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urban renewal’ tag.

資產水浸的市建局「一味靠嚇」,近日指旺角和油麻地的重建,將清拆800棟舊樓,收購成本要3476億元,扣除收益將有1380億元的虧損。但當中數字是誤導市民,利用財技,將收益估少,亦將收購成本估大,扮蝕大錢。

局方如何誤導市民,請見下:

1 老作賤賣豪宅,局方估算的地價竟然是每呎1.12萬元算,但以最新10月市建局的新盤My central ,平均每呎賣價達3萬元,地價遠超此數。本年初,啟德土地獲海航以1.3萬元呎投得,而下年預估長沙灣用地拍賣估價亦達1.4萬元。

2 市建局跟地產商合作,模式是收地價,再加分紅。這模式令市建局立於不敗之地,樓市波動而蝕錢的風險大部份由地產商負擔,而在收益估算中,局方並無計算上分紅的利益,如利東街項目,售樓收益溢62億後,地產商的住宅部份需五五分賬,商業部份則市建局佔四,地產商佔六。

3 收購成本中,早前局方在土瓜灣項目公佈時,指起碼一半收購的單位是劏房,而現時收購中,如果非自住會被扣,1/3至一半的賠償,即是收購成本起碼高估15%

收購800楝唐樓,即是全油麻地和旺角的舊區消失,大量手造工業和小店消滅,對香港絕對是災難。

市建局的做法,如同北京市政府,驅除低端人口,破壞社區,拆毀唐樓,基層連劏房和套房都住不到。北京的低端人口尚有鄉下可回,但香港的窮人可去哪裹呢?

局方為何要喊窮?一來局方的資產創新高,達至326億元,這類估算可減少社會的壓力。另一方面,局方想增加發展地積比例,令樓宇更密更高,破壞香港人的居住環境。

舊區為何要交給市建局呢?

除了市建局外,不少私人發展商,包括:恆基、英皇等,局方指免補地價重建也很難做,為甚麼呢?原因局方的開支巨大,早前計算,2013年員工達498,薪酬花費3.4億元,每位員工平均年薪為68萬,月薪5.7萬,是另一間有進行重建的機構房屋協會的2倍(29萬)。

市建局不擅理財,難做好油麻地和旺角重建,照理交給市場,其他發展商,或者由政府維修樓宇。局方的角色已走到盡頭,拆舊樓,起豪宅,這模式已行不通。與其讓局方員工賺錢,不如解散市建局,與民重新訂立舊區未來之路。

市建局上月提出「走數」的重建裕民坊新方案,沒有諮詢下,強行撤去政府合署,引發各方炮轟,局方被迫道歉。

局方不心息,藉傳媒(AM730)放風將失誤推給街坊和其他政府部門,報導指百位商販半世紀佔用裕民坊開設店舖,並指控地政署和屋宇署不收地。局方講法無疑「混淆視聽」,推諉負責。

市建局擁有政府的權力,為豪宅和商場發展,可強行收地,使用土地收回條例,抬走「佔用」的居民和商販。2013年,觀塘仁信里,局方運用警方和保安,突擊將經營三十多年的商販抬走,最後每戶只獲7萬元的賠償,當中的賽鴿店無法再在香港經營,過百年的行業無奈消失。

局方按商業運作作重建,亦獲政府免補地價和注資100億,有負責解決過百街坊的安置,這任務不應由地政署和屋宇署代勞。

局方沒有與商販溝通,報導中商販對賠償毫不知情。反而分拆裕民坊地盤,先行將近港鐵站位置重建,令市中心人流減少,令商販無法經營,唯有結業,節省賠償。

再者,市建局近年減少重建社工隊人手,由近十人,減至約1-2人,無心與社區溝通。

局方應該解決裕民坊商販的安置,保持社區原貎,而不是放風推諉負責。

原文連結
https://goo.gl/7itJ6T

原載︰8-4-2013 成報

觀塘區重建後,整個社區將有一番新面貌,但不少居民則對懷念舊區的種種,有攝影團體則希望以照片,去展現這個已進入了重建倒數階段社區面 ,以光影記錄即將消失的社區,現正於九龍石硤尾白田街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名為《官.觀 Gun.Gun—Group PhotographyExhibition》的攝影展覽,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

光影作坊主辦的「觀塘社區重建攝影探索計劃」,今年已踏入第五年,而本月2至下周日(14日)期間,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呈獻「坊塘拾異」小組成員的作品聯展,展示有關觀塘面的攝影作品,而這個小組表示,裕民坊正面臨巨變,「是去是留,小商販正面臨一個重大的抉擇,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就只能以照片去展示這個已進入了重建倒數階段社區的種種景象,和希望他們那種在逆境中自強的精神不會在重建中消失殆盡」。

觀塘影展時間

展覽名稱《官.觀 Gun.Gun—Group Photography Exhibition》

展出日期︰2013年4月2日至14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星期一休館)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

http://www.lumenvisum.org/site/tc/exhibition/2013/0402/exhibition_detail.html

追縱調查很難做?雖然市建局方不斷以做不到、連絡不上為藉口,該局在社會、立法會和街坊力迫下,重建後對受影響的居民的追縱調查終於有眉目,除了深水埗海壇街外,觀塘亦有同類的調查。
根據報章的報導,「市建局跟進130名自住物業業主獲賠償後的置業去向,調查發現,40%業主在觀塘重置物業、於將軍澳、九龍東置業的則分別佔15%,其餘30%人士則在其他地區置業」(24-6-09文滙報)
2005年,觀塘區議會出版的「居民對觀塘重建區的憂慮及期望報告書」指出有64.5%希望原區安置(22.6%則無所謂,10.5%不希望回遷觀塘),現在只有40%業主在在觀塘重置物業。對比兩項數據,起碼24.5%的街坊不能滿意地或被迫離開觀塘,現金賠償的「安置」機制,沒有「樓換樓」的選擇,變相降低重建居民的生活質素。
市建局説賠贘要七年樓齡,但觀塘有這七年樓齡的樓嗎?唯一較接近的是海天苑(1998年落成),其餘裕民中心、麗港城都是十多年樓齡,市建局真得能滿足賠償等於七年嗎?樓齡這個問題,市建局為何不公開呢?
期次,現行重建中被人詬病,就是趕走街坊,將他們趕離市中心以外。現時觀塘市中心是近港鐵、診所等社區設施和處九龍東中心位置,就是安置於觀塘區四成居民,沒有機很大機會遠離市中心,竟然街坊搬到哪裏去呢?
最後,一些特殊社群的安置問題。老人、少數族裔等弱勢社區又怎樣安置呢?如觀塘為數甚眾的印尼、南亞裔人仕呢?42%(見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I)的居民為租客、二房、三房客,他們都是非業主,他們的安置又怎樣呢?
追縱調查可以不淪為公關工段,但必須要有誠意,誠意就是問責性,這建基於透明度和公開,現時這種「自己查自己」的做法,只是宣傳方法,不是解決重建的問題。

追縱調查很難做?雖然市建局方不斷以做不到、連絡不上為藉口,該局在社會、立法會和街坊力迫下,重建後對受影響的居民的追縱調查終於有眉目,除了深水埗海壇街外,觀塘亦有同類的調查。

根據報章的報導,「市建局跟進130名自住物業業主獲賠償後的置業去向,調查發現,40%業主在觀塘重置物業、於將軍澳、九龍東置業的則分別佔15%,其餘30%人士則在其他地區置業」(24-6-09文滙報)

2005年,觀塘區議會出版的「居民對觀塘重建區的憂慮及期望報告書」指出有64.5%希望原區安置(22.6%則無所謂,10.5%不希望回遷觀塘),現在只有40%業主在在觀塘重置物業。對比兩項數據,起碼24.5%的街坊不能滿意地或被迫離開觀塘,現金賠償的「安置」機制,沒有「樓換樓」的選擇,變相降低重建居民的生活質素。

市建局説賠贘要七年樓齡,但觀塘有這七年樓齡的樓嗎?唯一較接近的是海天苑(1998年落成),其餘裕民中心、麗港城都是十多年樓齡,市建局真得能滿足賠償等於七年嗎?樓齡這個問題,市建局為何不公開呢?

期次,現行重建中被人詬病,就是趕走街坊,將他們趕離市中心以外。現時觀塘市中心是近港鐵、診所等社區設施和處九龍東中心位置,就是安置於觀塘區四成居民,沒有機很大機會遠離市中心,竟然街坊搬到哪裏去呢?

最後,一些特殊社群的安置問題。老人、少數族裔等弱勢社區又怎樣安置呢?如觀塘為數甚眾的印尼、南亞裔人仕呢?42%(見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I)的居民為租客、二房、三房客,他們都是非業主,他們的安置又怎樣呢?

追縱調查可以不淪為公關工段,但必須要有誠意,誠意就是問責性,這建基於透明度和公開,現時這種「自己查自己」的做法,只是宣傳方法,不是解決重建的問題。

資料來源︰rthk 23-6-2009

市 建 局 表 示 , 觀 塘 市 中 心 重 建 項 目 , 有 可 能 比 原 定 計 劃 早 一 至 兩 年 完 成 。 主 席 張 震 遠 說 , 收 購 進 展 順 利 , 已 有 八 成 業 主 願 意 接 受 市 建 局 提 出 的 收 購 方 案 , 而 在 1600 多 個 業 權 中 , 自 住 業 權 的 比 例 , 更 有 九 成 七 已 經 接 受 方 案 。
張 震 遠 又 說 , 福 塘 道 巴 士 站 的 建 築 項 目 進 展 良 好 , 預 計 7 月 中 可 以 完 成 工 程 並 進 行 試 車 。 而 觀 塘 市 中 心 的 首 個 重 建 項 目 月 華 街 巴 士 站 , 今 年 內 可 以 進 行 搬 遷 。
觀 塘 市 中 心 的 整 個 重 建 項 目 會 分 5 個 階 段 進 行 , 歷 時 約 13 年 , 如 果 收 購 順 利 , 第 2 及 第 3 階 段 會 合 併 進 行 。

市 建 局 表 示 , 觀 塘 市 中 心 重 建 項 目 , 有 可 能 比 原 定 計 劃 早 一 至 兩 年 完 成 。 主 席 張 震 遠 說 , 收 購 進 展 順 利 , 已 有 八 成 業 主 願 意 接 受 市 建 局 提 出 的 收 購 方 案 , 而 在 1600 多 個 業 權 中 , 自 住 業 權 的 比 例 , 更 有 九 成 七 已 經 接 受 方 案 。

張 震 遠 又 說 , 福 塘 道 巴 士 站 的 建 築 項 目 進 展 良 好 , 預 計 7 月 中 可 以 完 成 工 程 並 進 行 試 車 。 而 觀 塘 市 中 心 的 首 個 重 建 項 目 月 華 街 巴 士 站 , 今 年 內 可 以 進 行 搬 遷 。

觀 塘 市 中 心 的 整 個 重 建 項 目 會 分 5 個 階 段 進 行 , 歷 時 約 13 年 , 如 果 收 購 順 利 , 第 2 及 第 3 階 段 會 合 併 進 行 。

同頁新聞︰

市 建 局 今 年 底 將 發 債

市 建 局 表 示 , 在 今 年 年 底 將 會 發 債 。主 席 張 震 遠 表 示 , 上 年 度 市 建 局 錄 得 45 億 元 虧 損 , 其 中 大 部 份 為 觀 塘 項 目 收 購 作 撥 備 。 他 說 , 由 於 需 要 有 充 足 流 動 資 金 作 收 購 項 目 , 所 以 要 作 一 定 規 模 發 債 。 由 於 發 債 要 由 政 府 審 批 , 所 以 未 能 透 露 發 債 規 模 。 另 外 , 由 於 較 早 前 市 建 局 已 取 得 AA+ 信 貸 評 級 , 所 以 他 認 為 發 債 可 順 利 進 行 。

編按︰智經是現時曾蔭權政府御用的智庫,她們談及城市保育和創意產業的關係,絶對是有進步的做法。活化再利用(adaptive reuse)在外國甚流行,如︰紐約的loft living 則是期中的表表者,但要注意現時法例在消防及規劃的問題上必須與時並進,才可促進創意工業在舊工業區的發展。

原文題目︰釋放公共空間讓創意萌芽

文源來源︰13-6-2009  智經研究中心理事 伍穎梅

創意的覆蓋面無遠弗屆,不單限於最常見的產品創新,而是擴展到服務、管理、營運以至用家為本的創新意念,亦都包括表演、藝術、歷史保育等文化創意領域。智經研究中心的「創意都在香港」研究指出,創意對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的貢獻,不僅在於某些特定行業或某個經濟領域,並與社會、文化及城市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發展文化為本城市

香港躋身國際城市之列,全憑多年來不斷努力求變。然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未有對社會、文化環境及城市空間加以重視,引致在創新環境、生活質素及教育的競爭優勢仍有不足,長遠將影響香港競爭力。智經認為,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香港需要更重視創意思維、人力資源、優質生活等議題,為本地創意生態環境注入活力。

有優質的創意種子,還需要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孕育,創意才會茁壯成長及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公共空間就是創意人才一顯身手的舞台,讓他們將創意發揮,藉互動交流激發更多新靈感、新點子,從而達到釋放創意的目標。香港的問題是忽略公共空間的規劃,公共空間在城市發展中不斷萎縮,令人有創新意念亦無處發揮,久而久之,創意思維便被埋沒。所以說,釋放港人創意潛質便先要釋放公共空間。

智經提出,要藉活化公共空間滋潤創意生態土壤,應引入「文化為本」的城市發展模式,並採用市╱區本位的保育政策發展「文化區」,以配合城市多元文化的發展需要。重點是將歷史建築與周邊的建築群、街道一併保育發展,保留富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創意空間,堵塞現時保存建築與社區環境不協調的流弊。

保育「文化區」以締造城市的文化氛圍,只是釋放創意的第一步,仍不足以形成有創意的生態環境,但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創意群體,為創意生態注入「人」的活力,這才是發展「文化區」的深層意義。以中區警署為例,可結合鄰近的藝穗會及蘭桂芳作整體規劃,發展成文化、旅遊集群。

為提供有利創意發展的合適環境,政府近年的確花了不少努力,例如將前中央警署發展成文化藝術中心、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為創意藝術中心,以及將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變身牛棚藝術村等。不過,香港現在仍有不少舊工廈長期空置,因受法例所限未能改變用途,只要加以轉化便可為創意人才提供更多發揮空間,營造社區的創意氛圍。

智經建議利用舊工廈發展創意集群,通過政策法規上調整配合,將荒廢工廈改建為創意工業的生產及培訓場地,促成創意集群的形成。至於五、六十年代的政府工廈,可改建為文化、創意中心,以可負擔的租金水平為小規模的創意企業提供工作地方,為香港建立更多孕育創意人才的基地。

成功例子值得延伸

日本的六本木現在有將部分空間撥作文化活動場地,令商業環境更具文化氣息;香港的滙豐銀行總行及銅鑼灣時代廣場,亦有提供空間讓公眾作藝術或表演用途。由此說明城市潛藏的文化創意感染力,是借助空間得以釋放,這些活化公共空間的成功例子,值得延伸到其他地區,讓公眾更易進入商業建築物的公共空間,鼓勵創意發揮。

商業建築物需要活化空間,現有的公共空間更加需要作出改變,強化其啟發創意的功能。根據智經研究,可考慮在修頓公園、港灣道花園及文化中心廣場進行「開放公園計劃」,邀請私營機構、藝術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在公園引入新管理模式,讓不同人士進行創意活動。另建議在尖沙咀、中區及灣仔等海旁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動,作為活化海濱長廊的試點,藉釋放公共空間讓創意萌芽。

編按︰常言市建局生意好做,利東街項目樓還未建,已淨袋8億,他們出標價為最少28億,重建賠償只需要20億(見商報2007-12-29市建局主席林中麟的訪問)。重建又會不賺錢,誰信呢??千萬別忘記,還未計算他們在賣樓的分紅呢?售樓收益溢62億後,地產商的住宅部份需五五分賬,商業部份則市建局佔四,地產商佔六。住宅部份(731,400呎),如以同區新樓盤嘉薈軒、尚翹峰和York Place(由8千至1.4萬)平均呎價1萬,售樓利潤已有 73.14億收入;商業部份(103,700呎),以會展中心辦公大樓最近的成交作估價,呎價達11,000元,收入達11.14億,兩者相加為84.28億,分紅中市建局淨袋10.026億,加上原來8億,最後市建局共得18.026億。錢不是不可以賺,但90%回報率又是否「食水太深」呢?現在銀行利率是近乎0%,這90%的盈利近乎生金蛋,這是公平嗎?

市建局賺18億,地產商又賺多少呢?如果根據報章上的呎價為8000元一呎(星島15-6-2009),他們需付66.8億,加上2億的建築成本(信報15-6-2009),合共68.8億,利潤最粗略計算為74.28(減去市建局分紅的10.026億),他們所得是5.454億。這盈利和投資略是粗略計算,不得不提,所有成本和風險皆是地產商承擔,但他們回報率只有8.16%,雖比銀行利率高很多,相比市建局小得可憐。市建局在收樓完成後就可以坐享其成,對市民,甚至地產界也應該是匪疑所思。

誰說市建局重建蝕錢?他們每次重建都說會蝕錢不做,但又不公佈項目的財務資料。原因當然是不見人,錢賺得太多了,怎可向公眾交待,一個項目賺18億,難以想像樓面面積大5倍的觀塘市中心項目,又會賺多少呢? 相關新聞︰ 繼續閱讀文章 »

圖片來源︰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32/3482891591_0772d4b1b1.jpg?v=0

H1N1、旺角淋漒水、青年濫藥、「綠壩-花季護航」,六四後的香港和國內社會滲透着「恐懼」。

我們每人都成為政府保護的對象,由老人、婦女、青年人到街道的路人,用金錢和科技堆砌官僚的強政勵治,就是管治救命草。冠冕堂皇的原因,如︰過濾色情、身體健康等等,合法政府的規管,亦成為新的一輪利民「紓困」措施。政府的短視,不只沒有社會發展長遠的規劃,只重管治人的思想和身體。

先製造「恐懼」,再以金錢和科技的「處理」,用科學的語言來轉移社會的「問題」。

H1N1的事件,使香港再次登上BBC NEWS 的主頁,網頁上圖片是小女孩載上口罩。香港市面很難找到載口罩的人,卻被國外傳媒捕捉到,圖中的口罩和小孩正符合我們和外國記者對「恐懼」的想像。「恐懼」來自專業壟斷的知識,如︰醫學、保安、財務,對不確定性的計算和評估,就如根據醫家專家鍾南山所言H1N1死亡率跟普通流感相約,卻產生極大的「恐懼」,也基於對民市民不信任,專業和官僚(有時加上財閥)決定取代社會理性討論。

官僚指揮着專業,製造更大的「恐懼」,一種個人無法處理的「恐懼」,使人不得向政府求助,政府成為家家的家長。就如香港政府的流感督導委員會,主席是曾蔭權,成員全是10多位的高官。記者招待會上發言的醫生,地位怎樣我們不得已知,但從政府架構上已是官僚主導。透過保安、醫療的言語,緩減集體不滿和行動對政府的沖擊,不能直接宣之於口,官僚借專業用語,作政治表態和反擊,小如因淋漒水事件,官方建議旺角行人專用區縮短開放時間,大如周一嶽的七一遊行勸阻。

專業和公共性

台灣漢寶德的文章<<委員誤國之論>>曾批評台式的政治酬傭,大眾性(公共性)和專業性混為一談,修橋補路的應該由專業委員處理,相反,社會性的議題,如︰土地發展,不應用專業決定代替大眾作決定。專業性要求正確,大眾性需要公正。他提出解開委員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公開,公開會議,才可防止不當的決定產生,使委員對公眾必須付上負青,如︰2007年3月香港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唯一一次的公開會議中,以投票方式將皇后碼頭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受社會和公眾稱道,平衡專業和社會的公共性,可惜之後無而為繼,繼續如城規會般閉門造車。

資料來源︰漢寶德 <<委員誤國之論>>

他的文章不止可談委員會的政治,也可引申到議題的處理。我們技術項目包裝成公共議題,琳琳種種的建築比賽,從西九到中區警署,不同的「三揀一」,不同設計款式推到市民前,給我們MC選擇。此外,民間要求政府資料,如︰市建局的未進行重建項目清單、每個項目財政安排,財務安排高於公眾利業

民間提出的另類方案,官方回應多以「做不到」等技術為借口拒絶,背後的文化和社會的討論,只回應「我聽到你/妳的意見」。

打破官僚和專業的同盟

問題過後,多了幾套的守則,專業解決不了問題,每次遇到問題政府都會遣生一套的新的指引,指引說話的對象是官僚,他們害怕新環境,解決新問題,必須以官僚方式重解讀。

官僚不會自行改革,必要民間的壓力。

香港,土地依舊是重要的矛盾。

我們的生活、菜園村、舊區,都在抗衡官僚的力量和他們背後的資本。官方版本的解決問題,疏導「恐懼」,就是把事件納入他們的計算中。對中產是,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ies)、閉路電視、工人電梯,每天的隔間;基層,則是領匯商場和連鎖超市給予的生活。

皇后碼頭後,政府學會挪用「社區參與」一詞,「參與」淪為化妝工具,多幾幅漂亮的模擬圖,多印幾本虛假的宣傳品,藍天綠樹,誰也不想?多一點的綠化,少一點的密度,提供就業,又發展經濟,那又何需問呢?

我們要的是「社區主導」,一套可以給社會容得下的價值,鐵路之外,農民的耕作,商業中心外,小店舖的生計。這是官僚和商家主導以外的生活,拜讀早前曹仁超在milk雜誌的訪問「曹仁超另類對話」,他稱「我們一代人搵了你們四代人的錢嘛!(M:呀~Orz…)做乜你們這代人咁蠢,仲被我們呃!一出身便整個龜殼你孭,爬下爬下,你做乜孭個龜殼(買樓)呢?」第四代焉能不反呢?反抗那借專業和行政為名,財閥主導的社會。

「恐懼」的出現,是緣於單方控制,資訊不平等,我們需要的不是聆聽者,而是社區的民主決定權。

IMG_9085
編按︰這篇短文的作者來自地產界,可見重建的代價就是令炒高附近的樓價,對,正如作者所言,要找回原區開商店或租房子,成本大幅提高。這都是市建局介入後的結果,但代價又應是誰付呢?

文章來源︰星島 作者︰伍忠榮 薄頓行營業董事
原文題目︰重點購物區有價無盤
薄頓行營業董事伍忠榮表示,舖位市況之熾熱,從放盤情況可見一斑,最明顯是兩個市政局重建區。觀塘是市政局重建之重點之項目,由於部分業主已接受市建局之收購條件,日後將交舖給市建局,形成該區商舖盤源買少見少,而許多現有商號亦急於找尋新址繼續營業,故預期觀塘重建區之買賣及租價均可大幅上揚。
其二是旺角波鞋街地段亦與觀塘看齊,而且幾乎接近無盤放售,租金更加可能升破歷史上之高位。除此之外上述兩個重建區亦帶動了外區之商舖交易,由於已接受市建局收購條件的業主,開始陸續收到收購代價,但兩區盤源欠缺,部分業主已轉移向其他區分覓購商舖,形成了一股強勁之購買力,使其他區分得以獲益。

18gp101

編按︰測量師學會與市建局不斷鼓催將強制收樓的門檻由九成業權降至八成,聲稱土地審裁處可保障小業主,但事實上從來沒有案例小業主能在土審上阻止收樓,所有的都是地產商或收樓公司取得勝利。要更多小市民在法例中面對大財團,就是市建局和測量師的想法嗎?<<市區重建策略>>的檢討只是簡單將外地,如︰台灣、日本的經驗,簡化為收樓、賠償、發展、保育和財政的模式,取其有利的作自用,如︰誇大香港收樓的難度,推低重建門檻,但卻沒有討論下而上規劃中,「下」之中的組織方法,之停留在「上」,如︰財政可行性、收樓門檻、更大規模的區域規劃。

原文題目︰重建顧問研究建議 業權門檻降至八成

文章和上圖來源︰18-5-2009  明報

政府委託香港大學做亞洲城市重建顧問研究,協助檢討市區重建策略,以便作第二輪諮詢。港大的報告提倡政府探討劃出個別優先重建地區,並將向法庭提出降低收購業權的重建門檻,由須收購到九成業權降至最低八成,並提供財政誘因予小業主加速重建。
市區重建局多年來被批評採取「推土式重建」,缺乏「樓換樓、舖換舖」和鼓勵小業主自發重建等策略。發展局正進行長達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於去年8月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擔任政策顧問,前往亞洲六大城市(見表)考察,探討香港未來重建方向。
顧問於本月初完成報告,顯示除廣州和上海由政府主導重建規劃外,其餘城市均有為小業主提供低息貸款或額外地積比等誘因,以私人重建作主導,而台北更容許小業主成立股份公司,為重建項目發股或債券分擔財務風險。
籲提供財政誘因予小業主
此外,東京六本木山重建項目雖然歷時17年,但成功聚集區內400名業主組織「重建協會」自發重建,佔總業主比例八成。報告指出,重建協會負責為原有居民和商戶安排臨時住所及商舖,至項目竣工後遷回新發展地段;其中5幢新建住宅中,預留2幢予原業主作「樓換樓」,但重建增加的額外樓面,小業主與發展商均可攤分利潤。
報告又指出,香港私營重建門檻是眾城市中最高,須發展商持有九成業權,才可強制餘下小業主出售餘下業權,以統一地段發展。新加坡業主只需有八成支持重建,便可強制發展,東京和首爾的門檻更低至三分之二。
倡劃出優先重建地區
顧問認為,政府展開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時,可探討透過一個具透明度的過程,劃出指定優先重建區,區內重建業權門檻可由九成降至八成至九成間。過程中政府須加強業主的參與社區意識,並透過貸款和稅務優惠協助小業主籌集資金。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顧問報告主要是引發公眾討論。報告內容將於論壇和展覽等公開,期望在為期三階段的公眾參與中凝聚共識。

政府委託香港大學做亞洲城市重建顧問研究,協助檢討市區重建策略,以便作第二輪諮詢。港大的報告提倡政府探討劃出個別優先重建地區,並將向法庭提出降低收購業權的重建門檻,由須收購到九成業權降至最低八成,並提供財政誘因予小業主加速重建。

市區重建局多年來被批評採取「推土式重建」,缺乏「樓換樓、舖換舖」和鼓勵小業主自發重建等策略。發展局正進行長達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於去年8月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擔任政策顧問,前往亞洲六大城市(見表)考察,探討香港未來重建方向。

顧問於本月初完成報告,顯示除廣州和上海由政府主導重建規劃外,其餘城市均有為小業主提供低息貸款或額外地積比等誘因,以私人重建作主導,而台北更容許小業主成立股份公司,為重建項目發股或債券分擔財務風險。

籲提供財政誘因予小業主

此外,東京六本木山重建項目雖然歷時17年,但成功聚集區內400名業主組織「重建協會」自發重建,佔總業主比例八成。報告指出,重建協會負責為原有居民和商戶安排臨時住所及商舖,至項目竣工後遷回新發展地段;其中5幢新建住宅中,預留2幢予原業主作「樓換樓」,但重建增加的額外樓面,小業主與發展商均可攤分利潤。

報告又指出,香港私營重建門檻是眾城市中最高,須發展商持有九成業權,才可強制餘下小業主出售餘下業權,以統一地段發展。新加坡業主只需有八成支持重建,便可強制發展,東京和首爾的門檻更低至三分之二。

倡劃出優先重建地區

顧問認為,政府展開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時,可探討透過一個具透明度的過程,劃出指定優先重建區,區內重建業權門檻可由九成降至八成至九成間。過程中政府須加強業主的參與社區意識,並透過貸款和稅務優惠協助小業主籌集資金。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顧問報告主要是引發公眾討論。報告內容將於論壇和展覽等公開,期望在為期三階段的公眾參與中凝聚共識。

相關文源︰ 繼續閱讀文章 »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66,468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