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owner’ tag.
文章來源︰大紀元時報 17-7-2009
發展局早期推出土地收購條例降低到80%的門檻,立法會昨日為此舉行公聽會。多個關注舊區重建的團體和小業主在立法會內表達對條例的不滿。發言的人大多指當局現時正在進行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原本九成的收購門檻已經存有不清晰,令小業主們怨聲載道,如果現在降低門檻,擺明就是明益發展商,有利益輸送之嫌,更難保障小業主的業權利益,亦有人表示收樓條例違反基本法,要求當局收回條例。
灣子重建關注組馮先生表示反對放寬門檻,他表示該條例擺明就是利益輸送,不能保障小業主的利益。「現時有九成法例已經不清晰,放寬法例很危險,地產商會獨個收購業權,不能反映底價有發展潛力價值的因素。條例的漏洞在於土地審裁處很難清晰的估計物業的價值。希望堵塞公開拍賣的漏洞,要等條例修改到公平,公正,不能夠犧牲任何一個業主的利益才可以讓這個條例生效。」他希望政府能收回條例。
方便發展商掠奪財產
公民黨的梁家傑指,業主有權力可以繼續享用買回來的業權,質疑當局所說,九成條例難以保障香港的城市老化。「降低條例更加會方便發展商,更加強制性的收購小業主的利益。拍賣根本就是已經買了90%的發展商去買,底價也是他定的,他拍賣的,降低門檻如何保障小業主的業權。」
環保觸覺的譚凱邦勸喻當局不要再分太多的權力給發展商,降低門檻有機會成為發展商繼續掠奪市民,財產土地的一個法例。50年樓齡的限制,很多樓都可能進入名單,例如美孚新村第一期。法例不單止影響唐樓,這個條例影響了長遠的民生。
降低門檻是無腦
有關注人士指,不可能要犧牲個人的利益去認同現在的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舊區的大多是老人家,收購者利用心理戰,去壓逼小業主,老人家年齡大,也沒有命和他們打官司。觀塘街坊袁先生說:「降低門檻改善居民的生活很好聽,但官方好像信不過,想當年,余志穩先生在規劃署,講了很多空話,現在去追討,結果就打回給市建局,打回原形。」
銅鑼灣希雲街做了50年醬油店舖的包含中國文化精深內涵,把當代的紀實與過去的歷史真相呈現給讀者。冼先生指,隔壁的鄰居是一個老人,現在已經被氣死了。自己也是去年被強制拍賣的,「政府在這個時候推出降低門檻的政策是沒有政治智慧。自己就是被強搶產業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又指,舊摟是有市場的,當局不能因為發展的理由強搶我的民產,政府是用條例分化小業主,最大的得益者卻是地產商。
他說,發展商當初定價1,200呎的舖位以1,500萬收購,但卻在短短的幾個月以金融海嘯的理由降到850萬。由於不服,到最後要強制拍賣和打官司,結果輸了官司,賠完律師費200萬和輸官司的300萬,最後到手裏只有250萬。「各位,銅鑼灣1,200呎的地舖。最後到了自己手裏,只有250萬呀!」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則回應不能夠用業權來解決問題,只能用規劃策略。
政府嚴重傾斜向發展商
另外,在開會前夕,SOS業主陣線與多個民間團體約二十多位小業主代表,在立法會大樓外抗議政府放寬強制拍賣門檻(賣樓23條)條例是與發展商「官商勾結」,並派代表去公聽會發表意見。
SOS業主陣線秘書長冼立輝表示,所謂降低門檻,根本就是輸送利益給地產商、財團、甚至是地產的收買者,政府嚴重傾斜發展商。「業主不幸受到欺壓。發展商用很低賤的價格收購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有冤無路訴。他們找過我們或其它民間組織投訴,但被地產商恐嚇,或者法律上的壓力,令他們本來今天要出來,都不敢出來。」◇
面對著以鋼鐵造成、冷血無情的現代推土機,紮作一面以紙張、布幔和竹枝組結而成的傳統花牌真的抵擋得了?
我們不知道。
但我們知道這傳統技藝支撐了深水埔的黃乃忠多年的生活與紮根。而這深紮的根支撐了乃忠兄近年,面對所向披靡的市區重建推土機,縱使忐忑仍緊咬牙關的奮戰。
縱使一路走來不無崎嶇、前路亦難測,乃忠兄仍提著一口正氣,堅持為公義提出上訴,與推土市建對簿公堂,挑戰市建的不公不義。縱使乃忠兄提出的理據合情合理,而有關的裁判亦會對市區重建具審視性以至指示性的作用。然而,推土市建卻就在這時刻以強橫之勢,動用公權,鐵定七月十三日把黃乃忠斬草除根、驅逐離場。
誠邀你參與七月十二及十三日的「花牌是怎樣紮成的」工作坊,了解乃忠兄的紮根技藝及參與組結一面足以屹立於橫掃我城的推土風雨前的花牌。縱使可能是乃忠兄的最後一面花牌,就讓我們與他一起把祂完成,亦把根傳承。
「花牌是怎樣紮成的」工作坊
七月十二日下午五時開始 – 分享、了解、指導及商討部署
七月十三日上午八時開始 – 實踐、製作、傳承及面對清場
地點 – 九龍深水埔福榮街494號門外
圖:阿島
推介文章︰
梁文道︰要抬黃乃忠,就連我們一起抬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255
文章來源︰明報 28-6-2009 作者︰胡迪朗 akiradelgo@gmail.com
佇立在「波鞋街」十八年的「芝加哥」將於七月中下旬結業,標誌「波鞋街」K28地盤清拆重建的到臨。
先有雀仔街和喜帖街,今有波鞋街,似乎「五十年不變」是騙人的,只消十年,香港街道已徹底改變。
為何「芝加哥」不能等到清拆前最後一天才關門呢?原來去年五月續約時業主大幅加租,加幅幾近一倍,
由於租戶不繼續經營便得不到市建局的賠償金,業主也就恃勢凌人。
物業於六月正式歸入市建局名下,市道不景,只好及早與市建局解約歸還物業,告別瘋狂的昂貴租金。
聞說有另一業主今年初立新約時,更加入條款強要與租客平分賠償金,簡直可恥!該租客一怒之下,情願放棄市建局賠償。
訂定合約,你情我願,實情也無可奈何,只怪市建局的條款漏洞,間接造成「業主大晒」的局面。
小商戶被壓榨,沒有辦法,這裏是香港。
波鞋傳奇
沒有人會反對「波鞋街」是香港的一個地標,而「芝加哥」,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個傳奇、一個標誌。不幸的是,位於奶路臣街17號的它,位處重建區K28內。可是,跟「波鞋街」上其他常規運動鞋店不一樣,它是街上第一所「水貨」波鞋店,所有貨品均由世界各地直接輸入,貨品款式跟其他常規店很不一樣。「經過十多二十年的經營,我們在全球的大城市也建立了貨源網絡,在美國東西岸及東京更設有辦事處;每年我和職員都會到美國及日本了解最新的市場狀。」靈活、變通、高度彈性和特強適應力,在香港不同行業也有水貨店,而運動鞋的表表者則非「芝加哥」莫屬。
運動鞋的普及,象徵一個城市的現代化和富裕度。在香港,運動鞋潮流文化形成了20多年,而「芝加哥」在推動上可謂貢獻良多,起碼為不少球迷提供更多的選擇。波鞋迷和收藏家更加不會不識「芝加哥」。
緣來「芝加哥」
「芝加哥」之所以命名為「芝加哥」,全因當年正值籃球之神米高佐敦冒出頭。1991年,佐敦及公牛隊擊敗由「魔術手」莊遜帶領的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奪得九○年代六次冠軍中的首次。「那時候香港對NBA的產品需求很大,卻沒有充足的貨源,我們適時充當了這個角色,香港沒有的產品,尤其是運動鞋,我們便運回香港發售。」華哥娓娓道出他的創業經歷。「最初我們只是經郵局細細箱的把貨物寄回來,漸漸貨量愈來愈大,生意逐漸上了軌道。」相信不少讀者依然記得,九十年代初的「芝加哥」,店頭裝了一部電視機,全日播放NBA的錄影帶,主要是佐敦在那個年頭推出的幾套專輯,當年在港非常珍貴。華哥說﹕「每當電視播出佐敦的專輯,舖面便人頭湧湧,人人都看得入神,不願離開,直至片子播完為止。」「芝加哥」在波鞋街的傳奇,大概在這個時期確立,其名氣之大,吸引很多潮人名人造訪購物。其中最有名氣的可算是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02年到訪;城中潮人「林狗」林海峰也是熟客,記得他在05年的棟篤笑表演中有一個關於「波鞋街芝加哥肥西」的gag,指的就是「芝加哥」的店長David。「其實我也記不清楚,來過的還有美國塗鴉藝術家Stash、紐約潮店『Alife』的老闆 Jest、香港的有黎明、李燦琛、陳奕迅、李克勤、鄭伊健、張芝、長毛……等,啊,富豪趙世曾也有來購物。」在過去十多二十年的日子裏,不少客人也曾經在這裏碰見過「他們」。
香港波鞋街的名氣,實已超越了本土的層次。在國際潮流文化、波鞋文化上,它一樣享負盛名。「芝加哥」先後被多家日本的潮流雜誌如Men’s Non-No 、Cool Trans及Street Jack等介紹,就連女性時裝刊物Non-No也曾報道;屬於英語世界的運動鞋狂迷書籍「Sneaker Freaker」在創刊第一期便推介「芝加哥」,這本運動鞋的權威雜誌,直可媲美飲食界中的米芝蓮指南!畢竟運動鞋在現今世代已是不少人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色的鞋店又怎會不受注目。 繼續閱讀文章 »
文章來源︰明報 23-6-2009
發展局今日向立法會建議放寬強制拍賣舊樓的業權門檻,以加速舊區重建,一名因強制拍賣機制失去一間銅鑼灣50年老舖的小業主指摘,強制拍賣有如「地產23條」,無法保障小業主權益,有關注重建團體促政府重新檢討。
小業主斥法例如「地產23條」
近年灣仔和銅鑼灣舊區出現收購重建潮,在銅鑼灣希雲街44號地舖經營逾50年的老字號溢利醬油店亦成為發展商收購目標之一。該店業主冼先生表示,他在2006至07年間接獲發展商的收購通知,但他與父親經營店舖多年,家人對生意有感情,認為同區難覓舖位搬遷,至去年發展商曾出價約1000萬元收購,他仍堅拒接受。冼先生指出,後來發展商成功收購地段超過九成業權,並向土地審裁處申強制拍賣其商舖,開始他的噩夢。他說:「發展商請了很多專家,將大廈說成風火水電樣樣都不行,但事實上大廈剛透過政府維修資助完成復修。」
他說,為了在強制拍賣聆訊上作抗辯,自費逾200萬元完成工程專家報告及聘請律師處理等,但今年3月法官判發展商勝訴,更判他賠償發展商九成訟費。最後樓宇以7050萬元由重建發展商投得,他按地舖所佔的業權份數,只分得約850萬元,扣除訟費後只剩下300萬元。他慨嘆,原來市值達2000萬的舖位,在強制拍賣後僅剩約一成,反映法例如「地產23條」,無法保障小業主。
支援小業主組織「SOS業主陣線」和H15關注組等多個重建關注組織,今日會到立法會外抗議,要求發展局重新檢討強制拍賣條例,並暫緩提交「剩餘一個單位未能收購」和樓齡逾50年樓宇強制拍賣的業權門檻,由九成放寬至八成的建議。
發展局:建議平衡各方意見
人民規劃行動成員王浩賢表示,進行中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應涵蓋私人重建,要求發展商重建舊樓時,容許小業主自發參與和保障原居民網絡,不應「偷步」放寬強制拍賣的業權門檻。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自06年諮詢降低強拍的業權門檻以來,不時收到各區小業主的來信,促請政府降低強制售賣的申請門檻,所涉及樓宇一般都是單位數目較少、樓齡高及保養欠佳的舊樓,政府今次放寬建議是基於社會不同持份者的意見。
財團強制拍賣 90歲老闆娘:開多一日得一日 繼續閱讀文章 »
編按︰這篇短文的作者來自地產界,可見重建的代價就是令炒高附近的樓價,對,正如作者所言,要找回原區開商店或租房子,成本大幅提高。這都是市建局介入後的結果,但代價又應是誰付呢?
文章來源︰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255#comment-1005876 香港獨立媒體
作者︰梁文道
今天,我在明報世紀版讀到董啓章兄寫的《黄乃忠是唐吉訶德》。赫然發現原來這兩年辦過畫展、向政府提出了留底方案、還設下飯局宴請發展局長商討保存社區的一群深水埗重建區街坊裏頭,居然還有一個人堅持留守到最後一刻,他就是製作傳統大型花牌的手工藝師傅,在社區裏拯救流浪貓的貓醫生——黄乃忠。以一個小市民的肉身與意志,為了保護以後多個重建區的公眾利益,在政府控告他霸佔官地的訴訟中,以明確的理據向法庭說明:政府並沒有依足法例規定,在收地前進行「評估」。而且,前規劃地政局局長又在當局未依法辦事的情况下,就向特首建議收地,不只是行政失當,甚至連收地的行為也是違法的。然而,這等鏗鏘有力的訴訟理據卻未獲區域法院的法官接納。於是黃先生屢敗屢戰,再接再厲,日前正式向高等法院提請上訴。
法律界有種流行的講法:地方法院在處理一些牽涉公法的案件時,由於法官年資尚淺,較少處理公法的經驗,往往會先判提出公法理據的一方敗訴。此等案件通常要打到上訴法院甚或終審法院,方有勝數。但種種跡象顯示,負責此區重建的房屋協會似乎打算在這個重要關頭先下手為強,直接申請執達吏把黄先生和他收留的老貓小貓通通抬出去,讓他在上訴之前失去所有。不管違法不違法,先把該區拆成一片空地再說。就算最後黃先生勝訴,能夠証明當局違法收地,一切也木已成舟,無法挽回了。
我知道有人一定會問,就算黄先生勝訴,但只憑這一户卻把整個社區都留下來,豈不有礙發展?其實,黄先生早就知道他自己不會從這樁案件而得到任何好處,因為對他而言,最重要的社區網絡早巳被政府的重建手法瓦解了。但這位街坊的眼光比政府放得更遠,他決心以上訴立下案例,迫使政府將來在重建任何項目之前,必須先得全面評估街坊所受的影響,提供切實可行的紓緩措施,然後才能開始他們最優而為之的收地行動。苦苦撐到今天,最叫這位「唐吉訶德」放不下的,竟是日後全香港所有重建區的街坊;而這裏頭可能就包括了我們自己。
這幾年來,我們目睹政府以橫蠻的手段摧毀社區。如今,黄乃忠先生犧牲自己安危,換取日後的公義。我等焉能肘手旁觀嗎?看了董兄的文章,想起我認識的黃乃忠,那善良的黃乃忠。如果房協真的凶霸到底,一意孤行,硬是要把黃先生抬出自己的家園。我一定會和一直跟進此事的街坊及義工們陪伴黃先生經歷這個不公義的時刻,與黃先生和他的貓兒們一起見証當局這可耻可悲的暴力行動。就算你們現在嬴了,我發誓,我必將與你們周旋到底,把你們的名字一個個刻在香港城市的毁滅史上。各位,為了黄乃忠,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香港;不要再猶豫了,立即在網上聯署,加入我們的行列,和我們一起見証這一天。你亦可選擇把姓名電郵到support.wongnaichung@gmail.com或致電6353 6112跟張先生聯絡。
圖:阿島
(編按:希望留個名聲援黃生的,有三種方法。一,到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255#comment-1005876以留言方式回覆文章;二,非獨立媒體網登記用戶者,把自己的名字傳到support.wongnaichung@gmail.com;三,打個電話給63536112。每論如何,轉貼又好,轉寄電郵又好、逐個朋友打電話又好、貼facebook又好,將這則消息傳出去!)
延伸閱讀:
董啟章︰黄乃忠是唐吉訶德
日期: 2008年6月23日(星期一)
時間: 7:40-10:00pm
地點: 觀塘政務署三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 觀塘市中心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
參加者: 觀塘重建區內受影響業主、測計師
觀塘市中心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大聯盟與一眾業主於6月16日與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會面, 惜未有成果。今天晚上的業主會上, 有不少受影響業主認為局方欠缺誠意, 大聯盟亦將於6月24日於蘋果日報刊登聲明, 表示暫停與局方對話。
會上一眾業主提出各大訴求及關注點, 部份議題包括:
– 非唯一居所對賠償之影響
– 賠償應以樓面面積而非實用面積作為基準
– 同區七年樓的測計準則如何介定
(編按: 謝謝劉生對"測計師"的"師"不是"司" 的提點)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