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  vs  田生  「政策着數篇」

    • 免補地價,庫房少收65億(至2013年)
    • 政府(納稅人)注資100億
    • 有牌爛仔,可動用<土地收回條例>要求執達吏警察暴力收地
    • 發展綜合發展區,強搶大量本來巿民享用的公共空間、設施起豪宅、商場、酒店。如︰觀塘項目,街坊不見了3個公園,2個大巴士站、3個市集及2楝政府大樓,佔66%土地,皆免費取地,納稅人不見127億(2005年估計);深水埗海壇街重建項目則食掉部份北河街。
  • 主席蘇慶和金句:市建局都係發展商「我明白佢哋思維、處事,大家可以互相配合。」

現時舊樓狀況

  • 按2013年數據,市建局與地產商過去五年平均每年舊樓拆卸量只有約1,700個住宅單位(~36楝),只佔整體舊樓數量的0.6%,2014年有50年的樓齡有5800楝,要160年才可成功重建全部舊樓。

 解散市建局的十個理由

  1. 基層受罪,劏房價格上升
    單是深水埗重建就消滅5414間劏房,等於全港8%。8個需求主導的項目,重建後減少191個單位。重建豪宅,基層房屋減少,劏房重災區深水埗和大角咀,分別有19個和14個重建項目,2013年劏房呎價達29元,比豪宅更貴。
  1. 文化滅絕,小店小販消失
    趕絕小店,起大商場,加重香港市民生活成本,破壞本地文化特色。單是深水埗重建就消滅508間小店,等於全港5條旺角西洋菜街,當中二成是民生小店︰士多、報檔,而16% 舊區特色小店(醬油店、花牌、砧板),0%為連鎖店,2000人失去生計。重建滅絕80年歷史的賽鴿業,利東街原商戶無法承受天價租金回遷無望;朗豪坊等新重建項目雖設熟食市場,唯地處偏僻,昔日11檔僅餘1檔掙扎求存。將觀塘重建後小販市集,更是遠離交通和人流
  1. 官商勾結,幫地產商收地
    四大地產商(長實、新地、新世界及信和)共投得16 個項目,佔地盤面積高近七成
  1. 炒熱樓市,重建製造豪宅
    謀取暴利,拆舊樓興建豪宅呎價動輒過萬,局市公佈財政狀況的項目中,16個有15個是有盈餘,其中有4個超過5億,13個(81%)的超過一億,2009年河內道的名鑄項目最高呎價達4萬
  1. 錢謊言,實是盈利驚人
      • 局方常對外宣稱項目虧蝕,實大賺告終,有瞞騙公眾之嫌。灣仔利東街項目聲稱蝕二成(3.5億),實賺34億。2013年,局方公佈財政狀況的項目中,16個有15個是有盈餘,其中有4個超過5億,13個(871%)的超過一億。
      • 2013年盈利達44億,資產達262億,相等政府內的華人置業。市建局免補地價,納稅人注資100億,可巿民卻無法分獲局方分毫盈利。
  1. 破壞社區換豪宅,動輒暴力相對
      • 局方運用<土地收回條例>等的尚方寶劍,暴力抬走街坊,在海壇街迫要求樓換樓街坊跳樓控訴,在觀塘動用60人清晨拆掉全港唯一的賽鴿店和仁信里。深水埗有19個重項目(等同於同區的7仔數量),將有187幢唐樓被清拆,6875名居民被迫離開家園,換來4000個豪宅供應
  1. 賠償不公,假樓換樓,無舖換舖

    「假樓換樓」是全額賠償加錢買樓,2011年至今,只有8人參加。觀塘推行計劃,結果1600業主只有1人揀樓,業主奉上所有賠償,還要補200萬,才可換回原址居住。局方亦無「舖換舖」安排,按照市建局的青山道/元州街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8成業主為出租者,起碼被扣1/3賠償,可從業主尅扣近3成賠償,亦令大量租客被趕走,失去安置或賠償。

  1. 賣豪宅自肥,高官退休天堂
      • 局方架構臃腫,2013年員工達498,薪酬花費3.4億元,每位員工平均年薪為68萬,月薪5.7萬,是另一間進行重建的機構房屋協會的2倍(29萬)。市建局聘請大量退休高官,局方巨利津貼高官退休養老院︰林中麟、郭理高(前地政署副署長)、譚小瑩(前房屋署)、李樹榮(前運輸署助理署長)、馬昭智(前規劃署荃灣及西九龍規劃專員)、蔡仁生(前警察總部文職關係科總行政主任)。
  1. 規劃無道,破壞社區網絡
      • 業主租客無法參與規劃,先規劃,後重建,街坊無法回來居住。牙簽樓,比大型綜合發展區,保持街道的脈絡,減少破壞社區網絡;而綜合發展區,蠶食街道,換成空間質素較低的平台花園,所設立公共施設都不方便市民使用,如︰重建項目朗豪坊,設置熟食中心、青年中心、幼兒服務皆在偏僻角度。

10.  擇肥而噬,趕走租客街坊

    • 「假需求主導」,實擇肥而噬,110 個申請項目,只有8個成功進行,成功率僅有7%。而成功啟動的項目,因為非自住賠償扣減,大量租客被迫走,投訴無門,據通州大廈(通州街270至286號)重建關注組調查,該項目起動前有超過8成租客被趕走,沒有賠償和安置。

要求︰

1.          不要大型綜合發展區發展,保留牙簽樓,讓舊區新舊並置,保留街道社區。

2.          進行樓宇復修,提出創新思維,解決現時圍標問題(2012年408宗投訴,定罪只有1宗;2011年則476宗,定罪有3宗)。

3.          重啟<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檢視局方角色、財政和權力前,不可讓局方擴大權力。

4.        公開財務和賠償數據,增加透加度和問責性,包括:各項目樓換樓的成效,扣減出租戶的賠償數目、供應單位/居住人數重建前後的增減。

 

香港7大重建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