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publicspace’ tag.
寧靜牛頭角配水庫變成一片地盤,花4億拆大片草地,拆設施,再起設施,勞民傷財,為甚麼呢?起動九龍東辦公室在觀塘推動士紳化計劃,將觀塘工業區內,清拆駿業街遊樂場,拆掉康樂設施(足球賽和籃球賽),重建為工業文化的草地,花費超過一億元。康樂設施搬至街坊的後山,牛頭角配水庫之上,此山一直街坊的晨運熱點但政府硬生生規劃,強行變成康文署的公園。另一部份被重建的康寧道公園,本來有一個門球賽和四個網球場,但起動九龍東建議先拆掉四個網球場,再在旁邊起四個網球場,計劃完全為起而起。我們在水庫大興山木前,拍攝和紀錄轉變。
日期︰3-5-2017
時間︰3-6pm
期待大家一齊同行,見証無聊的5億工程,如何奪去我們的大草地
牛頭角配水庫被消滅計劃(4億)
50年前的一個花園城市圖則,裕民坊,仁信里是公園、仁愛圍是社區中心,舉目都是林蔭大道,當年的美好生活是街道、小店和綠色空間,今天重建後,變成豪宅、商場和平台。
可惜60-70年代,國內政治急變,港英政府美好規劃頓成泡影,百萬計難民湧入,成就工業的繁華。
source: http://www.tinykylie.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188&extra&page=2
文章來源︰信報 3-3-2014 作者︰鄒崇銘
2014 年初春,迎來了市建局歴來最大的重建項目──裕民坊進行單一招標,未談條件便先向發展商送一個大蛋糕──自行斥資17 億元興建平台,以支持1700 個單位的住宅項目,即平均每個單位先送100萬元聘禮!而市建局此舉的理由也真夠特別,竟然是為確保平台的建築質素──大概以後所有餅店都要自己養雞,然後生雞蛋,確保蛋糕的質素是也!
真不能說是日光之下無新事,繼大受歡迎的張震遠告老還鄉之際,又迎來了出手更闊綽的蘇慶和,市建局自然是深慶得人,而普羅市民當然亦「深㷫得人」。須知有能力承擔如此巨型項目的發展商,在香港「五隻手指都用唔晒」,根本不用招標已可猜知誰會中標!超級財團投標之餘還可大啖蛋糕,而舊區街坊貧無立錐之餘,亦只能遙望2 萬元一呎的天價豪宅而輕歎。
觀乎現時的重建項目只提供商品化房屋及向豪宅化發展,根本沒有興建任何對應基層市民的房屋。本身向上流動性不高的基層市民根本無法受惠於市區重建,而其居住空間更是一點一點地在重建過程中被壓縮。故此,當我們討論基層住屋的問題為何在近年愈見困難時,甚至劏房不只在唐樓出現,而擴展至工廠大廈,市區重建絕對是一個不應被遺忘的因素。同時,這亦叫人明白為什麼政府眼中的市區重建的成果,成為了小市民眼中的惡果。
在此筆者倒想把關注焦點,放在那形狀恍如超級大蛋糕的平台。假如港鐵上蓋以屏風樓而聞名於世,則市建局的蛋糕樓亦不遑多讓。雖知市區舊樓唐樓大多只有五、六層,但一經市建局收購重建,便不但樓高突然提升十倍,地面數層更會變身商場、停車場平台,比四周的舊樓唐樓還要高:早年土發公司的旺角朗豪坊,已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典型例子;而其後的荃灣七街╱萬景峯更是蛋糕+屏風的樣版;由囍帖街化身成的囍歡里就更不用說,驟眼看以為是一條人性化的步行街,實際上是兩條棺材型的「蛋卷樓」。
在市建局的構想圖中,裕民坊的蛋糕平台除了容納巴士總站和社區設施外,還會提供開放給公眾使用的公共休憩空間。或許它是仿效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入口卻永遠只會置於公眾找不到的地方,並且永遠只會讓上蓋豪宅的居民能找到!這種形同把公共空間轉贈私人的做法,其實同樣是在大慷納稅人之慨,雖多年來已一直廣為人所詬病,卻還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在裕民坊重現。
不過,個人覺得像裕民坊這種蛋糕平台,最大的缺失仍在於對城市生命線的破壞。任何曾路經裕民坊的市民都知道,這裏原保存了星羅棋布的橫街窄巷,不但令整個社區四通八達,居民出入暢通無阻,而且街頭巷尾總隱藏着各種小趣味,這些看似微細的社區空間布局,正是香港城市的最重要資產之一。套用建築大師嚴迅奇的話,它們像是無數小口袋般的公共空間,總能為市民帶來不斷的驚喜。 繼續閱讀文章 »
新年,觀塘協和街,抬頭是千萬的豪宅,市建局的觀月樺峰,低頭盡是觀音泥塑、電線、環保袋等10元8塊的雜物(有人以為是垃圾),同一個香港,一街之隔,天國地獄,究竟哪處是天國?哪裏是地獄?初一至初三,香港最有人情味的時光,只因食環署的小販管理隊休息三天,一年有0.8%的日子,感受昔日活力和繁華。舊區的街道滿是地攤,跟新穎的豪宅相伴,教會我們何謂堅尼系數。今年,可能生意太好,不少連鎖店(如︰千色店)也休息一天,拾回久違新年的寧靜氣氛。關上大閘的店面,是游擊地攤的恩物,鐵閘掛滿衣物、堆滿各式「貨品」,應節的孔雀羽毛、樂器、古董及最受歡迎的咸碟,由街上伸延至馬路,小巴開着車尾門賣着100元的波鞋,琳琅滿目。店主有老人、也有中年人,更有印巴人,只要有貨,新年,你/妳就是老闆。
這三天,觀塘活像一間百貨公司,千色店。新年,想不到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初五被市建局清場的小販市集,小販們盡力叫賣︰「被黑社會清場,10蚊,10蚊,賣一件蝕一件,清貨執笠」檔主盡力散貨,原價五、六十元的雨傘,淪為十元的清倉貨,30元的腰包、手袋,大家搶得快慰。街坊的歡顏,檔主的無奈,新年的喜悅,清場的悲哀。
重建令舊區消失,社區和地攤消亡。遺忘前,記下這眾生相。
故事一 地攤的生活
初一在協和街街尾擺檔的婆婆,平時在月華街的天光墟擺賣雜物,賣電線、火牛、拾回來的東西和牛仔褲,今天來到人流較多的協和街對出。地攤位置沒有人競投,想要好位,早上四,五點霸位,甚至通宵睡在街上。早起的鳥兒不一定有蟲吃,今年,生意大不如前,很多人因重建搬走,比上年差多了。唯有下午六時早點回家,幸好住在和樂邨,不用搬抬太遠。有的婆婆來自寶達邨或秀茂坪則是山長水遠,有時食白果,顆粒無收,無奈萬分,婆婆眼中老人時間不值錢,對她而言。望着賣出的永安旅行袋,賺上十元,幫補飲茶已心足,如果當天能賣到百幾元,就是大生意。言談間,問婆婆要否吃飯,她笑着婉拒,原來同邨街坊為她送來午飯,如果外出吃飯,這天便會賠本。離開前,婆婆忙着賣旅行袋,跟婆婆說婆婆後,再添上一句︰「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她露出燦爛的笑容,滿心歡喜。
故事二 街頭佛像教室
協和街的路口,豪宅一街之距,擁有四大檔地攤的伯伯,賣着古董和佛像,伯爺在南昌街開佛像古玩店,重建迫遷,賠償很少,不能復業,憤而逝世,剩下滿屋的佛像。新年初一至初三在觀塘市中心擺檔,已十多年,散貨已成家庭過年的指定活動,早上六點霸位,佔據全觀塘最有利的位置,整齊的擺放古董、古錢、玉器和佛像。筆者注足看着佛像,伯伯熱情地跳出來說:「後生仔唔識野,泰國請過來,銅都好重。這個鍍金,俾你睇下」,翻開觀音的底部,確寫着24K鍍金和中國製造。滔滔不絕講起伯爺和舊事,再拿起一個八掛,「這是白銅,同平時黃銅唔同,(跳到鐵閘前拿起磁石)磁石吸到,好貴,古董,後面有浮雕,人手做,好野」伯伯不是在賣貨,而是在講解,如果不是在街頭,還以為在博物館,總算學到點東西。不知他散貨的生活還要待多少年,希望散貨完成前,舊區還存在。
故事三, 街邊的通利
另一位協和街的婆婆,跟一位朋友坐在已關閘的麵包店前,邊打理開地攤邊談天,大談孫兒的婚嫁。見到我這位不速之客拿着相機行過,立時指着我︰「這對老婆婆和公公公仔,快影低佢,嗱,你係今日第五個影,好得意」好,我影下了。不過,讓我駐足是這裏的樂器,65元的古箏,還有完好無缺的小提琴,購自搬屋的家庭。行近金舖那地攤,還有結他和琵琶,應有盡有,三天尋寶,細心留意總有驚喜。附近的伯伯也是休閒,只在新年出沒開舖,忌憚食環的他,十二點才慢條斯理地開檔賣大陸手袋。全是幾年前大陸工廠結業的貨尾,全新的手袋放在家中挺浪費。相比其他的地攤檔,他的貨色較好。雖然開檔位置平平,駐足的人不少。
請參加 <告別‧觀塘社區祭> 活動
3/2/2014(初四)@2pm & 4pm 最後的時光︰觀塘導賞團,向社區致敬
* 兩個市集消失前,最後一次遊走觀塘,細味社區剩下的點滴
* 集合地點:裕民坊公園
4/2/2014(初五)@8pm 別了,不再臨時的小販市場
* 跟中興鐵器的江哥和眾位小販們說再見,不知何方再會,歡渡最後的晚上
9/2/2014(初十)@2pm 重見。觀塘──彭啤觀塘素描展
* 彭啤用上兩年,用鉛筆記下觀塘大街小巷,畫出20幅社區素描的展覽
請留意活在觀塘
活在觀塘 x 人民足球
給街坊一個道別的機會!!!
在香港,我們經常聽到城市發展急速。究竟這個急速的速度有多急呢?在觀塘這個地區,發展急速到連街坊要向附近鄰里說一聲再見的機會也沒有。我們希望藉着<<再會仁安。人民盃足球比賽>> 這個活動,為街坊提供一個道別的平台,讓他們在8月24日當天回到自己生活了數十年的社區,與街坊好好的說一聲再見。
觀塘在香港60-80年代是工廠集中地,一眾上一代工廠妹,工廠仔上班的地方。那個時候如果勤力,在工廠上班的工資分分鐘比在中環寫字樓上班的還要多。
到90年代,相信很多香港市民也到過觀塘不同大大小小的大排檔或食店用膳。這裡大部份食肆選擇也價廉物美,照顧社會上不同階層的需要。
來到今天,觀塘工業區在政府的發展計劃當中,將要搖身一變成為觀塘商業區了。城市發展可能是必然,但在計劃中,有考慮到社區當中發展了幾十年的社區關係、經濟網絡嗎?其實,社區發展,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那一份感情。
所以,<<再會仁安。人民盃足球比賽>> 選擇在觀塘重建區中心、老牌銀都戲院對面的小巷 - 仁安里舉行。大家可能對仁安里這名字沒有印象,但講到是那食飯食宵食糖水的大排檔,大概你我都應該有記憶。
在8月24日當天,由下午3時開始到晚上9時,我們會在這裡安排「二對二」足球比賽,歡迎公眾報名,名額20隊。另外,亦有「一對一」場地給街坊及公眾人士即時自由參與。
除了足球比賽,同場還會有地攤、音樂會、觀塘導賞團及素食會。希望能讓街坊及從前來過這裏吃飯、吃糖水的香港人一個重聚及道別的機會,細味觀塘的故事。
「二對二」足球比賽注意事項 :
1)參賽名額:20隊
2)賽制:淘汰賽(每場比賽10分鐘,無限換人)
3)費用全免
4)**重點** 由於是次活動在市建局的重建計劃空間內發生,為一般的街道,並不是「被官方認可」的足球場地。所以參加的隊伍需要有心理準備,在活動過程中可能受到有關人士或警察的干預,屆時參加人士可自行選擇離開或繼續活動。
足球隊報名方法 :
請將隊名、隊員名稱、隊員聯絡電話傳給Katrina:dearkatrina29@gmail.com
猶如戰後廢墟的仁安里,因重建,十室九空。除了雞記麻雀店,已沒有其他店舖,更遑論行人,想不到局方竟對大街圍封,掛上"行人通道不准進行球類活動"宣洩主權。
市建局將觀塘市中心據為己有,明明是公共空間,市民的街道,竟被局方封街,用紅白的膠帶圍着。不少住在樓上的街坊反映常被小偷騷擾,偶有銅製水喉失竊,甚至見到在走廊見到針筒,生活提心吊膽。現在局方不單協助未遷出的街坊,反行其道佔領街道。
重建後的觀塘商場林立,到處平台花園,保安處處的偽公共空間,基層街層難以享用。今天,趁着觀塘市中心還屬於我們市民之時,奪回人民街道,撐街坊生活,我們於24/8在觀塘仁安里舉行第二屆人民盃,詳情容後公佈。
圖︰Him Lo
相片來源︰煙廠街/廣華街~拆樓前拍攝~即百利達廣場前身http://www.flickr.com/photos/kkfung20462046/4265173451/
文章來源︰明報 By 李維怡 2010-12-08
明報編按:公營重建執行指引「市區重建策略擬稿」將完,上月市建局突發表重建政策對社區網絡的影響評估。多年參與本地重建抗爭運動的李維怡,仔細拆解政府、主流社會對社區網絡意義之誤導:懷舊溫暖不是主題,而是基於互信的積極生命情調,是基層或更廣大市民生活力量的依存,當中牽涉的實際互惠操作——若一切遭到瓦解,押上的不止是社會公義或生活質素,而是「人」。
發展局為期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即將於本年12 月13 日完結,新策略的擬稿已經頒布,新的遊戲規則出現,而市區的土地正義運動,又將面臨一個新階段。在這「埋門一腳」的時刻,市區重建局忽然在11 月22 日公佈一個早於3 月已完成的一份報告。該報告為市建局與香港大學合作,追縱研究有關深水埗海壇街重建項目街坊的搬後動向,評估重建對他們的影響。
這裏先不談香港大學那份報告做得如何,因為據資料顯示,似乎唯一獲廣泛報道也因而發生社會影響的,就只有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在11 月就相關內容所作的新聞簡佈。而這份簡佈讀起來,最簡單的效果似乎就是: 「遷居後的初期,他們的社區關係比較疏離,但過了3-6 個月,大部分居民都逐漸適應,心境平靜。」換言之,是否即是說「社區網絡都唔係你地講得咁重要啫」?也不知是否因為這個報告,發展局所頒佈之新《市區重建策略擬稿》中,竟將社區網絡的地位大降,變成「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才「保存社區網絡」──當然, 「切實可行」的解釋權從不在市民手裏。
在這裏我暫不想談張主席那份簡佈是否錯漏百出,也暫不想去追究為何市建局不選擇就著社區網絡問題怨聲載道的社區(如灣仔和深水埗其他重建項目)做追縱研究對象, 我想談的, 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社區網絡」。
在近年有關土地正義的各種社會運動中,「社區網絡」是其中一個關鍵概念。談到「社區網絡」,似乎很多朋友都傾向認為是舊社區或鄉郊村落中「友好互助的鄰里關係」。這無疑是事實的重大部份,然而,這八年跟進製作舊區紀錄片和參與社區研究的經驗,卻令我深感,單是強調這點,是不足夠的。在政府方面開始想偷走「社區網絡」這個口號之時,鄙人實深感自責,故感必須盡綿力來把話說清楚。
共享空間:自發互惠、衝突復原的練習場建築師波特曼曾談及一個叫「共享空間」的概念:「共享空間的想法是基於人類希望從侷限中解放出來的觀點。在一個空間裏如果不只是一件事在進行,同時也進行著其他的活動,它就會給你精神上的自由感覺。」(1999:115)精神上的自由感覺,會讓人較為容易放鬆,防衛心隨之而降低,就較容易與人發生溝通和交流,這就是社區形成的根本。
在舊區裏,這樣的「共享空間」例子多如恆河之沙。篇幅所限,就以街道文化最主要的構成部份:小本經營店舖及露天市集為例吧。這些空間的性質,是半公半私的。當你坐檔口內或店舖門口,通常可以環視附近發生的事情。同時,由於身處街上,其視覺環境除了自家店或檔口,還會見到其他檔口、店舖、街道、旁邊的住宅樓宇和非住宅樓宇,以及街上的所有活動。這些小本經營業者和他們的僱員、家人,每天就這樣在一個半公半私的空間裏,面對、回應、處理著許多商業的以及商業以外不同性質的活動和事件。
這種共享空間會帶來什麼樣的社群生活呢?就我自己在不同區見過的就有:小朋友街上開張摺檯搞生日會宴街坊、舖前開枱打邊爐、熟客或同行暫存物件或小朋友、交換煮食心得、暫時幫隔離看檔甚至收錢、熟客不買東西而來閒話家常、在路邊長放櫈子讓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過路累了可坐下……
那麼,大家是否童話地相親相愛從無齟齬呢?或生活中沒有了對方就會呼天搶地?絕對不是。然而,這種空間所蘊釀的生活模式又代表著一種安全感與熟悉感,一種雖然面對變化但又能自我掌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會讓人較容易釋出善意(或較不傾向釋出惡意),因而令整個社區生活的普遍氣氛都較為輕鬆。 繼續閱讀文章 »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