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小販市集’ tag.
【裕民市集】「很多熟客移民 ,過來買文具,道別。後會有期,不是無左個客人,而無左朋友, 」
賣文具46年的裕民市集檔主勞生,海記文具見證顧客轉變,不少由可愛的小朋友,變成家長。客人不單購物,也是聚舊。靠這一班熟客,才能在人流稀少的市集中下去。但這年頭見盡分離聚散,連賣文具都難免神傷。
談起離開,他好傷感 ,希望客人有一天回來,跟客人說:「三、兩年回來看阿伯」。「我身邊人有不少移民,附近的檔口都有幾位移民各地,熟客依家走了不少。」「如果我後生十年移民,仔女都係外國,但係年紀大,去到外國無法工作,只能夠退休,照顧孫兒,所以留喺香港開檔。」
離開不單有人,還有事。
自從教協解散,很多老師來買文具。「以前教協好多文具,而家教協冇咗,老師就過嚟買筆。我有很多紅色筆,仲有紅色的原子筆芯,呢啲都係老師需要。」他的紅色原子筆受歡迎有因,有不同的粗幼,有0.3、0.5到0.7 mm,市面很難找到,無他,他跟行街的售貨員熟悉,他笑說:「行街的sales,都60幾歲,做埋今年退休。」
大人移民,小孩留學,已成日常慣事。「有位老師過來,買下60 枝螢光筆,我都驚訝,冇試過有人一次過買咁多螢光筆。老師說,他教中五、六,送給學生作畢業禮物,大概有的學生要離開香港升學。」
多年來,勞生山立足觀塘,靠的是一個信字。那怕時代艱難,仍然堅守信念,以誠待客。
「Pilots 超順滑原子筆出面賣14 元,這裏只賣9.5。」
「我們的筆都有芯換,環保啊,工廠出廠的時候,係有預咗大家換芯,不過出面文具舖好難買到。」
賺多、賺少,他不太放上心頭,只為客人開心。以前新年會賣文具禮物,但現在生意太差,「做一樣蝕一樣」,他也不敢入新貨。幸好,他的貨品優質,專門售賣少見的日本文具,價廉物美,「唔呃人,唔賣假貨」,加上不少學生跟他訪問宣傳,仍有一班熟客支持他。
年復年,日復日,勞生繼續守住小小的文具檔口,等待離去的熟客,回來探望他,跟他談天。
香港碩果僅存的胸圍工場BB牌胸圍,面對工廈重建迫遷。重建,令手藝和老店消失,安置沒有政府協助難上加難。早前我們和不同傳媒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有心人介入,但沒有政府協助,搬遷困難重重。最後的縫紉胸圍手藝,能否保存呢?現在仍然未知之數。
消滅容易,重置甚難。
田北辰早前到訪工場,建議他們搬遷到屯門的工廈,但是10多位的員工,最年輕已經50多歲,最大年紀70多歲。他們返工的時間不定時,因為要照顧孫兒,有的只上班5小時,如果來回元朗和長沙灣,交通時間也佔了兩小時,根本不能照顧小孩,一眾工人選擇不搬遷搬遷屯門。
老闆蘇姑娘早在11年前,面對逼遷,搬至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但隨着年紀漸大,乏力再面對多一次迫遷。本來打算結束工場,而他們有七個工廈單位,拿取房委會提早遷出的特別津貼,每個單位有10萬元,打算用這700,000遣散員工,但房委會卻說只能當成一個單位,只有10萬元。她無法遣散員工,只有硬着頭皮,繼續經營至九月,見步行步。她心中仍然希望可以有安置,繼續持續這個本土胸圍品牌。
新年臨近,大家擔心BB 胸圍結業,無法買到這本地胸圍品牌,遠至美加的客戶,訂單蜂擁而至。但員工都是上了年紀,難以應付大量的訂單,加上籌備搬遷的問題,令老闆娘煩惱不已。這一個新年,他們並不好過,但仍然期待奇蹟出現,留住本地的手藝學業。
BB牌海外聞名的胸圍品牌,本地卻默默無名,只能在老店或小販找到。裕民市集肥妹檔口仍有售,想試下本地資深姨姨的手工,記得去市集幫襯。
裕民市集生意差,人所共知,開業半年的手藝店,老闆娘提早忍痛結業。她愛好繪畫,因緣際會,半年前落戶新市集,開始手藝之旅,她主要幫客戶製作各式裝飾牌,包有英文,貓貓圖案,膠牌裏放在鮮艷的乾花、或者文青版的水泥,也有製作不同宣傳品,鼓勵人心。小店一向支持動物保育,一成收入捐給救助毛孩的慈善團體。
新開裕民市集,就算市建局落力宣傳,生意也不似預期,今日是這店最後一天,店主將心愛的手藝,平價賣出,有水泥做的字母牌,乾花的亞加力膠等裝飾品,每塊只需$5。路過市集,千祈不要錯過當主的手藝和一番心血。支持下!
裕民市集是否冇得救呢?不是,但需要社區的努力,保持觀塘市中心唯一有歷史的街坊聚腳點。裕民坊市集不少顧客來自瑞和街街市,可惜對着瑞和街入口的電梯,被樹木遮蓋,而升降機上的告示牌,顏色不易看見,小販建議將入口旁樹木位置放上大型告示牌,吸引街坊買完餸,來到市集,市集才有新機。
小販表示多次向市建局表達意見,可惜至今仍然未有任何改善,市建局與其花錢搞文青活動,請知名藝人做網上宣傳,不如花心機吸引街坊。讓被破壞的社區網絡,重新回流市集,復興真正裕民坊的市集。目前市建局的做法只是花招,作樣板戲,不是真正惠及街坊生意。另外結構性問題是當市集真正吸納到人流,可能會影響商場,所以市建局和發展商才千方百計,將地牢市集收藏於公眾眼前,所以生意差,是市建局預計的結果。
我們期待安排市集多點曝光,希望吸引不同的人來光顧,改善生意。
滿目瘡痍,熟悉景象,今日不復再見。目睹快將清拆鏟平的裕民坊,周圍都是鐵架,挖土機,大為神傷。與前果籽的記者,米紙訪問街坊,希望帶出他們重建的故事,掙扎生活下去。
生意極差的地牢市集,檔主戲稱為「地獄市集」,實情充滿本地品牌,包括香港出品的內衣和BB衫,也有文青的手工製作,產品繁多,可惜人流欠奉。街坊侃侃而談往日的歲月,沉醉過去的好日子。
探訪裕民坊僅剩二個固定檔口,鐘錶匠佘生,心實在不忍。他等待十多年,仍未有工匠牌,也沒有任何安置。他在地盤旁邊擺檔,背後是隆隆的清拆聲音,塵土飛揚,頭頂是紅色的鐵架,雨越下越大,水一直滴下。我們能做的,是繼續為他爭取下工匠牌,讓他有尊嚴的生存下去,延續手藝。
行過他的檔口,有時不敢跟他說話,因為事情經過幾年,仍沒有太大進展,但是他反而鼓勵我,「生活仍可以,很希望有工匠牌,入去新市集。」簡單卑微的要求,最有力量。
裕民坊終結前,一切很難看,但街坊的遭遇更心痛。建築物消失了,人可以往哪裏去 ?街坊的話題由生計,變成移民。離開,從來不是選擇,是無奈接受。
長假過後,熱潮已過,觀塘市集小販表示,近日人流不多,生意不好做。有小販講由朝早至中午,只能做$100的生意,希望街坊多點支持。瑞和街街市,去市中心過馬路,乘座電梯向下走,即可。
【被圍板包圍的小販】裕民坊的巴士站搬遷了,新的市集也開幕了。剩下巴士站旁邊的13檔小販,巴士和人流走了,但他們仍然未有安置,只能等待重建,淹沒在時代發展中。他們有賣跳樓服裝貨的黃生、童裝的戴生、玉器的婆婆等等檔口,他們在裕民坊已經超40多年,一直從事小販生意,他們早中每天朝行晚拆,搬流動方式,服務社區,養活自己。重建來到,早前已從仁愛圍搬至字裕民坊的巴士站旁邊,今天清拆圍板將至,但他們仍然未有任何安置。
市集重開,等待多年
小販苦等五年,失敗的同仁街臨時市集告一段落。我們聽聽文具的勞生、校服的標叔叔,他們有什麼願望。
新市集,需要街坊坐升降機往下走一層,跟昔日在馬路和巴士站旁邊不同。場內的空間稍大,通道多闊一尺,現時只有少量小販開業,大部份小販想在準備當中,期望重回昔日物華街小販市集的景象。
開業第一天,食環署加緊巡邏,指指點點。希望小販日後生意興隆,大家多點幫襯,保存基層的消費空間。
市集重開,等待多年小販苦等五年,失敗的同仁街臨時市集告一段落。我們聽聽文具的勞生、校服的標叔叔,他們有什麼願望。新市集,需要街坊坐升降機往下走一層,跟昔日在馬路和巴士站旁邊不同。場內的空間稍大,通道多闊一尺,現時只有少量小販開業,大部份小販想在準備當中,期望重回昔日物華街小販市集的景象。開業第一天,食環署加緊巡邏,指指點點。希望小販日後生意興隆,大家多點幫襯,保存基層的消費空間。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