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瑞和街’ tag.
作者︰蕭頌恒
觀塘物華街、協和街和瑞和街共有粥店四間,觀塘友可留意。
物華街主要是海皇粥店,這連鎖店很多人光顧過,自然不在介紹之列。
協和街粥店有二,先是最近新開張的「大師傅」粥店,價錢在大街來說算是便宜,炒麵、腸粉足料新鮮,粥的份量偏大,款式頗多,最重要有我愛吃的白糖糕。惟豆漿從他廠購入,味道偏淡(鄰街瑞和街便有「人和荳品」,豆腐與此店同價,味道較甜。當然,我最愛的是深水埗「公和」豆漿)。然而,位於大街的它,深受觀塘街坊歡迎,經過又想省錢的可以一試。
從「大師傅」粥店往上行,不遠處則是「和味雲南米線」,老闆從佐敦吳松街搬來數年,初以賣粥起家,後為應付食客要求,更炒起小菜來,「黃金雞」、「牛肉脆」均為招牌菜,皮薄香脆,肉質鬆軟,特別是「牛肉脆」,肉自脆皮滑入舌尖融化,沒想過滑牛也這樣鬆軟。至於白粥則是招牌菜,瑤柱經熬製後香味撲鼻,與幼滑白粥成絕配。我喜歡豬潤粥,嫩滑爽口,起沙而富色澤,基本上不用再落醬油。在此可同試老闆的鎮店之寶「蒸餃子」,餡足而不油膩,配以自製蒜醋,福也。
而以上三間皆在大街當眼處,自然人流較多。然瑞和街街市頂層的熟食中心有一小粥店,店內粥款不多,但貴精不貴多,幼滑而富腐竹味,加碟炒米或炒麵。另外,還要試試老闆自製的春卷啊!老闆娘人很友善,每次都給我的炒米粉堆得高高的,又常與客人聊天,人情味厚,是傳統的濃情,所以我較愛後兩間粥店。(但店只開至中午十二時,要注意時間喔!)
每次心情凝重,就想吃粥,總覺得粥能淨化心的浮躁,病時往粥店吃粥更像走入另一思考空間。平滑的白粥,無寧說像一面鏡。
走着、走着,社區雖然跟昔日不同,但是依舊有趣,還是充滿色彩,不要以為重建了,就人生樓空,像沙漠荒野,只要用心看,還常有物外之趣。
重建,對街坊來說,也是回顧過去的生活,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人只會營營役役,為工作,為賺錢。今天,大家口中都對社區、街坊、鄰里及生計依依不捨,跟他們談往事,都會娓娓道來。他們有時會擔心被迫退休後,生活沉悶,有時擔心沒有安置,各人有自己打量,自己的故事,張開耳争,細心聆聽,重建下,危機中,社區更有存在感。牛腩巷、伊斯蘭祈禱中心、飛雁洞都不見了,餘下來來的小店,我會更留心他們,繼續發掘我不知道的官塘,記錄轉變中的官塘。
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聯絡我們,跟我們一起關心社區身邊的人和事。
遠處的"誠信建築",諷刺嗎?
天氣只有七度,獨自信步在瑞和道街市,呼出是暖暖的霞氣,吸進刺骨的寒風。只是七點半,主婦已回家做飯,駝背的老婆婆忙於收拾手推車上的紙皮,商販不是在叫賣清貨,就是在清洗攤檔。熱鬧的街市驟然人丁單薄,陪添寒意。遠方看見一茶餐廳,燈火通明,數位食客盯着電視餸飯,不知味道如何,但只要「有瓦蓋頭」,山珍海味都及不上。
這類小店應是家庭式作業,店內的侍應跟周遭格格不入,一位二十七、八歲外表冷酷的女生,配着時尚的衣着,入時的打扮。一位太太奪門而入,大聲叫着︰「靚妹,一杯凍檸茶,行街」。天寒地凍,她的舉動為之側目。女生冷冷的回應︰「十一蚊」,不消三十秒,她把檸茶熟練的包裝好,送到太太的手上。由入門到拿着檸茶離開,太太不用三分鐘的時間。接着,一位中年男士到來,他站在牆上餐牌說︰「昨天見到芥蘭,沒有吃,今天就無得食了,今日又有甚麼好吃呢?」女侍應笑笑了下,只說︰「話左你啦」,男士回到椅上點了餸,拿出報紙來翻閱,那女生就爬上架上拿出報紙來,說道︰「留給你的」,那是一份東方日報的財經版,男士索然無味,我想他需要的是馬經。
八時食客陸續散去,女生不見了,換上廚房的大嬏,我猜想路旁的的士司機的一位男士走進裏,大嬏說︰「着咁少衫,唔怕凍」大叔笑道︰「我大隻啊!」大家繼續的望着電視機播放的資訊包裝的娛樂節目「東張西望」。
劉華的廣告「今時今日咁既服務態度」,成為香港文化一部份,但現在服務態度被簡化為老麥的「笑容免費供應」。侍應出賣不止勞力,也有笑容,小店食物未必很好,但找到只是一個人,一個不用給工作買下的生活。尖沙咀的某大商場,是富商跟名媛示愛的玩意,雖然充滿暖氣,絲毫不浪漫,也不會溫暖。只見三位笑容可掬少女站在升降機旁,幫助客人按制,狹窄的走廊,讓商舖可以更寬大,吸引大家進內購物。高度設計的空間,包括人的笑容和表情,千篇一律,不論中年男士、還是青春少艾,一視同仁,才是真正的冷冰冰。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