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公民社會’ tag.
文︰Ryan, 原人 攝︰高祈
政府趕絶桂林夜市,打壓和抹黑小販,漠視地攤檔口對香港的貢獻,無視小販的「真正」價值。
初二(20-2-2015),聯區重建街坊互助平台、深水埗文化館、活在觀塘、青年重奪未來、大專政改關注組、土地正義聯盟及樹仁行動在深水埗發起"我要真小販"的活動,反應熱烈,千人空巷,facebook上一周內已有超1300人參與活動,超過35個社區和文化單位響應,百多人擺設地攤。用行動實踐人人都可以做小販,藉文化墟拓寬小販想像,小販是藝術,也可是生計,期望跟市民分享文化、手藝和心意。歌手香蕉奶為我們獻唱,而深水埗的單車團體「慢騎主義」派發自家咖啡、曲奇。占卜、音樂、繪畫、贈衣…各式活動,希望賦予小販墟市的文化意義。
地攤夜市從來是經濟和社區復興的契機,可惜斷送在管理先行的官僚手上。社區營造復興需要文化結合經濟生活,小販管理得宜,為地方添色彩,多元化社區經濟,形成自由行以外的發展潛力。
讓我們重溫當日的盛況,32個單位的故事,為何要走出來呢?
1. Jessica&Joyce
參加「我要真小販」的目的是支持小販,由於「桂林夜市」的小販被食環署打壓是不合理,故希望透過活動將我們的舊衣服和書本送出,藉此把支持小販的訊息宣揚開去。
2. 關心你的小販
參加「我要真小販」的目的是支持小販,我們把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例如:電視機、頸巾、舊裙、模特兒公仔等,透過集結社區資源,送給有需要的人。
3. Wendy
我希望透過「我要真小販」的活動能讓大眾好好善用社區的「公眾空間」,基層市民是有權利使用這些空間。我們透過玩音樂與市民互動,例如:作曲接龍,藉此表達音樂不是一種「離地」的玩意,玩音樂都能貼近社區。
4. 慢騎主義
我們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主要是送出自家製的咖啡、麵包、曲奇、果醬等,並藉此表達對活動的支持。因為政府經常批評街邊小販的衛生情況惡劣,並令街道造成滋擾,所以我們今次擺檔是要真實反映政府的說法是錯誤的。我們看到各參與的小販都很衛生,不論市民或小販都很有秩序。
5. 學生覺醒
我們在這裏是為響應「我要真小販」的活動,我們擺放的一些暖包、自製攬枕來送給各街坊。透過此活動使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增多,即使不支持小販的街坊也會過來光顧,今次活動亦提供了一個地方讓同路人聚集。
6. 政覺Peter
我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希望宣揚本土的特色。由於政府用不同的方法打壓小販,令他們無法為生。透過今次宣揚本土文化讓更人知道深水埗每逢農暦新年都有小販擺賣,並希望更多市民表達支持。
7. One Night 棋
我們是一群「觀塘友」來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有一次我來到深水埗,看到一群阿叔玩棋,想去參加卻被他們「嫌阻住」,所以想透過今次活動來自己舉辦一次象棋活動,讓不同的人參與。
8. Cin
我在「我要真小販」的活動中是送贈耳環。在現時的社會情況,低下階層難以尋找出路自力更生,年青人創業亦很困難,現在連香港具本土特色的小販不能在社區生存。今次活動一方面提供了一個平台給我嘗試創業的可能性,並為支持社區小販出一分力。
9. 初、振林、家裕
我們是居住在深水埗的街坊,因為今年沒有「桂林夜市」,所以參加「我要真小販」活動來支持小販,並希望將來每一年在這裏都有夜市。
10. 低調村民
我是因為不認同建制派打壓小販的手段,才響應今次「我要真小販」的活動。另外,我曾在金鐘佔領區自家印製雨傘及恤衫,希望透過今次活動有更機會走入社區並宣揚自己的設計作品。
11. Happy Trade
我好鐘意做小販,所以透過「我要真小販」的活動送贈飾物、書本及衣物,嘗試當小販的滋味。我認為小販是要貼近社區,政府不應該趕絕小販。
12. 凌中雲
我對小販有一份感情,亦做過不少有關小販的藝術作品。透過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除了支持小販外,亦為記錄自己作為小販的一些經歷,反對連銷店的壟斷。
13. 葉啟俊
我住在深水埗,「我要真小販」是一個熱鬧和開心的活動,透過送贈舊物是一件有意義的活動。
14. 社會設計
我們自家設計雨傘運動的poster, postcard, sticker和黃絲帶,這些設計的目的是宣揚民主理念。我們認為小販應能享用香港的「公共空間」,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是為支持本土文化,把民主理念帶出來。
15. 敏兒
我買了800把黃色雨傘,在「我要真小販」的活動以送贈或交換形式把雨傘送出去,以宣揚民主精神。因為這個活動能提供一個空間宣揚此理念,所以特別開心。
16. 基督教關愛動物中心
我認為小販和動物都是被壓迫的一群,一個社區應該能有包容小販的義務。我設計的氣球在今次「我要真小販」的活動中,表達了對小販的支持。
17.周子, May
我們在「我要真小販」的活動是寫詩和作歌,藉此希望為大眾提供「實體」和「精神」的空間。「實體」空間是提供一個地方讓大眾免費閱讀;而「精神」空間是透過交談了解人與人的想法。
18.坑口的代表/牛頭角青年
我們在「我要真小販」的活動主要送贈光碟、狗仔飾物和舊衣物。我們參加今次活動是宣揚社區「公共空間」的精神,並認為政府不應杜絕小販的存在權利,他們都有權使用「公共空間」。
19. 烽(揮春檔)
我參加「我要真小販」的活動是希望重秩社區「公共空間」。空間是屬於人民,由於沒有合法小販牌,基層市民難以維生,而政府和民建聯又不斷打壓小販,我認為建構市民的「理想社區權利」是很重要。
20. 八字哥哥
純粹玩下,好多犀利人街上(筆者問為何上年雙腳盡斷,研究中,有街坊加入,說︰「卯甲相遇,骨頭出事」恍然大悟)
21. chan wanyi
擺攤,支持下小販。(兩位妹妹學校讀藝術,十分怕醜,攤檔送舊書舊書,自製版畫印刷的動物小簿和文具)
22. Flying pig
之前未在街頭擺檔,想試做小販,希望街坊,交换地攤經驗,免費人像和合照相。印象最深刻是印尼女傭,很靜心等畫畫,之前她少接觸藝術,大家學會互相尊重文化。
畫家的話︰今日畫了12個,累死了但很滿足。他們都很緊張和興奮,像來影沙龍,大人會撥好頭髮,小朋友會堅持露齒笑,haha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我要比他們緊張,有時候(大部分時候)我都畫得um,唔係好似,我唯有笑著說,這是十年後的你,或者說這是二十年後的你..etc,然後又一起大笑。有個男孩話我畫得好似佢爸爸,又真好,可以一舉兩得:0) 年初二就在這大笑中渡過,樂也融融,其實我們正正需要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攤檔。
23 Eric
大年初二,在人頭湧湧的桂林街口替遊人畫Henna印度彩繪。免費活動,是禮物送給大家,卻收獲良多。每一個人坐下故事都不同,有想做社工的DSE準考生、有熱愛旅行的銀行從業員、有立志做室內設計與藝術的雙生兒、有帶女朋友來畫的南亞先生、有操流利福建話的小姊妹、等等……每一個人來,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段一對一的故事交換:我要真對話!
不得不提有位充滿藝術家神韻、身懷鬆骨絕技的家庭主婦,用五分鐘施出疑似易筋經,讓臨時彩繪師 Eric渙然一新!
小販發牌、公共空間、爭取理想、藝術充權、改善社會、消費主義,話題不斷,都值得思考。期間不斷推介大家自己做彩繪,便宜、容易又好玩。當大家都創作,就有自主權,共同建設自己喜愛的社會。
希望大家來年人人創作,人人煮食,多陪伴親友,自管自主!
24. 基
做小販感覺好開心,同街坊交流時感覺真實,遇到知音人更免費送出CD,小販同小販又互相照應。其實有咁多街坊支持小販,適當規劃可以比小販係社區生存。
25. 小麗
初二很有藝術氣氛,藝術可和生活共融
26. 小販連儂牆
希望給小販打氣,給公眾發聲,小販代表我們
27 活在觀塘/深水埗文化館
28 魂游
思前想後把一直構思的玩意實行,以光速趕及在過年前設計圖樣和找公司製作鋼印,好讓大家把〈我要真普選〉和〈我要真小販〉壓在紙幣上。無法完全顛覆資本主義,唯有騎劫貨幣傳揚革命。心裏一直疑惑所謂「我要真小販」的意思。小販有沒有阻街要不要監管,其實都是銀幣的兩面要按情理脈絡說起;而佔領過後我更關注如何在公共空間呈現自主的抗爭。作為一個客串者我毫無搶生意企圖和能力,戰戰兢兢的擺好了檔,用慣常做演出的厚臉皮及親和力叫囂,漸漸的人們一窩蜂的過來圍觀和壓印,有的甚至從手袋背包拿出一疊疊未發的利是拆出來逐張瘋狂加持。其間有位男生柔和地問:「蓋章要付錢嗎?」我爽快的說不用呀免費的。禮物墟確是一種逆思資本主義以錢掛帥的交易模式,後來幫大家又或是教大家自己利是自己壓以致手掌手腕勞損酸軟時我想,真的是免費嗎?其實我一貧如洗也要付錢給印章公司做鋼章的喔。幾許欲罷不能收檔時,看到一些真小販終於現身架檔擺賣,其實他們根本是日入而作,還是要待大家散去才施施然開工?之前我說藝術是最優雅的幫兇,加持前我隨意問一句「要普選還是要小販」換取了很多句「普選!梗係要普選」的答案,同時所謂桂林夜市已悄悄移師旺角黑夜去,或許這正正呈示了墟市作為抗爭的詭譎,用一種理想人性(免費/自由定價/交換/人性交流)聲援節慶小販的資本運作,而小販的街頭貿易也造就了抗爭的場景。收檔前有一位先生從拿來加持的大袋利是中抽了一封給我以示謝意,教我心底裏盡是感恩。話說小時候我住在深水埗,而很疼愛我的外婆則在舊式公屋家門前當流動小販賣玩具。或許只為抗爭會讓我們錯失了一些人際間的內情和細節,但,還是那句,大家感覺良好了一個下午,然後呢?日常還是會到超市連鎖店吃飯購物嗎?說好的自主呢?
29 明愛學生
「以物易物,自由訂價」 我們會邀請街坊寫下物品來源,以及想和此物品的下個主人說的話。希望藉著以物易物的方式,與街坊有更多的交流,同時聽聽他們對小販的意見。攤擋還有自由訂價,即叫即製的麥芽糖餅,一起回味街頭小食。我們出來擺檔做「小販」,是因為看到市場已被大財團壟斷,舖租已不是一般大眾能負擔得起。小販的出現是街坊自力更生的表現,政府應設法規管,回應以及正視市民需要,而不是趕絕他們謹有的生存空間。希望香港將來都會擁有自已的夜市,延續本土獨特的文化價值
30 Cally
拖喼在桂林街擺檔,很高興,簡單打開兩張摺櫈,就可以和朋友在街上閒聊,妳看中我的書我的音樂,就用一件開心的事來交換,有朋友仔很緊張,正在等喜歡的女孩出現,希望已經《小團圓》 ; 有丈夫因為太太腳傷快好而很開心; 有剛從澳洲回來的男子一見Diana Krall 就笑了,也 有至少四位佔旺的朋友因為見到大家回到街上,為開拓公共空間而走出來而快樂,很記得一位師奶說:「咪當我地師奶係鵪鶉呀!!」,也有師奶說: 「運動未完呀,傻既咩,我晚晚仲去鳩嗚架」,太厲害了。也有朋友想不到什麼開心事跟我分享,但雙眼發亮地捧著我六、七本書,不就是很開心嗎?也有男生說「這些cult film 很難找呀」,就拿走了《血盆大口》和《我偷窺所以我存在》,好呀好呀,喜歡就好了,也有女孩子不知選什麼,我就送了田原跳房子給她,應該不會錯了。好開心,重構公共生活,短暫相聚,沒求沒果,如此簡單,小覺幸
31. 香蕉奶
(圖︰朝雲)
32. Tiffany Lam
本來是借這個活動來讓啊婆的心機手作賺下錢,比啊婆開心下。但回家的時候跟啊婆聊著那天的收穫,我們賺的不單只是金錢,還有一罐貓糧,幾粒朱古力,以及很多很多人說喜歡啊婆的作品,讓好爽了好幾天。殺絕小販不應是解決「衛生」,「安全」問題的方法,這更是殺絕了創新,賺錢,購物,社區聯繫等的路啊頂。所以要繼續「我要真小販」啊!
彌敦道有百年歷史的聖安德烈堂,耗資一億五千五百萬擴建拆毀百年古牆。惹來眾人嘩然,不獨歷史被消亡,更是生活經驗被剝奪。只要走過尖沙咀,一定經過聖安德烈堂的石牆,體會繁華的鬧市的寧靜,陽光照在通花的石壁,映在地上的十字架,綠樹成蔭的美麗。重後的利東街,喜帖街不見,換成歐陸式的石屎小屋,被報章稱為「假古董」,抗爭的故事被粗暴抹去,歷史被抽空,憤怒莫名。
九十年歷史的何東花園被移平,公佈五十一億賣出屋地,買家付上近十一億的「雙辣稅」,「前無古人」,數目皆盡破紀錄。雖然可惜,但事件的迴響沒有利東街和古牆被拆的強烈。為何如此呢?月中,古物諮詢委員會公佈「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吿」,建議成立的保育基金,不會強制回購古蹟,只作教育工作。政府的保育,不論生態和文化都不只力有不逮,而是無心無力。幾件事件,看出民間和官方對古蹟看法的迴然不同,甚麼是古蹟?如何保育呢?保育核心是民主參與,誰可決定城市的未來。
古蹟是權力交織的產物
保育和古蹟從來都和權力密不可分,古蹟保育是上溯至上世紀七十年,英殖年代視保育為文化的愛國教育,藉此教化香港人,何謂文明,西式的教堂、中式的廟宇、考古的石刻,圍村的風俗,一切當年認為不足為道的東西,殖民政府都考量其中。這種保育建基於專家的意見,考古學家、建築師、歷史學家,一群與保育相關的專業應運而生,古諮會就在此專業主導的背景建立的產物。沒有實權,只可發聲的諮詢機構。
回歸後,政府不諳此道,尤以梁振英為甚,視土地為地皮,「保育」阻礙發展。像土瓜灣的聖山遺跡的保育爭議,竟工程先行,強行搬遷千年的遺址,無視國際準則。建制派工聯會陳婉嫻反對官方的重置方案,上書國務院,並說聖山「關係到港人嘅身份價值」(20-12-2014, 蘋果日報),暗指政府不懂借古蹟重寫香港與大陸關係,上溯本地千年的商埠歷史,失卻上而下軟性的國民教育機會。
保育拓寬城市的想像
本地的保育運動起點可算是天星皇后碼頭,今天大型運動,不論雨傘運動、新界東北等都可見抗爭形式、手法和論述上繼承保育運動,藝術介入、留守、直接行動、公共空間與市民自決都是天星皇后留下的遺產。但社運種子早在2003年利東街的運動已種下,原來六十歲的老街坊(May姐)可跟當時局長平起平坐,談論何謂規劃,何謂發展,設計將來的家。利東街的運動,街坊花上幾十萬與專業人仕製作另類發展設計,放上城規會審議,專業和民間連成一線,社區運動不只是抗議和反對,而一齊走入規劃遊戲,突然制度荒謬。
保育,保留自己的家,保存生活,令我們不再是蔗民,而是公民。
菜園村後,保育演變成最激進的運動之一,空間、社區和自主規劃的結合。皇后碼頭的重置遙遙無期,正代表保育空間的威力,不能磨滅的印記,正如金鐘的夏慤道已是雨傘運動的同義語。
空間的決定權,古蹟如何保育都是民主的一步。
美麗的建築或風光消失使人憤怒,生活的方式和價值被扭曲和剝奪令人站出來。歷史只是符號,常被隨便挪用,為何要保育呢?保育容易商業化,歷史、記憶通通可被買回來,正如全城懷念叮噹一樣,過去感覺在這不穩定和危機四伏社會中,是容易控制。言而,當個人的回憶,在空間聚合,成為集體身份,重拾社區和本地的認同,這就是激進,保育讓我們可質疑政府,一個躱在官僚和專業背後管治的政府,誰可說這是古蹟呢?觀塘為何不保留裕民坊呢?尖沙咀為何不留下這古牆呢?灣仔的喜帖街為何不見呢?
古蹟保育,要建築物跟現在社會和社群有聯繫,為何「假古董」令人憤怒呢?抽空、篡改歷史和文化,建構旅客城市,奪去群眾的記憶,沒有根的城市,令人不能失重,無法自處。
何時盤點十多年的保育運動?
十多年的保育歷史,跌跌撞撞,民間珍貴的舊區(西環、灣仔)因發展不斷消失,社區生活被擠壓,郊野危在旦夕。危中有機,公民運動也帶來不少成功案例,政府山運動,保育團體連結鍾逸傑等資深官員、專業人仕及邀請國際的保育團體(ICOMOS等)發信,成功令政府放棄近四十億的地皮,保留政總西座,更令「保育中環」變成施政報告的亮點;藍屋留屋留人,改造成基層與文藝青年的落腳地,永利街也是如此,或多或少見到政府反省,官方的PMQ、JCCAC、動漫基地,多少見到政府嘗試跟國際接軌,利用創意產業活化經濟,用古蹟回應時代的需要,雖難免引來士紳化,排拒基層,亦是新的思維。法定古蹟的權力何時回到民間手中呢?古蹟需要市民支持,而不只是經濟炒作。現在連古諮會的評為一級古蹟,也無法改變清拆命運,必須從官僚、專業取回古蹟定義權,建立一套本地保育、社區和身份的論述。
保育為香港揭開後物質主義的運動,直接行動,建立港人的身份。因緣際會,世界的文藝保育潮流和本地抗爭,改變的政府部份的想法,質疑制度的不公平。藉抗爭、營造或溝通,香港的民間陸續撰寫成功的故事,不斷回到保育的政治,誰人定義城市空間分配呢?
原文刊於︰25-1-2015 星期日明報生活
文︰原人 編輯: 吳芷寧 原文刊於Breakazine 圖︰Ivan Wong (觀塘逝去的理髮排檔)
8個年頭了,我組織「活在觀塘」,不知走過多少遍這個社區,尋找失落的往事、心繫的信念。可是今天回首,仿如隔世。市中心的一切,全都灰飛煙滅。沒有舖換舖的政策,老店窮人被趕盡殺絕。推倒式重建,到底是社會必要的嗎?
單看市中心一隅,2014年被剷除的物華街小販市集、打鐵店、賽鴿店,看似毫不相關,卻是整全的經濟網絡;打鐵店服務小販和鴿店,燒製檔口和鴿籠,生意往來,形成密不可分的社會資本,維持彼此生計。可是重建來到,打散了小販的熟客羣,70年歷史的賽鴿業被消失,打鐵業亦受牽連。舊區消亡,基層失去店舖,只能當清潔工和保安。
至於生活居所,更是最卑微的要求。重建來到,大批觀塘居民被迫遷,業主若想買回原區單位,需要奉上所有賠償之餘,再補現金200萬,回遷難求,居民自然無心參與規劃,更何況舊區居民除了業主,還有更大量毫沒保障的劏房租戶。而且此非孤例,當清拆重建不單發生在觀塘,還包括深水埗、大角咀、灣仔、西環各個舊區,窮人還能往哪裡逃呢?
但當說到這裏,通常香港人都會駁斥,不重建發展,社會又怎會進步?要破除這迷心,不妨先看看幾個數據。細看2008年至2012年的差估署數據,市建局每年平均只拆卸約1,700個舊樓住宅單位,但全港達50年樓齡的樓宇,卻多達5,800楝。以每棟舊樓約40個單位計算,拆卸所有舊樓所需要的時間,其實是130年以上。荒謬的真相是,舊區重建速度根本不是太快太徹底,而是慢得太過分了,慢得追不市民的需要,慢得追不上樓宇老化的步伐,慢得讓你不能不醒覺,重建根本就不能回應香港當下的處境。
反過來說,按測量會學會建議的維修費用,以一棟9層高、一梯兩伙的單位,維修成本不過100 萬元。那麼觀塘這個耗資500億元的宏大計劃,其實已經足以解決全港唐樓的維修問題了。至於市建局2014年在觀塘恆安街的新項目,又花上12億,計劃興建115住宅單位,比起現時,單位其實只增加了25個,即是每個新單位的成本,竟然高達5000萬元。12億元,其實已足夠復修1200楝舊樓,相等於全香港3成舊樓,讓近10萬人受惠了。
如此說來,怎樣「重建」、重建後如何賠償,根本就是錯放了焦點的討論。重建必要的邏輯,不過是市建局殘民以自肥的藉口。若要真正回應香港處境,我們是時候放棄這套美國60年代的推土式重建模式。維修,才是真正回應舊區需要的最好方法。
城日步伐之快,當發現舊有的好像失去了,又有新的挑戰要適應。留低當下美好,對於獨立記錄片導演高景祈(朋友叫他「高祈」)來說,是一股使命感。當初拿起攝錄機,正是希望守護將被推土機毀掉的昔日美好。
長大於藍田的高祈,少時候曾經歷一次大型重建。當時,政府因為藍田邨不少大廈石屎強度不達標而要清拆重建。當時高祈年紀還小,只知道有地方要拆,「没有可惜不可惜的想法。到了長大後,才發現藍田邨很多東西,與往時有差別」。童年的回憶,只能靠浮沉的記憶去追溯。但世事來得也快,抹得亦快,「要找一個方法讓舊有的留下,但自己文字不靈,所以想用影像留住將要消失的。」
三十有二的高祈,現職婚禮攝影師,上班時紀錄著人生得意一刻。「世界好多野其實都好灰暗」,鏡頭背後,高祈其實這樣看世界。他之前當過前線社工,看盡人生百態,他說做社工梗係想幫人,但看到的現實偏偏卻是有人「呃公屋,生細路但完全唔理啲細路」,當社工的正義感頓然消散。之後高祈決定去讀一年知專設計學院,學習運用鏡頭去實踐自己的信念。
高祈所講的正義感並不是什麼大道理,他說純粹是讓更多人「知道」,「我拍過一套關於衙前圍村的紀錄片,事後發現朋友之間好少人知道有呢個地方,遑論知道裡面發生何事」。讓這些悄然逝去的聲音保留,逐漸成為己任。雖有遠大目標,但拍攝從可入手?高祈說,拍衙前圍村時正好面對這個問題。當時有滿腔熱誠的「社運朋友」打算一去就拍,但高祈對這種做法另有意見,「我覺得紀錄片主角是人,何不與主角先溝通下?何況我地唔係拍要即時出街的新聞片。要拍得出感情,要先了解村的情況,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要」。這套衙前圍村的紀錄片,結果為高祈帶來一個M21媒體空間頒發的金獎。片中的主角不是何路「風雲人物」,只是衙前圍村內一個收廿蚊剪髮的郭先生,為了體驗逐漸消失的人情味與街坊情懷,高祈更充當郭生顧客。雖然高祈一再講得很灰,但從高祈的紀錄片中總可找到「人間溫暖」。
論悲情,觀塘重建可謂大悲。高祈說,小時候觀塘就像他的「小旺角」,是每個星期六日的「蒲點」,所以對這個地方滿載情懷。誰不知,有四十年歷史的物華街巿集,在一年多前,突然收到政府通知要搬遷,注定時代的巨輪要輾過觀塘。高祈印象最深的,是梁錦洪的國際鴿舍。高祈一面嚴肅說:「我們在電視新聞看到的梁生十幾秒的soundbite,可能已經是這些星斗巿民的唯一呼喊….」高祈也老實向筆者講,雖然多次碰面但未與梁生說話,「因為看得出梁生面如死灰,每一次『扑完咪』後,梁生都不發一言離去」
「假如有一日政府突然同你講,做記者唔岩架,係害到人架,然後没收你的記者證,抹殺你的一切功勞,你會點?」
翻回一些舊日剪報,看到鴿舍獲獎無數,為梁生帶來的榮耀,一切都從那相片笑容表露無遺。多年榮譽,到最後換來的是一封「不獲續牌」的通知書,不免有點悲涼。「好多物華街街坊可能係人生第一次面對鏡頭,俾佢有得揀,可能佢都唔想出鏡,但係實在太嬲太多冤鬱」,高祈這樣形容這班街坊。憤怒的,當然是政府出義反義,那句「無縫交接只是概念」更令人欲哭無淚,盡現政府的謊言。
今次獲得公民報導獎的紀錄片,主題正正是觀塘,但高祈坦言「拍了很多,但没有將他們輯成一段長紀錄片」。原因簡單,没有人手,而一手包辦一套長紀錄片,除非全職投入否則不可能做到。高祈又回到灰色的現實殘酷,「只有比賽才可以draw到一班固定的人手,先有得搞」。在香港,做一個背負社會責任的公民,注定嚴峻。高祈義務拍攝紀錄片的事,他從來没有告訴家人,因為深知他們不會理解,很可能會反問一句「咁白痴既事你都去做?」
我負責今次公民獎的工作,老實說收集參賽作品十居其九都是遊行示威的「紀錄」,不是說没有紀錄價值,而是這些聲音很「硬」,比較口號,只有表像。高景祈選擇了「少數聲音」,主題不吸睛,主角或者隨時消失於社會中我們都不會察覺。但真因為此,才更要有人為這些悄然消失的人和事作紀錄。大概也是一種抗命。
高景祈的得獎作品:《買不到的街坊情》
文化館的歲月,可用「遊牧民族」比喻,觀塘和深水埗,逐「重建」而居,運動成形,總被市建局打散,唯有遊走在不同社區,繼續讓公眾明白重建的問題,關乎你與我,了解舊區的可貴。文化館嘗試融合研究、數字跟藝術,9月2日在JCCAC還有新的展覽。
封館前的最後展覽<深水埗眾生相(二)︰玩得/不起的☐☐遊戲?>,暨重生禮
地點︰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五樓
展期︰2/9(二)至 10/9(三)
開放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9時30分
10位深水埗「傑出」街坊的繪像及生存故事,20個社區地標製成大地圖,進入500呎展場內,大富翁式的互動裝置遊戲。走入舊區,重建、迫遷…..我/他們還有出路嗎??
新聞來源︰am730 31-7-2014
海壇街現時尚有5戶人家尚未遷出,若市建局與業主最終無法達成協議,當局可能再要求地政總署收樓。地政總署回覆稱,在過去8年的市區重建項目中,共有290個私人物業因市建局未能成功收購,須由地政總署根據《收回土地條例》強制收回。而市建局發言人指,當局會以私人協商方式,收購受重建發展影響的業權,一般以同區七年樓齡單位作為特惠賠償津貼,較政府優厚。對於最終無法收購的物業,當局會向政府申請收回。
呎價舊樓較相宜
本報發現,深水埗區內約10年樓齡的新樓,近月成交實用面積呎價普遍逾萬元。中原喜雅分行經理雷澤麟舉例,樓齡15年的「長盛豪苑」低層單位,實用面積452方呎,早前以460萬元成交,實用呎價10,177元。他指出,若要在同區物色實用面積約400方呎,而呎價9,800元以下的單位,只能選擇較舊的物業。資料顯示,區內樓齡23年的麗寶花園,近期實用面積平均呎價約9,600元,惟交投疏落。而成交較活躍的黃金大廈,樓齡34年,近期平均呎價則約8,800元。
編按︰「 市 建局發言人解釋,市建局一向不涉及資助房屋工作,而且去年虧蝕23億元,如撥地建公屋,虧損將更嚴重。」市建局只建豪宅,趕絶市建,這個藉口,信服嗎?
為何不提上年賺44億,現時資產過200億呢?免補地價,庫房少收65億呢?
//<租管正反意見壁壘分明 政府態度保留施拖字訣 >
信報25-7-2014 By 紀曉風
香港住屋租金日益高昂,有聲音要求重新實施租金管制,港府承諾於今年底發表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時作出交代。但不少人已經急不及待,昨天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公聽會上,有團體揚言:「民意已非常清晰,不用再做假諮詢」,要求政府盡快進行「租管三部曲」──檢討、諮詢以及制定實施時間表。
但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專業團體及地產界代表提出反對,意見壁壘分明。暫時看來,政府的立場仍然保守,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王天予質疑:「租管是否萬能藥方?會否帶出預期以外的反效果?」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昨召開公聽會,就租務管制聽取意見,109名市民及團體代表出席。逾百個基層團體力撐租管,要求政府限制租金升幅,以及規定加租通知期;而政府10年前撤消租管時承諾3年一檢,多個團體批評政府違反承諾。
土瓜灣街坊互助組社工徐珞晞指出,租管遲遲未檢討,令租戶面對加租及逼遷,「3年又3年,街坊只能由一幢唐樓搬去另一幢唐樓」。有租戶被加租1000 元,只在一個月前獲通知,惟有另覓住處,但百多呎的單位要4200元月租,佔收入逾半,「住屋是基本權利,但變成商家炒賣工具」。
租金高昂致民怨累積
「空置及炒賣情況普遍,隨時令民怨爆發;再唔減租我就佔領中環。」關注組代表王曉君表示,租管不算激進,以往推行過都可行,「如政府仍偏幫業主和商家,市民會爭回資源再分配權利,佔中是民怨累積出來」。
左翼21成員區立行亦提議設物業空置稅和囤積稅。全港房大聯盟成員陳超龍就批評,市建局將土地悉數撥去建豪宅,而非供房委會建公屋。
大部分團體向政府提出「租管三部曲」,要求盡快進行租金檢討、公眾諮詢及制定時間表,但都有團體「等唔切」。街工成員徐綺琪認為,租管刻不容緩,「政府常說慢慢研究,但加租、逼遷,每日都發生,基層愈住愈遠,愈住愈細」;又指民意已很清晰,「政府不要再做假諮詢」。
不過,專業團體就唱反調。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成員王惠蘭指出,租管弊多於利,包括減少房屋供應量、減少房屋買賣及對業主不公。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擔心,業主會有即時反應,「先調高租金,補償未來續租時不可加的租金」。
地產代理聯會秘書長盧光輝認為,租管會令很多投資者卻步,「不單地產代理,律師、銀行、搬運都會受影響,有很大的連帶關係」。他質疑租管是短期措施,公屋及居屋供應增加後,又會撤消,「朝令夕改並不正確,反而應開發大規模土地」。
對於團體的質疑,市建局發言人解釋,市建局一向不涉及資助房屋工作,而且去年虧蝕23億元,如撥地建公屋,虧損將更嚴重。
年底長策會報告交代
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王天予就多次重申,租管有正負面影響,外國實施租管後,部分業主加收雜費,私樓出租單位亦減少,反而刺激租金上升,「租管是否萬能藥方?會否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出預期以外的反效果?」她強調未有定論,年底的長策報告會有交代。
立法會議員就批評政府採「拖字訣」。工黨張超雄指出,住屋問題逼在眉捷,政府卻無任何短中期措施,「租津不可行,租管不可行,公屋是長遠措施。數二十項方法都說不行。政府可否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法)?」
街工梁耀忠認為,政府應針對香港客觀環境,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外國福利和房屋政策與香港不同,現在政府以外國例子來『撐』,推斷租管有反效果,做法偏頗」。
本港有學者大力反對租管,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曾指出,租金高主因為房屋供應不足,不應以租管懲罰小業主,否則只會令業主封盤,甚至轉為經營賓館。他建議政府在市場承租大批單位,再轉租予市民。
長實大埔樓盤,示範私人樓也以劏房作賣點,引起全港轟動,中產的房屋到變得基層,真正的基層生活更嚴峻。2003年在沿用82年的控制租金上升和保障租住權的租務管制(下稱租管)的條例被立法會取消,租金如脫韁野馬。昔日條例取消時,主事的官員孫明揚曾答允每三年檢討租務問題,如今被束之高閣。
2009年至2013年,小型單位的租金升幅達六成,為各類單位之冠,而4年工資上升卻不及租金的一半,基層家庭首當其衝。公屋輪候曠持日久,3年上公屋的承諾已遙遙無期。基層居住何去何從呢?租管在台灣、美加和歐洲都行之有效的協助基層住屋的方法,會否是現時舒緩公屋不足的良策呢?各個基層住屋團隊、學者、住戶及立法會舉辦「被奪走的十年」租管論壇,為當前形勢把脈。會上,眾說紛云,雖然未對租管達成共識,起碼在座都認同對居住權的保障,現時租客與業主的關係,處身於劣勢中。
會上劏房住戶都表明需要租管等方式減低飛升的租金,才可維持生活。市區重建局的市區重建拆舊樓,建豪宅賺大錢,但基層卻被剝削。劏房供求大幅減少,要求局方可在部份收回土地興建公屋/居民,讓他們可留在市區,方便工作。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代表陳凱姿表示政府沒有認同房屋權是必需品,資金跨國炒作,房屋商品化,令無法安居。人工增幅遠追不上租金升幅。政府在租管的研究中交白卷,文件引導性,只引述租管不可行。外國不少例子反駁租制引致供應不足、缺乏維修的「偽」問題。
調查顯示現時問題︰
1. 市區供應量減少
2. 移遷通知期短,只有一個月現時
3. 劏房呎價高企,人均面積落後,3-5家庭人均面積只有40-45 呎政府之前政府答應三年檢討租管條例,但現已十十年,之前長策亦有7成人支持租管,希望議會內外推動租管。
全港劏房平台代表鄧寶山則抛磚引玉,提出具體租管方案,包括租金最多只能佔收入3成,而卻管制的房屋應是8000租金或以下,而保障3年,租客可優先續約。
立法會民主黨胡志偉在會上陳述民主黨對租制較有保留,他強調發言是台下民間團體「未必啱聽」,要「揉合租住權和業主,找出平衡點」。早前,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通過動議,要求政府開展租管的諮詢及制定檢討時間表,引起業主非議,擔心業主的租金回報受損。他認為現時不應討論租金管制的增幅水平,會「節外生枝」,反而要處理如何保障租客可簽下3年租約。黨友涂謹申為市建局的非執行董事,他亦為市建局解釋為何不建公營房屋,指出局方要「財政自負盈虧」,未必能負擔這類非盈利性的項目。應該由局方重建,因為局方收樓好過私人發展商的「黑社會,潑紅油」,再由政府用公帑買回地發展公營房屋。他建議採取活化居屋公屋的租盤,向已空置的單位打主意,用租金分成代替補地價,增加租盤供應。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系的袁偉基博士則讚同全面租管,認為租管能「冷卻樓市」,減少樓市炒作。租管宜包括所有樓宇,不宜只限制基層房屋,才可體驗政策的公平。
基層正在水深火熱,劏房的問題已令香港蒙羞,政府一邊不斷搶地,遠水不能救近火,另一邊加速重建,減少基層住屋供應。租金管制在國外行之有效,有會否是基層一個出路呢?
深水埗是目前最多重建項目的社區,達19個之多!
小販天堂、夜欄、買平餸、買布、穿珠仔,都是公眾對深水埗的認識。區內一班班身懷絕技的街坊數十年來,經歷幾代變化,一向以低消費和互相依存的生活模式來帶動區內經濟。
由2001年開始,深水埗已陸續(將)有145幢唐樓被清拆,近6000名居民被迫離開家園,重建的推土機下,九龍最老舊的社區將面具全非,單是一個海壇街項目已有70間小店消失,而估計整區有近400小店被市建局趕絶。
深水埗是眾多重建區的其中一區。可能有天我/你的家就要被重建,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香港的面貌嗎?
這究竟是為誰而作的重建呢?
現誠邀你一起以畫筆支持重建居民, 一起畫出深水埗和舊區生態!
關於稿件:
形式題材媒介不限(布/袋/紙),是有關舊區的建築/街坊人情的寫生畫稿就可以了。亦接受影印本(如果你不介意)。
希望作品能反映在你心目中,舊區的可愛,活力和故事。
請注明繪畫的寫生畫稿的對象/地點,亦可加上一點旁述。
作品大小:小於A2,大於A6。
展出場地:深水埗文化館
注意:請於*27/7前*交給我們/邀請你的朋友,謝謝!
聯絡︰kwuntong2007@gmail.com或 fb 活在觀塘
主辦︰深水埗文化館、活在觀塘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