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樓市’ tag.
編按︰誰會相信張主席呢?推高樓價,不單是市建局,也是政府,他們不是有心,而是有意,不停推出主動豪宅地,不是托市,就是在樓市崩盤前大賺一筆的做法。市價、市價,土地供應都由政府、地鐵和市建局操控,尤其是市區靚地,所以一方面說市場價格,另一方則是操縱供應和定價,張主席,還是去研究一下中學的經濟課。測量師真可憐,每次官方推高價格,又算上他們頭上了。張主席,你的邏輯是「倘以低價出售住宅,若令買家可高價轉售,最終不能協助有需要的人士」,不知眼中哪為有需有人仕可買得起局方的豪宅呢?國內富豪、還是本地富二代,對,他們確有買豪宅的「需要」?
文章來源︰信報 20-5-2011
近年市區重建局與發展商合作的尖沙咀名鑄和灣仔Queen’sCube 等項目的售價受到非議,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昨天出席電視節目時表示,該局原則是以市價售樓,倘以低價出售住宅,若令買家可高價轉售,最終不能協助有需要的人士,定價也是由獨立測量師釐定。
他強調,售樓屬公平交易,售價將隨市價上揚,沒有興趣炒高樓價。
另外,對於馬頭圍道重建項目最終或虧損10 億元,他表示,主要由於賠償代價高所致。張震遠表示,倘有人對收購等提出反對,收購程序或延遲二至三年。
編按︰網上的朋友(Kursk Edward Yau)指出上圖中,267呎實用面積的單位售價為7百多萬,多麼的驚人!
Queen’s Cube 「精品房」(留意左邊最細果個單位)
11樓 D室
面積: 446平方呎 (即係實用267尺)
定價: 751.2萬元 呎價:$16,843
原文題目︰
市建局 401呎單位 597萬 離譜 官商聯手賣貴樓
註:圖為 6至 20樓平面圖
圖文來源︰蘋果日報 28-9-2010
特首曾蔭權下月發表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是透過市區重建局協助中下階層置業,但這個公營機構與私人發展商南豐集團聯手發展的灣仔單幢樓 Queen’s Cube,昨日公佈首批單位平均呎價高達 1.57萬元,高出市價 17%至 37%,一個 401方呎的開放式單位索價 597萬元,連市建局主席張震遠都「覺得幾貴」。社區組織協會批評市建局新盤定價「離譜」,令熾熱樓市火上加油,更令人質疑曾蔭權「講一套、做一套」。記者:湯家明、林志光、馮永堅
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 Queen’s Cube昨日公佈首批 30伙定價,最平的 5樓 B室,建築面積 401方呎索價 597萬元,呎價 14,888元。其實,該樓盤實用率不足七成,即該單位實用面積不足 275呎,如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高達 2.17萬元,可說是與政府協助市民置業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政界盛傳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時將公佈由房屋協會負責「先租後賣」單位計劃;市建局也可能改變現行營運模式,日後或自行重建及興建一定比例的細價單位,協助中下階層置業。
市建局主席「覺得都幾貴」
有份參與 Queen’s Cube定價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昨日稱:「我覺得都幾貴!」他指出,呎價高是基於供求問題,並指未來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會盡量興建細單位,「會有 50至 60%係細單位」,希望市民較易買樓上車。市建局發言人表示,該局一向以市價收購或出售重建項目,如出售項目時定價過低,便予市場有「水位」炒作。
市建局「天價」賣樓賺錢惹來各方批評。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施政報告將有協助市民置業措施,但 Queen’s cube開價明顯與政府政策背道而馳,「咁做完全同政府諗法唔同,叫人點信政府真係會照顧普羅大眾,為樓市降溫」。他稱,市建局有權為旗下樓盤定價,不明該局為何仍定出天價以賺到盡。
辯稱一定要跟市場定價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王國興以「見錢開眼」、「離晒譜」形容市建局新盤定價。他說,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賣樓,定會照顧發展商利益而偏離政府協助市民置業目標,建議政府應批地予市建局興建一些中低階層也能負擔的單位。
有市建局董事會成員辯稱,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重建的樓盤一定要跟市場定價,「如果市價可以去到 1.5萬蚊一呎,市建局話只開 1萬蚊,發展商未來一定唔會再合作」。該董事會成員指,如市建局變身發展商自行發展重建,興建平價單位,又會衍生財政問題,「如果個個盤都蝕賣,政府一定要用公帑再注資,納稅人又未必肯」。
售價高發展成本 1.42倍
儘管市建局擔當市區重建角色,惟有份發展樓盤的定價策略非常進取,形同私人發展商,均以高價開賣。如今年 2月開賣的西營盤縉城峰,同樣貴市價 10%開售首批單位, 2座頂層 A單位,更以呎價約 3.17萬元高價成交,刷新區內新高價。
資料顯示,市建局 03年公佈擬斥資 1.6億元收購 Queen’s Cube現址的舊樓業權,收購價每平方呎實用面積約 3,736元,估計建築面積約 4,670元,連同約 1,500元建築費及利息等開支,每平方呎發展成本約 6,500元;是次首批單位以平均呎價 15,730元推售,足足高成本價 1.42倍。
灣仔 Queen’s Cube部份單位售價
《呎價最貴》
11樓 D室
面積: 446平方呎
定價: 751.2萬元 呎價:$16,843
10樓 C室
面積: 419平方呎
定價: 651.9萬元 呎價:$15,558
《售價最貴》
11樓 A室
面積: 582平方呎
定價: 931.8萬元 呎價:$16,010
《售價及呎價最平》
5樓 B室
面積: 401平方呎
定價: 597萬元 呎價:$14,888
19樓 B室
面積: 401平方呎
定價: 627.1萬元 呎價:$15,638
同頁新聞︰
合作樓盤 名鑄最惹火
2010年09月28日
市區重建局與各大發展商合作發展的樓盤,成為近年市區新盤主要供應來源之一,但售價及銷售手法都備受批評,當中與新世界合作的尖沙嘴豪宅名鑄最為「惹火」。除有一房單位以呎價逾 3萬元成交,成為全港最貴,亦被踢爆有單位由發展商關連人士購入,被市場批評為黑箱作業的造市行為,令政府要出招規管賣樓手法。
VIP式賣樓被指造市
圖為曼克頓山,前身為荔枝角巴士廠 圖片來源︰hohojo.com
編按︰這則是獨家新聞,其他報紙沒有報導,內容確是可取。市建局角色轉變,起碼在政府的說法上,名為促進者,但它的權力會擴大,可以涉足工廠大廈,連樓齡較低的新界工廈也想收編旗下。新界工廈樓齡最長只有30年左右,其餘都為20多年,算不上殘舊,也與林鄭所言談不上公眾利益,雖然也不是市區,為何會由市區重建局負責呢?大地產商俯視擔擔的是鐵路沿線的火碳、石門和沙田工廠區,尤其是前者,信置和華懋都積極在區內插旗,加上現時放寬工業用地作住宅用途,這些大地產商自然會邀請市建局"協助",收集業權,強制拍賣重建,林鄭之言"除非市建局有很多資源,或該工廈項目的資源,是由促進者提供,或可另作別論",明顯為此埋下伏線。今天,工業區製造物流、做版、展覽和珠三角工業後勤等職位,工廈的空置率亦比寫字樓低,而筆者也看到不少行業寄居在工廈之內,除了我親身參觀的造餅場,也聽說火炭有一楝工廈,有一個燒味製作場,有趣是,因為這燒味場產生大量撲鼻香氣,因此,地產商對這楝大廈不提興趣而免於收購,樓上藝術家間接獲益,保住工作室。
現在特首的一句"(住宅)地從何來?",各部門火急應救,結果淪為官商勾結,幫地產商收樓,又幫他們改變土地用途,地產商只懂建豪宅,起私樓,政府成為他們的開路者,反過來,打壓和迫走在工廈工作和謀生的僱員和小商戶,借小市民置業之名,行方便財閥之實。昔日搬走的是九巴的荔枝角車廠,現在變成新地樓盤曼克頓山,過去官塘的車廠,成為創紀之城/APM的建築群,今天,建議清拆的是小瀝源的九巴車廠,又有哪人可住當中呢?政府還要求我們相信土地供應不足 ,但絲毫不去針對地產商的壟斷,他們共演的一場戲,市民只是觀眾而已。港府是地產商的共犯,進步不能靠政府,改變只能靠我們了。
原文題目︰
市建局新定位 執行者變促進者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15-9-2010 記者︰辛佩蘭
特首下月13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擬同時公布市區重建局未來的新發展方向,包括角色轉變,由現在主要做執行者,變為將來可以做促進者角色;另外,市建局也可研究,將來在業主要求下,是否可協助重建新界區工廠大廈。
由1980年代成立的土發公司,到2002年成立的市區重建局,均以市區舊樓為重建目標,最遠只涉足至荃灣,著名近作有與信和合夥的荃灣萬景峯一、二期重建項目,即昔日的「荃灣七街」。
協助重建工廠大廈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回應表示,擬改劃用途的30公頃工業地,單一業主較為容易處理,但如果是業權分散的私人物業,對小業主而言,在市場誘因下,應會盡力集合業權,但如果仍有困難,下一階段,如果私人業主作出要求,也可考慮由市建局做促進者的角色。同時,日後成立的地區更新諮詢平台,亦可加入討論。
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會小心處理市建局協助新界重建工廈的可行性,因為市建局成立的目的,是以人為本,改善居民不好的生活環境,而工廠大廈就不存在居民生活的問題,在排列優先次序的時候,未必是最優先需要處理,不過,除非市建局有很多資源,或該工廈項目的資源,是由促進者提供,或可另作別論。
根據構思,市建局未來可擔當私人業權人的重建促進者,即小業主可自行組織起來,然後邀請市建局入場進行重建,或者收取業主顧問費,提供服務包括協助業主物色合作發展商。
|
||||||
因應樓價飈升、當局回應市民資助置業訴求而展開近5個月的諮詢,將於本周五結束。可靠消息透露,港府決定恢復資助置業,但不會沿用舊模式,官方架構亦不再參與,並由房協或其他機構出任「代理人」,當局正為資助措施「定位」,包括釐定受資助類別及措施內容,有能力供樓的夾心階層,料成為主要的資助對象。差少許錢可上車者 不資助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及局內高層官員,正根據今次諮詢收集得來的意見,草擬資助置業的建議報告,並會在9月下旬,提交行政長官考慮。據悉,局方會先擬定那一類人士應獲得置業資助,然後再訂定具體措施的內容,現時仍未定出最後方案。
那一類港人會較大機會受惠?消息人士指出:「有一定儲蓄、只差少許錢便可『上車」』者,應不會獲資助;入息僅僅超越申請公屋資格者,亦不適宜提供。」 據了解,當局認為過去居屋及置業貸款,只設申請入息上限,往往令收入不高、經濟能力較差的住戶,亦可申請資助,面對樓市及經濟逆轉,他們會成為「最快倒下的一群」。 合資格者 須具一定收入水平 因此,新的資助措施,會針對過去的不足,例如合資格用家須有一定收入水平,才可申請,因當局不希望再見到「邊緣住戶」勉強置業的情況出現。 運輸及房屋局在諮詢文件中曾清楚表達「任何措施須符合長遠可持續推行大原則,不會因樓市大上大落終止」。消息人士承認,要達到有關目標,存在很大難度,尤其目前樓價高企只是周期性現象,但當局必須確保,新資助措施不會只達致「反周期」效果。 此外,港府高層一直抗拒復建居屋、以及重推置貸等昔日資助措施,除了不希望違反02年宣布不重投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承諾外,昔日推行措施的申請資格、分配資源的準則,已不切合最新形勢,更難讓需求最殷切者及可負擔置業的人士受惠。 消息指出,有關的資助置業單位,肯定不再用傳統居屋模式,房委會不會沾手,公屋住戶亦不再是主要受助對象,皆因他們仍可享有購買免補地價的居屋第二市場單位資格,故此,新資助計劃的名稱及申請資格等,將會和昔日居屋截然不同。 此外當局亦不希望未來的資助置業措施,由房屋署及房委會等政府部門、以及法定機構(編按︰市建局??)推行,因擔心令該等架構重新膨脹,決定借助非政府資源及力量。 消息強調,港府內部傾向由房協接手,但亦考慮其他機構的可行性,希望恢復推出資助置業措施時會比過去有彈性,日後無論措施要「加碼」或作「退市」安排時,均可靈活處理。 |
相關文章︰
市建局項目截標料反應佳
資料來源︰13-9-2010 新報
|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