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結業’ tag.

11024734_804766119558810_5727210634319018031_n

裕民坊的麥當勞快餐店(舊麥)在1981年被選為全球最多人光顧的麥當勞,本地最歷史最悠久的麥當勞之一,這屬於觀塘裕民坊的地標快將消失。據街坊的講法,說舊麥最快3月底結業,亦肯定在短期內消失,不能捱過本年。2009年霍英東家族將業權以1.7億賣給市建局,標誌舊麥的命運。它陪伴觀塘的二代人,街坊都有深厚回憶。仁愛圍的重建尚未完成,但很快裕民坊將會烏燈黑火,市建局近日在裕民坊迫遷商戶,趁樓市高峰,中資瘋狂入市,加快收地賣樓,賺取最大利潤。有關安排令重建中的觀塘市中心變成死城,迫走商戶,令市民生活極不方便。

裕民坊以「舊麥」(或舊麥記)命名,因為對比昔日在康寧道的「新麥」,開業較遲的麥當勞,而新麥早被清拆。時至今日,「舊麥」乃然是街坊等候朋友的熱點,被譽為「觀塘的五枝旗杆」。社區有講法,老一輩朋友會在長春藥房等人,70,80後則會在舊麥,而90後或00後在apm 聚會,每一年代都有自己地標。

2009年舊麥已傳出結業,當年朋友積極收藏舊相片,卻沒有展出。每天的舊麥如同自修室,不少學生溫習功課,亦有不少年青人在此開會或玩咭片遊戲,而小小的厠所變成裕民坊的公則,絡繹不絕。自從食肆禁煙法例實施後,舊麥有段時間分成禁煙區和吸煙區,以前麥當勞叔叔的樂園不復見了,變成當年前衞的玻璃牆,唯一不變是經典的木椅子和大堂的裝飾,如同八十年代,椅子尚可左右公轉,昏黃的燈光,見証八十年代觀塘的光輝日子。

近日,市建局不動作迫走裕民坊的店舖,包括︰大家食、水電舖等等。裕民坊的重建在所難免,但局方應該在仁愛圍和仁信里重建落成前,保持裕民坊的現貌,不然觀塘市中心變成死城,令六十萬居民失去市中心,引起治安、環境的問題。

 

50年的香城離開我們,老闆退休,唯有結業。據David Leung 分享,老闆很有人情味,中學時吃早餐忘記帶錢,吃下霸王餐,不但讓他遲點付錢,還主動提出借一百元給他。

祝善良的老闆,退休後生活愉快

謝謝KwanKin Cheung圖片分享

相片來源︰http://www.hudong.com/wiki/过海隧道巴士619线

編按︰想不到舊麥會有這樣的世界紀錄,不愧為大家生活的地標,比萬人耍太極,千人跳大繩來得真實,卻要被70層高樓取代。翻看相薄,竟沒有一張舊麥的相片,看來有時候身旁的東西,卻是最忽視。想不到地產版看到這則新聞,也有溫情一面,也許是記者自身故事,每個官塘學生的共同記憶。

一則舊麥記的故事分享http://chusherry.wordpress.com/2009/10/20/02-17/

原文題目︰

裕民坊「舊麥記」舖 1.7億售出

文章來源︰明報  12-11-2009

曾於1981年打破全世界麥當勞最高每日光顧人次紀錄、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間「麥記」——觀塘裕民坊麥當勞,將要完成其「歷史使命」。舖位的業主霍英東家族,剛以1.71億元將該舖售予市建局。至今,霍家已出售持有的所有裕民坊大廈業權,套現近5億元。

市建局完成整合裕民坊大廈

霍家近數個月,先以7204.8萬元向市建局出售裕民坊大廈2至5樓住宅,及後以2.4億元出售一批舖位,而於觀塘開業約30年、位於該廈地面及一樓、人稱「舊麥記」(用以區分康寧道的分店)的麥當勞舖位,土地註冊處最新資料顯示,霍英東3名兒子霍震霆、霍震寰、霍震宇任董事的源豐企業,剛出售該舖,「讓路」予市建局。恒生(0011)亦剛以3.258億元出售該廈自用多年的地舖,至今市建局已整合整幢裕民坊大廈的業權。

該舖多年來一直是裕民坊的地標,近20年來,幾乎於每一個觀塘區學生也曾於該舖留下足跡。而位於該舖對面、前身為寶聲戲院的寶聲娛樂城,業主邵逸夫家族,早前亦以2.18億元售予市建局。

文章來源︰明報 11-11-2009

 

恒生銀行(0011)剛以3.258億元向市建局 ,出售觀塘裕民坊70至74號(麥當勞    以下)自用多年的舖位,以該舖面積只2000方呎計算,成交呎價達16.3萬元,成為觀塘重建項目的「舖王」。恒生於1969年以128萬元購入該舖,現勁賺3億多元。
市建局本年3月以1.317億元購入佐丹奴    租用的裕民坊單邊舖王,以實用面積計,成交呎價8.3萬元。恒生裕民坊舖位位於裕民坊大廈地面,裕民坊大廈其餘業權由霍英東  家族持有,早前該家族以逾3億元出售大部分業權,土地註冊處   紀錄暫顯示,該大廈只餘麥當勞租用舖位,仍未售予市建局。
另外,由恒生銀行元老梁昌家族或有關人士持有,位於銅鑼灣    霎東街19及21號(時代廣場旁)共兩幢物業,現推出招標,意向價約2.2億元。

銅鑼灣霎東街舊樓 2.2億招標
韋堅信測量師行商業及投資部董事許偉國表示,上述兩幢為6層高的商業樓宇,地盤面積及樓面面積分別約1540及9780方呎,現規劃為「商業/住宅」用途,最高商業重建地積比率為15倍。資料顯示,兩幢舊樓由梁昌家族於07年8月,以1.48億元購入。許表示,近期投資者吸納市區舊樓作長線投資的個案增加,如銅鑼灣啟超道12號全幢物業以約4億元易手,而位於軒尼詩道的恒和鑽石大廈(崇光    百貨旁)較早時以8.38億元獲承接。

 

 

IMG_1120
一年前萬家燈火,今天烏燈黑火。

荒涼,死寂,黑暗,會是未來十二年的寫照,心裏苦笑「可以在官塘看星」。

讀書時,最怕「交叉」,越多越不吉利。樓房上的窗戶掛滿交叉,彷如一個巨大的過三關,但這次要填滿方格才奪得bingo,獲得一座死城,取得一塊地皮。

將軍澳、麗港城、屯門,街坊四散,卻沒有人能回到官塘市中心居住,方便不知從何時起變成奢侈品,為何由買樓,改成買走到地鐵站的那段路呢?

花費五分鐘從觀塘地鐵站出發,走過燈火通明的裕民坊,光輝漸暗,就來到目的地──輔仁街興順大廈上的何寶光跌打醫館。晚上七時,己有店舖關上了鐵閘,我知他們永遠不會再打開,鐵閘上貼着URA收樓的告示。銀都、u right、Boossini已成明日黃花。華義樓只見一家的婦人在炒菜做晚飯。幸好,興順大廈的升降機上,遇上一位熟悉的街坊,心才安定下來。

升降機沒有關門的按鈕,「心急」原來是新近發明的東西。今天,是醫館的最後一天,眨眼間已經40年了,因重建明天他們就要搬遷了。官塘作為香港第一個工業市鎮,歷史不長,設計於1954年,建區於1960年代,40年已經見証整個地方的盛衰。他們是官塘第二所醫館,建於六十年代初,店主何生第一次入官塘時,還是泥路,很有旅行的感覺。當時,他們開醫館是一等一的大事,政府官員、工商名流、甚至石堅,都到來剪綵。這時還未有聯合醫院,醫館對街坊,特別工廠員工尤其重要,沒有保險的年代,他們就是廠醫,負責廠內的健康事宜,料理的不止是跌打,還包括刀傷燙傷等工業意外,工廠老闆順利賺錢,工人工作安全,也要靠他們的努力。醫館裏放滿證書、奬狀、別人送贈的字畫和提字,也有跟霍英東、董健華和鄧小平等合照,不時提醒大家,何生一家對社會和官塘的貢獻。

何寶光跌打醫館的故事很精采,何生總說過不停,從蔡李佛、白鶴派,到調頸嶺和炒蜆小販,他是一本武術和官塘的活百科。對不起,他的故事,有的我已忘記了,但印象深刻是何生的好客和健談,還有醫館的大肥貓。

大肥貓不見了,回到家中,今天何生忙着收拾東西,醫館只剩舊招牌「何寶光中醫 跌打」。百子櫃變成紙箱,看症桌都是紙箱,紙箱取代了一切,一切只能收瑟縮在紙箱。

沒有看到他們關燈的一刻,也不忍見到。因為重建認識何生,知道了何寶光跌打醫館。因為重建要說再見,幸好不用永別,可是跟社區的關係卻消失了,或許應說是社區逝去了。

這些故事還會陸續上演,我們只能見証一個一個的發生,直到官塘變成一座死城。

更多的圖片可見︰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145920&id=777228474&l=d39bfe0fcb
IMG_1154

店主何生送給我的禮物,1972年的紙皮石,回到家中,我便急不及待自 行重組


IMG_1110IMG_1111

過去武術比賽的奬盃被紙箱包圍


IMG_1138IMG_1152
大門招牌

光榮但無耐

最後的一套戲是"絕命派對", 觀塘市中心重建, 表面風光喜洋洋, 但背後何償不是對本區居民生活, 對街道文化的一種"絕命派對"?!

Share this blog

Bookmark and Share

分類

一起紀錄官塘吧! 行動吧!

觀塘市中心重建在即, 店子一個地一個被關上。不論是你的觀塘故事, 又或者透過同街坊傾偈, 所知道的故事, 又或者是攝影和錄像, 都歡迎你跟我們一起紀錄觀塘。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眾集一班朋友, 紀錄將要逝去的觀塘, 並了解這裏的過去, 再檢討現在的觀塘發展, 是怎麼回事了? 你可透過發郵件到kwuntong2007@gmail.com 或留言在comment裡。 flickr的相,請用「kwuntong」tag住,就可以在下面「看看"我"的官塘」中見到大家的照片

加入我們,一齊紀錄官塘

如果妳/你都有興趣將自已知道的官塘直接告訴大家,也可以電郵至kwuntong2007@gmail.com,就可以成為網站的編輯之一。 不論是文字、相片或是短片都無任歡迎,一齊記錄我們共同的社區故事。 如果想直接貼在此blog上,也可於https://en.wordpress.com/wp-login.php登入,就可以在此貼東西。 Name: kt2007 Password: kwuntong2007

一路下來

有幾多人上來

  • 1,285,115 hi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c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