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factory building’ tag.
圖︰高祈
689的2015年施政報告是社區的惡耗,用建屋之名資助市建局,重建拆散社區。
市建局踏上搶地的便車,上年提供2700個豪宅單位,新一年繼續可肆無忌憚開展重建新項目,拆樓強遷街坊,破壞社區,興建豪宅。神奇是689口中的檢討市建局的角色,不是減少重建,反而增局方權力,由政府資助,「參與供應資助出售房屋」。首先市建局已跟房協和房委會架床疊屋,收地、建築房屋職能重覆,浪費公帑;更無恥是居然合理化用公帑收地拆樓,抬人封舖,借提供資助房屋之名,送錢給市建局拆樓為實。
未解決劏房的問題前,加大市建局的權力,強行清拆舊樓,舊區租盤供應更緊張,而無能力付擔局方口中興築的「資助房屋」的基層,如何走入689眼中的「置業階梯」呢?基層無處容身,被趕盡殺絶。將啟德的約三百個「樓換樓」單位作資助房屋出售,更揭示見2011年至今的「樓換樓」計劃形同虛設。
而九龍東所謂的「聰明城市」,卻沒有工廈的藝術家、小商戶的份兒,在689管治下,駐定要面對迫遷、加租。689宣佈在九東提供五百萬平方米的商用樓宇面積,現時觀塘、九龍灣只有一百四十萬平方米的商用面積,而加上啟德的一百平方米,即是將會拆掉重建三百萬平方米的工廈,相等於一百四十楝的工廈,即是現時一半工廈將會消失。九東佔全港四成的工廈藝術家,亦提供廿二萬就業,當中以出入口業佔五成。早前,民間社會提出租金管制或補貼,透過規劃協助的藝術及小商戶,689卻拒絶回應,一味發展商業中心,無視現時的行業。
香港的問題不是土地供應問題,而是土地規劃的問題,強迫市民進入「置業階梯」,盡剷舊區。利用「活化工廈」之名,行重建工廈之實,無視政府傾斜,倒行逆施,香港只會雪上加霜。
編按︰收購價低,收樓失敗,竟賴業主維修,維修大廈,不是政府鼓勵嗎?
文章來源︰太陽報 21-7-2014
市區重建局工廈重建先導計劃再度受重創兼面臨「冚旗」,繼西環士美菲路祥興工業大廈重建住宅遭全體業主反對被迫擱置後,該局重建長沙灣永康工廠大廈同遇業主強烈反抗,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更玩謝市建局,出「絕招」在市建局尚未收購得決定性的逾五成業主前,議決斥資二千萬元即時做樓宇大維修「執靚幢樓」,「擺明車馬」拒賣單位,市建局收樓不成反「揸住」近五成業權,「焗畀」近千萬元修葺費。消息人士表示,檢視兩個失敗經驗後,市建局專責委員會已同意終止工廈重建計劃,改為以中介人身份協助工廈業主自行重建。
持有大廈四個單位的永康工廈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周志偉表示,市建局提出以實用面積每平方呎四千七百多元作收購價,實在出手太低,加上業主重置廠房要支付雙倍印花稅,變相只餘九折賠償,業主難以接受,「同區同樓齡廠廈,經翻新後呎價達六千多元,市建局話我地層樓殘舊要重建,咁我哋而家咪執番靚佢,全面大翻新,升降機都換埋,咁就唔使重建啦!市建局雖然反對維修,但佢未夠一半業權,反對都無用,惟有焗住夾錢,我哋已經動工啦!」
逾半業主撐大翻新
市建局發言人承認,永康大廈收購至今只取得五成業權,但因部分業主尚未正式簽署文件,該局在該工廈仍沒有足夠「話事權」,該工廈法團早前突然議決進行樓宇大維修,並獲逾半業主支持,作為擁有近五成業權的市建局,就需要支付近一半維修費,即約近千萬元,市建局上周已要求法團提供招標文件,了解程序有沒有問題,若確認程序恰當,市建局就需要支付該筆維修費。
市建局稱該項目已正刊憲並完成法定諮詢程序,不能撤回。按法例市建局須於項目啟動後十二個月內提交收地申請,因此該局最遲今年底會提出申請。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市建局收購所得的業權未逾八成,料港府不會批准收地,項目勢將長期膠着,成為中環士丹頓街重建計劃翻版,淪為「無底深潭」,「咁做翻新都好,費事等得十年八年,啲石屎跌落嚟整親人。」
消息人士承認市建局難以沾手工廈重建,「因為工廈賠償唔係按七年樓齡,而係市值加一定百分比,吸引力不足,加上工廈所在土地全屬住宅或商業用途,升值潛力大,業主根本唔會接受市建局出價。」消息人士認為以中介人形式協助工廈業主自行重建更有效,因為該做法是市建局毋須真金白銀出資收購,業主亦可盡取重建的得益。
原載︰3-6-2013《信報》文化論政
早前,香港文化監察、Hidden Agenda、本土研究社共同發布「趕絕九龍東特刊」,並舉行分享會,反對起動九龍東辦事處(下簡稱「起動辦」)的發展大計。會上,在觀塘依時工廈工作的藝術家Phil在台上說︰ 「觀塘(工廈)是油街放大版」,他緬懷十四年前油街藝術村的光輝歲月,並擔心「油街迫遷」將在觀塘重演。流徙,難道只是藝術家的故事嗎?諷刺的是,今天油街走回頭路,卻無昔日的人氣,只餘下一個空蕩蕩的展覽空間。
筆者去年10月5日的文章〈路牌悄悄換走的啟示〉中指出,起動九龍東等一系列活化╱清拆工廈的政策,目的是荒謬的,無視現時工廈現時的使用狀況(近五年工廈的空置率(6.7%)比商廈(8.3%)為低)。塑造工廈廢棄和空置的形象,讓起動辦借浪費土地資源之命「趕絕九龍東」。在起動辦「努力」下,九龍東工廈將面臨大量清拆,首當其衝的除了藝術家,還有香港的經濟和職位。
半數工廈難倖免
起動辦專員李啟榮在今年1月的Sustainabl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ference 2013會議中,點出政府「起動九龍東」的目標,是按照規劃署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為藍圖,2030年於九龍東提供5.4百萬平方米的商廈面積,由現時佔全港商廈面積的12.4%升至一半數以上,建立一個新的核心商業區,九龍東要比2010年的商廈樓面面積再增加2.8倍。
撇開將來啟德新發展區1.06百萬平方米的新供應,觀塘和九龍灣區需要2.9百萬平方米的新商廈樓面積(現時總面積是1.4 萬平方米),而至2012年中,九龍東商廈數目為69棟,工廈則為288棟,如工廈和商廈地積比相若,則現時起碼143座的工廈須要清拆,才能滿足2030年政府的鴻圖大計。如果以樓面積計算,政府提出2030年的商廈新供應,更達現時工廈78%的面積。總而言之,按照政府計劃,起碼半數工廈不能倖免。
2014年,政府預估,甲級寫字樓佔約142萬方呎,而九龍東則佔整約77% ,這大量供應的甲級寫字樓卻破壞九龍東的原生態。
九龍東真的需要甲級寫字樓?確實,九龍東的工業在八十年代末已走下坡,就業人數大減。由1990年,九東提供的職位,72.4%為製造業,到2012年跌至4% ;但觀塘區總就業人口由1990年的19萬上升至2012年的30萬,增幅達45%。
九龍東的工廈從來都沒有衰落,就業數字屢創新高,新增職位哪裏得來?答案來自進出口貿易和批發業,2012年提供本區35%的工作,即是10萬多個職位,這類工作數目亦是各區之冠。
不用「起動」,九龍東已自行飛起。九龍東早已搭上中國的經濟快車,蛻變為大陸製造業的窗戶和後勤中心。
單論本地生產總值,2011 年進出口界佔全港的21.1%,比起動辦和政府夢寐以求的金融界別的16.1%還要高。 繼續閱讀文章 »
周日的趕絶九龍東分享,有幸跟30多位聽眾分享九龍東和工廈的看法。
Hidden Agenda和香港文化監察分享遊擊等藝術抗爭活動,band仔定期在海濱、巴士廠空地玩音樂,連警察、釣魚叔都過來聽;本土研究社講解啟德發展;活在觀塘拆解"起動九龍東"計劃和活化工廈政策,大爆政府預計2030年,一半工廈將會被拆,好得驚!
不少人認同這是反迫遷運動,起來九龍東的民間力量!
趕絕九龍東!Exterminating Kowloon East 的facebook專頁
原載︰信報 10-5-2013 作者︰羅建中
現今所說的創意工業,很多時只是泛指藝術文化工業,包括美術、音樂和電影等,其實創意活動可涵蓋更多行業——創意把知識轉化為創新理念,用於新產品研發和創業,例如創意可讓車房師傅懂得把老爺車改裝翻新為切合時宜的新車,亦可讓麵包師傅懂得創造不同口味的麵包糕點,而電子工程師亦能利用創意改良音響組合,創出自家的音響品牌。所以,創意活動除了推動藝術文化工業之外,亦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近年來,創意活動蓬勃,由於租金便宜而慢慢進駐各個舊區的工業大廈,例如觀塘、土瓜灣和火炭等區域。在觀塘工業區(現已改名「觀塘商貿區」),每到半夜三間,便可聽到音樂聲,循音樂聲走的話,便會發現每層的工業大廈內都滿布band房。
在裏面玩音樂的包括全職的獨立音樂人,亦包括一班白天上班、入夜便來這裏尋夢的打工仔。過幾條街,又會發現大大小小的畫廊或美術設計工作室,或利用工廠大廈天台闢作農場或養蜂場……;這些都是本土創意活動有機發展的成果。他們的存在,成為社區裏面重要的一員,亦成為城市結構重要部分之一。
市民成改變催化劑
九龍東創意活動的冒起,不是因為政府把九龍東規劃為創意文化區,而是他們自行有機發展,於香港這個由大財團和政府領導的城市環境裏面,創造自己的空間和夢想,活出一貫香港的特色。
近年來,社會對舊區重建等城市發展的迴響很大,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市民覺得不受政府尊重。香港要發展,舊區居民與商戶很多時都知道沒有選擇的餘地——收樓→重建——遠至灣仔喜帖街,近至觀塘的工業大廈。他們對區內重建反應不一,其實他們究竟是城市改變的催化劑,或被動接受改變或成為城市發展的受害者?當市民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時,政府怎樣才能保障市民的利益? 繼續閱讀文章 »
編按︰市建局如真用上呎價八千至萬元重建工廈成商廈,是何等道理呢?無他,不用補地價,市中心的補地價十分和味,上年尾已近3000元,加上免卻收樓的時間成本就算上萬呎也可賺錢。增加房屋供應,市建局又唱反調了。
原載︰18-1-2013 蘋果日報
市區重建局昨啟動第二個工業樓宇重建先導計劃項目,有意將長沙灣汝洲西街樓齡達50年的舊式工廈永康工廠大廈,重建成商貿大廈,初步估計發展成本為17億元,最快半年後才能落實重建計劃。市建局昨於工廈進行戶口凍結調查,業主指現時未知道市建局的收購價,暫未決定是否贊成重建。
永康工廠大廈建於1962年,樓高10層,合共有40戶。市建局總監(收購及遷置─工業樓宇)李敬志表示,評估過同區其他舊式工廈,發現永康工廈存在僭建物及明顯失修,也符合業權分散及空置率高等條件,故揀選該工廈作為先導計劃的第二個項目。市建局會根據既有的賠償準則,向自用業主、非自用業主及租客提供賠償,業主在市值交吉價以外,可另獲政府基本特惠津貼賠償,自用業主可獲單位實用面積乘最高基本特惠津貼四倍的賠償。
業主贊成與否看收購價
去年啟動的堅尼地城工廈重建項目,收到不少業主反對意見。李敬志指業主及公眾未來兩個月可就重建項目提出意見,最終由發展局局長決定是否落實重建計劃。市建局會待落實計劃後,再委託獨立測量師行評估同區單位市值,再向業主提出收購價。
永康工廈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周志偉指,初步對重建未有明確意向,業主要視乎市建局出價,才能作出決定。擁有四個單位的他指,工廈曾進行外牆維修,去年也有收購舊樓的集團,與業主商議收購,因對方出價太低未能成事。他指舊式公廈實用率高達90%,目前同區工廈呎價介乎6,000至8,000元,由於新工廈實用率低,市建局出價必須高於市價。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接受訪問時稱,全港約有2%土地為工廈,大部份位處市區,希望加快重建,釋放更多土地興建住宅或商業樓宇。該局未來數月會檢討及優化工廈重建先導計劃的成效,希望將重建工廈的程序縮短至六年
政府梁振英積極介入市場,尤其樓市,被評論稱為pick winner,越幫越忙。市建局不止pick winner,更會pick loser,無懼政府打擊樓市的措施,解決土地不足之餘,又處理劏房民生困苦,儼如市區發展局。
梁粉之首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前競選辦主席),不但深受 CY 愛護,也受林鄭寵幸,跟港鐵成為獨立土地王國,政府郊區增地屢遇錯敗,市區土地成為唯一的救命草。市建局狂呼建公屋,用港人港地作幌子,不斷擴展地盤,(未來)鐵路沿線位居置的唐樓所剩無幾,便向工廈下手,而整個樓市政策亦為市建局度身訂做。
打壓樓市下的造王者
BSD(買家印花稅)被譽為打擊樓市升温辣招,地建會、純官等不同發展商都不斷評論此招,足見功效遠比SSD大,BSD下,而最大得益者是誰?非市建局莫屬,田生、大鴻輝等收樓商以後生意很難做了,他們多以公司形式慢慢逐一購入單位,集齊大廈業權,拍賣重建,BSD後,公司購入單位成本立刻上升15%。政府口中雖說在指定限期重建收購,可免卻此稅,但收樓公司可曠持日久,拖延甚至十年,指定限期成疑問,而市建局卻以收樓法例護身,快刀斬亂麻,收購定在指定限期完成,結果市建局順利獨佔收樓市場,成為BSD另外大羸家。
工廈項目代九倉收樓?
早前(26-10-12),市建局首次宣佈重建工廈,目標是未來港鐵堅尼地城站附近的一楝40年樓齡的祥興工業大廈(祥興),希望打造成一座23層共180伙的住宅,成本12億,每呎成本達1.4萬(信報, 29-10-12),局方聲稱蝕達一億,即是每個單位局方補貼近60萬。
做蝕本生意的市建局,為何選擇這楝工廈呢?傳媒報導中,不少租戶也不願搬走,為何他們要受害呢?成為市建局看中的loser(失敗者)呢?
祥興四周盡是中產住宅,碰上西港島熱潮,單是對面的老牌屋苑嘉輝花園,呎價已達8750元,而堅尼城一帶的呎價更達10,427元。祥興是黃金地皮,無寶不落的地產商早已虎視眈眈,而明報的報導中,該工廈早已是落釘的熱門地,三成業權已被大地產買下,九倉2006年開始買下當中的兩層。收樓界慣例,收購達三成,其他收樓商見無力集齊業權強制拍賣,會自動退出。何已市建局要出手介入呢?
這項目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擔任重要角色,最重要的賠償重置都是他主理和宣佈,但他身份極為尷尬。他先後在九倉擔任要職多年,包括︰集團首席財務總管、投資關係主管、財務董事、及企業服務科主管等,05年才辭任九倉董事,就任市建局。局內他亦主持是跟地產商「講數」(26-2-08,星島),這次又會否協助收樓曠持日久的前僱主九倉呢?九倉雖然是祥興大業主,但面對恆基的競爭,有機會跟恆基合作不成,說服市建局介入,市建局既可用公帑提出更吸引價錢,吸引其餘零散小業主,又可運用法例,收樓效率大增。
市建局跟大業主合作絶不鮮見,羅義坤主理的衙前圍村項目就是表表者。長實在衙前圍村花上十多年,用即收購即拆掉方法,拆走不少古老屋子,依舊無法集齊業權。最後,與市建局合作,在法例庇護才順利開展項目。九倉現在為祥興大業主,又會否得到優待,合作發展呢?
市建局算盤中,整個項目是蝕錢收場,自負盈虧的局方在數百計的工廈選上祥興的理據更顯薄弱。
工廈賠償怎樣算?
現時市建重建策略只提及住宅賠償,為同區七年樓齡,但工廈怎樣賠沒有明文規定,完全是市建局自行決定。據羅義坤指出,工廈自用業主,是單位市價加4倍特惠津貼,等於市價兩成,即是市價1.2倍作為收購,而非自用業主則是市價加1.5倍特惠津貼。租戶則獲2.5倍特惠津貼。按現時的特惠津貼,每呎賠償價約204到220元。根據,7.3億的賠償和安置預算,每呎成本達8488元,單是賠償已高於現時鄰近的嘉輝花園的平均呎價,加上建築和利息成本,每呎達1.4萬元。
地價成本高昂,要賣多少錢才回本?結果是市民津貼建豪宅。工廈重建不同住宅,無法改善生活,而提供土地,卻要天價成本,趕走「搵食」工廈租戶,公眾利益何在呢? 還是又一項官商勾結呢?
運用7.3億,向收購中的私人發展商截糊,又預計蝕上一億元,市建局的行徑令人摸不着頭腦。身為專業會師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宣佈重建後,更表示考慮注資。截至三月,局方淨資產達218億,上年二大項目(皇后大道東的 Queen’s Cube及紅磡必嘉圍的御悅),賺得6.31億。市建局財政良好,更獲注資保証。在「增加土地」的論述下,市建局當然為所欲為。首項工廈重建,現在看來只淪為向大地產商提供新土地來源,用公帑為建豪宅開路。
原載︰「地產小子」的夢想家
九龍東變天,不但連繫到「地產霸權」,亦關乎你在「香港製造」的一個個自豪故事,更影響到你的生存選擇!
工廈轉型,殺雞取卵?
近年,因應政府「土地短缺」的說法,工廈轉型就成了其中一個「出路」,九龍東就有兩個重點行動區,將九龍灣和觀塘的工廈轉為寫字樓和酒店。
不過,工廈轉型只是「殺雞取卵」之舉,當工廈悉數轉為寫字樓和酒店時,香港人未來重拾製造業的可能性將會被徹底消滅,大家從此再無「退路」,當大家被服務業淘汰,將會就連生存都成問題!
九龍東變天,你們會幸福嗎?希望本文會帶給大家不同的看法。
推高樓價,謀殺香港製造
九龍東變天,最先「被起動」的,就是樓價和租金。
不管是住宅單位、商舖、工廈或寫字樓的業主都憧憬「起動九龍東」計劃會將東九龍由工業區「升格」成旅遊暨商貿區。一眾地產商和炒家當然「把握時機」,於近年密集收購區內物業,控制區內物業供應,配合樓市近年升浪,推動整個九龍區的樓價和租金「長升長有」。
「中小企是被租金害死的!」撇除「地產霸權」如何從中得益,樓價和租金大幅上升,已令各行各業的經營造成極大困難。以製造業為例,租金上升所帶來的成本負擔遠遠超出工資增長。若業主得知租客「有錢賺」,於續租時必定會「睇住嚟加」,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大為收窄,結果只能「為業主打工」!
消滅工業,工人難以生存
九龍東變天,令香港製造業「永不超生」,很多勞苦大眾從此失去謀生能力。
自1990年代起,中國不斷以優惠政策吸引港商將「香港製造」變成「中國製造」,使香港製造業式微;加上主流傳媒將工業區形容為「醜小鴨」,然後灌輸「經濟轉型」的訊息,推動工業區變成商貿、旅遊區,令香港工業日漸式微。
九龍東是香港市區最後一個大型工業區,「起動九龍東」的最大問題就是令這個工業區從此消失,令香港製造業「永不超生」。
結果,不少香港人只能從事金融、地產、服務業等所謂「無煙行業」,由於這類行業並非適合每一個人,造成大量工人被逼從事低薪工作,例如:清潔、保安等,不少人更「愈做愈低薪」。結果,香港人的生存選擇不斷減少,很多人失去議價能力,就連最基本的「養妻活兒」和「頂天立地」都有困難,失去人的基本尊嚴。
失去退路,也看不見前景
自主權移交以來,香港工種收窄,加上製造業這「退路」已經逐漸被陰乾,香港人陷入「進退兩難」,生存亦變得愈來愈難。
應對產業轉型,政府一方面灌輸「持續進修」的觀念,就是逼香港人在工餘時間不斷進修,令香港人「壓力爆煲」;另一方面就與商家聯手推動「資源增值」、「持續進修」,逼使不少香港人無償加班,「有開工無收工」的氣候令不少人無法「自我增值」。
起動九龍東把工業區「連根拔起」,令香港人想回到從前重拾機器都變得不可能。面對茫茫前景,退路又被切斷之時,辦公室政治只會不斷惡化,你和我都身受其害。
城市規劃能否改善民生,很視乎規劃者眼中,香港人所佔的分量有多重。從這角度看,香港政府根本無視香港基層市民的生活需要。有人質疑,政府此舉是有預謀地「製造跨代貧窮」。 繼續閱讀文章 »
近日,網上流傳一張相片,比對今昔觀塘的路牌,馬路上的「觀塘工業區」換上「觀塘商貿區」,有些藝術家以創意工業之名,跟工業區扯上關係,懷緬昔日的歲月。說到底現在成為商貿區,大家都擔心下期再更換路牌,就是「觀塘豪宅區」。借來的城市,頓然的改變,嚇得面書的朋友們的措手不及,曾經是香港最大的工業區彷如一夜變天,工廈依舊林立,只是多了點反光玻璃窗大廈和沙塵滾滾的地盤。
偷天換日,政府當局已言,只是換走招牌的事情;地產商來說是處心積累,建立工廈的論述,並使其成政策重點,或者說是政策消滅的重點。
從「廢棄工廈」到「居住需要」
1993年,規劃署首次研究工廈的運用,開初建議以改裝為主。同期,大型地產商開始在觀塘等工業區大規模收集業權,並不斷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到1997年,規劃署在新一輪工廈研究,作出一百八十度的改變,開始引入「廢棄」(obsolete)的論述形容工廈,並開始將其視為問題,結果報告大筆一揮,由改裝轉為鼓勵清拆重建。巧合又碰上地產商大張旗鼓,於1999年,宣佈一系例改造工業區為商業中心的計劃。網民側目的「觀塘工業區」消失,其實在2001年規劃署和城規會已決定,當時把整個工業區在規劃圖上改為商業用途,「工業區」三字一早已被不復存在,只餘下路牌苟延殘存。
我們以為很多理所當然,身旁的事物,其實政府和地產商已合作偷偷改動了。
那個1999年的決定,這就是今天2012年的觀塘商貿區。
政府想像的工廈發展到近年,漸遇到樽頸,大量的單一業權的工廈已被收購,餘下大部份是業權分散的物業。雖然近五年工廈的空置率(6.7%)比商廈(8.3%)更低,但「廢棄」論述一直延續下來,到2009年,政府再次為解決工廈過剩問題,開展活化工廈計劃,可惜活化反應不佳,由2010年4月至本年3月,只有17個成功改建或重建個案。
政府一計不成,終於遇到樓價急升,市民置業甚難,「居住問題」成為發展工廈的最新論述。但按照政府善用土地資料的「邏輯」,工廈空置率比商廈還要低,是否我們應該清拆商廈,建住宅才到工廈呢?
2010年,再將強制拍賣條例(強拍)延伸展到工廈,強拍立法原意是因居民居住破爛舊樓,強制收回業權,給予賠償,改善他們生活。但工廈沒有居住問題,卻被政府以先推行後立法的奇特方式,順利落實強拍。
本年,市建局更躍躍欲試,以提供住宅為名,嘗試擴大權力收集工廈的業權,運用官方力量直接介入私人業權分散的問題。最近,政府更為業主提供免補地價出租工廈的優惠,會否成新一代劏房,真是木宰羊。
為着消滅工廈,政府由開初規劃誘導、立法介入強拍,最後親自下手收購。
工廈作為土地資源
工廈對在政府眼中,跟非原居民村落、郊野公園一樣,是一塊不會發聲的土地。搶地、拿地,無所不用其極,提高單位供應,解決居住問題的論述背後,只是不斷巧立名目為地產發展提供機遇。
政府表面上的政策是傳統拆牆鬆綁,不主動介入,任由收購重建或改建。但實情是業主主導,香港的業權和使用權往往是分家,不少工廈長期使用者都是租客,賦予空間的意義、活力和特色。
可惜,發展來到時候,空間使用人/租客和業權擁用者的矛盾重重,租客往往不受重視,就算幾十年的使用都敵不過一紙樓契。業權人眼裏,大多只重視租金收入與發展潛力,最後資源豐富的地產商可以大業主的身份,主導發展。他們可透過不同地標工程(landmark project),如︰觀塘的APM、太古城,領導發展,牽着官方的鼻子,將來署方的規劃和研究,只可跟隨和配合他們大型項目的軌跡,就算現實不是官商勾結,但客觀上卻形成官商勾結的事實。 繼續閱讀文章 »
編按︰無寶不落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已升為行政會議成員,為cy塗脂抹粉,左右政府重要決策。
市建局當然可以分一杯羹。市建局剩食,舊區的唐樓不是位置不佳,遠離鐵路沿途,如︰牛頭角、馬頭圍道、紅磡,就是已被收樓商佔領,所以市建局便說要停下步伐,減少重建。現在他找到新肥肉,工廈,工廈重建難度很大,不像一般住戶,使用者因為生計,往往更不願遷出,像房協收回舊式工業邨時,已遇到不少阻力。市建局因利成便,可用法律強制收樓,絶不是房協之流,可惜工廈大像舊樓,多不涉公眾利益,更打擊生計,現在市建局竟震震說重建,民間沒有反彈,不得不說社會的退步。
正如發哥所言︰"香港核心價值是搵食",過去市建局打散我們家園,竟然連搵食都打壓。市建局,cy的爪牙,林鄭的奴才,這五年將會發大財,變本加厲。
原文題目︰市建局擬加碼推工廈重建 釋出土地用途視乎政府政策
新聞來源︰大公報 19-6-2012
市區重建局計劃以「加碼」補償方案,未來一年展開工廈重建先導計劃,首年重建一至兩個樓齡三十年以上、業權分散及失修工廈項目,但不沾手劏房工廈,收購價建議以市值交吉價另加最高四倍政府特惠津貼計算。市建局主席張震遠稱,收購工廈釋出的土地,將重建為住宅或商廈,至於是否用以重建公屋,要視乎政府政策,市建局會積極配合。有測量師形容,市建局提議的工廈收購價堪稱「筍價」。
四項目待審批
市建局回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二月公布財政預算案時提出的邀請,近日完成對參與重建工廈的研究,提出以先導形式進行,測試收購方式與補償方案,以便日後加以優化。市建局已檢視全港數百個工廈項目,篩選出四個項目,包括兩個推薦項目,提交財政司司長審批核准。
市建局按五大準則挑選項目,包括:一)樓宇狀況屬明顯失修或失修;二)樓齡逾三十年;三)地盤內樓宇業權分散,沒有單一業主擁有超過三成業權;四)理想的地盤面積可逾一千平方米;五)空置率相對地高。
張震遠昨日會見傳媒時稱,中選的工廈,土地用途已改為住宅或商廈,由於業權分散,私人重建不易,但工廈老化失修成為問題,加上土地需求殷切,故由市建局收購重建。他強調,若有劏房的工廈,市建局一定不進場收購, 「因為希望(先導計劃)順利進行,不想有複雜因素。」據了解,市建局不想收購劏房工廈,以免變相鼓勵有人在工廈劏房。
預料蝕本收場
張震遠不肯透露有關工廈選址,但希望兩項目發展不同形式,意味一個重建住宅,一個重建商廈。他稱工廈通常已「起到盡」,用盡十五倍地積比率,若重建住宅,只有八倍地積比率,可增值空間很少,加上收購條件優厚,估計難逃蝕本收場。
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近日表示,為縮短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時間,願意研究空置工廈改為單身人士單位。被問及會否收購工廈重建公屋時,張震遠稱,收購工廈所得地皮用途,須與政府協商,若政府有新政策,市建局會積極配合。
市建局其實已有收購工廈經驗,西灣河街協成工廠大廈是「試金石」,雖較之前由房屋協會收購提出較優厚條件,但至今未完成收購。
筍價收樓吸引
市建局建議先導計劃加碼收購,業主收購價的現用途市值交吉價,會參考市場交投價,而非過往的純工廈市值,重建潛力得以計算入內。自用業主收購價為市價加四倍政府特惠津貼,非自用業主為市價加一倍半特惠津貼,租客廠戶為兩倍半特惠津貼,較西灣河自用業主享市價加一倍半特惠津貼、租客享一倍特惠津貼的條件優厚。現時政府特惠津貼一般為每方呎二、三百元,視乎地區而有不同。市建局若收購到一定業權量,可向政府提出以收回土地條例徵地。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房屋政策小組主席謝建華稱,活化工廈措施下,工廈重建與改裝潛力增加,工廈市價已大幅炒高,市建局按市價加最高四倍特惠津貼,收購條件屬「筍」。他稱活化工廈措施下,工廈整幢重建個案不多,主要受制於業權分散,由市建局以筍價收購,加上可動用「尚方寶劍」以收回土地條例徵地,重建機會提高。
協成工廠大廈租戶曾先生十八年來在現址經營約九百平方呎的車房,他說業主已接受收購,車房面臨搬遷,但租金較現時貴兩、三倍,難以負擔。若按先導計劃補償方案推算,曾先生可獲大約四十五萬元補償,但他說未計搬遷裝修開支,單是兩個月租金上期已要十多萬元,電錶按金逾萬元,已花去一半補貼。市建局稱,西灣河項目沒有追溯權,先導計劃補償方案並不適用於這項目。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