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yuenyan’s articles.

昨跟裕民坊鐘錶匠佘生第五次去尋找工匠安置位置,裕民坊的土地,重新放入賣地表,市中心的重建近在咫尺,佘生的安置刻不容緩。

早前,他提出在馬蹄徑空地安置檔口,被附近的人反對,無功而返。我們繼續與食環署職員,在觀塘市中心來來回回,希望找到安置的位置。

市中心找空間,又沒有部門或居民反對,絕不容易。亦因為業權,工匠很難回到裕民坊一帶。近日裕民坊翻新,有地盤變身做行人路,官方收到更多的投訴,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向處方投訴佘生,指他影響社區。

但佘生表示無奈,只能在裕民坊暫時經營,每月繼續收到告票,而上月的罰款更增加八成。他希望早日找到位置,不用再擔驚受怕。

現時,觀塘有五位鐘錶工匠,剩下佘生仍未有工匠牌照,而佘生除了一般換電池和鐘帶外,亦專門維修古董舊錶。

今天,接受電視台訪問,談觀塘市集,檔主表示人流欠佳,生意難做, 生意額只有昔日在裕民坊的1/5。 他們大多6點前已關門, 夜繽紛活動,無法幫助商戶。他們位於地底,無法受惠地面的巴士站,建議市建局加強宣傳,改善人流。

我們帶記者探訪關記刀具,他解釋意大利剪刀,德國銼和壽司刀等不同刀具,他是觀塘唯一賣刀的店舖,但搬至地底,無法生存。而文具店的勞太亦介紹不同的日本文具,膠水、擦膠,講很多人情味故事,讓大家大開眼界。

年近歲晚,平日賣涼果的何生,扎根觀塘半個世紀,無奈被迫離開裕民坊,輾轉和姪兒到深水埗開檔賣賀年食品。「我就快90歲,繼續做。」他堅持賣涼果,養活自己。

新年臨近,近日轉賣賀年食品,唐蓮子,唐蓮藕,糖冬瓜等等。有熟客問,有沒有銀稔、相思梅?他二話不說從車仔拿出來。

裕民坊重建,擁有流動小販牌照的他,無法再在舊區經營,多次被驅趕。他輾轉到裕民坊附近的公園擺檔,但生意不佳,仍堅持在裕民坊這老地方,跟熟悉的街坊談天和做生意。

上年年中,他在觀塘舊樓的倉庫,被業主強行收回,用作重建。失去了倉庫,他無奈離開半世紀的觀塘,過去他以手做涼果聞名,在家中天台製作涼果,天然生曬,銀稔、柑橘,味道特別好,所以幾十年客似雲來,加上他在越南購買的竹帽,成為裕民坊和觀塘的特色。

他最愛訴說竹帽的故事,當年越戰,越南軍人帶着竹帽,帶着槍枝走在地洞。恍如他的人生,推着手推車,從觀塘到深水埗,轉眼40多年。

離開了觀塘,不再有手做涼果,也沒有再戴竹帽,昔日觀塘「Gag王」,愛跟街坊談笑風生,說笑話。隨着離開觀塘,老街坊不復再見,他年紀漸大,說笑的舊模樣,不復再見。

涼果伯伯見證裕民坊的繁華,黯然離去,只望他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每天早上七點,你在做什麼呢?過去40年,10檔的小販都在觀塘開檔,售賣長者衫、旅行喼、BB衣服等等日常用品。過去,他們在仁愛圍開檔,後來因為重建,搬至裕民坊。由昔日壯年,到現在兩鬢斑白,他們風雨不改。

每天早上七點,到中午一時,朝行午拆,為街坊提供廉價的消費,養活家人。重建之下,他們仍堅持開檔,現時市建局向城規會申請興建住宅,他們沒有被諮詢。

市道很差,生意不太好,有時只做幾百元的生意。裕民坊,勝在有人流,小販萍姐笑說:「起碼有人行嚟行去,可睇客人,有機會買東西。」

裕民坊,由繁華的市中心,變成地盤,望着昔日的巴士站,她百感交集。曾經在仁信里,被拆去檔口,只能見步行步,預計多經營兩年。

想行早市,記得去裕民坊。

為爭取觀塘鐘錶師傅佘生,爭取工匠牌,轉眼五年了。裕民坊,變成大地盤,只剩下他撐起太陽傘,為街坊維修鐘錶,換電池。觀塘重建的完工日期,由2029年變成2035年,但佘生檔口每月都受到檢控,需要盡快安置。

每月,跟他與食環署開會,行走觀塘、牛頭角,尋找鐘錶檔的位置。穿越滿地老鼠籠和積水的後巷,人跡罕至的街角。接近走遍瑞和街、康寧道與牛頭角道,只為延續手藝。安置的選擇中,回到裕民坊,觀塘市中心,已經沒有可能了。早前提交的三個位置,有兩個,因為不同的政府部門反對,而未能成事。他只有在四周的街道,尋找一個角落,容身之所,放置檔口和手藝。觀塘的街道,狹窄,人多,找到合適位置,絕不容易。哪裏才是安置呢?沒有定案,他不斷尋找,努力提出,等待政府回覆。

今天跟食環署的會面,暫時仍未有安置的地點,但已有眉目,等待區議會選舉完畢,希望「被檢控,找位置,見食環」的循環,可畫上句號,告別他30多年無牌工匠的身份。

回到檔口,他而變得繁忙。顧客走過來換電池和錶帶,他只花五分鐘就完成,又有另一位客人要求:「我拿動能錶上深圳,但師傅不懂得維修,去淘大維修,又失敗,這是第一代精工動能錶,好有價值。」佘生慢慢看着手錶說,「放低,這是第一代動能錶,好難搵到,整好先收錢。」再跟客人談談手錶的由來,背後故事。而他平時收購錶隻,有不少舊錶的零件,所以很有信心的,可成功維修。

他是維修鐘錶師傅,不只是換電池的人。熱愛工作,專注工作,佘生視鐘錶為生計,也是興趣。

市建局將於明天11月17日,向城規會提交觀塘市中心的重建新方案。上年11月,市建局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流標,隨後政府和港鐵都分別出現賣地流標。


市建局的新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是「發水」方案,增加樓面面積超達33.3%, 將原來主要是商業和酒店用途的用地,變成住宅和商業四比六,大幅增加住宅用地超過110,000平方米。


地標式的摩天大廈,增加至360米,高度增加得26%,嚴重影響山脊線。


目前觀塘擠塞情況嚴重,新建的小巴巴士交匯處,不但無法改善交通問題,早前更有交通意外令一人死亡。新的計劃,增加1750伙單位,增加4025人居住,令觀塘真係x佢老母,塞車慘況必然加劇。


新的計劃比原先方案,推遲五年的落成時間,是2033年。可憐,裕民市集經營的地牢小販,亦要等待10年,才能獲得通往人流和對面的正門,由現在起這10年,缺乏人流,只能繼續在地牢艱苦經營。


早前啟德郵輪地皮招標失敗,標誌九東的商業地皮價值乏善足陳。近期東涌住宅土地招標失敗,見證香港地產發展到達轉型時期。市建局,新方案美其名「垂直」發展,但只是增加發展面積,起豪宅,建寫字樓和商場, 無法回應香港面對經濟轉型的情況。


市建局,消滅老店,拆走社區,趕走街坊,再用高價賣豪宅和起商場的老模式,已經失效。市建局存在的價值還有多少呢?經濟停滯不前,更需要保留舊區,傳統行業,手工業,本地的文化,而不是拆毁既有的經濟模式,又再製造流標的地皮。


目前觀塘市中心尚未解決,鐘錶匠佘生,裕民坊10多檔的流動小販,尚未有安置。市建局賺錢之餘,應該積極解決街坊安置生計問題。

市建局因地盤工程,裕民坊的圍板和上蓋被拆去。唯一長流在裕民坊的人,正等待政府發放工匠牌的工匠佘生,年過70歲的他,每天在暴曬下開檔,堅持服務街坊。

早前,我們與佘生,已提交工匠牌照的文件,現正等待新一屆區議會批發工匠牌照。我們提出安置在觀塘市中心新重建後的空檔地方,但被當局拒絕。他無奈只能選擇,市中心以外,遠離街坊的位置作安置。

另外,署方接近每月向等待發牌的工匠提出檢控,不但提交罰款,亦要上庭應訊,令他百上加斤。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and text

花上五年爭取,成功在望。

上年12月,因裕民坊重建,食環署本來打算清場,驅趕裕民坊鐘錶匠佘生,後來獲得社會關注,食環署亦聆聽民意,容許佘生與我們提交証據,証明他多年在此經營。經過半年的開會,提交文件,最後食環署接受佘生多年在裕民坊經營鐘錶工匠,成為第一位自行申請工匠牌照的工匠。

本周,我們與食環職員花上兩天,在觀塘市中心尋找位置,走遍小巷、天橋底,先後尋找四個安置位置。尋找位置涉及不少程序,需計算檔口距離馬路,距離設施,和通道的距離,食環職員逐一慢慢量度,他們都十分有耐性,慢慢跟工匠解釋。但後來一位置因靠近地盤,被迫放棄。而我們建議的三個位置,會由食環交給不同部門給予建議,再由區議會決定發牌。鐘錶檔最快九月獲得安身,跟裕民坊正式告別。

對於離開裕民坊,佘生坦言可惜,過去40年,他在市中心工作。延續手藝,服務社區,十分重要,一切看安置位置。

對於發牌安置,74歲的佘生坦言︰「順其自然,都係天意。」他於1974年來到觀塘,在市中心搵食做小販,早年做豆腐花推車仔,他笑說他曾教以前裕民坊著名豆品店,做豆腐花。後來,小販式微,30年前,轉營鐘錶維修至今30年。「又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他指出年紀已大,香港天氣炎熱,近日達35度高溫,做街邊絕對是苦差,希望新的位置可在有瓦遮頭,不論天橋底或大廈樓底也好。但受重建影響,找到一個有途人經過,又不太熱的地方不太容易。

不少熟客給予他安置的意見,而他的客人很多在區外,希望新的位置,日後客人容易找到。

市建局的重建,起豪宅和商場,清拆觀塘市中心。裕民坊流標,只關心改規劃,由商場變豪宅,對工匠卻不聞不問,佘生努力爭取,終於見曙光。局方的保育口惠而實不至,而承傳手藝只能靠74歲的佘生,希望最終第一個成功申請工匠牌照,為其他工匠創下先例。

搬,很難,傳續手藝更難,佘生仍堅持行下去。

「有呢個地方,我哋就喺度。以前好旺,坐滿人。」位於觀塘碼頭熟食市場二樓的榮利飯店,老闆娘指着對面網民常常稱讚的食店「拿督」︰「搬走好耐了。這裏沒有冷氣,以前好乾淨,日日有人打理。今日搬走,好污穢,不要上來。」42年的廚房生涯,滿頭白髮的老闆娘說累了。「退休,無法找店再經營。」老闆娘望着陪伴幾十年的「榮利飯店」老招牌,只說不要了。牌上寫着「忠誠服務」,而電話號碼仍是七個字。

熟食市場本月底清場,她無法再經營,全座市場只有一檔,接受食環署的安置,搬往沒有冷氣,面積較少的駿業街熟食市場,其餘的店只有結業收場。有一店的伙計行過笑說︰「你過來懷念下?影多點相。你們講多點,我們不方便鬧食環,不行。」

榮利飯店,主要是做包伙食(又稱福食)。1981年,熟食市場落成,榮利飯店跟二樓的餐廳主要做工場客人,當時工廠繁榮,一個工場可有三班工人,工人都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外出吃飯。她們包起工廠的三餐、在市場煮食,再準時送到工廠內,簡單、便宜、好吃。飯店沒有椅子,只有廚房,天花掛着果皮,牆邊放着巨大的爐頭,煲着老火湯。其他的飯店,有的隨着觀塘轉營,由工場,變成寫字樓。接待白領街客,變成放滿椅子的茶餐廳,她仍堅持做包伙食,為飯堂送飯,客人一吃就幾十年。

「不講了,去餸飯。」她拿着兩個膠袋,包着白飯、鮮魚和菜,步出市場,「做咗咁多年,都係包伙食。有菜,有魚,訂咗20幾年,一定要準時送過去。」

望着對面已結業及圍封的「鴻發飯店」,招牌寫着「忠誠服務」、「選料新鮮」、「承辦各大小工廠、寫字樓福食」,大概30多年的寫照。「忠誠服務」,不只是廣告,也是40年的承諾。

送完這最後一程,故事終結於此。老闆娘的Omakase廚師發辦生涯,落幕了。

觀塘碼頭巴士總站,街坊的公共空間,市民釣魚,散步的聖地。1981年落成的熟食市場,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將於本月結業,連同巴士站,一齊消失,而巴士站的清拆工程現正進行中。


「五大快餐 天天不同」
觀塘碼頭熟食市場的新海濱茶餐廳餐牌。28年歷史的茶餐廳,與另外四間市場內經營的小店,因為重建,被迫結業。而只有一間2樓的餐廳,選擇搬遷到沒有冷氣的駿業街熟食市場。


老闆娘不斷苦笑,食環署提供搬遷的位置,不合適,無法經營,只有結業。記起1996年,開始在這裏工作。自從觀塘的工業式微,加上地方偏遠,靠熟客維生。閑談中,客人說從APM過來。她笑說:「你仲未夠遠。」她笑說,最遠的客人每天美亞(牛頭角),行過來,來回起碼要半小時。老闆娘說,客人過來都是為了跟她說一聲加油。望着牆上貼着的香港,加油和獅子山的日曆,大概明白了。


「以前在海濱大廈7樓開餐廳,後來1996年過來,所以叫做新海濱茶餐廳。」轉眼近30年,最後只經營到下星期二。她仍然懷念昔日觀塘繁榮的景象,「每一間舖都坐滿人….」未來,她沒有想法,去向未明,「離開這裏,就做唔番。」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冇時莫強求」熟食市場內,響着餐廳播放的音樂,是許冠傑。


供過於求的商業用地
新規劃中,拆掉觀塘碼頭巴士站和熟食市場,規劃成新的商業用地,提供八萬平方米的寫字樓和商場面積。有關清拆和道路的新安排,在2022年立法會通過,成本超過6.14億,預計2027年完成。有趣的是,政府指工程會解決交通問題,興建更多寫字樓,解決交通問題,這邏輯何等奇妙。
回首,香港工業的古蹟,從來不被重視。1942年,觀塘人口只有一千人。1979年,觀塘人口達到72萬,成為社區之冠。而觀塘碼頭巴士站,建於於1972年7月1日,有51年歷史。
觀塘碼頭巴士總站,為露天巴士站,總共有12條巴士線,為區內最大型的露天巴士站。近年香港海邊的舊建築被拆得七零八落,不少MV和電視劇也在此取景,包括經典電影《香港製造》和《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


巴士總站和熟食市場,見證觀塘工業區的飛躍,與香港工業化的發展。兩者皆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用簡單的圖案,製造特別的美感。觀塘碼頭巴士站,每條石柱,有簡單的曲線花紋,營造西式迴廊的感覺。
昔日觀塘是偏僻的地方,踏入70年代,變成城市的邊緣,今天已經變成第二個市中心,山上公屋無數的公屋居民,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到山下的工業區上班。香港半世紀前發展的路徑,曾經輝煌過的歷史,被清拆了,一點痕跡都留不下。


觀塘,可消化更多商業大廈嗎?諷刺的是,年初市建局的觀塘市中心裕民坊的用地招標,最後只有流標收場,加上啟德早前已經將商業用地,改成臨時住房,可見觀塘碼頭巴士站的命運,也許相差不遠。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85,115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