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九月 2010.



編按︰網上的朋友(Kursk Edward Yau)指出上圖中,267呎實用面積的單位售價為7百多萬,多麼的驚人!

Queen’s Cube 「精品房」(留意左邊最細果個單位)
11樓 D室
面積: 446平方呎 (即係實用267尺)
定價: 751.2萬元 呎價:$16,843

原文題目︰

市建局 401呎單位 597萬 離譜 官商聯手賣貴樓

註:圖為 6至 20樓平面圖

圖文來源︰蘋果日報  28-9-2010

特首曾蔭權下月發表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是透過市區重建局協助中下階層置業,但這個公營機構與私人發展商南豐集團聯手發展的灣仔單幢樓 Queen’s Cube,昨日公佈首批單位平均呎價高達 1.57萬元,高出市價 17%至 37%,一個 401方呎的開放式單位索價 597萬元,連市建局主席張震遠都「覺得幾貴」。社區組織協會批評市建局新盤定價「離譜」,令熾熱樓市火上加油,更令人質疑曾蔭權「講一套、做一套」。記者:湯家明、林志光、馮永堅

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 Queen’s Cube昨日公佈首批 30伙定價,最平的 5樓 B室,建築面積 401方呎索價 597萬元,呎價 14,888元。其實,該樓盤實用率不足七成,即該單位實用面積不足 275呎,如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高達 2.17萬元,可說是與政府協助市民置業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政界盛傳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時將公佈由房屋協會負責「先租後賣」單位計劃;市建局也可能改變現行營運模式,日後或自行重建及興建一定比例的細價單位,協助中下階層置業。

市建局主席「覺得都幾貴」

有份參與 Queen’s Cube定價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昨日稱:「我覺得都幾貴!」他指出,呎價高是基於供求問題,並指未來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會盡量興建細單位,「會有 50至 60%係細單位」,希望市民較易買樓上車。市建局發言人表示,該局一向以市價收購或出售重建項目,如出售項目時定價過低,便予市場有「水位」炒作。
市建局「天價」賣樓賺錢惹來各方批評。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施政報告將有協助市民置業措施,但 Queen’s cube開價明顯與政府政策背道而馳,「咁做完全同政府諗法唔同,叫人點信政府真係會照顧普羅大眾,為樓市降溫」。他稱,市建局有權為旗下樓盤定價,不明該局為何仍定出天價以賺到盡。

辯稱一定要跟市場定價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王國興以「見錢開眼」、「離晒譜」形容市建局新盤定價。他說,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賣樓,定會照顧發展商利益而偏離政府協助市民置業目標,建議政府應批地予市建局興建一些中低階層也能負擔的單位。
有市建局董事會成員辯稱,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重建的樓盤一定要跟市場定價,「如果市價可以去到 1.5萬蚊一呎,市建局話只開 1萬蚊,發展商未來一定唔會再合作」。該董事會成員指,如市建局變身發展商自行發展重建,興建平價單位,又會衍生財政問題,「如果個個盤都蝕賣,政府一定要用公帑再注資,納稅人又未必肯」。

售價高發展成本 1.42

儘管市建局擔當市區重建角色,惟有份發展樓盤的定價策略非常進取,形同私人發展商,均以高價開賣。如今年 2月開賣的西營盤縉城峰,同樣貴市價 10%開售首批單位, 2座頂層 A單位,更以呎價約 3.17萬元高價成交,刷新區內新高價。
資料顯示,市建局 03年公佈擬斥資 1.6億元收購 Queen’s Cube現址的舊樓業權,收購價每平方呎實用面積約 3,736元,估計建築面積約 4,670元,連同約 1,500元建築費及利息等開支,每平方呎發展成本約 6,500元;是次首批單位以平均呎價 15,730元推售,足足高成本價 1.42倍。

灣仔 Queen’s Cube部份單位售價

《呎價最貴》
11樓 D室
面積: 446平方呎
定價: 751.2萬元 呎價:$16,843

10樓 C室
面積: 419平方呎
定價: 651.9萬元 呎價:$15,558

《售價最貴》
11樓 A室
面積: 582平方呎
定價: 931.8萬元 呎價:$16,010

《售價及呎價最平》
5樓 B室
面積: 401平方呎
定價: 597萬元 呎價:$14,888

19樓 B室
面積: 401平方呎
定價: 627.1萬元 呎價:$15,638

同頁新聞︰

合作樓盤 名鑄最惹火

2010年09月28日

市區重建局與各大發展商合作發展的樓盤,成為近年市區新盤主要供應來源之一,但售價及銷售手法都備受批評,當中與新世界合作的尖沙嘴豪宅名鑄最為「惹火」。除有一房單位以呎價逾 3萬元成交,成為全港最貴,亦被踢爆有單位由發展商關連人士購入,被市場批評為黑箱作業的造市行為,令政府要出招規管賣樓手法。

VIP式賣樓被指造市

繼續閱讀文章 »

圖片來源︰cwliu.spaces.live.com

文章來源︰明報 23-9-10

今年3月因電影《歲月神偷》揚威柏林影展而受到關注、暫停重建的永利街,有租戶不滿市建局因停止收購,其餘業主又不願維修,對居民構成危險。部分租戶促請市建局繼續收購剩餘業權作保育用途。市建局表示最快下周公布協助業主和安置租戶方案。

鍾伯今年83歲,早於1998年前土發公司凍結戶口時已在永利街居住,現租住一個40多呎分租位,月租1100元。他回家時曾因樓梯太暗失足受傷,走路不太方便,現時4點前便會回家。但在家中亦未必安全,鍾伯表示天花板經常有沙石跌下,屋外更曾有窗墜下,令他提心吊膽。鍾伯說﹕「希望早日獲取賠償,返回內地與兩名兒子頤養天年。」

協助租戶的民建聯中西區議員陳學鋒表示,永利街暫停重建牽涉20多租戶,市建局已收購永利街約四成業權,但市建局只搭棚作基本維修,其餘業主又因與市建局討價還價賣樓而未有維修,6月曾有石屎剝落墜街,令租戶擔驚受怕。

業主討價還價 租客擔驚受怕

他建議市建局「先保育人,後保育建築」,盡快收購剩餘業權,安置租戶上樓住公屋或容許租戶長期居住於市建局在德輔道西466號購置的樓宇。

市建局發言人表示,據知城規會下月會開會討論永利街是否剔除於重建區,市建局正制訂一個比較全面的計劃,一旦不重建永利街,市建局會協助當區居民,方案將於下周一董事會討論。有關計劃包括安置在03年凍結住戶調查時已在永利街居住的租戶,包括居住私人業主單位的租戶,安置到德輔道西466號物業,市建局亦會提供搬遷津貼。市建局亦願意收購永利街其餘物業,直至刊憲劃作保育地帶,但據知有部分公司業主對局方高出兩至四成修訂收購價仍不為所動。

文章來源︰信報  作者︰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黎廣德  www.procommons.org.hk

為時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接近尾聲,正好碰上民怨沖天,要求政府回應樓價飆升和房屋政策失效的問題。特首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難以迴避「市建局角色」這燙手山芋。

在月前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總結階段工作坊及立法會公聽會上,民間團體、業主及租客對市建局的憤懣不但沒有隨覑「檢討」而消減,反而因過程中民間聲音被「河蟹」,更多團體正部署下一步抗爭行動。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近日向傳媒放風,示意把市建局從「發展商」轉型為「促進者」(enabler),與公共專業聯盟去年提出的建議一致【註】。根據往績,政府慣用的策略是對新理念的名詞採取「拿來主義」,對新理念的內涵則陽奉陰違,例如「可持續發展」和「持份者參與」等概念,到了政府手上便被偷換變質。

提防偷換「促進者」概念

什揦是「促進者」? 若根據政府最近發表的總結文件,只不過是市建局添加的一個「諮詢顧問」角色:即當舊樓業主希望自行重建時,市建局的專業人員會提供收費的諮詢服務,與市場上的工程或測量顧問公司無異。果真如此,何需多一家市建局與商業機構競爭?它又何以解決舊樓業主自行重建時的種種棘手問題,例如要說服大部分業主共同參與,向不願擔負風險的業主提供「離隊」選項,替租客辦好賠償安置,籌措建築期融資等等?

顯而易見,「促進者」不應是一個被動的顧問,它必須敢於運用公共資源和專業知識,積極發掘問題和尋找答案。

以馬頭圍道項目為例,若市建局真要成為促進者,首要任務是進行社會影響評估,然後為項目設計不同規模的發展方案和一套成立「重建合作社」的法律文件,提交給受影響的舊樓業主,使之清楚自己一旦參與了重建計劃,選擇不同方案時,本身的權利、義務、預期收益和財務風險有多大,是否有樓換樓、舖換舖或轉售股權支取現金的選項,「重建合作社」如何向銀行或市建局取得建築貸款,房協或房委會如何幫助安置租客和協助業主在重建期棲身,對年老業主能否同時提供逆按揭等等。促進者了解居民意願後,再調整方案,以便最終取得所有或大部分業主的同意,成立「重建合作社」,由促進者負責項目管理,至重建完成為止。

為何須要進行如此細緻的工作,兼且動用公共資源,來完成重建項目?

重建項目內復建居屋

只要看看政府在檢討過程中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明白市建局現行倚賴私人發展商合作重建的角色,不但激發「官商勾結」的民怨,更出現愈來愈多的後遺症:包括舊區豪宅化、摧眦社區網絡、賠償未足原區置業、原業主無法分享重建成果、過度增加市區密度、交通網絡不勝負荷等。

故此,市建局變身促進者是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如此一來,市建局從一開始便能夠以「環境優先、公益先行、全面兼顧、社區支援」為原則進行規劃,讓業主直接參股和主導重建。對業主來說,取得促進者支援的條件,便是要接納在項目中注入公眾利益元素。只要市建局不進行收購參股,便可在居民眼中避免利益衝突或利潤掛帥的嫌疑,成為名副其實,以公眾利益為全盤考慮的公營機構。 繼續閱讀文章 »

日期: 18/9/2010 (星期六) 時間: 下午2
地點: 順寧道公園(順寧道69號對面)
主辦: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

順寧道重建區的租客, 自從09年6月26日市區重建局公佈重建後, 便飽受地產公司(業主)為貪圖更多賠償的大迫遷, 再加上市建局說租客被趕不是其責任, 就讓一些在惡劣居住環境內的低收入階層失去原區公屋安置的權利。事實上, 也有租戶在抵抗大半年之後, 仍無奈被迫走, 之後搬的地方, 不久又發現田生地產公司貼出公告, 正在收樓, 日後又再要被趕走。日後還有180多個未知之數的重建區, 又有強拍條例讓大地產不斷去收舊樓, 關注組有感於都市發展向豪宅化傾斜, 令到在低收入階層集中的社區裡, 產生顛沛流理的惡效, 政府故然不該視若無睹, 而我們所有人也不該由得這種貧富懸殊的情況繼續下去。

這時, 我們便想起了, 房協所負責的深水埗k20-23重建區, 已全部清拆, 而現在仍是吉地一片, 好應該讓房協和市建局實踐其以人為本的承諾, 所以便發起這個對我們而言工程浩大的規劃方案工作。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的街坊和義工, 在6月至8月期間, 在深水埗街頭做了超過20次街站, 收回1000份問卷, 希望了解本區街坊對於深水埗的住屋和設施的期望。

在1000份問卷中, 絕大部份的街坊都認為應該要在房協負責, 現已為四片吉地的K20-23重建地盤上, 建公屋和中低價的私人住宅樓宇, 亦有許多人關心社區設施的問題。因此, 街坊連同義工, 再找專業人士的幫忙, 就夾手夾腳方想到現在這個規劃方案。

我們將於9月18日公佈這個由下而上的社區規劃方案, 並同日在區內進行一次街頭社區諮詢,收集更多對這個方案的意見。我們誠意邀請, 各位一直關心社區網絡、地區特色、貧富懸殊、市區重建及規劃民主化的朋友, 於這天來一起分享我們努力多時的成果, 也請一起給予意見!

宣傳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BYTqRwRK0

查詢: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69726672
順寧道義工支援組:61887262
網誌:
http://shunning6983.wordpress.com

圖為曼克頓山,前身為荔枝角巴士廠 圖片來源︰hohojo.com

編按︰這則是獨家新聞,其他報紙沒有報導,內容確是可取。市建局角色轉變,起碼在政府的說法上,名為促進者,但它的權力會擴大,可以涉足工廠大廈,連樓齡較低的新界工廈也想收編旗下。新界工廈樓齡最長只有30年左右,其餘都為20多年,算不上殘舊,也與林鄭所言談不上公眾利益,雖然也不是市區,為何會由市區重建局負責呢?大地產商俯視擔擔的是鐵路沿線的火碳、石門和沙田工廠區,尤其是前者,信置和華懋都積極在區內插旗,加上現時放寬工業用地作住宅用途,這些大地產商自然會邀請市建局"協助",收集業權,強制拍賣重建,林鄭之言"除非市建局有很多資源,或該工廈項目的資源,是由促進者提供,或可另作別論",明顯為此埋下伏線。今天,工業區製造物流、做版、展覽和珠三角工業後勤等職位,工廈的空置率亦比寫字樓低,而筆者也看到不少行業寄居在工廈之內,除了我親身參觀的造餅場,也聽說火炭有一楝工廈,有一個燒味製作場,有趣是,因為這燒味場產生大量撲鼻香氣,因此,地產商對這楝大廈不提興趣而免於收購,樓上藝術家間接獲益,保住工作室。

現在特首的一句"(住宅)地從何來?",各部門火急應救,結果淪為官商勾結,幫地產商收樓,又幫他們改變土地用途,地產商只懂建豪宅,起私樓,政府成為他們的開路者,反過來,打壓和迫走在工廈工作和謀生的僱員和小商戶,借小市民置業之名,行方便財閥之實。昔日搬走的是九巴的荔枝角車廠,現在變成新地樓盤曼克頓山,過去官塘的車廠,成為創紀之城/APM的建築群,今天,建議清拆的是小瀝源的九巴車廠,又有哪人可住當中呢?政府還要求我們相信土地供應不足 ,但絲毫不去針對地產商的壟斷,他們共演的一場戲,市民只是觀眾而已。港府是地產商的共犯,進步不能靠政府,改變只能靠我們了。

原文題目︰

市建局新定位 執行者變促進者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15-9-2010 記者︰辛佩蘭

特首下月13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擬同時公布市區重建局未來的新發展方向,包括角色轉變,由現在主要做執行者,變為將來可以做促進者角色;另外,市建局也可研究,將來在業主要求下,是否可協助重建新界區工廠大廈

由1980年代成立的土發公司,到2002年成立的市區重建局,均以市區舊樓為重建目標,最遠只涉足至荃灣,著名近作有與信和合夥的荃灣萬景峯一、二期重建項目,即昔日的「荃灣七街」。

協助重建工廠大廈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回應表示,擬改劃用途的30公頃工業地,單一業主較為容易處理,但如果是業權分散的私人物業,對小業主而言,在市場誘因下,應會盡力集合業權,但如果仍有困難,下一階段,如果私人業主作出要求,也可考慮由市建局做促進者的角色。同時,日後成立的地區更新諮詢平台,亦可加入討論。

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會小心處理市建局協助新界重建工廈的可行性,因為市建局成立的目的,是以人為本,改善居民不好的生活環境,而工廠大廈就不存在居民生活的問題,在排列優先次序的時候,未必是最優先需要處理,不過,除非市建局有很多資源,或該工廈項目的資源,是由促進者提供,或可另作別論。

根據構思,市建局未來可擔當私人業權人的重建促進者,即小業主可自行組織起來,然後邀請市建局入場進行重建,或者收取業主顧問費,提供服務包括協助業主物色合作發展商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13-9-2010  記者:黃潔蓮  攝影:楊錦文、梁細權

編按︰這專題製作非常用心,不論是文字或是相片,有興趣者,請參看原文,尤其是看看補鞋匠特有的工具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香港這個家卻貪新厭舊,老建築物拆之後快,古老行業快將絕種。五十年代盛極的造鞋業萎縮,退下來的造鞋匠大多淪為街頭補鞋匠,他們大把故事威過一時,有人甚至連港督隻腳都摸過。

湯鴻貴:葛量洪都讚我!

話說有日我出外採訪,左腳鬆糕鞋突然甩底,拖着爛鞋捱到去中環港鐵站內的補鞋店,店員見到只餘下前鞋掌黏着鞋底說:「爛到如此你別穿出街嘛,這情況,要放低隻鞋替你修補。」我非常趕時間呀,「等膠水乾都要半小時,最多黏完膠水替你補幾口釘啦。」補鞋後不到三小時,釘不知為何浮出來,太刺腳,我把靠近腳弓位的幾口釘拔出來才沒事。左腳出事後,又到右鞋甩底,這雙鞋買時相當貴,跟了我差不多十年,以價值來說已回本,但要找回一雙穿得舒適的鬆糕鞋卻非易事,幸好我遇上湯鴻貴,這雙鞋有救了。

只見湯伯拿着一個有鈎的尖錐,由鞋墊位直插至鞋底,另一手拿着帶蠟的粗線,勾在尖錐的鈎上,像縫補衣服般替爛鞋縫合起來,不消十分鐘就補好了,我把已修補過的左鞋遞給他看,他說:「摩登補鞋只貼膠水不穩陣,他們用機器,哪懂人手補鞋?」然後二話不說幫我拔釘縫補,修好後說:「至少可穿多十年呀。」

沈殿霞都幫襯

82歲的湯鴻貴,16歲時在上海學了幾年造鞋技術,戰亂來港投靠舅父,後遇上同是上海人的「高和皮鞋公司」老闆黃福祥,開展其造鞋生涯。公司走高檔路線,幫襯的都是官紳名流,連港督葛量洪也是顧客:「佢最鍾意着牛仔靴,而我就最擅長做牛仔靴,佢透過繙譯話:『中國手藝真了得。』」五六十年代一雙鞋要七八十元,是當年一般打工仔半個月薪金,他每做一雙鞋賺$6.5,一天可做三雙鞋,在那年頭搵千多元一個月,好過做醫生律師。公司還替美軍做軍靴,每星期交貨七百雙,後來越戰結束,美軍不再訂鞋,加上在大量生產的廉價鞋衝擊下,生意也難做,1982年公司正式結業。

結束造鞋生涯後,輾轉間他跟舊同事到九龍城一起做補鞋匠,舊同事移民,他一人獨挑大樑開「湯記專業補鞋」,一星期七天,朝九晚五在九龍城南角道二號的橫巷擺檔。坐在街頭,夏天日曬雨淋冬天寒風刺骨,何不早點退休享清福?「不工作反而會病,我在這裏補補鞋、跟街坊閒聊,日子很快過。」他說最好生意是星期天,客人駕着名車,就泊在對開馬路來找他補鞋,幾千元的貴價鞋他補過不少,「以前的鞋真皮鞋底,現在變為膠鞋底,那又怎會耐穿?」有些客人甚至住在元朗錦綉花園,也特地駕車來找他補鞋。名人客仔更是一籮籮,如曾江、沈殿霞、全國政協委員譚惠珠及幫他爭取小販牌照的工聯會王國興。「我在南角道另一端擺檔二十多年,一直相安無事,南角道那邊某店舖的太子爺接手後,嫌我阻街通報食環署,他們收到投訴也不能不辦事。」被檢控無牌經營,每次被罰幾百元,湯伯用「想死唔得,想生又唔得」來形容。街坊幫口求情,幾經斡旋終於取了牌照,牌費卻要每年四千多元,對於收入極度不穩,好景時可以日入過千,淡起來可整日不發市的湯伯有極大影響。「我補一雙鞋只收$20,要付幾千元牌費實在吃力,不過有些客人好慷慨,會付雙倍價錢,他們說:『手工費都不止啦!』」

湯伯靠這個有鈎的尖錐和包了蠟的線補鞋 未有固定檔位時,湯伯就用客貨車放工具,蹲在街邊替人補鞋。   湯鴻貴今年 82歲,還未想過退休:「我一停下來就                                                                                                                                                                                               會病。」

,鞋底非常穩固。

湯記專業補鞋 9078 7775

單腳鞋鐵,補踭、換底全靠它。這日本製鎚子跟着他有超過五十年歷史。

麥啟:不收徒弟免害人!

啟伯的補鞋店「啟記皮鞋」極其神秘,名片上寫着「牛頭角道158號橫門尾段」,位置卻在報紙檔後巷,如非看到報紙檔外的小小招牌,實在難尋。檔口舖面雖小,但有風扇、冷氣機和電視機,可算豪華街邊檔,四十年前他開店,就是貪這條巷人流夠旺,是通往牛頭角工業區的必經之路,當年生意好,同時兼賣鞋賺錢,後來工廠北移,人流銳減,當年客似雲來的巷仔現在變得冷冷清清。

他19歲入行,學師三年就在山寨廠工作,專門製作皮鞋輸出國外,那時在中華百貨公司賣一雙鞋要五六十元,那年代當鞋匠很吃香,好過做三行,「當時做一雙鞋賺$5,三行工人一天只得$5,我每天做兩雙鞋,已經賺多他們一倍了!」當年造鞋業工會有六千多會員,足證當年造鞋人才多的是,後來大陸開放,工場遷到國內,他回國內打工,仍是賺$5一雙鞋,不過以國內生活水平,每天做一雙鞋已夠他和太太行街看戲。正式令造鞋業式微的,是國內廉價鞋的打擊,「人手造鞋的話,人工都幾百,造鞋楦又幾百,根本很難為皮。」

轉行當補鞋匠,又遇上另一衝擊,三十年地鐵站的摩登補鞋店對他生意也有一定影響,不過真金不怕洪爐火,以手工見稱的人手補鞋還沒完全落得被淘汰的命運:「他們舖租貴、人工貴,補一雙鞋收費是我兩三倍,客人都嫌貴啦,所以很多客人幫襯過他們後,最終還是找我補鞋,因為他們補的鞋很快又爛嘛!」他的小小檔口,每年牌費要$7,000另加電費,經營補鞋絕不能賺大錢,只夠他交牌費和過日辰。「買一雙鞋幾十元也有交易,但補一雙鞋也要二三十元,人們寧願買過另一對算了,夏天生意特別淡靜,你叫我收徒弟,當然不會,免得害人。」

啟記皮鞋 9446 5229

福嬸:補鞋始終污糟邋遢!

傍晚六時,裕民坊上行人如鯽,擠在巴士站、小巴站等車趕回家吃晚飯,只有一名中年婦人坐在街頭,吸着汽車廢氣。這晚天氣特別翳熱,她額頭汗珠如豆大,邊拭汗邊埋頭工作,半小時內把一雙甩踭水松底的高踭鞋縫好,又替一雙橡筋鬆掉的鞋換上新橡筋,還要騰出一隻手去接電話,是客人查詢鞋子是否已補好。 繼續閱讀文章 »

圖為西營盤from 維基百科

編按︰筆記近日論及市建局在潔癖守財奴治下,權勢座大。看來又不幸言中,就算不中,也不遠矣,政府又外判職責,竟可將資助置業等房屋政策交予半官方機構房委會主理。再看市建局剛出的小型單位計劃,地價已上7500元,售價達1.8萬,超出普通人的承担,這反映該局無意"協助"政府穩定樓價,也是政府(配合市建局)所謂小型單位計劃只是裝腔作勢,實為狼狽為奸。

原文題目︰

港府決拍板 恢復資助置業 房協等代執行 主幫有供樓能力夾心戶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13-9-2010 黃偉超

港府決拍板 恢復資助置業 房協等代執行 主幫有供樓能力夾心戶

因應樓價飈升、當局回應市民資助置業訴求而展開近5個月的諮詢,將於本周五結束。可靠消息透露,港府決定恢復資助置業,但不會沿用舊模式,官方架構亦不再參與,並由房協或其他機構出任「代理人」,當局正為資助措施「定位」,包括釐定受資助類別及措施內容,有能力供樓的夾心階層,料成為主要的資助對象。差少許錢可上車者 不資助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及局內高層官員,正根據今次諮詢收集得來的意見,草擬資助置業的建議報告,並會在9月下旬,提交行政長官考慮。據悉,局方會先擬定那一類人士應獲得置業資助,然後再訂定具體措施的內容,現時仍未定出最後方案。

那一類港人會較大機會受惠?消息人士指出:「有一定儲蓄、只差少許錢便可『上車」』者,應不會獲資助;入息僅僅超越申請公屋資格者,亦不適宜提供。」

據了解,當局認為過去居屋及置業貸款,只設申請入息上限,往往令收入不高、經濟能力較差的住戶,亦可申請資助,面對樓市及經濟逆轉,他們會成為「最快倒下的一群」。

合資格者 須具一定收入水平

因此,新的資助措施,會針對過去的不足,例如合資格用家須有一定收入水平,才可申請,因當局不希望再見到「邊緣住戶」勉強置業的情況出現。

運輸及房屋局在諮詢文件中曾清楚表達「任何措施須符合長遠可持續推行大原則,不會因樓市大上大落終止」。消息人士承認,要達到有關目標,存在很大難度,尤其目前樓價高企只是周期性現象,但當局必須確保,新資助措施不會只達致「反周期」效果。

此外,港府高層一直抗拒復建居屋、以及重推置貸等昔日資助措施,除了不希望違反02年宣布不重投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承諾外,昔日推行措施的申請資格、分配資源的準則,已不切合最新形勢,更難讓需求最殷切者及可負擔置業的人士受惠。

消息指出,有關的資助置業單位,肯定不再用傳統居屋模式,房委會不會沾手,公屋住戶亦不再是主要受助對象,皆因他們仍可享有購買免補地價的居屋第二市場單位資格,故此,新資助計劃的名稱及申請資格等,將會和昔日居屋截然不同。

此外當局亦不希望未來的資助置業措施,由房屋署及房委會等政府部門、以及法定機構(編按︰市建局??)推行,因擔心令該等架構重新膨脹,決定借助非政府資源及力量。

消息強調,港府內部傾向由房協接手,但亦考慮其他機構的可行性,希望恢復推出資助置業措施時會比過去有彈性,日後無論措施要「加碼」或作「退市」安排時,均可靈活處理。

相關文章︰

市建局項目截標料反應佳

資料來源︰13-9-2010  新報

近月政府積極增加土地供應,而作為半個政府部門的市建局,旗下西營盤第三街項目則會於今日截標,雖然項目限制發展中小型單位的比例,但由於港島地皮供應罕有,市場預計今次截標反應料會踴躍。市建局旗下的西營盤第三街/餘樂里/正街重建項目,為該局首個加入限建中小型單位比例的項目,有市場消息指,該局將限制發展商把至少一半單位建成面積500方呎以下的中小型戶,預計項目市值8.8億至13.3億元,每方呎地價高達7,500元。每呎地價料7500元 繼續閱讀文章 »

創新(innovation)成為廿一世紀城市發展動力,不論科技、金融,還是政府,"創新"都不絶終耳。剛由世界經濟論壇研究的"2010國際競爭力排行榜",香港在城市創意一欄所獲得分為各項中為最低,這是否代表香港創新已死呢?不,只是港式創新的另一類展現。市建局由2001年的負債100億,不足十年,已變成今天167億的淨資產,他的成功實為港式資本創新的重要經驗,而該局為何突然飛黃騰達呢?跟創意又有何幹呢?

市建局常說他們項目蝕本,但事實勝於雄辯,現時公佈8個項目的財務數據,淨盈利(不是收入)達21億8千多萬,遠超華人置業本年的核心盈利1.99億,跟中型地產商嘉里去年(2009年)的核心盈利21億相近。市建局因公眾壓力公佈財務資料,是民間團體的一項勝利,這才能把局方遮羞布一塊塊的揭破,遺憾是局方並未公開發展和其他細節成本,未能深入驗証局方的暴利方程式,但對比8個項目,總收益為33億,總盈利為21億,所以總成本應為11億,盈利率為93%。為何盈利率這樣的高呢?細緻研究各項目,可知分曉。除了朗豪坊是商用項目外,其餘住宅項目可分為港島和九龍,盈利率分別為380%比84.2%,明顯港島地皮更貴,所以賺錢能力更高,只看港島項目,380%的盈利率更勝<<地產霸權>>中指出炒賣農地所得的暴利(80-300%)。土地有價,但為何局市有能力比其他私營機構多賺數倍呢?國內發展地產毛利為約四成,國內發展商已成為眾指之的,本地地產商盈利亦相差不遠,為何市建局能比地產商還要強呢?如果說地產商是霸權,市建局更是極權,以法例護航強徵民財,最諷刺是局方的尖沙咀名鑄和西營盤縉城峰分別打破全港一房單位呎價和西區物業成交呎價的新高,兩者呎價皆破3萬元。

信報社評指出"只要秉持原則,以市建局雄厚的財力,政府又願意豁免地價長期支持,由市建局負責建「新居屋」,一定可以不負所託,紓緩部分本港的住屋和置業問題(9-9-10),無疑是可笑!市建局謀取暴利的能力和決心比地產商更強,他們不用官商勾結,他已經是官,亦是商。政府是個潔僻的守財奴,滋生這些既擁有資源又不是商人的怪胎(e.g.貿發局),市建局權力越加膨脹,快可取代運輸及房屋局,是因他們敢冒天下的大不諱,政府連紫田村幾十位村民也安置未妥,如何敢對數以萬計的舊區居民動手。免費外判權力這模式,彷如國內改革開放至今,都是只出政策,不出資源。領滙就是箇中表表者,迷信(半)私營的部門的效率,當初領滙也由房署高官把持,君不見今天如脫韁野馬。市建局能成為近年碩果僅存的新興地產商,得力政策傾斜,再印證香港自由市場只是笑話,只要誰得政府庇護才可茁莊成長。

現在市建局慷業主和市民之概,主席張震遠獲得"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公開點名讚揚工作能力高超“(信報社評9-9-2010),但380%的溢價和盈利是如何得來呢?是市建局特別懂得包裝賣樓,有專業品牌信譽,還是他們借政府之名行私企之實呢?田生和市建局收舊樓,哪個較有”效率”,哪個”公信”較強呢?早前,壹周刊爆出田生收樓十大賤招,結果田生股價不跌反升,如果這是舊區重建行業的企業創新,那麼,市建局更強了,田生在收購在何文田梭椏道也曾殺羽而歸,失敗收場,但局方腦筋不用想,兩年就可將土地收到手中。但他們的創新只是跟權貴打下交道,肉麻地招呼新天地的羅公子(見”張震遠封上海姑爺做偶像”報導,經濟日報9-9-2010),和誠品的老闆寒喧,接受眾官員和傳媒的前恭後倨。現時行政主導,立法會形同虛設,政府又不想得失市民,長袖益舞商人便居中策應,”小政府”或是”下放權力”的概念,確中商人們的何車。我們創新不是科技,也不是金融資本(看看伊斯蘭金融就知),而是在公關範疇,新穎的攪關係方式,尋租處處,政治和經濟真是互為影響,特權才是創造金錢的不義法門。

最後,我佩服市建局不畏”弱”權,向舊區街坊下手,謀取暴利,還赢得官場薄幸名,不負創新之名。

資料來源︰信報  9-9-2010

相關報導︰

市建局轉變角色幫小市民 繼續閱讀文章 »

星期日那天,偷偷走進小時候的鬼域探尋,幸好見不到高主任和林興義校長,也沒有被高高在上的天皇(校監神父)發現。還匆匆偷拍了幾張相片,好彩是在白日,沒有遇到那些「那渣」!講笑!得唔得先!加多一張寧波公學的相片,邪聖John。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85,118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