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urban redevelopment impact’ tag.
今天市區只有12度,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74歲靠街維生的鐘錶匠佘永盛,依然在裕民坊「風餐露宿」開檔搵食,多年如是,只求溫飽,服務街坊,但寒冬依然難過。今早,佘生心臟痛楚,因着上次行動心情激動,加上嚴寒,入醫院求醫。他完成X光和血酵素檢查,暫無大礙,回家休養,本日暫停開店,今天再開檔營業。
前天,佘生上食環署請願,仍未有回覆,當日已心情激動,需要坐下服藥,希望他身體健康。
工匠牌不是福利,而是保育手藝和社區關係。
2019年署方對佘生要求工匠牌的回覆,除了指他並沒有在2009年登記,亦指︰「本署的現行政策是不會基於福利原因向任何人簽發固定攤位小販牌照」。
佘生從事鐘錶維修30年,多年於裕民坊工作,不是社會福利。他為社區提供服務,幾十元換電池,合理價錢維修古董鐘錶,坐在街上,抵住寒冷和淡熱。
天氣不佳,下次走過裕民坊,記得為佘生打氣。希望食環署盡快發工匠牌,市建局亦提出安置,我們將為他送上溫包。
社區自救行動(一)
物華街臨時小販市集被市建局清拆後,位於同仁街的新臨時小販市集於去年5月下旬啟用,但人流一直不多,檔主們苦不堪言。為了令更多街坊認識這新市集,及要求有關當局改進現時的設計,活在觀塘將舉辦一系列活動,藉以幫助受重建影響的小販。第一炮是與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簡稱: 女工會)合作,動員社區、回收廟宇和食店的廢油、由社區的環保姨姨教授大家造環保梘,再一起造皂、同時製作撐小販"購物優惠券"免費派發,使用優惠券在同仁街小販市集購物,就可免費獲得環保手工梘一件。喻意"市民購物要有得揀"、要有足夠空間去揀貨、要有社區多元小販物品可以揀…。
接著構思的活動是︰推介小販"揀手貨" 、舉辦展覽、開設官塘社區文化雜貨店等。
是次行動,希望能支持小商販有合理的營運空間,可帶動社會經濟、促進觀塘社區互動、實踐環保的健康生活。我們目標是手製一萬件梘,帶動一萬次綠色良心消費,鼓勵街坊撐市集去小販檔揀野買。
現在計劃即將開展,以下幾項工作希望大家報名參與。
1. 回收用過的油
(現已開展,如有廢油資訊,請先聯絡女工會)
2. 增添模具、工具和購買造環保梘的材料
(要去化工原料舖、日用品店)
3. 大量義工人手一齊造梘
(造皂日期:每次四小時)
1.每個星期三
(1/4、8/4、15/4、22/4) 下午 2-6時
2. 或在以下日子︰
12/4 (星期日) 下午2-6
18/4 (星期六) 下午2-6
19/4 (星期日) 下午2-6
25/4 (星期六) 下午2-6
地點:觀塘翠屏邨翠櫻樓地下1-3A (女工會)
活動︰學習做皂
費用︰免費
(建議捐贈$50作購買物料和津貼導師環保姨姨,等待環保皂風乾可得一塊作手信)
活動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08689149152843/
報名方式:http://goo.gl/forms/fx9czUTX6S
活動查詢:pm 活在觀塘 / 聯絡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電話: 2790 4848)
自九十年代初,政府已宣布把東九龍的觀塘裕民坊一帶進行市區重建。居民由港英年代等至香港回歸,經歷沙士及零三七一,至回歸十週年後的二零零八年,才等到一個具體的十二年重建方案和藍圖的出現。可是,藍圖背後,卻是漂亮憧憬掩藏下的黑暗。在法律底下卻見執行的醜陋。在以人為本的口號下,人的價值卻不比地價和樓價寶貴。庶民的生活不能維持,生計不穩,賠償不公。重建,似是披掛華廈與美麗承諾下的合法剝削。
《觀塘,五月三十二日》紀錄片是一個又一個真實訪問結集的縮影,是這數年不同時間在社區訪問不同背景的街坊集合而成。在與重建區街坊交流的過程中,除了重新發掘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面貌,更發現到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巿建局對社區的改頭換面和破壞工作。影片把過去數年的落區拍攝記錄剪輯成一齣完整影片,旨在展示社區生活中,透過街坊的口中和拍攝到地方的變化,將巿建局的重建模式的問題和不公義展示(例如賠償無準則、訴求被冷待、處理收樓過程的問題等)。
在這社區,大家各有歷史,一同為生活打拼,面對重建,只提卑微的訴求,合理的待遇。沒甚麼語不驚人,也沒呼天叫地,只是各有希望,能在公平和合理的環境生活下去。他們所求的,正正是主流媒體所忽略的報導,就是每個人對生活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現實這權利被市區重建主導的官商社會價值漸漸被剝奪和遺忘。
導演期望片能填補主流媒體忽略的空白,可為街坊發聲,讓大眾知道社會上有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在過去三年,己經綜合跟進了超過五位街坊及社區人士,展述不同觀點想法與立場,已拍攝的內容時間共計超過三十小時。近來社區內的情況急轉直下,巿建局加快了法律程序收樓,有一些街坊受影響的情況更壞。
導演仍會拍攝和訪問,再加入新的片段。
日期︰3月8日(星期日)
地點︰黃大仙聖雲仙小堂
導演︰伍偉昌
嘉賓︰《一路走來》導演林森、《觀塘,五月三十二日》導演伍偉昌及「活在觀塘」袁智仁
放張床放唔到櫃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6-12-2014 記者:黃嘉銘
近年成為「市建局大好友」的信置(083),合作重建的觀塘市中心第一期觀月‧樺峯開始收樓,豈料,一個價值近550萬元,實用450多呎的一房單位,當中80多呎、等同價值過百萬的睡房,放到床就放不到櫃,業主初步要加高地台當貯物空間,上面加一張床褥就算。
信置(083)與市建局合作在舊區用豪宅價賣樓,已經是地產界老生常談,兩者近年拍住上重建觀塘區,第一期住宅項目,提供299伙的單幢樓觀月‧樺峯,信置於2009年獲得合作發展權,並於去年底分批出售以每方呎1.5萬元開售,日前開始發信予業主收樓。
項目最細的單位,為457方呎的一房戶,位處於18樓及以下的F室,全盤僅得約15伙。本報記者昨天請來驗樓師賴達明,一同前往其中一伙低層F室驗樓。單看圖則,房間其實不太細,經量度大約有86方呎,但一入到屋,賴達明指,這房間根本是放到床就不可以放到(衣)櫃,其中一邊牆有一道趟門入廁所,另一邊又有一道門向工作平台,勉強只是可以在近窗台的一邊垂直放一張不足5呎闊的床。
業主計劃將房間地台加高當貯物空間,上面橫放一張雙人床褥,佈局上的確與近年新興設計相若,不過,這一間超過80方呎的睡房,以單位去年以近550萬元的買入價計算,單位平均呎價接近1.2萬元,即是睡房的價值超過100萬元。一間價值過百萬的睡房,竟然放到床卻放不到衣櫃,同時,其中一邊又「無啦啦」整多一道趟門出入廁所,搞到廁所味既攻出廳又攻入房,絕對是一個「奇則」,要放置雙人床或須放棄房內廁所門通道。
高6呎的記者躺在睡房地板上「模擬睡覺」,單人床的闊度僅2.5呎;假設戶主要放一張雙人床(虛線示),往洗手間的通道便會受阻
信置昨晚主動以書面回應本報有關的即時新聞報道,強調有關單位的房間間隔設計,足以放置衣櫥及1.5米x2米之睡床(Queen Size Bed)。的確,一間80方呎的房間可以放到一張Queen Size Bed,關鍵在於放床後,是否阻礙到廁所趟門及工作平台門。記者又嘗試躺在睡房地板上「模擬睡覺」,後方牆身據樓書資料量度,只有2.5呎闊。
信置回應指出,集團採用的鋁物料為耐用及常用建材,工作平台欄柵及外圍鋁冚均妥當固定。信置又表示,已獲得業主確認門鎖並無損壞,已示範正確使用門鎖的方法,並非如驗樓師所指的門鎖極鬆。至於睡房加設出入廁所趟門,集團解釋是希望提供套房感覺,並於門框加了凹槽,防止氣味外流。
正當一間房都值過百萬元時,差餉物業估價署昨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270.1點,較9月份升1.5%,連續6個月創新高。其中實用面積40平方米(約431呎)或以下的小型單位升幅達1.69%,報294點,按年計,小型單位指數升11%,輕微跑贏同期整體樓價升10.1%的幅度。
重建街坊- 仁愛圍的偉利模型,店主陳建忠暫時退下,但女兒為承繼父親多年心血,在區內重開模型店,名為「智高模型閣」(請like fb page)(很難租番地舖,也是樓上舖)。大家記住去逛吓啦! (地址: 觀塘輔仁街10-12號輔成樓閣樓C室) (即英發茶冰廳上面)
//模型店砌出父女兩代情
文章來源︰新報 2014年6月15日
屹立觀塘30年的一間模型舖,在巿區重建的推土機前結業,東主女兒不管嚴父反對,先斬後奏開店重操舊業,傳承父親多年心血。嚴父雖出言斥責,心中滋味卻是酸中帶甜。
觀塘輔仁街輔成樓閣樓開業近半年的智高模型閣,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前身是觀塘重建區仁愛圍的偉利模型公司。店東陳建忠與市建局多次交涉後,終在去年年尾達成協議,交出仁愛圍的地舖,舖中價值逾200萬元的模型,頓失棲身之所。陳本欲以兩成的成本價忍痛拍賣,但女兒Elva不忍父親多年心血一朝化為烏有,遂偷偷找舖位,預備接手父親的模型生意。
一家之主口硬心軟
舊店結業要處理餘貨,女兒才告訴父親已租用現時的樓上舖。事隔近半年,陳先生仍氣忿難平,瞪大眼對記者說:「我當時好嬲,完全接受唔到!」因為模型零售生意在港接近式微,如今搬到樓上舖,客源肯定銳減,經營更見困難。「明知蝕錢,勉強點捱落去呢?而且做生意全年無休,我唔想個女咁辛苦。」女兒何嘗不知父親對數十年心血難以捨棄?忍父親的責怪,仍要堅持新舖開業,父親氣不過,索性不管女兒的生意。
雖然曾出言斥責女兒行為任性,心裏卻暗暗為其生意着急。Elva形容爸爸是個傳統的嚴父,不容易流露對家人的關愛。她試過小學插班試的數學題做錯了,捱過父親的「木尺炆豬肉」。亦試過新年前與父親吵架,被罰通宵跪地反思,父親後來還是心疼女兒,半夜從睡房走到客廳,問女兒是否知錯,再着她回房休息。口硬心軟,可能是一家之主的本色。甚至連買禮物給女兒,也不習慣開口直接表達。「爸爸雖然係開玩具舖,但從來無買過玩具畀我。」
直至Elva畢業後搵工,陳先生帶她到電話店,要女兒為他挑一部手提電話,「點知畀咗錢後,爸爸話我返工需要電話,塞咗部電話過嚟,我先知道其實係買畀我!」說到這裏,Elva忍不住眼泛淚光。
當着陌生的記者面前,長相如餅印的兩父女,仍不忘「互窒」,可見感情要好。父親先說女兒三餐不定時,身形變胖了,回家要「戒食肉」。女兒反咬一口父親也膽固醇高,要陪她一起食素。嘻嘻哈哈,十分溫馨。
最想承傳父親孝心
觀塘重建計劃2007年公布後,陳建忠一直為了模型舖生意和去向煩惱,最後更累倒入院,Elva的感覺像是「巨人倒下了」,想無可想,唯有放下辦公室正職,瞞着父親自資開舖接替模型舖。「佢為家庭努力咗大半生,我唔想佢再咁辛苦,想佢安心放手生意,追尋番佢自己夢想。」夢想二字,對陳先生可能有點遙遠,但父親卻在女兒身上,仿彿找到當年自己尋夢的影子。「我後生時都試過唔理老婆反對,花咗大筆本錢買器材做生意。」他笑瞇瞇地說,這次女兒的倔強,不遜自己當年的固執。也許父親當年的夢想,今天藉着一間模型舖,由女兒傳承完成。
不過,最能打動Elva的,是父親的孝心,這也是Elva最想承傳到下一代的特質。「爸爸好孝順鄉下嘅嫲嫲,成日打長途電話關心近況,又寄啲生活用品返去。」身教遠勝一切,Elva不時也送些小禮物給父母。父親總責怪她破費,但問起最喜愛的禮物時,他甜絲絲地說是3年前女兒送的鬚刨。
(Pic by Christina To)
原文刊於《信報》 4-8-2014「影子長策會」專欄,圖:Sun Yeung
市建局上周二(7月29日)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二、第三期流標,涉及1700 伙單位供應,雖然局方火速允諾於8 月份重新招標,但已令輿論熱烈討論。這與早前天水圍和白石角的流標不同,市中心的土地一向有價有市,今次的流標反映局方的發展策略有誤,重建模式極須重新檢討。
職員薪酬 問題所在
早前,4月30日麗新投得馬頭角新山道及炮仗街項目時,每呎成本近萬元,輿論已稱為「摸頂」,局方炒貴市區地皮的政策如走鋼線,結果招致流標,影響房屋供應。
局方已獲政府注資100億元,免去補地價,亦可動用《土地收回條例》;而觀塘市中心的重建項目由研究至今,已經歷八年,局方亦斥資成立專責應對部門,按理是志在必得的,但為何鎩羽而歸?
局方招標開價「進取」,當然是問題所在,但根源在於開支甚大——2013年行政費用為3.4億元(估計主要為薪酬開支,局方總部在中遠大廈為自置物業),每位員工年薪平均可達68萬,是房協員工年薪的兩倍(29萬)。
局方不乏大量前政府高官,如現任行政總監譚小瑩為前房屋署高官、觀塘項目總監李樹榮為前運輸署助理署長、總監馬昭智則為前規劃署荃灣及西九龍規劃專員,局方有如高官退休天堂,納稅人和舊區居民卻要承擔開支。
為保高薪,市建局的招標模式比政府更辣,除了地價,還要分享地產商的利潤,可說立於不敗之地。這次觀塘招標,除了地價80億元,再加分紅;灣仔的利東街項目,賠償成本僅約18億元。
為保障順利分紅,局方插手定價,推高樓市。2010年,新世界發展的董事總經理鄭家純在尖沙咀豪宅「名鑄」定價一事上,與局方展開罵戰,鄭指摘局方定價過高,局方卻推諉由獨立測量師估價,各執一詞,最後定價權還在局方。
收地自肥,苦的卻是舊區居民。年初,局方千方百計趕走觀塘物華街和協和街200多名小販,曾答允的「無縫交接」卻狡辯為「只是概念」,多番爭取,僅得一位小販可得到兌現承諾。但搬遷後,已失去昔日的社區網絡,小販生意大不如前。年初至今半年時間,為何市建局不能讓小販多經營半年,讓他們順利過渡?現在招標失敗,應還街坊一個公道。
以人為本 純屬虛言
觀塘地盤面積等於七個朗豪坊,局方一意孤行,讓二、三期項目一次過招標,涉及過百億資金,入場門檻實在太高,結果只有四間較大型地產商入標;市建局肉隨砧板上,賺盡不成,招致流標。
局方可免補地價,大地盤只會助長市建局免費吞下街道、巴士站和公共設施,像觀塘重建涉及300間商戶,等於三條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在觀塘消失,毀滅社區的特色。
2011年,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局方的承諾被扭曲,「樓換樓」變成賠償加錢換樓,至今只有八人參與,反應奇差;有觀塘的個案顯示,原業主除奉上賠償,還要補200萬元才可「樓換樓」。
另一承諾是「需求主導」項目,由業主參與發展,變成業主要求收樓,不能分享重建成果;再者,雖然還未有項目落成,但局方已以「蝕錢」為由,要求檢討,甚至打退堂鼓。局方冠冕堂皇為「走數」,便以自負營虧為藉口,現實是因為高昂的薪金,無法達到以人為本。
現時多番賣地流標,招標創下數年來的新低,未來樓價漸走下坡之勢。市區重建愈加困難,局方難如以往一樣,收樓招標如取如攜。政府宜對市建局的角色、功能,甚至存廢作全面的檢討。
文章來源︰30-7-2014 蘋果日報 記者:譚靜雯
百年醬園 毀於一旦
深水埗「劉成和醬園」那塊擁有逾104年歷史的老招牌,六年前因市區重建而失守。舊址將變豪宅,代價是老醬園消失、街坊四散,只餘下老師傅另覓新舖苦戰。百年醬園湮滅,只是推土機壓倒的冰山一角,關注舊區重建團體統計發現,自01年開始,深水埗區重建項目多達19個,是全港之冠,估計令約500間舊舖消失。
元州街的重建地盤一個接一個,推土機隆隆作響。百年老舖劉成和醬園的原址已被圍板封起,昔日排隊搶購的人龍已不復見。對面街有間不太起眼的「周記醬料」,室內放滿麵豉、醬油、腐乳及米酒,傳出陣陣令人懷念的味道。
師傅另開店舖承傳
穿着白底衫、短褲的店主周叔今年82歲,是昔日劉成和醬園的老師傅,「嗰度做咗幾十年,以前專門煮醬料,啲麵豉全部出自我手,每次攞住大銅鑊,一煮就係100斤」。當年周叔與太子梁志傑、老夥計石叔分工合作,一個負責煮醬料,一個負責睇舖及包裝,堅守傳統醬藝。但歲月不饒人,08年醬園因房協重建而結業後,太子及石叔先後過身。
回想昔日戰友,周叔當然不捨:「最初我只係一個伙頭大將軍,幫員工煮一日兩餐,後來我勤力,又睇吓師傅點造醬,學吓學吓,老闆之後就升我做師傅,傳授造醬方法。」
周叔承傳醬園的手藝,在對面街另起爐灶,改名周記醬料。周叔最自豪是自製金牌麵豉,現時每隔兩三日就要煮100斤麵豉,「嗰個方程式喺個腦入面,聞吓都知有乜唔啱,要加啲乜先煮到出嚟,我哋全部唔用防腐劑」。店名雖不同,不少熟客仍山長水遠由荃灣、觀塘及天水圍到來光顧。
周叔不捨得丟掉舊物,保留不少舊舖的陳年古董,如盛載米酒的大酒埕、銅鑊、木鏟等,「好似呢啲杉木木蓋有成50幾年㗎啦,木蓋散熱最好、又乾爽冇水氣,唔會令到麵豉發霉,好過用玻璃蓋或者塑膠蓋」。劉成和醬園湮滅,幸有周叔承傳,但數不清的小店、老舖,則隨着市區重建而不再重見。
7,000居民遭逼遷
關注重建發展的「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近日完成深水埗區的重建資料,他指自2001年起,區內先後開展多達19個重建項目,多達187幢唐樓被清拆,近7,000名居民被迫離開家園,估計約500間舊店因重建而消失,相等於五個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區。
袁智仁再分析116間被消失的店舖,發現兩成是特色店,包括醬油店、花牌店、遊戲機舖等、約一成是手藝特色店,另有一成是食肆及醫務所等,「嗰百幾間冇一間係連鎖店,證明重建係趕絕小店」。
文章來源︰明報 30-5-2014
社聯昨發表每兩年公布一次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分析2010至2012年的社會發展情况。其中房屋指數嚴重倒退,見2000年公布指數以來新低,主因是公屋輪候人數於2010至2012年間增加約三成,至約18.95萬人,住屋開支佔家庭總收入亦見10年新高。社聯批評市建局重建地區後,興建租金較高的私人樓宇,促請市建局興建公屋,增加供應。
今次發表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是196,較對上一次於2012年發表的191上升2.4%,顯示社會發展仍然正面。指數包括14個範疇,其中房屋及家庭團聚指數錄得負數。
私樓細單位租金大升
房屋指數由上次的-5,進一步倒退至-106,顯示本港屋問題轉差。社聯總主任(社會發展)黃子瑋表示,參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私人住宅細單位的租金及售價升幅遠超大單位,令港人租屋負擔大及難買「上車盤」。其中2004至2013年期間,私樓租金指數顯示,430平方呎以下的單位租金指數急升1.17倍,但1076平方呎以上大單位租金指數只升68%。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建議政府將業主終止通知期由1個月延長至3個月,讓市民較夠時間找新單位,免捱貴租。
拆掉社區50年的小巴站,市建局昨天在觀塘派傳單竟自吹自擂「凝聚社區活力」,但英文版只敢說「Greater Convenience」,是欺騙不懂英文的觀塘街坊,還是缺乏自信呢?搬站紅van司機叫苦連天,街坊只認着站頭的位置上車,現在客量大減,他們坦言要重新守業上年,讓街坊重新習慣。
搬遷後的巴士站,只是為着市建局興建豪宅,何來「凝聚社區活力」,再者所謂「整合公共設施」,將來建好新市中心後,又是黑壓壓的公共運輸交匯處,三面密封滿佈巴士、小巴的廢氣,像藍田的交匯處就是好例子,路面設施不足,照明和通風不足,悶熱非常,等車變成折磨,交匯處送給觀塘和香港,只有死氣,何來活力。
公共運輸交匯處是興起為着發水和提高樓宇的高度,爭取更多的海景,換取更多免費的建築面積,引來更多的屏風樓。最典型的例子是梁展文送給恆基嘉亨灣免補地價4億元的面積,而交匯處一直使用率不高,當中花上1億4千萬的尖東站麼地道交匯處更曾在2011年被審計處點名批評,平日早上繁忙時間只有100人使用,更有人在此打羽毛球,可能市建局覺得「社區活力」是來自為街坊多添一個體育設施。細看市建局2008年提交上城規會的人流報告,顯示將來港鐵站出入人流超過舊區的1 倍,局方眼中,交匯處人流不多,將來真是可以成為羽毛球場,甚至足球場。
昔日街道上巴士和小巴站是街道文化一部份,街坊落車回家,路經小店、市集,回家,跟小店老闆打招呼,等車也是街坊寒和喧見面的好時光,在平面的街道上生活,方便和快捷。不像現在扮豪宅的屋苑,九曲十三彎,坐電梯,走過平台,進入商場,促進購物、消費,垂直式生活,用不着見人,大家只想早點上車,離開廢氣口。
交匯處是政府人車分隔規劃指引的產物,方便發水,也消滅街道,合理化毀滅舊區,而市建局用「凝聚社區活力」為自己拆小巴站貼金,無視觀塘60年來的街道和小巴的生活,更在社區上撒一口鹽。「Greater Convenience」(更大方便),是為豪宅方便,還是「以人為本」的方便呢?
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