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茶果嶺’ tag.
九龍東有多條百年古村,記載百多年香港人的歷史。林鄭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公佈將其清拆,古村勢被消滅,拆人家園,毀掉過去,只為林鄭的房屋大業。被毀的村落,包括: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
報告指出:「收回位於市區並適合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以加快發展這些合共七公頃的市區用地,重建為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並透過按政策的補償安置,改善寮屋居民的居住環境。」
林鄭眼中只見土地,沒有公義,也沒有香港的歷史。
茶果嶺村擁有超過四百年歷史,建於清初,擁有天后廟等歷史建築,是客家人聚居地方,記錄開埠前,打石的生活,當年石頭遠銷海外,是香港的特產,而今天居民依然繁盛,每年舉辦魯班誕、天后誕等傳統節慶,成為香港的特色。
牛池灣村和竹園則有約百多年歷史,也是大量客家人居住。二戰後,港英政府開發九龍東,而各村組成四山十二鄉的同盟,對抗政府無理拆遷, 村民使用武力,反對清場,最後成功保留古村,而政府改為發展觀塘等地。其中,牛池灣村仍保留大量廟宇和老店、舊屋,反映昔日鄉村生活的格局。
自從衙前圍村被清拆後,九龍的碩果僅存這三條古村,或將被林鄭消滅。
我們要求政府保育古村,提供房屋,但必須留下香港的歷史,不要讓香港的文化被滅絕。
上圖︰客家名菜︰咸菜燜肥豬肉
昨天是魯班誕,除了西環的魯班廟,茶果嶺少數有魯班誕的地方。
為何茶果嶺跟中國工匠的先驅魯班拉上關係?原來茶果嶺、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村四條較大的村落,合稱四山,自清代,出產優質花崗,其中以茶果嶺最著名。不少工匠在此居住,所以村裏的天后廟,左側亦供奉魯班。1967暴動後,有人盜取工業火藥作炸彈,港英嚴格管制火藥,不再給採石公司續牌,茶果嶺一帶採石自此消亡。
今天,工匠不見了,只餘下客家的鄉民和傳統的習俗。茶果嶺最大的節目一定是3月23日的天后誕,其次就是魯班誕。魯班誕,今天只是拜神、派飯和晚上的聯歡會,儀式簡化不少,沒有巡遊,也沒有道士。派飯是誕期的重頭戲,吸引不少街訪,他們派的菜是獨孤一味,咸菜燜肥豬肉加飯,對客家村民已難能可貴,再嘗坊間難尋的客家菜。
派飯是茶果嶺街坊的集體回憶,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主席羅偉強憶述小時候︰"細個見到派飯好開心,無野好食,從前每位街坊煮一點菜,大家排隊等食"。菜色幾十年如一,咸菜燜肥豬肉。今天,他們不再親自下廚,但在市集買200斤梅頭豬肉和特別訂做的客家咸菜,送到酒家代工,再派給街坊。羅先生說︰"咸菜不要咸,但要濃,今時今日好食材難求,走訪問多間食肆,才找到這種正宗味道。",羅生力邀下,筆者親口嚐過這道名菜,果然肉香,嫩滑,咸菜清爽咸道適中,佐飯一流。
一味難求
家鄉風味不易找,他概嘆說︰「香港已沒有『特別』好食的客家菜!」村長強調是「特別」,坊間的客家菜,不甚正宗。街外聲稱客家好X的食肆,羅生一笑置之。從前的名店泉章居和醉瓊樓,現在也大為失色,客家人真是無啖好食。要找一、兩道家常客家小菜,只餘下油塘小店。
甚麼是客家菜?不過是鹽焗雞、梅菜扣肉和炆門鱔。不要少看鹽焗雞,原來又名客家鹽焗雞,先用炒過鹽包着雞,腌上10小時,再焗30分鐘,保持雞隻鮮味和嫩滑,工序繁複,難存活現代社會。
羅生眼生,客家菜多是「襟飽」和「襟放」,跟潮州有點相熟,大家的家鄉都位處山區,食材不多,生活艱苦。肥豬肉是首選,也必有各式醃菜既佐飯,又耐存,最少的餸可吃上最多的飯,是昔日客家菜的精華,也見証昔日採石工人的艱苦歲月。
天后誕最盛大,村外的鄉民都回來過節。魯班誕則如同村內聚會,見熟人,老街坊,羅生說︰"這班攪手、街坊,不止是同學,連上幾輩人已走在一齊"。他最高興是街坊做大廚,幫手做飯給他們,說起笑顏逐開,"想食甚麼都得,都想唔到有邊味餸不好食。"想嚐嚐真正的客家菜,還是到茶果嶺鄉公所碰碰運氣,或者如筆者一嘗咸菜燜豬肉。
下次再談談,九龍東四山十三鄉的抗爭和鄉村歲月。
圖一︰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主席羅偉強 二︰派飯的盛況
三︰茶果嶺鄉公所,派飯地點 四︰客家的麒麟,廣東人稱舞獅
四︰天后廟內的魯班像
圖說:
圖:四山公立學校全貌。空地外用作臨時高爾夫球練習場,可根據村民活動需要而暫時移開。
文章來源︰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671 作者︰Y.K.
現階段隧道設計共有四個方案:H1a會以「低於地面道路通過茶果嶺村中部」,簡單來說就是把村「斬開」一半。H1b會以隧道形式通過村的中部,表面看來不會受影響,但會減低日後若重建或起樓的高度(情況如現在大角咀居民對高鐵穿過地底的擔心)。H2a及H2b都要清拆茶果嶺村民上一代辛辛苦苦興建的四山公立學校,即村民口中的「四山小學」。村民的選擇其實少之又少。本文特別訪問村民羅生講述學校的前世與今生。
四山小學位於茶果嶺村旁,再過一點是村民的天后廟。「四山」其實是指自百多年前東九龍的四山地區──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及鯉魚門,全以人手開採花崗岩(即「大麻石」)的石礦場聞名。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公屋,茜草灣亦變成今天的麗港城。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和鯉魚門村。油塘除了四山小學、更有四山街、四山公所。全是珍貴的歷史紀錄。
茶果嶺村的上一代,為了讓子女接受教育,於是辛辛苦苦興建四山小學,並為其取了一個樸實無華的學校名。羅生憶述,從前村民大多以採石為生。學校所用的大麻石都是祖父輩採石興建。政府什麼都沒有幫。他更強調,學校不只服務村民,所有人均可入讀。「當年觀塘都未開發。我們看戲買菜都坐船去筲箕灣。觀塘、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油塘灣的學生都來這裏返學。藝人羅家英、劉丹都曾入讀」。
今日看來破破落落的四山小學,原來曾經風光一時。59歲的村民羅生和他60多歲的哥哥亦就讀於此。問到著名的原因,羅生回答因為教師好,學生可以「考到出面的中學」。可能亦和學校升級制度有關,小四學生只有一半可升上小五。羅生自言「逢二進一」,即每讀兩年才升上一級。所以小四後便離開學校,沒有畢業。儘管如此,他對學校的感情始終無變。
憶起讀書往事,羅生手舞足蹈,言談間彷彿回到從前的青蔥歲月,「最開心就係返學」。學校沒有冷氣,吹海風已經足夠。課室前的空地既是足球場、籃球場、又是跳橡筋繩、跳飛機的地方。當年他是奀皮仔,經常被罸,撩事鬥非。考試期間踢波不溫習。女同學說男女授授不親時,他偏要去「掂」女同學。校內有兩塊大石,傳說是多仔石。他和其他同學當然「成日爬,但父母就唔鍾意」。原因至今無從稽考。小息時玩「十字界豆腐」。下學時學生都整齊列隊,向不同「山頭」方向回家。長大後成家立室,他都會帶子女到學校空地玩耍,因為村內沒有空間給孩子跑來跑去。即使相隔數十年,他仍然清清楚楚記得那裡是校長室、教員室、各級別的課室。
後來隨城市發展,觀塘愈來愈多學校、茶果嶺村木屋區數次大火,加上對外交通不便,學生人數減少,最終停辦。現在鄉民聯誼會把它外借作社區活動場地,既可打高爾夫球、亦有粵劇、泰拳、打鼓……即使學校因城市發展而停止運作,學校的意義並沒有退減,仍舊為社區出力。面對村校有可能因興建隧道而拆卸,羅生和村民都強烈反對,「阿爺阿爸上一代很艱難興建它,當然唔想拆!」,實在太有紀念價值。
後記: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印製的摘要及諮詢會期間,經常強調四山小學已經棄置,卻沒提到學校仍然「有用」。四山地區的村民明明是本港開埠初期抵港,老老實實靠山食山、採石白手建立家園,建校造福後人。但城市的無情發展卻令人只知觀塘的apm,不知曾為偏遠地區肩負起教育使命的四山小學。難道香港的所謂發展是建立在忘恩負義、過橋抽板的原則之上?
相關連結:
西九,你還要建多少路? 記藍田隧道及T2主幹路 茶果嶺段走線方案諮詢公眾參與工作坊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傳媒角度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區議會失職 嘉年華比基建工程更重要
將軍澳 – 藍田隧道及跨灣連接路網頁
香港電台:老土正傳之《四山打石誌》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