

天安押另一個位於裕民坊和康寧道的招牌,店主稱暫時保留,直至店舖因重建而結業,押舖短期終於經営。

近日裕民坊的舊鐵閘被市建局畫上圖畫,粉飾太平,但老店和地標陸續消失。入黑,只餘下燈光,沒有人氣和生活,裕民坊靜靜悄悄被市建局宰殺,快將變成局方的豪宅,讓高端人仕換血遷入。

adfff4aa-adfa-4b32-9269-0c91d2ac787b

6dc08246-d4b1-4d69-82c3-ada32b65212d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3,343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